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国民党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大员_国民党的五虎上将的结果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都是谁?谁打仗最厉害?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是指的他最信任的8位得力的干将。他们分别是: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陈继承。

这8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部来自于黄浦军校,都参与了最初的黄埔军校建设,下面我逐一介绍一下这8个人。

一:何应钦



何应钦是八大金刚中的老大,黄埔军校的总教官,蒋介石的二把手,历任陆,海,空三军总司令。

何应钦1890年生于贵州兴义,年轻的时候曾在日本留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又回到日本陆军学校学习。1924年来到了广州,任黄埔军校的总教官,何应该一直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身兼要职。

二 :陈诚


陈诚1898年生于浙江丽水青田县,1923年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不久,随邓演达去广州投身革命,在邓演达所在的团里任粤军第一是第3团上位军官,后由于东征三炮定敌,受到蒋介石和应钦的欢心,后成为蒋介石的重要心腹之一。

陈诚没有什么大的天赋,读书的时候就因成绩过差,没有被录取,但是他懂得勤能补拙的道理,再加上此人很有胆识,特别受到蒋介石的赏识,慢慢的成为了重要的亲信。


三:顾祝同

顾祝同江苏人,他的命运和何应钦有些相似,一开始都是在本营部工作,1936年受奖的委派,瓦解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位的势力,受到蒋的大家赞赏,抗战时又主持第三战区。最后随着皖南事变的发生,此人受到世人唾骂,千夫所指。


他平时主要负责讲究是军事上的进攻计划。出谋划策,因此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此人做事谨小慎微,从来不锋芒毕露。


四:刘峙

刘峙1892年生于江西吉安,他参加过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在北伐战争中,他有一个外号叫“福将”中原大战中有一个外号叫“长胜将军”但是在后期就不行了,被人称之为蠢猪将军。

一开始他还是有些能耐的,要不然怎么会把吴佩孚,孙传芳当地一句话也不敢说,他后期的传言并不好,可能是随着年纪的增大,脑子反应迟钝了,也没有什么拼劲儿,因此他在八大金刚的排名能力重视倒数的。

五:张治中

张治中1890年生于安徽巢县,年轻的时候受到孙中山的赏识,并参与组建了黄埔军校,他可以说是一位儒将,他觉得自己的伯乐是孙中山,而并不是什么蒋介石,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他一直遵循他的遗志。

因为张治中的才华,蒋介石对他是很器重的,凡事都要听他的意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和红军交过手的人,不但如此,他还促进了两次国共和谈,他是一位真英雄,他的一生都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和信仰,为自己的梦想和信仰而活。

六:钱大钧

钱大钧1893年出生于江苏昆山县,他的一生也是很丰富多彩的,虽然参加过北伐战争,中原大战,但都是表现平常,后来调到蒋介石的身边任职,1936年西安事变以后一度受到蒋介石的猜疑,后来因为不小心中了枪伤,才让蒋介石放下了对他的戒备。

这个人资质平平,不像前面几位没有什么大的出彩的地方,不过也算是“八大金刚之一”

七:蒋鼎文

蒋鼎文189年出生于浙江诸暨,这位的头衔有点多,他是蒋介石的 “五虎上将”之一 “八大金刚”之一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一,在军阀混战中,他还被人称之为“飞将军”再世吕布。

他毕业于陆军名校浙江讲武堂,他参加过北伐战争,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还参加过第三第5次围剿,在抗日战争中。历任第四军团总司令。

曾任第一第十战区司令长官,1944年带领部队参加了豫中会战,但这次战役中却轻易被日军击败,这次失败对他的打击很大,他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因此引咎辞职。


第八:陈继承

陈继承。1893年出生于江苏靖江,他和陈诚一样,同样毕业于保定军校,黄埔军校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技术教官,1927年,任27师师长。此人管理严格,带兵比较凶狠,1948年因为诸多事件和傅作义闹翻被免职,从此便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此人在后期同样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也没有什么大的失误,1971年病逝,也算是得到了善终。

这8个人中谁是最厉害的?

要说这8个人的武力值和能力, “八大金刚”冠军无疑是何应钦,他在当时就相当于二把手,属于八大金刚中的老大,他和蒋介石属于互惠互利,互相牵制的关系。

何应钦同样是一位好丈夫,他的妻子不能生育,但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抛弃,最后过继一位女孩。

第二名应该是陈诚:他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他听话,他听话的足以让蒋介石为之感动,一个上司就喜欢听话的下属,特别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

第三名是顾祝同:能成为蒋介石的心腹,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综合考虑,在八大金刚中,顾祝同可以排行第三。

第四名刘峙: 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被称之为福将和长胜将军,虽然在后期慢慢的衰退,但是他对蒋介石的忠心是可圈可点的,第四名非他莫属。

第五名张治中 :张治中表面上虽然不服蒋介石,但是蒋介石是特别器重他的。他有点像三国时期的孔融和荀彧,有自己的个性和原则,更难能可贵的是抗战胜利以后,其他7位全都逃到台湾,只有他自己留在了大陆。

第六名钱大钧 :他虽然参加的战役不少,但都表现平平,因此可排第6名。

第七名蒋鼎文: 他曾在军阀混战中威震一时,因此才受到蒋介石和何应清两人的赏识。

第八名陈继承:虽然底下这几位都资质平平,但是陈继承绝对是倒数第一的存在,他就像西游记的沙僧,实在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蒋介石除了“八大金刚”之外,还有“五虎上将”“十三太保”等等。这些人都是他自认为的得力干将和亲信是他的心腹之人。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中,谁的能力最强?谁又是垫底的?


蒋介石此人心思太重,八大金刚中,“最强的金刚”,后来的老蒋不敢重用;至于“最弱的金刚”,从来没有过像样的战绩。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已经猜到了,“最强”和“最弱”是哪两个人。

我们暂时不公布结果,我们先对比对比,然后公布最强和最弱。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中,最强PK,胜出是他

所谓的八大金刚是: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陈继承。

这八人各有特点,从黄埔军校开始,他们就追随蒋介石,在国民党的党政军等方面握有重权。

这八人中,到底谁最强呢?

说到最强,我们定个评判标准:一看战绩,二看影响力,三看军事生涯的持续性。


(刘峙)

1、从战绩来看,先把陈继承淘汰,没什么可圈可点的仗,没几个人知道他,而且军衔最低。

其次,把刘峙淘汰,内战时被称为“常胜将军”,西安事变后,就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仗。

淮海战役,他担任剿总,被粟裕打得快哭了,差点跑不及。

刘峙被称为猪将军,说他打仗没战略;又说他是长腿将军,意思是擅长逃跑。

和日本鬼子打,跑!和解放军打,继续跑!

这样的人和“最强”是不沾边的。

(蒋鼎文)

2、从军事生涯的持续性来看,先把蒋鼎文淘汰,他是内战时的猛将,是蒋介石的五虎将,瞿秋白被杀,就是他的命令。

在抗日战争时期,蒋鼎文的表现一塌糊涂,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用了鬼子三四倍的兵力,打了大败仗,可谓溃不成军,连丢38座城池,20多万大兵损失,中原战败,全国震动。

如此丢人,蒋鼎文引咎辞职,从此,流连于政治边缘,纵横于商界,再没起势。

看军事生涯持续性,再把钱大钧淘汰,这家伙,也是打内战时比较猛,从南昌起义开始,就没少出“围追堵截”的“馊主意”,给红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抗日战争时期,钱大钧指挥了武汉空中保卫战,算是不错,损失9架飞机,干掉了日本21架飞机。

之后,就泯然众人矣!抗战胜利后,当上海市市长,当总统府顾问,至于军事生涯,几乎是断了。


(张治中)

3、从国军中的影响力来看,张治中先要被淘汰,这是国民党中的清流,反对内战,对共产党和解放军充满了好感,从来没有和红军或解放军对战过。曾经力劝蒋介石“国共合作”。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将军任国民党政府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受周恩来委托(国民党还没有开启内战),解救了在新疆被关押的100多名共产党员。

后来,在担任西北军政长官时,不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共和解放军,于是被下课。就此,乘势加入了我方,还劝导陶峙岳、包尔汉等进行起义,促进了新疆的和平解放。

这简直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杰出代表。

虽说张治中将军有着一颗红心,但在国民党队伍中的影响力还是相当有限,毕竟,他和国民党主流是方向相反的。

从影响力来看,顾祝同也进不了前两位的。


(顾祝同)

这老顾虽说官位显赫,在抗战胜利后,担任了国民党陆军总司令,还担任了国防部总参谋长,但他就是蒋介石的传声筒,对蒋介石那是“百依百顺”。

而最恶心的是,1941年的皖南事变,就是顾祝同操纵的,这和蒋介石一样“坏”。

一个傀儡总司令,完全说不上影响力有多大。

说到这里,就剩下两位未被淘汰了,谁能力更强呢?

4、何应钦和陈诚,谁的能力更强?


(何应钦)

这两人是绝对的蒋介石的左膀右臂,左膀就是何应钦,右臂就是陈诚。

不过,从发展来看,蒋介石的左膀更像是个“假肢”。

何应钦曾经留学日本振武学校,后在日本士官学校上学,是个喝了洋墨水的人。在日本,何应钦认识了孙中山、蒋介石等人,并加入了同盟会,这对他以后的职业生涯影响非常之大。

回国之后,何曾在贵州担任讲武堂总教官,导致名声在外。

黄埔军校开始后,孙中山和蒋介石等人四处招揽人才,于是,何应钦就来了。因为何应钦能力较为出色,就此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二号人物,担任战术总教官。

在其后的东征和北伐中,何应钦也是可圈可点。此人长期是国民党政府的二号人物,影响力颇大。虽然,在一线指挥作战的并不多,但战略眼光不错,而且有了自己的一方势力。

何应钦是有野心的,多次对蒋介石的位置感了兴趣,第一次是在1927年蒋介石下野的时候,蒋介石希望得到何应钦的支持,但何并没有做,因为本来他就和李宗仁他们串通好的,这让蒋介石伤心。

西安事变的时候,何应钦再次有了野心,蒋介石还在关押,何应钦组织大队人马,准备去攻打陕西,丝毫不怕张学良撕票。

在何看来,也许撕票最好,他可以直接上位了。这次事件,让蒋介石非常惊讶,何应钦的影响力如此之大。

此事之后,蒋介石没有和何应钦撕破脸,继续任用,但不再给予实权,不再重用。

因为,如果和何应钦完全撕破脸,国民党又是一次大动荡,伤不起,何应钦一方的人,他还是要用的。


(陈诚)

我们再看陈诚,这是蒋介石真正的心腹,被誉为小委员长,打仗一般,但很会用人,他的土木系将领们,在国民党中的影响力非常高,是蒋介石绝对的嫡系。

虽然军事能力不如何应钦,但陈诚的政治手腕挺高,在大陆时日子过得不错,到了台湾,一样是重臣,当行政院长,当副总统,除了蒋氏父子,风头一时无两。

何应钦和陈诚,到底谁更强?还挺难选。

不过理智的分析,何应钦应该更强一些,军事能力有,影响力也有,还敢于坚持自己的一些观点,敢于关键时刻做决策。

只是,既生瑜何生亮,蒋介石在,何应钦也就只能这样了。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中,最弱对比,一定是他



很多人说,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中,最弱的人就是刘峙,我不这么看。

刘峙曾经是蒋介石的五虎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而且是五虎之首,被誉为“常胜将军”。

但是,西安事变让刘峙从此泯然众人。

因为,他站错队了。

当时,是何应钦组织大家杀向陕西,名义上是去解救蒋介石,但实际上,大家都懂,这是要干什么。恰好,这次刘峙冲到了最前面,俨然何应钦的马前卒,先锋官。

老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回到南京后,刘峙就被严重批评了。

后来,看似,蒋介石依然在用他,但刘峙的表现大不如前,判若两人,估计有了心理阴影了,失误频出,接连不断。

淮海战役的时候,谁来当剿总?最后,蒋介石还是选择了刘峙,因为,一不能选地方军的长官,放水咋办?二是战区内的将领都是中央军,要放一个有资历的嫡系将领,因此,刚好有空档期的刘峙被选了过来。

不能说刘峙太差,是粟裕等人太猛了,实在招架不住。杜聿明来了,不也活捉了吗?那可是名声在外的名将啊!

不是刘峙不厉害,而是粟裕太厉害!

再看陈继承,有官职,无突出战绩;有官位,没太大影响力;职业生涯不短,大多平平庸庸。只是,人家大腿抱得好。

看军衔:何应钦一级上将,陈诚一级上将,顾祝同一级上将,蒋鼎文死后追封一级上将,张治中二级上将,刘峙二级上将,钱大钧先是中将,后来加上将衔,陈继承陆军中将。

挑出非同类项,就是明显的中将陈继承。

客观说,蒋介石的八大金刚里,陈继承就是最弱的那一个。


(陈继承)

回到开头的题目,在下以为:八大金刚中,最强就是何应钦,最弱就是陈继承。

你怎么看?

何应钦手下的四大金刚都有谁?他们各自是什么结局?

提起民国,除过“大名鼎鼎”的蒋介石以外,其曾经最为信赖的何应钦也十分不凡,据网络上考据研究,琼瑶作品《烟雨蒙蒙》中的何书桓一角色,大有可能设定是何应钦的儿子。

而何应钦广为人知的大约有三件事,首先就是他代表中国接受日本降书,至今还有人为他面对日本人时,腰板到底是笔直的还是谦卑的,争吵不休。


再则就是何应钦曾指挥过湘西会战与北伐战争,1935年铨叙陆军的一级上将,属于仅次于蒋介石之下的民国掌权二把手。最后就是他在西安事变中微妙的选择,主战攻城不顾蒋介石死活的行为,令二人本来信赖有加的关系产生间隙。

但何应钦不论后期如何跟蒋介石发生不快,他仍是位列“八虎上将”之首,或许是民国十分喜欢论资排辈,何应钦的手下也有“四大金刚”,他们分别为:刘峙、蒋鼎文、顾祝同和钱大钧。这四人的结局也格外令人唏嘘。


刘峙和蒋鼎文结局

刘峙的祖籍是江西吉安人,他的经历颇为波折传奇,幼年时期丧父,母亲为了谋生不得不带其改嫁,自小尝尽了冷眼,让刘峙性格上十分隐忍。他知道只有学习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一路从湖南陆军小学、武昌陆军中学进入到北平的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

随着护国运动兴起,刘峙南下广州从士兵干到了连长,孙中山誓师北伐任命刘峙为大本营游击队队长,他带着一百人出头的小队伍一路打到吉安,有勇有谋引起了何应钦的注意。而自从何应钦这位伯乐引荐他到军校担任战术教官后,刘峙的军旅生涯也算是一帆风顺。

在他身上颇为有趣的一个冲突点,就是从福将到”猪将军“的转变,福将的称号是因为刘峙在数次战役中节节胜利,一度以少胜多拿下了别人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猪将军这一侮辱外号落在身上,是因为刘峙在杨虎城扣押蒋介石的西安事变中站队错误。


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刘峙打仗都没有从前有底气,甚至在防守平汉沿线时当了逃兵,最终于淮海战役中指挥不力,导致国民军队精锐损失殆尽,这一个大锅砸下来,刘峙的所有官职直接就被一撸到底。

他先是带着家人避难香港,虎落平阳又让曾经的老部下坑骗了自己一大笔钱,随着1950年刘峙在印尼做生意亏本,他的三姨太黄佩芬“巾帼不让须眉”,为了养家去中文学校教书,1952年黄佩芬因要回香港探亲,刘峙就顶上她的教员位置糊口,没想到教课风格幽默风趣颇受欢迎,就一直以正式教员的身份安度晚年了。

如果说刘峙的福将转折点在西安事变,那因同样一件事节节升迁的就是蒋鼎文。蒋鼎文是浙江诸暨人,正儿八经读书的经历只有五年,他10岁入私塾,15岁进入县立中学后,隔年武昌起义就爆发了。

蒋鼎文觉得乱世早已容不下一张书桌了,就果断加入杭州学生军,随着这次革命的成功,蒋鼎文进入绍兴军事学堂的讲武堂学习。

毕业后就来到浙江督署守备队干到了连长,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蒋鼎文被任命大元帅府参谋部的中校副官,跟蒋介石一起被人称为“两蒋”。

蒋鼎文的打仗风格十分不拘泥于俗套,尤其是借猛攻凤阳吸引炮火,转头就攻打蚌埠的操作,令人给他了个响当当的外号“飞将军”。只是在1931年,蒋鼎文进入江西对红军三次围剿皆溃败,使得他一度接受不了这个局面而自暴自弃。

后来西安事变来了,蒋鼎文在主战和主和的选择中,站边了宋美龄一边,拿着其亲笔写给何应钦的书信不顾生死救下了蒋介石,自此成为蒋介石的嫡系,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在蒋鼎文和日军激战渝中、渝西大败后,平均一天丢失一座城池的战绩让蒋鼎文引咎辞职。

蒋鼎文1945年迁居上海开办宏业砖瓦厂和轮船公司,打算一颗心思转战商界。但蒋介石仍旧想着他,把蒋鼎文召回让他负责整备国民党军队,随着一行人撤退到台湾,蒋鼎文以陆军二级上将退役,79岁时安然病逝。

顾祝同与钱大钧结局

如果说前面二位的经历都起起伏伏十分坎坷,顾祝同则以“军中不倒翁”的称号一生颇为平顺。顾祝同是江苏涟水县人,一开始从军并未有拯救国家于水火的宏伟念头,唯一原因就是家里太穷,他希望到军营里奔一口饭吃。

随着他在南京陆军小学五期、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完毕,顾祝同的心态也有了升华和转变。虽说他起点比别人高,一出场就是营长,但他小时候受过苦一直都很体恤士兵,因此上面的领导觉得他谨慎且谦和,下面的部将又感念其关怀,人缘十分不错。

作战风格一直是稳中求进,到达考察点“西安事变”时,也忠心地站边蒋介石和宋美龄,所以顾祝同到达台湾后依然被蒋介石重用,1954年7月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被人敬重的称为“墨公”,享年96岁。

钱大钧是江苏昆山人,出身于商人家庭,由于家里不缺钱,所以钱大钧进入江苏陆军小学就读三年后,一度参军又复学往复了许多次。自从他和蒋介石在日本士兵学校12期同选炮兵科成为同窗后,俩人的关系一直不错。

钱大钧作战颇能力挽狂澜,深受蒋介石和何应钦的看重,在西安事变中拿着蒋介石的手书四处为其奔走,一度被东北军的枪弹射伤。

1950年,钱大钧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核心委员,因为数年作战生涯,钱大钧都是蒋介石的智库,让有“小诸葛”外号的白崇禧都十分佩服。

1963年,钱大钧在台湾担任“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同时还在国民党班子中担任委员,1982年7月21日,钱大钧因肝癌在台北”三军总医院“病逝,享年九十岁。

蒋介石不信任白崇禧、卫立煌、傅作义,为何还能成为剿匪总司令部的总司令?

有一点大家必须要清楚,作为战区级别的“剿总”总司令,军衔必须是陆军二级上将起,军界资历也必须足以服众。仅此两条,到解放战争时期,一大票黄埔生就全部不具备资格。唯一的特例胡宗南,也仅仅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出任的是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无论是军衔和职务都处于半吊子状态,到后来也只能代理西南军政长官(跟剿总总司令平级)。




之前的文章里反复介绍过,抗战以后的“绥靖公署”都是以原来的战区为基础改制的,也就是说,绥署主任至少是抗战时期的战区司令长官级,比如胡宗南、顾祝同、刘峙、孙连仲、傅作义、薛岳等等。而1947年底出现的“剿总”,实际是等同于“行辕”(原来的行营)的级别,比绥靖公署还要高上一格,不是什么人都够条件担任的。


比如“东北剿总”就是由东北行辕改制而来,“华北剿总”是由张垣绥署和保定绥署合编而来,实际等于继承了“北平行辕”的权力,“徐州剿总”则是徐州绥署和郑州绥署的部队合编而来,而“华中剿总”的前身,其实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武汉行营”。各“剿总”司令部总揽某一战略大区的军政事务,可谓是位高权重。




只有弄懂了“剿总”的真实级别,才能明白老蒋的“选择恐惧症”,那就是在陆军二级上将和一级上将的群体中,大多数都是军阀出身的杂牌,真正属于“黄埔系”的嫡系将领实在寥寥无几,也就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蒋鼎文等几瓣蒜,连半嫡系的卫立煌都算上,也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这些都是黄埔教官的资历,至于黄埔一期毕业生,败亡大陆之前,还没有一个晋升二级上将呢。


除了剿总总司令、绥署主任外,老蒋身边还得留下一二个主要军事幕僚吧?比如“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等等职务,黄埔一期生的资历和军阶暂时也不够,所以何应钦、陈诚、顾祝同等人,还不能总是外放(陈诚、顾祝同短时间主持过战区),这就使“剿总”总司令的人选范围,变得越来越小。




有人会问,老蒋不是有“八大金刚”呢吗?这就是老蒋第二个“选择恐惧症”,剿总都设在主要战区,每天都要打仗,不能打仗的再嫡系也不成,所以钱大钧、蒋鼎文早早就出了局,唯一的中将陈继承既不能打军衔也不够,所以只能屈就傅作义的副总司令。其实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万般无奈之下,老蒋1948年6月仍然起用了刘峙为“徐州剿总”的总司令。


刘峙和汤恩伯都是因为之前大败,而被老蒋怒而解除军职的,前职分别是郑州绥署主任和徐州绥署副主任(兼第一兵团总司令),但是仅仅不到一年,刘峙就被重新起用为剿总总司令、汤恩伯被起用为衢州绥署主任(后来扩编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跟剿总是同级的),因为在这个级别的将领中,老蒋可用之人实在太少,杂牌上将倒是一大堆,问题是他敢交付兵权吗?




国民党军队还有个顽疾,那就是派系纷杂并且还得论资排辈,所以在选择战区主官人选时,还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否则的话,拥兵自重并且骄横跋扈的军头们根本不听招呼,比如东北的主力廖耀湘、华东的主力邱清泉、华中的主力宋希濂等等黄埔将领,如果派一个不相干的杂牌上将去指挥,根本就摆弄不动的。白崇禧拒接徐州剿总的其中一个因素,其实也是因为邱疯子这帮“天子门生”目中很少有人。


那就先说卫立煌,从粤军出身和军旅生涯来看,其实卫立煌不能算作杂牌,而是老蒋的半嫡系将领,所以才名列中原大战期间的所谓“五虎上将”。抗战时期当过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1939年铨叙陆军二级上将,无论是级别还是军衔,都是能够满足条件的,而且卫立煌一直在中央军任职,在黄埔系军队里面的影响力还是较大的,没有哪个黄埔生敢造次,一口一个“卫老总”是必须的。




同时,东北剿总的精锐部队,都属于抗战时期的远征军作战序列,比如第53军、第71军等等,卫立煌还是第53军周福成的恩人,指挥起来毫无问题。包括驻印军的新一军、新六军也脱胎于中国远征军,廖耀湘、潘裕昆、龙天武、李涛等黄埔生没有不服气的道理,陈诚离开东北前,推荐的第一人选就是卫立煌,几乎可以说是“实质名归”。所以卫立煌入主东北基本没有悬念,老蒋也不怀疑他的军事能力,担心的其实是政治立场。


既用且疑,这就是老蒋的无奈选择,所以先弄去范汉杰,后弄去杜聿明,分走卫立煌的兵权同时就地监视,而且历史已经证明,卫立煌也不是什么“高级卧底”,无非是不愿意打内战罢了。但无论是范汉杰、杜聿明还是郑洞国,只能当副总司令却不能任命为正职,原因之前已经说明过,这三个黄埔一期生资历不够、军衔也不够,至于黄埔六期的廖耀湘,更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然后说傅作义,组成华北剿总之一的张垣绥靖公署,就是以傅作义的第十二战区改制而来的,并且在解放战争初期,绥远系部队在华北一度是比较猖狂的,那么在李宗仁北平行辕撤销后,保定绥署主任孙连仲、张垣绥署主任傅作义谁更合适成为“华北剿总”总司令?答案不言而喻。如果重新派个杂牌将领,根本指挥不动傅作义的绥远系部队,而华北的嫡系将领比如李文、侯镜如等黄埔一期生资历军衔又不足,至于陈继承前面说过了,他就是监视傅作义的。


还要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问题,在杂牌将领中,其实傅作义是比较“亲蒋”的,1935年就已经铨叙二级上将。他能够从阎锡山的晋绥军系统中独立出来发展,正是老蒋刻意拉拢和扶植的结果,抗战时期先任阎锡山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然后就改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基本脱离了晋绥军系统,再然后干脆新设第十二战区,与老东家平起平坐,没有老蒋的一路提携可能么?所以矬子里面拔大个,傅作义是主华北的最佳人选。


如果不是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攻克天津围死北平,你认为这位傅总司令会起义吗?反正我是不太信的。




最后说白崇禧,人家是从“国防部长”的位置上给踢下来的,作为北伐名将和陆军一级上将,怎么也得再给个相应的职务,而桂系军队的主力张淦兵团,就驻在华中地区,也只有白崇禧指挥得动,那么为了把桂军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把华中剿总交给白崇禧也是老蒋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当然,肯定也不是那么放心,宋希濂兵团、黄维兵团都是钳制和监视白崇禧所用,顺便说一句,华中剿总的前身武汉行营主任,也是杂牌老将程潜。


还有一点也得了然,白崇禧虽然对老蒋有不臣之心,政治立场上可是绝对反动的,哪怕老蒋下野李宗仁上台,他仍然坚持解放军不能过江、拒绝签署和平协定,所以,老蒋的选择也不算错。


(参谋总长陈诚)

蜀国五虎上将手下八大副将,个个骁勇善战,为何没一个有好结局的?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背景。

战争年代,武将的结局大体都是不太好的,尤其是中下级武将,战死沙场的是大多数,生老病死的反而是少数。

蜀国五虎上将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其中关羽死在战场上,被东吴军杀害,身首异处;张飞醉酒后被部下杀害,首级被献给东吴,正非常死亡;黄忠是为了急于替关羽报仇,中了东吴的埋伏被杀,被马忠用箭射死,死在战场上;马超是病死的,正常死亡;赵云是老死的,正常死亡。

五虎上将中就有三个是死于战争,只有两个是善终,正常死亡。

那么五虎上将的副将是怎么死的呢?我们来看看。



关羽的副将:关平、周仓。

关平在演义中是关羽的义子,原是冀州关家庄庄主关定的儿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被关羽收为义子,后成为关羽的副将,随关羽南征北战,成为关羽手下的大将,曾经与庞德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襄樊之战随关羽一起参战,东吴偷袭荆州后,随关羽败走麦城,与关羽一起被东吴军队俘虏,之后被孙权杀害。

周仓在演义中是黄巾军出身,原来是黄巾军地公将军张宝手下,张宝死后,周仓和另一黄巾军首领裴元绍占山为王,关羽千里走单骑路过卧牛山,周仓因为听闻关羽大名,独自追随关羽,成为关羽的副将。随关羽参加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时,周仓在水中与曹魏名将庞德的战斗中,生擒庞德。在关羽父子被杀后,周仓自杀而死。



关羽的两大副将关平和周仓,都因为战争而死,一个被杀,一个自杀,结局自然不太好。

张飞的副将:雷铜和吴班。

雷铜原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刘备攻打刘璋时,雷铜与吴兰前往雒城,被黄忠击败,之后雷铜、吴兰中了刘备的埋伏被俘虏,因而投降刘备。益州平定后,雷铜后随张飞守巴西,一起击败曹魏名将张郃,在战斗中,雷铜被张郃诈败而杀,然后张飞使用计谋大败张郃,为雷铜报仇。



雷铜战死后,吴班成为张飞的副将,吴班的妹妹是刘备的吴皇后,吴班的族兄吴懿也是刘备手下的大将,吴班的身份不一般。吴班作为张飞的副将,协助张飞一起守阆中,张飞因为鞭打手下,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张飞死时只有55岁。之后刘备伐吴,以吴班为前锋,击败东吴将领孙桓,一直打到了宜都。刘备在夷陵大败后,吴班勉强突出重围,后来被赵云所救。

后来吴班随诸葛亮北伐,历经六次北伐,数有战功,尤其是第四次北伐,不仅随诸葛亮大破司马懿,并且攻破魏国大将曹真的营寨,在最后一次随诸葛亮北伐中,吴班因为乘木筏率军去烧魏军的浮桥,被魏军用箭射死。



张飞的两个副将雷铜与吴班都是战死沙场,结局也不太好。

马超的副将:庞德和马岱

庞德原是马超父亲马腾的部将,马腾进京后,庞德成为马超的左右手,庞德有能有谋,随马超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马超被曹操击败后,南下投靠汉中张鲁,之后马超又投靠刘备,而庞德因为要养病而留在汉中,曹操攻打汉中张鲁时,庞德为张鲁迎战曹军,庞德一个与曹魏名将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四将单挑,而不输,之后曹操用离间计离间庞德与张鲁,庞德于是归降曹操。



庞德之后屡立战功,在濡须口之战斩杀东吴名将陈武,汉中之战中打败蜀汉名将魏延。襄樊之战暴发后,庞德随左将军于禁出战关羽,力战关羽父子,关羽水淹七军时,庞德被周仓俘虏,因宁死不防而被杀害。

马岱是马超的族弟,马岱最初随马腾入许昌,因为马超在西凉反对曹操,马腾一族被曹操杀害,而马岱乔装打扮而逃出来,之后一直跟随马超作战,成为马超的副将,马岱随马超救援刘璋时,曾与张飞大战十余回合,才被张飞击败。马超投降刘备,马岱跟随,之后成为蜀汉将领,在诸葛亮去世后,因为魏延作乱,领诸葛亮遗命斩杀魏延,保证蜀汉军队的稳定,马岱的结局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史书中都没有交待,估计是正常死亡。



马超的两个副将,庞德是战场上被杀,马岱死因不明,估计是正常死亡。

黄忠的副将:严颜

严颜原是刘璋的部下,张飞在平定巴郡时,击败并俘虏了严颜,因为严颜的义正,张飞就释放了严颜,待为上宾,随张飞一起合围成都后,严颜成为黄忠的副将,随黄忠一起参与汉中之战,屡立战功。之后严颜的结局也不得而知,估计也是正常死亡,老死或者病死吧。



赵云的副将:张翼

张翼原来也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降刘备,刘备攻打汉中时,张翼作为赵云的副将参与汉水之战,与赵云一起在汉水大败曹军;刘备东征伐吴时,张翼以中军护尉身份跟随参战,夷陵大败时,张翼跟随刘备逃回益州,刘备去世后,跟随诸葛亮南征南中,及六次北伐,诸葛亮死后,张翼一直活到魏国大举伐蜀,之后随姜维一起投降钟会,钟会、姜维叛乱时,张翼被乱军杀害。



赵云的副将张翼也是在战场上被杀。

这样看来,8大副将,就有6个是死在战场上,这样的结局可谓是不太好。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