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七大员是哪里出的,纂《明鉴》以按语错误部议革职
——纂《明鉴》按语错误七大员是哪里出的,错在哪里
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张岳崧被调任文颖馆纂修官,参加《明鉴》的编纂工作,迎来了他一生最倒霉的时刻七大员是哪里出的。
据《清通鉴》记载,嘉庆二十三年“五月,癸卯(初六日),降革《明鉴》纂辑官员七大员是哪里出的。先是帝阅范祖禹《唐鉴》,见其摘取有唐事迹,论列得失,有裨治道,因命馆臣仿其义例,编撰《明鉴》一书,盖以取鉴前代。其善政则用以为法,其秕政则用以为戒。乃前数日,馆臣呈进《明鉴》五册。帝以为其万历、天启载入本朝开创之事,后加按语颂扬,并论及前明用人不称其职,甚为诞妄。又以此书乃史论一类,非编年纪事之书。乃馆臣意图卷帙繁富,以为书成奏请议叙地步,遂规仿《通鉴辑览》叙次,于不应载者亦按年编入,于体例竟未精审,以致词义纰缪,大乖立言之旨。又不早为奏请,率行纂辑,实属冒昧。先以降旨将总裁、总纂、纂修各官交部议处,著改派托津、章煦、英和、卢荫溥、和宁充总裁官,另派纂修承办。所有原办之书,无论已呈进未呈进,俱著另行编辑改正,务归简要。其支过公费、纸张、银两,俱原总裁曹振镛、戴均元、戴联奎、秀宁四人赔缴示罚。是日,著将总裁及其他纂辑各官处以降级、革职留任、革职有差。”
根据《中国历史记事》记载:“嘉庆二十三年五月初六日(公元1818年6月9日),《明通鉴》纂修官员受到不同程度处分七大员是哪里出的。嘉庆帝在给内阁的上谕中指出:纂辑《明通鉴》一书,其体例原全仿范祖禹《唐通鉴》。不料馆臣等意图卷帙繁富,以为书成奏请议叙地步,便规仿《通鉴》辑览叙次,凡书内御批关系到明朝地方的,全部恭载。纂辑到万历、天启年间,又不请旨,就以兴朝隆业,载入胜国卷中,以致按语措词乖谬。论明熹宗用人不当,已属失词,又以熊廷弼比方李兴弼,尤为纰缪。纂辑明神宗朝事迹,按语却颂扬本朝,词句虽无大谬,显然有乖体例。结果,副总裁、满洲大员秀宁以‘武不能教训兵丁,文不能编纂书史’,降为头等侍卫,前往新疆换班;戴均元革职留任;正总裁曹振镛降三级留任;编修张岳崧、万历朝史事按语拟稿者易禧善革职;侍讲朱珔降为编修。”网上《历史上的今日》则称,“初六日,命将正总裁曹振镛、副总裁秀宁、万历朝史事按语拟稿者易禧善、天启朝史事按语拟稿者张岳崧、复校者侍讲朱珔等俱降革有差”。可知天启朝的按语是张岳崧写的。
综合起来的内容是,原来嘉庆皇帝一次阅读宋代范祖禹编纂的《唐鉴》,认为该书论及唐代政治的得失,对自己吸取经验教训治理国家很有裨益七大员是哪里出的。但是该书讲的是唐代的历史,离清代时间久远,政治环境也大不相同,要吸取经验教训,还是前代为好。于是,便要求文颖馆的馆臣仿照《唐鉴》的形式编纂一部《明鉴》,以便借鉴前代,利国利民的方针政策可以作为法则参照运用,反之,作为弊政则引以为戒。
《唐鉴》的编纂者范祖禹(1041-1098),字梦得,成都人,宋代名臣范镇的从孙七大员是哪里出的。他弱冠登进士,却绝意仕途,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间达15年之久。书成后司马光推荐他任秘书省正字(官名),后来官至礼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他为人正直,敢于针砭时弊,提出不少有利于百姓的建议。后来修《神宗实录》被诬为失实,连遭贬谪,最后死于广东的化州。他谙熟历史述著颇丰,有《范祖禹集》、《帝学》等九种著作存世,其中《唐鉴》最负盛名。
《唐鉴》是一部编年史,范祖禹在雍熙三年(1070年)协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主修唐史部分,由此积累了大量资料七大员是哪里出的。他认为唐代盛衰兴亡的历史,对宋朝治理国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于是编成《唐鉴》一书献给皇帝。《唐鉴》记事始于唐高祖,终于唐昭宗,摘取唐代较重大的历史事件共三百零六件,编为十二卷,每篇事件都作了比较公允的评论。人称“深明唐三百年治乱”,范祖禹也被人称为“唐鉴公”(《宋史·列传第九十六》)。
按照清朝惯例,奉旨编书要组织一个写作班子,一般以大学士级的重臣牵头,称总裁,在文字方面总负责的称总纂,下面具体执笔的称纂修,还有监造、校对等,其中纂修的人数最多七大员是哪里出的。据《清实录》和《中国历史记事》记载,第一次编纂《明鉴》以曹振镛、戴均元、戴联奎、秀宁四人为正副总裁,朱洊(《中国历史记事》记为朱珔。)为总纂。曹振镛、戴均元以上已介绍。戴联奎,字紫垣,江苏如皋人,乾隆四十年进士,为人有清节,因不附权臣和珅,任翰林院编修二十年不得升迁。嘉庆朝先后任兵部、礼部、吏部、户部尚书,人称四部尚书。秀宁、朱珔于史无传。《明鉴》成书后共得五册,于农历五月初六的前几天上呈嘉庆皇帝御览。皇帝阅后大为生气,御笔批了几点意见。
原来嘉庆皇帝只是希望《明鉴》像《唐鉴》一样,摘取明朝重要的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并加以适当的评论七大员是哪里出的。而这部《明鉴》的编书官员却对《唐鉴》的体例“未精审”,就仿照《通鉴辑览》,事无大小都罗列出来,成了“编年纪事之书”,违背了皇帝的旨意。嘉庆皇帝认为,这是编书人员贪大求全,有意将书编得“卷帙繁富”,以便书成之后向皇帝邀功请赏,达到个人升官进爵的目的。其次,编纂《明鉴》时,将前代皇帝亲笔评议明代史事的内容不加分析,不管是否妥当,全部载入书书中。可能不少内容因为两国交兵,或者情况不明,或者意气用事,做出的判断与历史不符。第三是纂辑到万历、天启年间的史事时,“又不请旨”, 将满清在东北崛起的史事载入书中,“以致按语措词乖谬”。第四是在按语中批评明熹宗用人不当,这种说法“甚为诞妄”。 特别是“以熊廷弼比方李兴弼,尤为纰缪”。因此,嘉庆皇帝下了圣旨,原书改派托津、章煦等五人任总裁官,纂修官也另外派人任用,无论是否已呈进,一律重新编辑改正,务求简明抑要;其次,将所有编书的有关官员交给吏部讨论如何处理;再者,编辑原书所有的开支,包括纸张笔墨等由原总裁曹振镛等四人赔退以示惩罚。嘉庆二十三年农历五月初六这一天,吏部将处分有关官员的意见呈上皇帝。皇帝作出最终裁决,以副总裁、满洲大员秀宁以“武不能教训兵丁,文不能编纂书史”,降为头等侍卫,调往新疆换班。秀宁原来官阶品秩是多少,史料阙如,能当上副总裁,品秩起码应是从一品,头等侍卫为正三品,也就是降了三级。副总裁戴均元当时为体仁阁大学士,品秩为正一品,革职留任为革除官职但还留在原来的任上,不久就可以官复原品,这是皇帝惩戒官员的一种手段。正总裁曹振镛原为正一品,降三级后为从二品,留任原职不久也可以恢复原品秩。具体撰稿人编修张岳崧、万历朝史事按语拟稿者易禧善则被革除官职不再留任,也就是削职为民。总纂侍讲朱珔原为从五品,降为编修的正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