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康熙年间的战争_1康熙的诗句2经历过那些战争

内容导航:

  • 康熙大帝经历了哪些战争?
  • 康熙年间有哪些战争?越详细越好
  • 评价一下康熙
  • 康熙的人生经历
  • 一、康熙大帝经历了哪些战争?

    康熙帝(公元1654~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是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也是清王朝最杰出的统治者。康熙帝是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24岁的顺治皇帝死于天花。两天后,年仅8岁的玄烨嗣位登基。次年,他改年号为“康熙帝”,因此被人们按当时习惯称为康熙帝。

    少年康熙帝就心怀大志,机智过人。他虽贵为天子,但是非常不幸,8岁丧父,10岁丧母。这更加磨炼了他的坚强个性。

    在少年康熙帝的父亲顺治帝驾崩之前,特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少年康熙帝。四位大臣虽在顺治帝面前发誓保证,但事后,这些大臣们的做法却是事事与康熙帝作对。

    四位大臣中,鳌拜是个野心勃勃、专横跋扈的人物,他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疯狂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和财富;并以维护祖宗之法为借口,把顺治时期的某些进步改革一个一个地推翻。

    到了康熙帝八年(1669年),鳌拜的权力更加膨胀,康熙帝与鳌拜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而年已16岁的康熙帝在政治上也逐渐成熟,他认识到要想发奋图治,首先要整肃朝纲,那就非搬开这块阻挡国家事务正常进行的大绊脚石不可,决意擒拿鳌拜,消灭鳌拜集团。鳌拜在朝中的党羽很多,不能硬下手,只能用智取。于是,康熙帝把自己装作一个好玩的青年,天天和一群同自己年龄相近的侍卫在一起练习摔跤,不太过问政事。鳌拜见了这种情景,心中十分高兴,因而也就放松了警惕。康熙帝趁此机会,以下棋作为掩护,将亲信大臣索额图等人召进宫来,暗地商讨好对策。当一切布置就绪时,就突然召见鳌拜入宫。鳌拜像往常一样,有恃无恐大模大样地只身走进宫来,见了康熙帝,康熙帝出其不意地历数了他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等罪行,并喝令左右将他拿下。这时,事先埋伏好的十几名精于摔跤的少年,一拥而上,将鳌拜摔翻在地,捆绑起来,交付议政王大臣审讯。经大臣会议审定,鳌拜被定了30条罪状,大臣会议请求将鳌拜革职斩首,族诛。鳌拜请求晋谒皇上。康熙帝降恩召见他时,他请年轻的皇上看他身上为搭救清太宗皇太极而留下的累累伤疤。因此,康熙帝赦免了他的死刑,改判监禁。不久,鳌拜死在狱中。鳌拜之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以及鳌拜的心腹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喝褚哈、济世,侍郎泰壁图,学士吴格塞都被处死。鳌拜在外地的同党也被一网打尽。这件事足以说明少年康熙帝的沉着果断和机智勇敢。

    铲除鳌拜这一伙人的势力后,康熙帝的政权得以巩固,再加之人心所向,这为他日后大展才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中国所有封建皇帝中,康熙帝在位的时间最长(61年)。在清王朝历史上,康熙帝一朝也是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

    康熙帝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因病去世,终年69岁。谥号为“仁皇帝”,庙号为“圣祖”,葬于遵化马兰峪的景陵。

    从康熙帝十二年到康熙帝二十年(1673~1681年),经过8年战争,康熙帝指挥清军,平定了“三藩之乱”。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派遣清军渡过台湾海峡,降服了郑克塽,解决了台湾问题。从康熙帝二十四年到康熙帝二十八年(1685~1689年),康熙帝派遣清军先后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遏制了沙俄的入侵。从康熙帝二十九年到康熙帝三十六年(1690~1697年),康熙帝3次率军亲征,击败噶尔丹,统一了漠北地区。康熙帝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帝又派皇十四子允禵坐镇青海,进军西藏,驱逐准葛尔,解决了西藏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斗争,使清朝边疆地区的政治秩序得以稳定,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

    康熙帝重视农耕和发展社会经济。他下令停止满清贵族野蛮地圈占土地,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奖励垦荒,捐免地丁钱粮,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运河,调整工商政策,缓和了清兵入关后所激发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到康熙帝末年,全国的垦田面积超过了8亿亩,比顺治末年的5亿5千亩多了近3亿亩,人口也迅速增长,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

    在文化建设方面,康熙帝也有许多建树。他下令开设“博学鸿词科”延揽人才;又开设史馆,编修《明史》。康熙帝一朝,编纂了大量书籍,如《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其中,《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共1万卷,约1亿6千万字,分6汇编、32曲、6109部,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大百科全书。

    康熙帝在位60年,勤政爱民,知人善任,底定祖国版图,使国家安定,民众富裕,使满清王朝逐渐走上盛世之路。

    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英主,是一位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曾国藩认为在他以前的7位清朝皇帝中,“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帝,雍(正)、乾(隆)以降,英贤辈出,皆沐圣祖(康熙帝的庙号)之教。”他认为康熙帝是一位天才,说康熙帝“缉熙典学,日有孜孜,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律、考礼、行师、刑律、农曹,下而御射、医药、奇门、壬遁、满蒙西域外洋文字,无一不通,且无一不创新法、启津涂也。”

    二、康熙年间有哪些战争?越详细越好

    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1],后世称呼为康熙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取得了对三藩、明郑、准噶尔的战争胜利,驱逐沙俄侵略军,以条约确保清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2]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3-5],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三、评价一下康熙

    《康熙诗词集注》:四易其稿,全编成50万言,其中校注45万言,计古今体诗凡1135首,词12首,共1147首,附康熙文论14篇2万言,年谱3万言,夥矣哉,古未曾有也。

    四、康熙的人生经历

    咏四面云山
    [清] 康熙
    珠状崔嵬里,兰衢入好诗。
    远岑如竞秀,近岭似争奇。
    雨过风来紧,山寒花落迟。
    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
    湖平无涌浪,雾净少多歧。
    脉脉金明液,溶溶积翠池。
    常忧思解愠,乐志余清悲。
    素学臣邻老,耆年自不知。
    菩萨顶
    [清] 康熙
    四十余年礼世伽,本来面目是天家。
    清凉无物何所有,叶斗峰横问法华。
    削平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帝同意。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提出反清复明,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
    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康熙帝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安亲王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
    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中风而死,明郑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向康熙帝推荐施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明郑纳土归降。
    驱逐沙俄
    清军入关后,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沙俄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沙俄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赴爱珲,数日攻克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俄军,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公主急忙向清廷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廷答应所请,准许沙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西征漠北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大清,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康熙年间,准噶尔在领袖噶尔丹的统治下,势力强盛。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策动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噶尔丹本来就与喀尔喀三部中的土谢图汗部有矛盾,遂掀起对喀尔喀的战争。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很快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与哲布尊丹巴一世决定投清,于是喀尔喀三部数十万分路南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先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破准噶尔。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死去。至此康熙时期讨伐噶尔丹之战始告结束,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便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萌生向东扩张的野心。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巴里坤、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由于康熙及时派兵进藏协同藏军围剿,才将准噶尔势力赶出西藏。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