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东汉时期官员的等级制度是什么样的?东汉年官职表谁知道东汉末年的官职名称地位啊东汉的名儒一、东汉时期官员的等级制度是什么样的?
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宰相权利较大。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延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汉武帝时期,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在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这与后世以考试为主、以推荐为辅的科举制截然不同。至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包围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
二、东汉年官职表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1]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2]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建设有张衡博物馆。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后因病离职。延熹九年(166年),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岁。唐代时配享孔子,宋代时被追封为扶风伯。[1]
马融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皆已散佚,清人编的《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他尤长于古文经学。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他不拘于儒者的礼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
陈蕃(?-188)东汉大臣。字仲举,汝南平舆人。灵帝时封高阳侯。
王符东汉学者。字节信,安定临泾人。著书三十余篇,取名《潜夫论》。
王逸东汉文学家。字叔师,南郡宣城人。有《楚辞章句》。
胡广(91-172)东汉官吏,字伯始,南郡华容人。官至太傅,历事安、顺、冲、质、桓、灵六帝。时人有“天下中庸惟胡公”之谚。
杜密(?-169)东汉大臣。字周甫,颖川阳城人。与李膺并称“李杜”。
崔寔(?-约170)东汉官吏、政论家。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人。崔瑗子。代表作《政论》。
赵壹东汉名士。字元叔,汉阳西县人。善辞赋,以《刺世疾邪赋》最著名。
段颎(jiǒng)(?-179)东汉将领。字纪明,武威姑臧人。封都乡侯。
陈寔(104-187)东汉名士。字仲弓,颖川许人。
服虔东汉学者。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后改为虔。河南荥阳人。有《春秋左氏传解》等。
应邵东汉官吏、学者。字仲远,汝南南顿人。著有《汉官仪》、《风俗通义》、《汉书集解》等。
卢植(?-192)东汉官吏、学者。字子干,涿郡涿人。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
高诱东汉涿郡涿人。受学于卢植。有《战国策注》、《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等。
赵歧(约108-201)东汉经学家。字邠卿,京兆长陵人。原名嘉,字台卿。有《孟子章句》。
李膺(110-169)东汉大臣。字元礼,颖川襄城人。反对宦官专权,被称为“天下楷模”。
郑玄(127-200)东汉著名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遍注群经,集汉代经学之大成,世称“郑学”。所注以《毛诗笺》、《三礼注》影响最大,另注《周易》、《论语》、《尚书》等。
郭泰(128-169)东汉名士。字林宗,太原界休人。
何休(129-182)东汉经学家。字邵公,任城樊人。作《春秋公羊解诂》,注《孝经》、《论语》等。
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人。灵帝时写《六经》于碑,世称“熹平石经”。封高阳乡侯。
荀悦(148-209)东汉末史学家。字仲豫,颖川颖阳人。撰有《汉纪》三十篇,《申鉴》五篇。
许劭(150-195)东汉末名士。字子将,汝南平舆人。好评人物,月更一名,时称“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孔融(153-208)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官至北海相,世称孔北海。
张纮(153-212)东汉末文学家。字子纲,广陵人。著有《瑰材枕赋》等。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名机,南阳涅阳人。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臧洪(160-195)东汉官吏。字子源,广陵射阳人。
陈琳(?-217)东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人,“建安七子”之一。诗歌有《饮马长城窟行》等。明人辑有《陈记室集》。
应玚(?-217)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汝南南顿人,“建安七子”之一。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刘桢(?-217)东汉末文学家。字公干,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明人辑有《刘公干集》。
阮瑀(约165-212)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徐干(171-218)东汉末文学家。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后人辑有《徐伟长集》。
祢衡(173-198)东汉末名士。字正平,平原般人。代表作有《鹦鹉赋》等。
杨修(175-219)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人。现存《答临淄侯牋》、《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王璨(177-217)东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
蔡琰东汉末女诗人。字文姬,陈留圉人。蔡邕之女。作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
仲长统(180-220)东汉末政论家。字公理,山阳高平人。有《昌言》三十四篇,多评论时政
三、谁知道东汉末年的官职名称地位啊
东汉官吏的选拔制,大致是沿袭西汉,只是更加趋重于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各方面的限制也更加严格。官吏的来源,概括说,有选举和辟召两条途径,《通考·选举考》说: 东汉时,选举辟召,皆可以入仕,以乡举里选,循序而进者,选举也,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者,辟召也。 一、贡举 东汉选举的常行科目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只有孝廉每年由郡国按人口比例察举,其他科目要等皇帝下诏令才实行,所以孝廉科选出的人特别多。按当时的规定,大致郡口二十万举1人。《后汉书·丁鸿传》说: (和帝)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鸿、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帝从之。 永元十三年(公元100年),和帝又诏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者,岁举孝廉1人,不满十万,二岁1人,五万以下,三岁1人。所举的贡士进入京都,便拜为郎,居三署。《后汉书·和帝纪》注引《汉官仪》说: 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凡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等。 东汉中期,选举之政已失其实,流弊甚大,各郡所察举的孝廉,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在孝廉这个名义下,包含着各式各样的求名法。例如许武被举为孝廉后,和两个兄弟分家,三分财产自己取最好的一分。两个兄弟算是能忍让,因此也被举为孝廉。许武于是大会宾客,宣告使两兄弟成名的本意,再把自己一分财产分给两兄弟。许武因此获得更大的声名。又如赵宣葬父母,就在墓道中居住行丧礼,前后凡二十余年,乡人都称他是孝子,州郡官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出来,孝名愈来愈大。后来郡太守陈蕃查出赵宣在墓道中生了5个儿子,按惑众欺鬼神的罪名处罚。可见察举之不实。《后汉书》卷61《传论》说: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后,复增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敦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以流兢。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为了纠正这种流弊,汉顺帝接受了左雄的建议,规定了严格的制度并采取了限年考试的办法。《后汉书·左雄传》说: (顺帝阳嘉元年)雄又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变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龄。”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博士弟子满一年考一次,中第者补郎,这个制度和西汉相同。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又令郡国举明经,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诣太学。自大将军至六百石,皆遣子受业,满一年进行考试,以高第五人补郎中,次五人为太子舍人。 二、辟召 汉制内而公卿,外而牧守之掾属,皆归各级自由选署,但由于选择不够认真,造成贤佞兼有,朱紫错用。所以,东汉光武帝规定了四科取士:一、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诏令各级官署必以这四科为标准辟召。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每年送上黑绶长吏,视事三年以上政绩优异者各一人,年终与上计一起送上,以次叙用。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规定凡从郡国征召的均补为郎官。 三、特诏 东汉沿袭西京旧制,凡负有盛名之士,天子可下特诏,征召任用。西汉末,经王莽之乱,许多志士高人对现实社会不满,相携而去,隐居林园。光武即位后,下诏寻求隐逸之士,旌帛蒲车出入于山岩之中。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诏云:“昭岩穴,披幽隐,遣诣公车。”“公车”,官署名,有公车令一人,凡所征召,总领之。 凡是贡举和征召之士,经过考试合格,均拜为郎,隶属于光录勋,再经过铨第,才可补为官。 东汉的中央和地方两级均设有专职官,掌握铨选事务,《通典·选举》说: 其时选举,於郡国属功曹,于公府属东西曹,于天台属吏曹尚书,亦曰选部,而尚书令总之。 西曹主府吏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的选用。 走这三条仕路的人是:(一)士人;(二)通经学或能作奏章的人;(三)被称为孝廉的士人。中小地主要做官吏,只好先读书,所以,东汉的太学、地方官学、私学都很发达。也因为学校发达,士人间的竞争也更加剧烈。但是,有凭借的士人,或以阀阅(门第资格)被荐举;或者走权贵之路。例如河南尹田歆,有一次荐举6个孝廉,其中权贵指定的就有5个。不管士人用什么方法求仕进,有权荐举士人的大官还自有一个选择法,那就是“郡国举孝廉,大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荐主与被荐人在政治上发生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发生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大官们历年荐举士人,形成大大小小的私人集团。有些名门世家,甚至形成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巨大团体。士人是无市籍地主阶级的一个阶层,东汉后期士人逐渐从以外戚为代表的上层豪强集团里分化出来,变成官僚集团,在外戚、宦官两种势力之外,自成一种势力。它的政治代表,是士人出身的三公和大名士,它的政治倾向一般是接近外戚集团,反对宦官集团。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魏、晋、南北朝的士族。
希望采纳
四、东汉的名儒
太傅 太尉 司徒 司空 将军
太常 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太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府
执金吾 太子太傅 大长秋 太子少傅 将作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