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报名时考生填写错误的两类报名信息:姓名中的错别字、身份证号中不涉及出生年月的个别错误数字,经考生申请可以更改,其他报名信息,不得更改。考生更改报名信息均应填写《2010年甘肃省招考公务员考生报名信息更改申请表》(备查)。1.姓名中明显的错别字。常见的主要有:同音字、形似字等,在确认时应以考生出示的身份证为准,只有身份证号一致时才可以更改。2.身份证号中不涉及出生年月的个别数字。在姓名一致的情况下,当发现信息库中的身份证号与考生出示的身份证中的个别号码数字有出入时,若该数字不涉及出生年月,可以更改。
1、公务员考试填写个人资料有误,未确认付款,可以修改。但是,已经确定并支付就不能被修改了。在这种情况下,你通常应先参加笔试,等待你确认入围面试并进入资格考试阶段,然后打电话给有关考试部门要求修改就可以了。
2、个人资料如果只是不重要的资料,如性别、家庭工作单位等就不会有影响,但如果是身份证资料、学号、专业代号等重要资料,则需要有关考试部门更改。更改是比较麻烦的,你需要提交一份申请并等待相关部门签署,这会浪费您很长的时间,而且可能也不会修改过来。
3、建议你下次报考公务员时,必须先核对有关的注册资料,并在递交前确认所有资料均属正确。与其犯错误,不如慢慢来。
乌鲁木齐从日本引进一条挂面生产线,又花18万元从日本购进1000卷10吨的塑料袋。当这批塑料袋到达乌鲁木齐时,一位细心人发现乌鲁木齐的“乌”多了一点成了鸟鲁木齐。这一点之差使18万元的塑料袋化为乌有。
差之毫厘 失之百里
江西有位农民从某报上看到一则消息:闽西龙岩市白沙镇食用菌栽培很有名,上年大丰收,决定到白沙去学习,千里迢迢来到闽西龙岩市新罗区的白沙镇,下车一问,不想人家告诉他,白沙镇很少有人栽培食用菌,更没有大丰收。他一听“傻”了,连忙拿出报纸问白沙镇的一位干部这是怎么回事?这干部一看报纸,想想才明白报上登的原来是龙岩市上杭县的白砂镇的事,报上因没有说是新罗区还是上杭县,更把“砂”误写成了“沙”,因而使这位农民找错了地方。
就媒体上这么一个错别字,却让农民朋友耽误了一天时间、白跑了100多公里的冤枉路,多花了钱,你说冤不冤?
没有“扶谷县”
神府煤田府谷能源基地的观众收看了电视台有关“陕北歌王”王向荣的话题,都为字幕中多次将“府谷县”这个民歌之乡及王向荣的籍贯写为“扶谷县”,深感惊异。
近十几年来,电视、报纸、杂志上的错别字司空见惯,给当事人和相关单位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这次看了电视之后,一些听众写给王向荣的信就因写成“扶谷县”而被邮局以“查无此县”退回。
书上写的还会错?
据报载:前不久,荆州市某区宣传部副部长问小侄孙:“李时珍是哪里人?”答:“河北人,书上有记载。”小侄孙还找来一本由董胜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第1133页,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条,原文如下:“李时珍是蕲州(今河北蕲春)人。”他一看啼笑皆非,只好给小侄孙指出,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并非河北人。小侄孙不服:“难道书上写的还会错?”
别字连篇
电视台播出的20集电视连续剧《不共戴天》,笔者竟发现字幕中的错别字连篇,并且几乎每集的字幕中都反复出现错别字。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出现错别字之处高达50处之多。尤其不能原谅的是,不少错别字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可是却在那些大导演、大编剧、大制片的眼皮底下顺利通过,最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例如,剧中将“检察院”写成“检查院”,把“休戚相关”写成“休息相关”,将“林峰”写成“林疯”,把“资不抵债”写成“姿不抵债”,将“尔虞我诈”写成“你疑尔诈”,把“举步维艰”写成“举步为艰”,等等。
林永友,浙江舟山,公务员———
一条成语病天下
许多作者把成语“空穴来风”当“无中生有”来用,有人戏称为“一条成语病天下”。实际上,空穴来风的意思应是有洞穴才会进来风。
宋玉《风赋》有一句:“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中,句(gōu),通“勾”,意为弯曲;空(kǒng),通“孔”,意为洞。这句话用白话来表达就是:枳树上弯曲的地方才能筑巢,有了孔洞才会进风。比喻乘隙而入,常指某种消息或传言的散布并非毫无缘故。
大学介绍不该有错别字
因工作之便,笔者今年接触到大量高等院校的招生广告和“致新生的一封信”。在这些广告和公开信(包括一部分邮寄入学通知书的信封)中,几乎都有一段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的文字。而在介绍学校所处位置时,又基本上有“坐落在(于)……”这样一句话。遗憾的是,很多学校把“坐落”误写成“座落”。根据笔者手中的资料统计,写“坐落”的院校只有22个,而写“座落”的院校则高达42个,正误之比接近于一比二。这还是大学说明吗?
谢谢历史评说的邀请
一个朋友在某一年考郑州市公务员的时候,遇到了和你一样相似的情况,不情况比你的还逗比
他当时的处理办法是这个样子的
直接联系了当时报考郑州市某某局的人事部门反映了情况,对方当时要求他,你份证的复印件和户口本的复印件各打印一份交付给,我都是某某局的人事处,说在尽量在考试前给予改正,
但是就是在考试前的两天,邮寄的东西还没有寄到郑州去,只能带着身份证和准考证进入了考场,进入考场后,据他所述当时监考老师并没有发现这一问题,然而下半场考试申论的时候,监考室有发现了这一问题,奇怪的一幕又发生了,她直接告诉了监考老师名字虽然写错了,但是身份证号码是没有错的,只是当时对方机打有误,考试就放了她一马让她时间又进去考试了
这也是“调包”案中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疑点,甚至是很多人铁定认为调包的证据。河南省纪委通过笔迹鉴定,查看考场录像等途径,证实为考生自己所为。
考生故意涂改姓名、考生号的动机很简单——制造答题卡被调包的假象,以圆自己的谎言。从考生号的涂改细节中,我们也可以看透这个考生的心机。
上图是考生四个科目答题卡上手写的考生号。语文科的考生号是正确的,而其它三科均不相同,而上面红色数字是被改动的, 包括了1改2或4,2改4,3改8,0改6,不难发现改动的地方有个共同特点——都是容易改的数字,很明显是为涂改而涂改。
理综答题卡的考生号涂改迹象非常明显,我们不妨看看此处涂改有什么破绽:
从上图的改动痕迹不难看出:后面7个数字实际上是在1153230(正确的考生号)基础上改为2158436。说明考生先写对了自己的考生号,然后又故意改错。
为什么肯定是考生自己改的呢?因为调包者绝对不会这么改。倘若如考生所说,这张答题卡是别人调包给她的,那么修改的痕迹必然是从别人考生号改为她的考生号,但上面明显搞反了,是由她的考生号改为别人的考生号。这从逻辑上就绝对排除了是调包者所为。
这个条形码上的也打印有考生号,前面四位1841被改为1844,后五位53230被改为58230。这很明显也是考生有意而为之,故意制造涂改痕迹。包括故意写错姓名。
河南纪委的调查结论是通过笔迹鉴定、调取考场监控、对监考人员进行取证后,得出考生自己涂改的结论。
从逻辑推理上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是调包,则作案者所追求必定是调包后的答卷上基本信息与受害人信息一致,且尽量不留痕迹,即使有改动痕迹也是应该由他人的信息改为受害人信息的痕迹;而这个考生的做法刚好相反,有意制造被涂改的痕迹,但是涂改的方向却是相反的——在自己正确的信息基础上涂改,而且在打印的条形码上涂改数字(这样做对调包毫无意义,相反还留下痕迹),这刚好是调包者绝对不会做的事情。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孩子撒谎成性的可怕,相信其谎言早已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隐瞒家长,高考在即,自知无法再作弊敷衍父母,只能寻思如何为自己的高考失败寻找借口,于是处心积虑在考场上制造答案被调包的假象。可怜了这对被孩子谎言牵着鼻子走的父母,被孩子长期欺骗却全然不知,当然果子也是他们种下的。这四个孩子的行为,必定会在他们的诚信记录上重重记下一笔,但愿他们能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