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_胡林翼在历史上是“同治中兴”三大名臣之一,为什么他却成为了“被忘却了的牛人”?

内容导航:

  • 什么叫历史?
  • 中国的历史起源
  • 香港历史
  • 历史年代表
  • 一、什么叫历史?

    历史有三层含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扩展资料:

    释义

    广义狭义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人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神人记丑,烧给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发生过的事。

    历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二、中国的历史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几个朝代让国人感到无比自豪,分别是强汉、盛唐以及富宋。

    汉人这个称呼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汉朝,在汉朝统治的400多年时间里,有很长一部分的事情都处于比较强势的地。特别是在汉朝统治时期将匈奴打到了非常遥远的地区,还平定了西羌、征服了朝鲜以及西南夷、收复了闽粤和南粤,并打通了一条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直接将汉朝的强盛展现在其他国家的面前,成为多少国家向往的国度。在这漫长的对外交往中,汉朝给他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影响, 所谓其他民族或者国家的人称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自然就成为了 “汉人”,一直到现在依然沿用着。

    盛唐是后人对于唐朝的一个高度赞颂之词,同时从这也能看出唐朝还是一个让大家感到自豪的时代。即便是现在的美国或者其他的国家,都有不少跟中国唐朝有关的文化或者建筑。据《新唐书》记载:“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天子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特别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处于国泰民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繁华盛世,一直处于世界顶尖的发展水平。就连唐太宗李世民都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由于可以看出唐朝在周围小国的眼中就是一个盛世。

    宋朝被后人称为富宋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一直处于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的时代。由于当时商人的地位开始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东安这个行业当中,从而带动了宋朝不少地方的经济发展。据说在宋朝最繁华的时候,民间的富庶与繁荣是要远远超过唐朝的。可惜随着社会的繁荣昌盛,无论是皇上还是朝廷中的官员都开始过起富裕奢靡的生活,由此形成了一种奢靡的盛会风气。虽说立国三百余年宋朝并不是亡于内乱,但跟社会上富裕奢靡的生活方式以及不重视军事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三、香港历史

    中国历史悠久,常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中国大陆官方通常认为夏、商、周三朝是奴隶社会时期,秦朝正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是民主时期的开始,而大陆之外的地区对“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会性质划分并不相同。从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制国家。秦朝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佛家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但达不到基督教对西方那样的影响,中国历朝政治方针受儒家影响最深。而汉字也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一种文字有不容易改变字体的特点,中国各个地方的语音虽然不同,但对这种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汉字也成为中国统一的一种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统一中国的文字。元谋人是中国远古遗存中目前所见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这些都是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中国猿人时期——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河套时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至10余万年前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至2万多年前彩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黑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母系氏族社会在中国形成于四五万年前的彩陶文化时期,中心区域分布在陕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以原始农业为主。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时期,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形成,农业和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制陶、冶铜等手工业的工艺水平也逐渐提高。大汶口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此期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成为文明的中心地带。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而且这时也开始利用蚕丝。[编辑]神话传说主条目:三皇五帝后人所绘的黄帝像在中国神话中,中国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争议,有说伏曦,神农,燧人,五帝也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上古时期,现中国区域有3个最大的部落,华夏部落,两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传蚩尤是两昊部落最后一个首领,在涿鹿大战中被华夏部落的炎黄二帝打败,在尧舜时期,华夏部落数次大规模征伐远在南方的三苗,最终使苗民臣服,此是后话.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然而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根据香港中学课本所述,启是被推举为领袖),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在最后一个夏朝君主——桀末期,东方商族首领成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商朝。[编辑]先秦时期[编辑]三代 主条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约在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由于这段历史没有文字性文物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部分学者认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遗存,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前16世纪到约前1046年。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而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了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奴隶主王朝的规模。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周王朝依然是奴隶主以及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编辑]春秋战国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战国 (中国)先师孔子行教像,为唐朝画家吴道子所画前770年,由于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合称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其他六国,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伦理)、道家(自然)、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科技)、众、杂、农家(农业)、小说家(小说)等。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孔子编成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编辑]秦汉时期北京八达岭长城主条目:秦朝、汉朝、西汉、新朝、东汉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由于秦王嬴政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郡县制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道路,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有名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其意见,下令焚书坑儒(有部分学者对这一行为是否确实存在有争议),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部分史学家对以上事件存有怀疑,认为由于秦始皇的一系列激进改革得罪了贵族,平民无法适应,才在史书上留此一笔。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包括六国遗臣等野心家乘势作乱,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此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四面楚歌。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楚汉之争至此结束。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成功地击溃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巨著——《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出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西汉发展到了一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衰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农民纷纷起义。公元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的发展延续了西汉的传统,此时出现了天文学家张衡。汉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训,显得相当开明,当时佛教通过西域到达中国,在河南洛阳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四、历史年代表

    有清一朝,有所谓“康乾盛世”、“同治中兴”两个时段,后世盛传“同治中兴”以曾(国藩)、胡(林翼)、左(中棠)三人并称,言三人独支大厦、力挽狂澜,得以使满清王朝苟延残喘半个世纪,殊不知三大名臣的排名,本应是胡(林翼)不让曾(国藩),而高于左(宗棠)。

    中兴之基实奠于湘军并起,概言之,湘军有四支,为罗泽南、王鑫的老湘军一支,曾国藩一支、胡林翼一支、左宗棠一支。在与太平天国军的攻战之中,主力部队则为曾、胡二部的湘军。

    当曾国藩率湘军东进之时,胡林翼将兵仅600,以知府之衔助其军中,但不日却扶摇直上,成为极具实权的湖北巡抚,而曾国藩却只是一在藉(挂名)侍郎(副部
    长),朝廷久不实授督抚大权。待至老曾于鄱阳湖靖港兵败投水自杀、坐困江西之时,胡林翼已是湘军首领,以湖北巡抚之衔,领湘军精锐彭(玉麟)、杨(载福)
    水师、江忠源、塔齐布陆军,在湖北作战一年之久,且在湖北全境肃清太平军,第二次克服武汉,为湘军日后东进张本固源。到曾图藩经年东进时,胡林翼一边参与
    军务.一边在湖北境内筹饷,而粮饷实为用兵之第一要务,众所周知。

    当时曾国藩并无调配实权,湘军几万人的饷实赖胡林翼一手操持,故曾国藩曾上书皇帝说:“湖北薄区,养兵六万,月费四十万”;又言:“前敌诸军,求饷求援,
    夜以继日;书问馈遗,不绝于道(日夜都有人来要兵饷)。”仅就此而言,就可称无胡,则湘军灭太平军不知延至何日,而曾国藩后来功名满天下,亦无所出处。

    胡林冀为当时经世派大家,多学经世致用之学。中兴三大名臣皆以兵起家,后世传有《曾胡治兵语录》,也是“曾胡”并称,但纵观湘军战史,正如清人王灿所
    言,“(曾国藩)用将则胜、自将(亲自指挥)则败(完全是战场毒药)”,身为湘军统帅,竟不能领兵上阵,也实怪哉!湘军东进,攻至金陵,战略上从始至终都
    要先夺取中上游要塞,方能顺江而下,攻取南京,但曾国藩于此战略不能顺势而动,一味对峙,行动实是呆滞。古人言:兵者,诡道也,言其变化莫测。如不是后来
    太平天国内乱纷起,诸将不和,自相残杀,则湘军久峙必败,这是老曾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的。

    在攻取南京的战略构想上,胡林冀曾提出选派湘军中智能之士到江浙一带任地方官员,自行招兵自筹饷,从几路围攻南京,仅就此计而论,于用兵之道胡林冀就高出
    曾国藩许多,而为后世广为效法的湘军看家本领“围城打援”(这一招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大显神威),也是胡林翼在第3次进攻武汉之时创建。

    老胡于用兵之道钻研颇深,除传世的《曾胡治兵语录》外,尚有《读史兵赂》一书,专辑历代战略,指出“蜀失荆州而蹙(指三国用兵事),秦王得虎牢而窦王并擒
    (指李世民用兵事),宋伐燕反而汴京不守(北宋因此灭亡事),元争襄阳而鄂归掌握(指蒙元灭南宋事)”,皆由大处着眼,探究其得失。

    胡林翼于用兵之道知之颇多,与其多战功而至巡抚有莫大关系,早在贵州当知府之时,20啷当岁的他便以“知兵善战”而扬名,及至统领湘军,始显其大能。

    吏治方面,官场从来腐败者十居八九,清朝康熙晚年吏治败坏难治,待雍正继位,大刀阔斧加以治理,史上却落个“刻薄寡恩”的恶评。及至乾隆,文治武功达到极盛,却不料后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吏治江河日下,致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已是腐败到不可救药。

    自胡林翼为湖北巡抚后,在湖北境内大加整治。向来各衙门陋规,各局浮费,尽皆革除殆尽;州县征收不准浮取毫厘,亦不准以催科政拙之名,为猾吏肥私之地。各
    关卡委员,日有训,月有课,批答书函,娓娓千言,其功绩显著可见一斑。因此撇开诗词文章,只就个人经世致用之才能而论,就当是胡、左并称,而曾侯在下。

    中兴三大名臣中论修身律己之严、谋国之忠、道德修养之高,亦应首推胡林冀。相传胡林翼年轻之时曾为两江总督陶澍的娇客,在江宁(南京)放荡不羁,游恋娼
    家,旁人以此事告知陶澍,陶澍却说胡林冀以后定会呕心沥血,助君辅国,让他现在安闲一些也不伤大雅,虽是稗官野史所载,林翼年轻时的放荡之情可窥,但身为
    两江总督的陶澍慧眼识才,不久胡林冀捐官实授,本可自由选择任地,不想胡林翼竟选择边远艰苦的贵州,以历练才气。到任不久,便显示出其杰出的才能,此时始
    严以自律,乃至加入湘军,巡抚湖北,则道德修养突飞猛进,正如曾氏所言:“润公(胡林翼字润之)聪明,本可移入霸术一路,近来一味讲求平实朴质,从日行俗
    事中看出至大道理来,开口便是正大的话,举章便是正大之文,不意朋辈中进德之猛,有如此者!”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

    所谓在其职,谋其事,官愈高律己愈严,胡林翼晚年于皖鄂之间治兵筹饷,日不暇给,但读书自课十分严格,每日与桂轩(姚挂轩,胡林翼慕僚,当时理学大家)会
    讲《论语》,从英山到太湖移军,冒风雪行200余里,日夜支帐为柢,燃烛席地而讲,这段时间他已带病在身(肺痨晚期),朋友劝他稍事休息,他却笑道,“是
    口不能食而犹能语言,耳亦有闻,岂以病而废学哉!”如此精神,实可与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相媲美。

    胡林翼与夫人信中,于道德一物阐发更是淋滴尽致:“此时心中无一毫私欲、室家之气。家中田宅,守之足矣,再多则孽生而祸起,乱世之物凡可歆可羡者,皆拐骗
    轻狂之机也。总之,(财物)多则施(舍)之,少则守之,不以外物之多少为喜忧,澹(淡)然相忘;追思先人教训,一言不妄发,一步不妄行,世自乱,而我心自
    治,斯为正道。”胡林翼此言正如范仲淹之“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内守于心,超然物外,洞察事物,深入毫微,修养几追圣贤,遂使曾国藩辈闻言,大叹不如。

    从来整肃吏治最为棘手,牵连范围广阔,自己稍有不检点,就很难办,但胡林冀一手整顿,直至清廉;曾国藩亦曾设柜求人秘告,以治军治吏,没想不几日便自动撤
    走,据说是一令官怕被告发,其师爷出一主意,投书连篇累牍,数落曾某之隐私,皆中窍要,曾老儿狼狈不堪,急忙下令撤柜,此中可见曾之个人德行并不怎样,让
    人抓住的把柄很多。

    胡林翼不但自己深重道统,而且教化人民,深得孔子之“仁”,孟子之“爱民”之道,曾氏有言:“润帅近日扶持善类,力挽颓风,于人之邪正,事之是非,刻制入
    微,不可假借。有权术而不屑用,有才智而不自用,皆大过人处。”又言:“润公功在天下,而以大变官场风气为第一,荡平疆土二千里,犹为次着”,把胡的吏治
    成绩摆在第一,可见推崇之重。

    胡林翼虽以道德胜,却非不通世务之腐儒,在变通之际更是把握精微。当时天下皆是督抚不和,唯湖北督抚同城,胡林冀以巡抚之职,为结好满人总督官文不致制
    肘,不惜以巡抚(省长)之身,降贵纡尊,亲率湖北省政府一众高官,为官文一宠妾(N奶)祝寿,可谓用心良苦。胡氏对有才之士礼敬有加,建宝善堂,专供贤士
    居住,筑箴言书院,以劝后进,上结朝廷大员,下协前线将帅,同心—致,共同对敌,胡在一奏折中称:“大凡良将相聚,则意见分歧,或道义自高,而不免气矜之
    过;或功能自负,而不免气识之偏,往往一言不合,辄成水火。”清末将材以湖北为最多,如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都兴阿、多隆阿、李续宜、杨载福、彭玉
    麟、鲍超等,胡林翼均以国士相待,倾心结纳,人人皆有布衣昆弟之称,或分私财以惠其家、寄珍药以慰其用,湘军士气得以大盛,胡林翼实为有功之人。

    胡林翼的经邦济世才能,连曾国藩都不得不写个“服”字,曾上奏清廷说,胡林翼“克复诸城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
    猛。”李鸿章初任江苏巡抚,曾国藩就叫他学习胡林翼的榜样,李续宜出任安徽巡抚,曾国藩又叫他学习胡林翼的榜样,直至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也毕恭毕敬地前
    往胡林翼祠,向胡林翼遗像顶礼叩拜。

    按:一说咸丰皇帝病死热河,时胡林冀已病入膏肓,闻报,痛哭流涕,挣扎向北遥拜,然后吐血三升而逝。

    胡林冀半生操劳,内修道德,外忧国事,修身直追圣贤、功业名随天下,古之所谓“内圣外王”在胡林冀身上可谓尽观矣。世人但知老蒋生前对曾国藩推崇备至,却不知曾公谥“文正”,蒋公字“中正”,而胡林翼字“润芝”,毛泽东亦字“润芝”。

    事实上,无论从进阶之早、修身之严、带兵打仗和地方吏治诸方面,都是“曾不及胡”,何以生前身后胡的名气都不及曾?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对此有过一段精到的
    评价,他把胡林翼与江忠源、曾国藩进行比较,认为胡林翼“恢廓无外,日进其德,始犹英雄举动,继遂渐入道域,几几不可限量。视国事为身事,视天下为一家,
    公而忘私,一人而已!”而江忠源则“烛照机先,其敏之快胜胡,而晚年名望益高,不免矜持,转有沾皮带出骨之处”,较胡林翼大为逊色。至于曾国藩,赵烈文认
    为他“规矩准绳,尺寸不失,日在师旅之间,集大功,擒渠首,而始终不脱儒者气象,使末世风气不专注于武悍,其功至伟,不可与擒渠扫穴同日而语!”

    以上最可注意的,是(曾国藩)“使末世风气不专注于武悍,其功至不可与擒渠扫穴同日而语”一句,表明曾国藩曾经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从而把老胡的锋头给压了下去。(待续)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