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八十年代国营八大员_八十年代商业局八大公司

农村八十年代前顶替父母上班的人,都混得怎么样,现在过得好吗?

1973年,我们村里的两个本家,一前一后跳岀了农村。顶替父亲的工作,上班去了。
当时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小名叫马儿的那个人。已经结婚好几年了。不知道是走了什么后门,居然在我们村里的供销社上班了。
那个年代,供销社可是相当吃香的一个地方:全村的老百姓,日常的秤盐打醋买碱面儿,离不开供销社。另外买一些紧缺的商品如肥皂、洗衣粉、棉布等,不仅需要花钱,而且有些商品还得有供销社自己印发的购买凭证。俗称“号号”。有段时间,就连点灯用的煤油,都得凭票供应。受其影响,手电筒里面的电池,也不是谁想买,就能够买得到的。
但是,如果在供销社有个“自己人”,这一切就都好说了。可以想到的是,马儿那会儿到了本村的供销社上班,能有多牛啊?就连本家的长辈,为了能买到紧缺的东西。不仅等马儿下了班,去他家求情。有时候就在供销社的柜台外,低三下四地哀求:你看,你五奶眼神儿不好,晚上没有灯可不行。煤油紧张。那就把电池卖给我一对儿吧?
马儿对本家五爷的哀求,不屑一顾。冷冷地说得有卖了鸡蛋才给的“号号”,才能卖。老头儿哀求了半天,没有效果。拄着拐杖刚下了供销社门口的三个台阶,就站在街上骂开了:什么畜生东西?啊?小时候没吃的,经常跑到俺家来。吃俺老婆给他烤的红薯山药蛋!刚当上个供销社的站廊柜的,就连祖爷也不认啦?好你个没良心的畜生!……一边骂,一边拄着拐杖回去了。
没有几年功夫,随着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以及放开搞活经济的政策实行。很快村里就开了好几个个体商店。生意都比原来的供销社好。
到了1986年,我回到老家村里养病。去了一次以前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供销社,感到里面冷冷清清,毫无生气。马儿两鬓斑白,一个人呆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直到门扇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回弹,弄岀了响声,他才站起来,换了张笑脸:大侄子回来啦?买点儿啥东西?
以前我喊他马叔,他都懒得理我。怎么几年不见,他就如此懂礼客道的了?再看他的衣着打扮,以及地上摆着的坛坛罐罐上的灰尘,就知道他的日子过得不怎么样。
果然闲聊的时候,他就大倒苦水:埋怨国家放开了政策,不打击“投机倒把”了——现在是个人,就能领上个执照,开个商店卖东西。把正儿八经的供销社都快饿死了!你看看!这么半天了,就来了你一个人。以前咱们供销社门口,比大队院里都热闹一百倍!
我问他,收入还可以吗?他说这个供销社,倒闭是不可避免的了。和个体商店相比,没有竞争力。就营业时间上来说,人家就在自己家里开着店。半夜里捣门都能卖东西。他光从时间上就耗不起。现在年龄大了,就更陪不起人家的时间了。
后来,听说他又苦苦支撑了一年多。在村里红极一时的供销社,彻底关门了。
前几年,我回村里安葬父母。路过供销社时,发现它的那个五尺多深的前檐,已经完全塌了。破砖烂瓦堆积在门口的圪台上,无人收拾。前檐残留的木椽子七长八短地悬在窑洞顶上,呈现出一副残破败落的景像。
一个邋里邋遢的老汉,拄着拐杖,缓缓而过。边走边拖着一条右腿,含混不清地和我打招呼。刚开始我没有认出他,后来他站住,用手抹了一下不断地流口水的嘴唇。这才看岀,原来是在供销社上过班儿的马叔!
几年前,因为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供销社关门歇业了。退休金又少得可怜。马叔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大儿子出去打工去了,几年也不回来。小儿子也要走,他不同意。父子俩吵了一架,儿子赌气走了。他气得血压飚升,半身不遂了。
治疗了大半年,终于现在不用人扶,能拄拐杖出来散步了。从他满手老黑痂,衣衫破旧来看,他的日子过得极为寒酸。身上发出阵阵的臭味,估计是有多少日子也没有洗过澡了。

80年代最吃香的“铁饭碗”有哪些?如今哪些已经完全消失了?

那个时候的铁饭碗有国企的职工,县办集体企业的职工,商业系统的职工。以及教师、医生、公务员、研究单位等事业单位职工。现在的铁饭碗剩下的有教师,医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了。国企在九十年代已经改制,员工成了合同制员工。除了国家骨干企业外,大量的国企倒闭的倒闭,出售的出售,员工们下岗失业的比较多,铁饭碗被彻底砸掉了。商业系统也一样,随着市场机制的活跃,个体商户,民营商业的出现,国营商业系统大多经营不善,改制、出售、倒闭,员工也是走的走,下岗的下岗,铁饭碗已不在了。在最初的那几年,这些下岗的员工自找出路,自谋职业,吃苦受累,为国家的企业改革做出了牺牲,他们打多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享受着国家的退休政策,虽不富裕,但日子都能过得去。

80年代的固定工和合同制工人退休时间和待遇有差别没?

80年代的固定工和合同制工人,退休时间和待遇有差别每没有?我国的国有企业原来一直都是实行的固定工模式,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以后进入国有企业的职工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

按照《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的要求,合同制工人在工资福利,养老保险待遇,要与同岗位固定工人保持同等水平,工人的奖金、津贴、保健食品、劳动保护用品等应当与所在企业同工种原固定工人同等对待。也就是在80年代的国有企业中,虽然是两种用工模式并存,但不管是固定工还是合同制职工,其享受的待遇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合同制职工从进入工厂开始就要缴纳养老保险。

过去缴纳的养老保险,由于制度不健全,无论是缴费的标准,个人账户的建立等都还属于试点性质的,我国真正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国发(1997)2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之后开始的。但在这之前,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和试点工作,在1992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发(1991)33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也是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和实施的标志。

根据33号文件精神,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是将1992年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的开始之年,全国大部分地方基本上都是以1992年作为分水岭,即1992年之前的工作年限作为视同缴费年限,1992年之后的工作年限要按照实际缴费计算缴费年限。80年代的合同制职工虽然从进工厂以后就开始缴纳了养老保险,但由于当时制度不健全,属于试点性质的,很多地方都将之前的缴费年限按照视同缴费年限来计算,所以在合同制职工和正式职工之间,无论是退休的年龄还是养老金的待遇,都是按照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退休年龄等来综合计算的,并不会分为是固定工还是合同制职工。

综上所述,在80年代参加工作的国有企业固定工和合同制工人,除了合同制工人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养老保险以外,其他待遇都是没有任何差别的。退休年龄都是按照国发(1978)104号文件的规定精神执行,1992年之后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统一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都是按照社保法规定的条件和养老金的计算方式计算基本养老金,在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资金余额,退休时间和退休年龄相同的情形下,养老金是完全没有区别的。

你们知道国营林场职工有多艰苦吗?

做为一个在林场工作四十多年的林业工人来讲,我对国营林场林业工人曾经经历的艰苦岁月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的。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工人们早上六点半准时乘坐林场的通勤车前往伐区进行采伐作业,那时的通勤车厢大概是十二米长,两侧各有一门和两个一尺见方的小窗口,车内两排长长的木椅,由于当时参加劳动的工人较多,三节车厢每天都挤的满满的。

进入山场后,各队工人便直奔自己的作业地点,把饭盒放在终点站后便开始了一天繁重的劳动。

那个时侯没有保温饭盒,大家都用铝制的饭盒带饭,所谓的终点站就是用帐篷布搭的一个马架子,里面有一个用油桶做的铁皮炉子,终点站外面有两个用薄铁皮做的方锅,我们称之为幸福锅,是专门用来给工人们热饭的。

八十年代之前,气温要比现在低很多,零下三十多度是常见的,而且雪非常大,工人们上山腿上必须要打上裹腿(我们叫做腿棚),否则在走路时雪会进到鞋子和裤腿里,山场的工作基本分为三种,即伐木、打枝、集材,每个班组伐木两个人,一个油锯手一个助手,集材也是两人,一个司机一个徒弟,其余人打枝或是清理,很多时侯因作业点离终点站较远,所以中午吃饭时就在雪地里点上一堆火,大家围着火堆吃饭,当时有一句話叫做火烤胸前暖、风吹后背寒,这句话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因为冬季天比较短,所以下午下班时从山上走到乘车的地方天基本就黑了,回到家把冻的硬梆梆的棉靰拉换下来,抓紧时间吃口饭,六点半到林场俱乐部开大会,除有时回家较晚外天天如此。

每年冬季采伐作业都有一个多月的大会战,这一个多月的大会战是最艰苦的,为了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工人们加班加点奋战在作业区内,而集材拖拉机司机和助手以及油锯手和装车工包括检尺员都必须住在山里的机库内,为了抢任务白天晚上连轴干,当时的要求就是人停车不停,司机累了便由助手开车从山上往楞场拉木头,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大会战,当时我是集材车助手,有一次在拉着木头下一个大陡坡的时侯,因为下坡时巨大的惯力差一点让拉的十几棵树木把车顶翻,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到,在漆黑的夜里,仅靠拖拉机那微弱的灯光,我们拖着钢丝绳拎着锁带走在没了膝盖深的雪地里,一根一根的把锁带捆到树上,然后再把钢丝绳逐一把锁带穿好时该有多么艰难,稍不留意便会被钢丝绳和锁带上的钢丝刺伤,或是被脚下的树桩等跘倒在地。

那个年代的工作在劳动中几乎没有偷懒的,因为天气太寒冷了,你不干活就冻的受不了,带的手套因为被雪浸湿了,一会便冻的象块冰坨似的,工人们干活渴了的时侯,就抓一把雪吃,打夜班困的睁不开眼睛,便抓一把雪来洗一洗脸,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讲,很难想象那个年代林业工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完成生产任务的。

自从天保工程实施后,林业工人由伐木人变成了护林人,不再趴冰卧雪披星载月的从事繁重的伐木工作了,工作和生活条件都远远好于从前,这是令人欣慰的,但不管今天多么美好,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段艰苦的岁月,更不应该忘记老一辈林业工人为祖国的建设做过的巨大贡献!

80年代的双职工,是怎么工作和带孩子的?

八十年代的双职工,一般在一个单位,就以单位为家。不在一个单位的也相隔不太远,下班后可以回家;略为远一点不能回家的,单位有住房,可以在集体食堂打饭到宿舍,想吃点好的也可以自己操作开点小灶,在那个年代对相隔太远的双职只要向组织申请,就可以调到一个地方工作,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夫妻相隔十万八千里,简直成了牛郎织女,也许一年才回家一次相聚。对于孩子,在未入学之前一般都是由女方看照,家有老人的,由老人到单住照顾小孩,没有老人的就请人,或放到还远的人家照顾,晚上下班了接回家中或单住宿舍。那时候,作为双职工,虽然上班比较紧张而且辛苦,但由于双双都有工资,按月拿钱,生活还是比较滋润的。

在我家的旁边,就有一个水轮机修厂,每当黄昏时节,总有一个个、一对对晚饭后的工厂职工,手上牵着小孩,有的怀中抱着小孩,脚上穿着木制的拖板鞋,走在那碎石公路上,不时发出木制拖鞋清脆的响声,伴随着连续不断的哈哈笑声,日头渐渐地落下山去。

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记得那时的情景。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我月薪一万和父辈八十年代月薪200元对比,到底哪个更有价值?

八十年代初,你爸爸要能从一个国营单位挣两百元,估计是个省级领导。八十年代末,起码也是司局级领导。

我爸说八十年代他每月工资32块,可以养活一家四口人,可信吗?

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物价基本上没什么变化。革命老前辈,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平易近人朱老总等。几十年工资不仅不升,反而有所降底。关键是物价稳定。

五十年代,读中学時,一个月伙食费,曾花过四块钱,当然也仅仅是吃饱肚子,无法与现在的生活相比。后期入了军校,过上供给制的学员生活,吃穿不花钱,每月还有七元津贴,除一元零花,全部邮回老家,帮父母补贴了家用。

至于,八十年代三十二块,养活全家四口,并不是不可能。生活本来就没有标准,钱少也只能以“吃”为主,不求好,只求填饱肚子。当然与腰缠万贯者,无法对比,一个糠菜半年粮,一个大鱼大肉。这毕竟也是客观现实,生活由钱决定。

有人说香港80年代的影星,堪称一个时期的经典,以后再也不会被超越了,你同意吗?

非常同意,八九十年代的港台明星美貌演技在线的多得很。随便拉出一个来都是貌若天仙的。在那个没有整容,没有PS ,没有滤镜,没有美颜的年代。个个都是百分之百的天然美女,个个都属特点鲜明的女神级别。非常具有辨识度。小编列举十个经典美女。

一 周海媚



周海媚年轻的时候真的是好漂亮啊。眉眼处处尽显妩媚之态,微微上翘的嘴型和稍微有点点龅的牙齿成为周海媚独一无二的标志。这使她看起来别有一番味道,与众不同。



二 赵雅芝

港姐出身的赵雅芝端庄秀丽,气质温柔大方,委婉动人。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说得就是赵雅芝了。她在《上海滩》里扮演的冯程程小家碧玉,俏丽端庄。多少男人都把赵雅芝的冯程程当作了自己的梦中情人。

三 李嘉欣

港姐冠军李嘉欣是中葡混血儿,她的长相既有西方人的五官深邃,轮廓分明的特点,又有东方人的妩媚柔和之态。她整个脸看上去明媚动人,美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四 蓝洁瑛

曾经“靓绝五台山”的大美女蓝洁瑛长得实在是太美了。对于这个称号她当之无愧。她明艳不可方物,越看越漂亮。越看越欲罢不能。看着看着要走火入魔了。


五 邱淑贞

邱淑贞属于五官搭配起来相当相当漂亮的大美女。一爽明亮的转得咕噜咕噜的大眼睛配上她精致的小脸。使她整个脸看起来生动活泼,美艳绝伦。




六 关之琳

年轻时候的关之琳真的是个大美人啊。关大美人典型的东方人的长相。大眼瓜子脸尖下巴挺鼻子。是现代人要通过动手术才能达到这种长相的。可是现代整容整出来的的确是大眼尖下巴,但和关大美女一比。关大美人是相当有辨识度的。看来还是天然就是天然的,任凭你怎么动刀都达不到天然的效果。

七 陈玉莲

年轻时候的陈玉莲五官精致,组合起来相当地漂亮。还带有冷冷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气质。这和她饰演过的小龙女十分相似。难怪周润发会为她自杀,刘德华把她视为梦中女神。


八 洪欣

年轻时候的洪欣美得真的是惊人啊。甩那毕莹八百条街不止。美到天上的洪欣岂是毕莹这个土包子能够拿来媲美的。


九 蔡少芬



年轻时候的蔡少芬满满的胶原蛋白,清新可人。秀丽脱俗。

十 曾华倩

曾华倩娇媚动人,长得十分耐看,十分好看。真不知道梁朝伟为什么放着一个大美女不要,却要一个根本没有曾华倩美的刘嘉玲。看来有时候爱一个人不完全看颜值啊。

香港八九十年代的大美女明星还有好多好多,这里只随便列举了十个。

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工作,有谁知道当时吃香到什么程度?

对于80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那时候的确是一个非常羡慕的工作,因为在80年代的娱乐项目是非常的少了,即便是电视也不是太多,一个村儿有可能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放电视还需要收费的,但对于露天电影是不收费的,那个时候经常盼着放映员来村里放电影,有时邻村放电影也要去早早的搬着小板凳去占一个地方等着看电影。



记得那时候的电影放映员,一般都是有自己的一辆自行车,带着放映的机器到村里。首先,这些放映员都是提前到村里,然后由村里负责人带领着上饭店(或者是在村干部的家里)请他们吃饭,吃的那是相当的好。晚上要炒上几个菜,然后要有一瓶小酒。当放映员吃饱喝足以后,天色也就渐渐的晚了。村里的干部派人提前把银幕拉上,也就是一块大白布找一个地方挂起来。



一般农村放电影都是在村委的大院里,放映员把机器支好以后,逐个片子进行放映,一般每晚上放两个电影,时间应该在10点左右就能结束。如果说和放映员关系比较好的话,放映员会让观看电影的群众在附近看电影,这样能够看一个正面的电影。所以那时候的放映员,在农民的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崇拜的一个职业,也是一个非常羡慕的一个职业。在那时候放映员是最接地气的一个职业了,也可以说是农民接触最经常的一个非农业的工作人员。



对于那个时候的电影放映员,找对象是最好找的,而且工作也是最好的,吃的饭也是最好的。因为那时候确实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每一天到一个村里放电影,每个村里的村干部都会积极的靠上去,然后弄好吃的给放映员吃,这样放映员就会给放一个好片子,而且还经常的在那个村里放电影。每次放电影村里都会大喇叭宣传,让大家到村委大院里等着准备看电影了,当然附近村的村民也来看电影,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的,不像现在农村几乎已经不放电影了,即便是放电影也是了了几个人去观看。



总之,对于80年代电影放映员这个工作,确实是一个非常好、非常舒服的工作,也是农村老百姓接触最多的一个行业。放映员的确是非常吃香的,到哪一个村里都像接天神一样接送,对于吃喝方面的招待是非常好的,因为那时候温饱问题也都很难解决,更别说每一顿还能吃上一点肉鸡蛋之类的。当然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现在看电影的人非常少了,在大城市里有电影院也只是看看新片上市,当成一个娱乐的场所,如此大趋势,放映员这个工作理所当然的也就退出了市场,至于以前那些年老的放映员都已退休了。大家是怎么看80年代放映员的这个工作的?敬请下方留言交流。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