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考试 > 正文

湖北省荆荆襄宜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省荆荆襄宜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关于大自然的乐音,古人说过“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此处的虫声指蟋蟀的鸣声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蟋蟀又称作蛐蛐、促织、秋虫,古书中也称“蛩”,在秋日里最为常见。甲骨文“秋”字上面的字形就是一只蟋蟀,是用候虫表达物候变化,反映时序更易。老杜诗《促织》写道:“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的鸣唱似乎总是与秋风萧瑟联系在一起,又如贾岛诗《夜坐》写道:“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古诗词中,以蟋蟀作为寄托秋思的对象,就如梅兰竹菊的题材,已是一种近乎程式化的修辞。

在人类前现代时期漫长、清寂的夜中,蟋蟀悦耳怡人的声响,穿透了暗哑的暮色,为忙碌或闲适的日子点缀了许多逸趣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对于蟋蟀歌声的欣赏,中西之间是相通的。蟋蟀是人类居所里常见的伴侣物种,秋天,蟋蟀由野外迁至室内,《诗经》中写道“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唐风·蟋蟀》),以及“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豳风·七月》),可见这种小虫不惧登堂入室,成为人们家里的常客。对此,西方诗人有同样的认知,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歌《蝈蝈和蟋蟀》将蝈蝈与蟋蟀的叫声并举,盛赞了两种鸣虫的歌声。前者的声音发生在炎炎夏日,在草丛中阵阵传来,称颂了“夏日盛宴的喜悦”,后者的声音则发生在寒日的炉火旁,与家中的温暖联系在一起:

大地之诗不曾间断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孤寂的冬夜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寒霜冻结,

四周静无声息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炉边响起了

蟋蟀的歌声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室中的温暖

让人醺醺欲睡……

蝈蝈与蟋蟀标识了自然的节奏,将一年四季的轮回付诸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为此,诗人将它们的歌唱誉为“大地之诗”,寓意了自然的生生不息。而在中国文化里,蟋蟀丰富的意旨也表达了古人对于自然造物以及天人关系的思考,充满了人情与趣味。王世襄先生写道:“好蛐蛐一盆一盆地品题、欣赏,观察其动作,体会其秉性,大可怡情,堪称雅事。”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非得浸淫在这一文化中良久,耳濡目染才能略知一二,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

相对于中国诗歌中的秋思,蟋蟀的叫声在西方更多地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法布尔对蟋蟀的歌声情有独钟,在他看来,鸣虫之中,蝉声太过嘈杂,蝈蝈之声太过轻小,唯有蟋蟀之声嘹亮而不喧闹,还有起伏变化,悠扬婉转,惹人喜爱。这也符合西方民众对于蟋蟀的判断——这是一种让人快乐的虫子。实际上,“快乐如蟋蟀”成了英语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习语,大概是因为蟋蟀的歌声清脆悦耳,并且蟋蟀喜欢呼朋引伴,在草丛中一唱一和,让人心情大好。所谓声无哀乐,蟋蟀的叫声只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原本并无悲伤或欢喜之说,是人为它赋予了主观的想象。王世襄先生在《蟋蟀谱集成》中称雄蟋蟀的叫声为“低唱求爱之曲,‘唧唧……油,唧唧……油’,其声悠婉而弥长,真好像在吟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仅‘油’、‘洲’相叶,音节也颇相似。”不过,这种拟声赋意的方式恐怕是西方人无法领会的了。

蟋蟀是一种和人的世界密不可分的小虫,它们似乎不甘寂寞,一心要分享人类邻居的悲欢湖北省七大员考试。18世纪的英国诗人威廉·柯珀(1731—1800)在《咏蟋蟀》一诗中写道:

住在我室中的小友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你怀着满心的欢喜,

在厨房的壁炉上鸣声唧唧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无论身处何处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你都是好事将临的预兆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用你轻柔甜蜜的歌声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回报我为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你提供的温暖的巢……

诗中的厨房、壁炉和巢都是鲜明的家的意象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在英语中,“壁炉”一词所表征的炉火和温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蟋蟀由此代表了宁静、安逸的家园,表达了家庭作为恒定不变的港湾的信念。在狄更斯的小说《炉边蟋蟀》中,蟋蟀的叫声指向的是“家的圣坛”,家、炉火、水壶和蟋蟀这些看似卑微的意象串联成了关于家的想象,在变动不居的世界稳固如磐石一般。故事中的人物说:“这里是我的幸福的家,约翰;为此,我爱那只蟋蟀!”即便是卑微、狭小的家,也是一座圣坛。

不过,在狄更斯的时代,家与蟋蟀的联系已经不再牢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割裂了居住环境与土地的关联,乡野也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对于身处现代都市的人而言,蟋蟀的吟唱具有了怀旧的色彩,这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们与田园式的生活日渐疏离,来自自然的精神慰藉也逐渐离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派诗歌代表作《荒原》中,诗人艾略特将蟋蟀的叫声作为一种源自过去生活的安抚的乐音:“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礁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精神的荒原里,草木凋零,蟋蟀之声也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蟋蟀来自一个生意盎然的世界,所代表的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代表了一种饱满、自足的精神状态,艾略特由此表达了现代生活的异化。在人们关于家乡的梦里,常有蟋蟀歌声的旋律,就像魂牵梦萦的乡音,表征了难以割舍的羁绊。

蟋蟀被载入中西的诗文之中,但同时又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伴侣物种,它的身影总易被遮蔽在诸多大型生物之下,对于它的考察恰可以从一个小小的角度拓宽我们对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创造了“恋生性”一词来描述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天然的亲近感。或许对于蟋蟀的热爱,对于花鸟市场售卖的各种鸣虫的兴趣,正体现了我们潜意识深处“恋生性”的一面。再者,它的唧唧之声,看似微弱却总能击中我们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可以超越时空的区隔,沟通古今中外共有的情感或精神体验。

(摘编自《光明日报》秋意与故园:中西文化中的蟋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济慈将蟋蟀与蝈蝈的歌唱誉为“大地之诗”,因为它们通过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来体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B.蟋蟀的叫声总是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蟋蟀之声悠扬婉转,惹人喜爱,是一种让人快乐的虫子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C.蟋蟀与家园密不可分,在文学作品中也能代表宁静安逸的家园,表达了家庭作为恒定不变的港湾的信念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D.作者认为,尽管蟋蟀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伴侣物种,但是人们恰可以从一个小的角度来拓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根据原文内容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如提到明月会想到思乡,提到柳树会想到送别,提到蟋蟀的声音会想到萧瑟的秋风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B.“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可见中国文化里蟋蟀表达的人情与趣味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C.从“蟋蟀的吟唱具有怀旧色彩”可以看出这是人们对田园式生活的怀念,是艾略特将其作为一种源自过去生活的安抚的乐音的基础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D.在中西方文化中我们将情感寄托在蟋蟀这一物种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体现了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说的“恋生性”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3.下列诗歌中的“蟋蟀”最能代表秋思的一项是()

A.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B.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D.布谷布谷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5.袁行霈先生认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结合材料,概括出文中“蟋蟀”的审美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很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我听到老人对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老人唱到——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言不习一艺,空想发财,卒至无家无室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退了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节选自余华《活着》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贵的生活由风光到落魄,家人接连死去,但他向我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内心却比较平和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B.福贵买下老牛,遭到临近村庄和本村村民的嘲笑,说明了村民认为老牛不值得买,也表明人们并不理解福贵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C.福贵为老牛取名福贵,觉得老牛很像自己,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这都是因为老牛像福贵一样老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D.福贵回家时唱的歌在一定程度上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也表明他此时年事已高,并活得十分通透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牛成为了情感寄托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了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C.小说结尾运用典雅的语言描写景物,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D.文段结尾中的女人、孩子、男人构成了乡村生活的典型场景,福贵是一个既能反映一代人,又能代表民族灵魂的人物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8.如何理解文段中福贵对牛说的话的真实内涵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9.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材料一:

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①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②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虞③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

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故上下序而民志定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至桓文后,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借差亡极④。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⑤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佃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

【注】①指牛羊猪狗等牲畜湖北省七大员考试。②风俗习惯。③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吏。④破坏等级秩序的行为没有止境。⑤通“无”,没有。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昔先王【A】之制【B】自天子【C】至于皂隶【D】各有【E】差品【F】故上【G】下序而【H】民志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意为穷尽、尽享,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中的“穷”意思不同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B.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其中仓指贮存谷的粮仓,廪指贮存米的粮仓。

C.四民,是古代中国政府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分工,指士、农、工、商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D.甘,是“认为……甜美”的意思,其用法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中“云”用法相同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物质享受与财富追求是人的本性,因而统治者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教诲整顿他们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B.班固认为,士、农、工、商四类百姓各安其所,乐于从事自身的行业,国家才能发展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C.在司马迁看来,各行各业之人凭本事努力工作以满足欲望,这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合乎规律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D.在班固看来,士农工商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是同王者争利,对下是独占平民产业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14.统治者如何治理百姓,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不同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喜寄三首(其二)①

杜甫

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欢剧提携如意舞②,喜多行坐白头吟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注】①此诗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想搬家至江陵时,得知二弟杜观已携家到江陵所作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蓝田,今属陕西西安。 江陵,今属湖北荆州。 ②晋朝王戎喜执如意起舞,如意,用来搔背痒的工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的远行之苦:翻越冰天雪地的高山,从苦寒侵骨的北方到来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B.颔联写弟弟为了诗人专门从蓝田搬到江陵,这使诗人感到春天般的喜悦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C.颈联写诗人闻知喜讯后的表现:手执如意起舞,行坐吟唱诗歌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D.整首诗洋溢着喜悦的基调,抒写了兄弟间相煦相濡之情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6.全诗用哪些手法表达诗人得知弟弟携家到江陵后的心情?请简要分析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四、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士”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肩负重大使命且路途遥远的句子是“,”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丛生的原野,月光照射着鲜花、树林,仿佛细密的冰粒在闪烁的句子是“,”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3)贾谊《过秦论》中“,”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消费市场“第三方测评”的主体,通常是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其测评结果不具备权威性,但高品质的测评有一定参考价值,能降低消费者的试错成本。

《“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消费者会在购物前观看“第三方测评”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与消费者期待相比,消费市场“第三方测评”的品质尚难令人满意。A是整个行业需要深思的问题。①作为一种新兴业态,②处于发展初期的消费市场“第三方测评”遭遇“成长的烦恼”,或许势在必行。③一方面,因为市场准入门槛高,具备法人背景的账号仅占23.4%;④另一方面,也和行业内在特征相关。⑤由于测评所涉商品种类繁多,使得形成公认标准尚需一段时间。不过,标准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测评公信力,不能任其处于自发状态。应建立合理的申请审批机制,防止不具备相应专业知识者混入测评队伍。

作为一种消费信息服务,消费市场“第三方测评”必须把真实可靠作为立身之道、生存之本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的模式,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也难以赢得长久的信任。以“第三方测评”的方式为商品打广告,或许B,但损害的是行业信誉。因此,消费市场“第三方测评”必须加强行业自律,摒弃这一不良模式。对有商业行为的测评账号,监管部门要统一备案管理,推进测评人员实名制认证与商品信息认证,做到“谁测评、谁负责”,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然而我终于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棂的后窗却换嵌了玻璃。

“一斤绍酒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

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倌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座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客人,酒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0.文中加点的词“姑且”可以删去吗?请说明理由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是……”的语句,二者表意上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分析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对于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希望能够在大城市奋斗,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阶层跃迁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然而也有一些年轻人放弃追求一夜暴富和高薪,通过小事情、小生意挣小钱,并因此而拥有了乐活状态,且保持了心理的富足,这一类年轻人群体被称为“小挣青年”。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参考答案:

1.B 2.B3.C4.①引用论证:文中多处引用中西方描写蟋蟀的诗歌,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又增添文学色彩湖北省七大员考试。②举例论证:文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小说家、生物学家等事例,使论证丰富、具体、有力。5.①时序更替,寄托秋思。②歌声悠扬,让人快乐。③家园之思,乡愁之恋。④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⑤古今中外的沟通,情感体验的共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B.“总是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是西方文学中蟋蟀,选项以偏概全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故选B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B.“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强调的是中西方文化欣赏中的差异,不能说明“西方人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观点,选项曲解文意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故选B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A.色彩明丽,烘托了乡村恬静闲适的氛围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B.皎洁的月色,蟋蟀的低吟,闪烁的星辰,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描写了一幅月夜清幽图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C.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诗歌中的“蟋蟀”最能代表秋思。

D.描写了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故选C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①引用论证:“又如贾岛诗《夜坐》写道”“《诗经》中写道”“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歌《蝈蝈和蟋蟀》”文中多处引用中西方描写蟋蟀的诗歌,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又增添文学色彩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②举例论证:“老杜诗《促织》写道”“法布尔对蟋蟀的歌声情有独钟”“在狄更斯的小说《炉边蟋蟀》中”“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创造了‘恋生性’一词来描述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天然的亲近感”文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小说家、生物学家等事例,使论证丰富、具体、有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①结合“是用候虫表达物候变化,反映时序更易”“诗词中,以蟋蟀作为寄托秋思的对象”概括出:时序更替,寄托秋思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②结合“在人类前现代时期漫长、清寂的夜中,蟋蟀悦耳怡人的声响,穿透了暗哑的暮色,为忙碌或闲适的日子点缀了许多逸趣”概括出:歌声悠扬,让人快乐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③结合“在人们关于家乡的梦里,常有蟋蟀歌声的旋律,就像魂牵梦萦的乡音,表征了难以割舍的羁绊”概括出:家园之思,乡愁之恋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④结合“蟋蟀的吟唱具有了怀旧的色彩,这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概括出: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⑤结合“它的唧唧之声,看似微弱却总能击中我们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可以超越时空的区隔,沟通古今中外共有的情感或精神体验”概括出:古今中外的沟通,情感体验的共鸣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6.C 7.C8.不仅仅是为了刺激老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其他原因:①对死去亲人的怀念,在不断重复过去的生活,试图记住“过去自己的模样”。②营造温馨氛围,在经历重重打击之后,体悟活着的意义。9.①结构上,“活着”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围绕“活着”展现了老人和牛的生活。②形象上,“活着”概括了老人和老牛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③主旨上,突出活着即是受难,向死而生,为活着本身而活的主旨。④表达效果上,“活着”质朴自然,言简意丰,富有力量,耐人回味。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C.“这都是因为老牛像福贵一样老”错,并不都是因为“老牛像福贵一样老”,还因为他们都有苦难经历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故选C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C.“运用典雅的语言”小说结尾“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语言朴实,并非典雅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故选C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这段话是福贵对牛说的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一方面是为了刺激老牛,让老牛尽力耕田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其它方面:

①“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福贵这段话是对死去亲人的怀念,“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这话也是对自己说的,在不断重复过去的生活,试图记住“过去自己的模样”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②“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不管是牛还是人,活着不易,在人与牛对话的语言环境里营造温馨氛围,在经历重重打击之后,体悟活着的意义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活着”,从人物形象、主题、读者角度分析标题“活着”的作用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①结构上,“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活着”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围绕“活着”展现了老人和牛的生活。

②形象上,“活着”概括了老人和老牛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小说中福贵老人说“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由此可见“活着”是指老人和老牛的生存现状。

③主旨上,突出活着即是受难,向死而生,为活着本身而活的主旨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福贵老人面对一场又一场的死亡,然而经历了生活种种磨难后的老人却有了超然的心境,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对生活的感激。

④表达效果上,“活着”质朴自然,言简意丰,富有力量,耐人回味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活着”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更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虽然人生的悲剧有时会接连发生,让人不禁感到生存异常艰难,生命的艰难,但是越是艰难,人就越是能体会到命运的可畏和生存的不易。“活着”是根本,是前提,是条件,“活着”的本身就具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活着”需要人不断地进行追问和反思生命的可贵,这样的“活着”才是有意义的。

10.BDF 11.D12.A13.(1)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这就是夏商周三代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不需采用严厉的手段就能治理好国家的大致原因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4.①司马迁认为,物质享受和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统治者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以利引导,再次是教诲他们,又次是整顿他们,最下等的办法是与他们相争。

②班固认为,遵从先王礼法秩序,百姓各安其业;统治者要用仁德礼仪去引导整顿百姓,使百姓看重礼仪而轻视钱财,国家就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句意:按照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级,因此国家上下有序民心安定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昔先王之制”是名词短语作状语,前面省略了谓语动词“按照”,应在B处断开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各”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差品”是宾语,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自天子至于皂隶”作状语,应在D、F处断开。

故选BDF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A.正确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穷尽、尽享/处境困难、穷厄。句意:嘴巴想要尝尽肉食的美味。/句意: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

B.正确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C.正确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D.“用法相同”错误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意动用法,认为……甜美/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句意:认为自己的食物甘美并且觉得自己的衣服美丽。/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

故选D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A.“因而统治者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教诲整顿他们”错误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原文“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是说因此(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顺着他们,其次是拿利益诱导他们,再次是教诲他们,又次是整顿他们,最下等的办法是与他们相争。

故选A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任”,发挥;“以”,来;“所欲”,想要的东西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所以”,……的原因;“直道”,正确的道路;“……也”,判断句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根据材料一中司马迁说“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可知,在他看来物质享受和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所以君主治理百姓应采取这样的态度,“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以利引导,再次是教诲他们,又次是整顿他们,最下等的办法是与他们相争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根据材料二中班固所说的“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故上下序而民志定”和“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湖北省七大员考试。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可以看出,班固认为,遵从先王礼法秩序,百姓各安其业;统治者要用仁德礼仪去引导整顿百姓,使百姓看重礼仪而轻视钱财,国家就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史公说:虞、夏以来,人的耳目想要享尽歌舞和女色的美好,嘴巴想要尝尽肉食的美味,身体安于闲逸快乐,而心里夸耀着权势带来的荣华湖北省七大员考试。因此(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顺着他们,其次是拿利益诱导他们,再次是教诲他们,又次是整顿他们,最下等的办法是与他们相争。国内百姓所喜好的,是风俗习惯中穿着饮食、养生送死的物品。因此要依赖农民供给粮食,依赖虞人送出木材野兽,依赖工匠制造工具,依赖商人流通物品。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百姓各自勤勉从事自己的行业,乐于做自己的事情,就像水流向低处,日日夜夜没有休止的时候,不用征召就自动前来,不用强求百姓就会生产出物品来。这难道不是与规律相符,受到自然法则验证了的吗?

农工商虞,这四种行业,是百姓衣服食物的来源,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有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仓库充实从而知道礼节,衣食充足从而知道荣辱。”礼仪从富足中产生而在贫穷中废弃。所以君子富有,就好施行他的仁德;平民百姓富足,就会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合适的地方。水深了鱼就生在里面,山深了野兽就前往那里,人富有了仁义就会归附他。

材料二:

(按照)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级,因此国家上下有序而民心安定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于是教导百姓种植和畜养,百姓用来养生送终的东西,没有不被生产出来的。《管子》中说:“古代的士农工商四类百姓不能杂居相处。”士人在悠闲安静之处相互谈论仁义,工匠在官府相互议论工艺技巧,商人在街市上相互讨论财物货利,农民在田野中相互商量农事,各自安于所居之处,乐于从事自身的行业,认为自己的食物甘美并且觉得自己的衣服美丽,欲望少而行事简单,财物充足而无须争抢。于是位居百姓之上的统治者,用仁德去引导他们,用礼义去整顿他们,所以百姓有羞耻心而且待人恭敬,看重礼义而轻视财利。这就是夏商周三代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不需采用严厉的手段就能治理好国家的大致原因。

等到周王室衰微,礼法毁坏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这种破坏礼制的风气流传到士人和庶民当中,大家无不背离圣王之制而放弃本业,务农的人减少,经商的人增多,粮食不足而商品有余。到了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礼义大为毁坏,上下之间相互冒犯,追逐利欲的活动得不到控制,破坏等级秩序的行为没有止境。于是商人买卖难以得到的货品,工匠制作没有用处的器物,士人从事违反正道的活动,以追求世俗之所好来获取社会财富。对上同王者争利,对下独占平民的产业,损伤教化败坏风俗,这是导致社会大乱的途径。

湖北省荆荆襄宜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5.A 16.①想象:首联想象杜观一家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而来的情景,表达对他们的牵挂之情湖北省七大员考试。②比喻:颔联用春天到来比喻诗人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得知弟弟到来的喜悦心情。③用典:颈联用王戎喜执如意起舞的典故表达喜悦之情。④拟人:尾联运用拟人手法,移情入境,借梅花的欢笑表达了诗人因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兄弟即将团圆的喜悦和兴奋。⑤动作描写:以手执如意起舞,行坐吟唱诗歌,绕着檐楹踱步等动作描写表现诗人得知消息后极度高兴的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A.“首联写诗人的远行之苦”有误,应是写杜观一家远行之苦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故选A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①想象:“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首联写杜观搬家时翻越冰天雪地的高山,行程艰苦,侧面写出诗人的牵挂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②比喻:颔联“他乡就我生春色”用春天到来比喻诗人的心情,写弟弟为了诗人专门从蓝田搬到江陵,这使诗人感到春天般的喜悦,表达了诗人得知弟弟到来的喜悦心情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③用典:颈联“欢剧提携如意舞”写诗人闻知喜讯后的表现:手执如意起舞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用王戎喜执如意起舞的典故表达喜悦之情。

④拟人:尾联“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写诗人在屋檐前来回走动时,希望梅花和他一起欢笑,而那些疏枝上的梅花,也真有很多忍不住笑了起来湖北省七大员考试。运用拟人手法,移情入境,借花的欢笑更加突出表达了诗人因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兄弟即将团圆的喜悦和兴奋。

⑤动作描写:“欢剧提携如意舞,喜多行坐白头吟”写诗人闻知喜讯后的动作:手执如意起舞,行坐吟唱诗歌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以动作描写表现诗人得知消息后极度高兴的心情。

1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弘毅”“甸”“霰”“劲弩”“何”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8.A如何有效提升测评品质

B能一时获得收益 19.②将“势在必行”改为“在所难免”;

③将“市场准入门槛高”改为“市场准入门槛低”;

⑤将“由于”删去或删去“使得”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第一空,结合上文“消费市场‘第三方测评’的品质尚难令人满意”,推断①处是说“整个行业需要深思的问题”是怎样提高测评品质,可以填入“如何有效提升测评品质”之类的内容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的模式,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也难以赢得长久的信任”“但损害的是行业信誉”,推断②处是说以“第三方测评”的方式为商品打广告只能获得短期的利益,可以填入“能一时获得收益”之类的内容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原句的语病有:

第②句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不合逻辑,可以将“势在必行”改为“在所难免”;

第③句湖北省七大员考试,不合逻辑,可以将“市场准入门槛高”改为“市场准入门槛低”;

第⑤句,成分残缺,可以将“由于”删去或删去“使得”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0.不能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姑且”指暂且。暗示这种客中孤独、无聊的愁绪难以排遣。 21.①拟人:把“山茶花”人格化,表现了山茶花在雪景中逼真的形态,展现其傲慢的情态、愤怒的情感,寄寓对故乡与异地的复杂感受。

②比喻:将山茶树的红花比作火,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山茶花的红,勾勒出一幅明丽红艳的景象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2.不相同。第一句中的“是”表同一关系,此句是对“第三方测评”的主体作解释。第二句中的“是”表示存在关系,描写窗外天空。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首先回答不能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然后理解“姑且”的含义,“姑且”指暂且。再结合语境看,“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这句话是说到酒楼买酒,借此消解客中孤独、无聊的愁绪,使用“姑且”一词,暗示这种愁绪难以排遣,所以不能删去。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愤怒而且傲慢”“蔑视”都是人的情态,此处用于写山茶花在雪景中逼真的形态,使其具有人的情态特点,运用拟人手法,借助山茶花传达出对故乡与异地的复杂感受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运用比喻修辞,把山茶花比作火,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山茶花的红艳,在雪光的衬托下色彩格外明丽红艳,画面感强烈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消费市场‘第三方测评’的主体,通常是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是一句说明性文字,解释说明“‘第三方测评’的主体”,“是”表同一关系,此句是对“第三方测评”的主体作解释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上面是铅色的天”是一句景物描写,描写旅馆窗外的景象,“是”表示存在关系,描写窗外天空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作文题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在大城市为理想奋斗”是当代许多年轻人的选择,这些年轻人希望在大城市获得平步青云的机会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第二句讲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结合现实压力、自身情况,向往成为“小挣青年”。这不是不求进取、一味躺平,而是一种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自我评估、自我设计和自我调整,他们掌控了自己的节奏,降低焦虑,展现了当下青年积极调整、不躺不卷的人生态度。总之,材料列出了青年人面对生活的两种态度,并且没有肯定哪个或否定哪个的倾向,比较中立,考生可任意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写作,写作时要明确写作主体,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如认清自我,活出本色,做稳中求进、知足常乐的务实者湖北省七大员考试。然后立足当下,将在大城市奋斗与回小城市乐活这两种人生选择进行比较,从而指出“小赚青年”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在论述时,考生可从人生价值、社会现实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使论证更深入。接着进一步指出新时代青年该如何做一个正确的“小赚青年”,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认清自我,精准定位,活出人生本色;我们应知足常乐,重视精神的富足,发掘人生的多重精彩;我们也应脚踏实地,不忘奋斗,切忌放纵躺平。最后,联系现实再次强调中心论点,事业之“小挣”,人生之“大赚”,勇做“小赚青年”,成就精彩人生。

立意:

1.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2.认清自我,活出本色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3.事业之“小挣”,人生之“大赚”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4.小挣青年:稳中求进的务实者湖北省七大员考试。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