东莞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中国那八大员证,铭刻着一个个建设者的身影:
超50位院士常年在莞开展科研活动,93个创新团队、20多万名高层次人才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注入澎湃动力;4.2万名环卫工人、17万名建筑工人不顾严寒酷暑,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5.9万名公交车师傅、网约车司机起早贪黑,为城市交通运转辛勤摆渡;11.4万名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穿街走巷,把商品服务及时送达人们手中;181.7万名志愿者、社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贴身暖心做好关爱服务……来自五湖四海的一千多万东莞人,用各自的智慧和汗水,让美好家园每天绽放新精彩中国那八大员证。
2024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对广大的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感谢中国那八大员证。
春节期间,南方都市报推出以《强信心 我和我的东莞》为主题的春节策划,聚焦不同建设者,讲述他们与东莞的故事中国那八大员证。
大年初一,立春后的东莞,乍暖还寒中国那八大员证。上午9点,刘海娥准时来到南城志愿服务站,开始一天的值守。
今年春节,刘海娥只有三天假期,她还休了一天年假中国那八大员证。从大年初一到初四,她把四天假期全部用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刘海娥今年46岁,是东莞市南城志愿者协会会员部部长中国那八大员证。自从2012年成为一名志愿者,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参加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至今,她已累计参加志愿服务800多场活动,超过3900个小时。
为了更好地为残障人士提供志愿服务,刘海娥还参加了手语培训,并牵头成立南城手语志愿服务队,以备不时之需中国那八大员证。此外,她还考取了急救员证,只为在关键时刻能够跟“死神”赛跑,托起“生”的希望。对于她来说,服务对象的一个笑容,便是最好的回报。
帮聋哑人购票中国那八大员证,走上志愿服务之路
刘海娥出生于海南省,今年46岁,来东莞已有25年,目前在东莞新锋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部担任呼叫中心班长中国那八大员证。
2000年,刘海娥婚后不久,跟随丈夫一起回安徽老家中国那八大员证。在合肥火车站准备进站时,一位中年聋哑大叔不停地跟车站工作人员比划,看上去非常着急。工作人员给他递过纸和笔,他却一直摇头。后来,工作人员太忙离开了,这位大叔蹲在地上,抱着头,无助地流着眼泪。
“当时看到这个情景觉得很辛酸,心里很难受中国那八大员证。”刘海娥说,当时火车站还没有志愿者,于是她和丈夫连蒙带猜,手脚并用,不停地跟那位聋哑大叔耐心沟通。最后足足花了一个小时,两人才终于明白:原来那位大叔买错了车票,需要退票后重新购票。
后来,在刘海娥和丈夫的帮助下,这位聋哑大叔终于顺利坐上了回家的火车中国那八大员证。“其实当时自己心里也很着急,怕错过火车。”刘海娥说,现在回过头看,非常庆幸当时没有放弃。
2012年的情人节,刘海娥和丈夫外出散步,看到有志愿者在摆摊赠送玫瑰,觉得很新奇,这也是她第一次知道志愿者这个组织中国那八大员证。经过了解后,刘海娥担心自己不一定能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但对方告诉她:“只要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心就可以了。”
后来,刘海娥注册成为东莞市志愿者协会拓展服务总队的一员中国那八大员证。不久后,为了更方便地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她还加入了南城志愿者协会。
只要休息的时候,刘海娥都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国那八大员证。在马拉松活动现场维持秩序、南城医院导诊、探访孤寡老人、反家暴宣传......各种类型、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活动现场,都能看到刘海娥瘦小的身影在忙碌。
今年大年初一,刘海娥(右一)在南城志愿服务站值守中国那八大员证。
成立手语志愿服务队中国那八大员证,帮助残障人士
2018年年初的一天中国那八大员证,南城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邓伟锋问刘海娥:“有一个手语培训班,你有没有兴趣参加?”想到之前在合肥火车站遇到的那位聋哑大叔,刘海娥毫不犹豫地说,“有!”
后来,两人一起报名培训了大半年,也掌握了一些基本交流的手语中国那八大员证。“我的初衷是,如果下一次再遇到聋哑人士,最起码还是能交流的,能帮一点是一点。”刘海娥说。
当年年底,刘海娥协助邓伟锋牵头成立了南城手语志愿服务小组,共有约30人加入中国那八大员证。“我们就是一群对手语感兴趣的人聚在一起,大家一起练习手语。”她说。
刘海娥还带领这个团队参加了三届东莞市手语公益大赛中国那八大员证。大家排练的手语舞获得两个优秀奖,一个三等奖和最佳展示奖。
“我们当时在展览馆排练手语舞,有路人看到就会问,这个动作是啥意思,我们就会告诉他中国那八大员证。这也是一种间接传播手语的方式。”刘海娥说,如果有更多的人学习手语,就可以帮到更多的听障人士。
刘海娥(右)帮市民在手机上申领南城医院电子就诊卡中国那八大员证。
疫情期间,刘海娥报名参加了在疫苗接种现场维持秩序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国那八大员证。有一次,四五名聋哑人一起前去接种疫苗。刘海娥马上用手比划着,跟他们顺畅地交流,并将他们引导至一个绿色通道,顺利接种了疫苗。
“他们一直用手势表达‘谢谢’,我心里挺激动的,感觉很温暖中国那八大员证。”她说。
疫情期间,政府服务热线12345需要话务员支援,刘海娥马上跟领导请了三天假中国那八大员证。那三天里,她不停地接听热线电话,用非常婉转的语气,耐心地安抚市民焦虑、紧张的情绪,并解答一些有关疫情防控的问题。“我做话务员有十几年了,以前刚入职时就有培训,刚好‘对口’。”她笑着说。
刘海娥(左)在南城医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国那八大员证。
“一年必须参加一次急救学习”
2019年春运,南城汽车站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中国那八大员证。车站内人山人海,十分嘈杂、拥挤,大家都拎着大包小包,归心似箭。刘海娥被安排在售票处维持秩序,并帮旅客拿行李。
“很多旅客排了很长队,买不到车票,情绪很激动;还有的车次延迟,旅客一遍遍问为什么中国那八大员证。”于是,刘海娥便一遍遍跑去问工作人员,再跑回来回复旅客。
“一天下来,整个人嗓子都哑了中国那八大员证。加上不停地搬运行李,手指被勒出一道道印痕。”刘海娥说。一天结束后,领队问她:“累不累?”她说:“累得要命,腰都快断了。”领队又问她:“明天还来吗?”她却毫不犹豫地说:“来!”
从那以后,只要春运期间南城汽车站有志愿服务需求,刘海娥都会报名参加中国那八大员证。整个春运期间,每周要去两三次。
刘海娥(中)每年都会无偿献血一次中国那八大员证。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刘海娥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中国那八大员证。“以前总认为,志愿者只用付出体力就行,但后来发现必须要学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她说,几年前,她开始学心肺复苏、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等。“万一有可以用上的时候,就能帮大忙。”去年,刘海娥还考取了急救员证。
刘海娥还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每年必须要参加至少一次急救法培训中国那八大员证。“要反复巩固学习,不然会忘记。”
事实上,刘海娥偶尔也有感觉很累、心情烦躁的时候,并产生放弃当志愿者的念头中国那八大员证。但是每次群里发志愿活动通知时,她又不由自主地翻看、毫不犹豫地报名。
刘海娥参加急救培训中国那八大员证。
“东莞城市文明氛围越来越浓厚”
回忆起1999年刚来东莞时的情景,刘海娥说,“到处都破破烂烂的,感觉这是一个很穷的地方,自己也不会待太久中国那八大员证。”
25年来,刘海娥见证了东莞发展的历程中国那八大员证。“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最漂亮的城市,也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已经不想离开了。”她说,自己是海南人,丈夫是安徽人,东莞是她的第三故乡。而她的东莞话也说得越来越地道,“最起码本地阿姨还是听得懂的。”
除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东莞的城市文明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中国那八大员证。刘海娥说,刚开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都觉得我们是吃饱了没事干,又没工资拿,吃力不讨好。”甚至志愿者主动去帮助别人时,对方还以为他们有所企图,避之不及。
而现在,刘海娥每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发朋友圈,很多同事、朋友都会主动问她,怎样注册成为志愿者中国那八大员证。外出宣传志愿者组织时,也有很多市民主动咨询,如何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当场就会注册加入志愿者组织。
刘海娥还加了一些小志愿者的微信中国那八大员证。有时候,一些初中生会主动问她:“最近有没有适合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这让她颇为欣慰。
新的一年,刘海娥的公益之路仍将继续中国那八大员证。“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想利用休息时间多参加些志愿活动,只要有机会学的知识都要去学,比如心肺复苏和AED培训等。”她说,自己还想继续学习英语,“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别人。”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