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八大员帅十大将军

元帅与将军有什么区别?

当然是有区别的。

以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以及十大将领为例,就可以看到差别。

1955年2月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解放军的创建人,是军团级的高级将领,还要立有卓越功勋。

比如元帅必须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者,是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或者参加者,比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等等。

另外,还必须是主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或者领导者,是中央军委的主要领导者,是抗日战争的主要领导人。起码得是八路军的副师长或者新四军的副军长。

解放战争各大野战军的司令级领导人。

所以这十大元帅都符合这个条件: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其实还有一些人也符合,但都没有评。

比如元帅最开始入围的有三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

周恩来当然是可以评元帅的,甚至评元帅的话,可能仅在朱德之下,是第二元帅,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者之一,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总政委。尤其是军队的政治工作,周恩来可以说是鼻祖之一。

中国革命武装的早期雏形-孙中山大总统府铁甲车队,周恩来就是组织者之一,这个队伍就是后面北伐军主力叶挺独立团。周恩来还领导过多次的工人运动。上了井冈山,也是军事领导小组的成员。

以这样的经历,当然是元帅人选。其实在特殊的一段时间里,周恩来是以一位将军的身份进行工作,这就是解放战争刚开始时,周恩来在上海进行统战工作。蒋介石发动内战后,不让周恩来在上海设办事处。那好,不设就不设,我们搞一个公馆。

就是大家熟知的周公馆。而这个周公馆的英文解释是:周恩来将军官邸。

这是跟外国人进行沟通时的名片,外国人报道周恩来的讲话,通常也会注明,这是周将军说的。

第二位是刘少奇。大家的印象,刘少奇是搞工人运动的,好像军事参与不多,这其实是介绍的不多。刘少奇的军事也是很厉害的。抗战时期,华北的工作就是刘少奇在领导。八路军在华北的壮大十分显著,从四万人发展到十五万人。

后面,刘少奇又去了南方,主持新四军的工作,使皖南之变后的新四军重新恢复战斗力。

可以说,刘少奇也绝对是元帅人选,排名应该也相当高,至少在林彪之前。

第三位是邓小平,张震回忆邓小平说:“小平同志特别聪明,他从来没上过军事院校,但是却能指挥千军万马。”

邓小平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者之一,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第七军跟第八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指挥两大野战军等等,一直是重要的军事领导者。

这三位都是原本要评元帅的,但当时划了一条线,就是已经离开军队,从事政府工作的就不要评元帅了。所以三位最终都没有评元帅。

另二位的原因就比较特殊了。

一是粟裕,粟裕是评了大将。以他的战功,当然评元帅是没什么疑问的,毕竟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跟林彪并行,但是评元帅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比如粟裕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总参的位置跟苏联的总参位置是不同的,职位上可能比直接指挥部队的方面大将要差一点,而粟裕曾经三让司令,一直以副司令的职位指挥部队。另外,粟裕当时也不是军委成员。

第二,粟裕早期没有林彪等人显眼,他不是人民军队的创始人、缔造者或者某个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资历上差了一些。

所以,粟裕有元帅的战功,而不能评元帅。

最后一位能评元帅的当然是毛主席,毛主席原本是要评大元帅的,礼服都准备好了,是在天津军需厂生产的纯手工礼服,但是毛主席自己不愿意当大元帅,他说穿上这个元帅服不舒服,以后也不方便到群众中去,跟群众沟通起来不方便。

他推辞的同时,顺便就问身边的刘少奇,说你也部队呆过,你要不要评元帅?

刘少奇当场表态不评。随即毛主席又问周恩来跟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

两人也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毛主席一席话,包括他自己,四个人辞去了元帅的军衔。

而大将的标准比元帅要低一点,以解放战争为例,各大战略区部队的副司令就可以评大将了。

而大将名额有限,有的可能有大将的资历,但最终也是评了上将。

比如有人说,刘亚楼是元帅的战功、大将的职务、上将的军衔。

在红军时期,刘亚楼就是林彪的老部下。长征时,林彪是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刘亚楼是红一军团红二师的政治委员,参与了红二师的很多战斗。而长征途中,很多大战恶战就是红二师打的,最著名的就是飞夺沪定桥。

可以说,在红军时期,刘亚楼就是师一级的干部,这个是评上将的硬指标之一。

可是,在抗战时期,却很难听到刘亚楼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刘亚楼去了苏联。

在1939年,刘亚楼到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还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与时同时,林彪因为平型关大捷后受伤,也到苏联来养病,两人就此再度有了交集。

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苏德战场,当时两人准确分析出了德国将从白俄罗斯进攻苏联的计划,受到了苏联方的重视。据说,斯大林还想让刘亚楼入苏联籍。刘亚楼拒绝了。

而刘亚楼则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就是斯大林愿意用三个师来换林彪。

抗日战争结束后,林彪回到中国,随后去了东北。而刘亚楼也回了国,他在苏联一共呆了八年,可以说全程错过了抗战,但同时也有收获。

经罗荣桓介绍,他到东北担任东北联军的参谋长。林彪亲自出门迎接,说你来了,就抵我三个参谋长。

这个话并没有夸张,因为参谋这个职务在中共早期的军队中并不受重视,大家一开始都是运动战,游击战,参与人员不多,战斗情况不复杂,都是由军事长官一人说了算。而到了解放战争,战斗的人员以十万,甚至是百万计,没有一个参谋部是无法帮到作战计划的。

而刘亚楼在苏联学习工作八年,对大兵团的参谋工作得心应手,他一来,就补足东北联军的这一块最大的短板。

当时,林彪负责大策略,罗荣桓负责政工,刘亚楼负责具体的落实。三人并称“林罗刘”。

前两位都是元帅,跟元帅搭档,评个大将是可以的。所以这是民间一直认为刘亚楼可以评大将的原因之一。

在东北,四战四平、打锦州,刘亚楼都提供了很好的建议。而在解放天津时,刘亚楼独挡一面,任前敌总指挥,一天结束战争,歼敌十余万。可以说充分展示了其军事才能。

接下来,就该南下了,可就在这时,毛主席把刘亚楼调走了,让刘亚楼当空军司令。

毛主席为什么调刘亚楼当空军司令呢?主要是刘亚楼在苏联呆过八年,懂俄语,空军的建设又主要靠苏联的帮助。另外,刘亚楼在东北兼任过东北航空学校校长,有工作经验,所以毛主席觉得刘亚楼是个合适的人选。

刘亚楼本人是不愿意的,他还想跟着林彪一起下南方打仗,林彪也暗示他,发电报:盼不要接受空军司令一职。

刘亚楼就跟毛主席说,我晕机啊,怎么可以当空军司令。

毛主席笑了,好啊,空军司令晕机,海军司令晕船。

原来,新任命的海军司令肖劲光是个旱鸭子,还晕船 ,但毛主席还是点了他的将,让他担任海军司令,原因之一,肖劲光也留过苏。

还有许光达大将,也是留过苏,担任了第一任装甲兵司令。

于是,刘亚楼只好当了海军司令,失去了刘亚楼这位高参,林彪也似乎大意了,在跟白崇僖的较量当中,在青树坪吃了大亏,当时的钟伟被白崇僖吃掉了一个师。这是钟伟后来没有评上中将,只评少将的原因之一。

而刘亚楼当了空军司令,又为他评大将加了法码,毕竟当时的司令,肖劲光还有许光达都是大将。

而到了评军衔时,林彪还专门写信,说评大将是不是多考虑一下井冈山出来的将领。其意思就是暗示可以评刘亚楼大将。

这是很难得的,因为林彪这个人一向不爱出面替人说话,像钟伟将军因为评了少将,有点不满,林彪还被毛主席叫去批评了一顿。

最后,刘亚楼还是评了上将。其实大将里,只有粟裕是特别突出的。其他大将,如果评上将,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行,像肖克在红军时期当军团长,曾跟贺龙一个级别,按资历可以到元帅里的,都只评了上将。

而在1965年,刘亚楼被查出得了癌症。在这一年去世,时年才五十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跟另一位大将陈庚一样。如果活得长一点,肯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亚楼临终前,从来不探病人的林彪破例来到刘亚楼的病房,坐在床边,深深叹息。

去世后,刘亚楼的葬礼是按国葬的标准来进行的,地点在中山公园中山堂,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葬礼的地方;他去世后,有十万人前往吊唁,这是很少见的。第三,所有的在京领导人,除毛主席之外全部出席并签到。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贺龙等都有出席。这个签到薄也创了一个记录,是领导人签名最全的一个签到薄,林彪本人则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罗瑞卿致悼词,灵车则由刘少奇护送。这应该是所有上将中,葬礼规格最高的一位了。

那他的葬礼规格为什么这么高呢?

这可能是中央对他的一种特别补偿吧,国防大学副教授卢勇说:他是元帅的战功、大将的职务、上将的军衔。

还有的评了大将,却高风亮节,主要要求按上将标准执行的。

比如许光达大将。

许光达是湖南长沙县人,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被选派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是第五期学员。毕业后进入国民党张发奎的部队,南昌起义时,从所部前往南昌参加起义,当时他是一名排长。抵达时,南昌起义已经结束了。许光达直到宁都才追上起义军。

后来,部队在三河坝分兵,许光达跟大部南下,朱德则率部阻击。

许光达在战斗中负伤,留在一个农户家里养伤,就此跟部队失去联系,直到1929才找到组织。此后,他被派往洪湖苏区,担任红6军的参谋长,成为贺龙的部下。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许光达比较幸运的地方。

首先,他在后面的战斗中又负伤了,这对他来说,或许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因为当时的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搞了四次 “肃反”,杀害了大批军事将领,这里面有很多著名的将领,比如湘鄂西苏区创建人之一的红3军9师师长段德昌、红3军政委万涛、红3军参谋长兼红7师师长孙德清等人。

许光达因为负伤,去苏联治病,可以说躲过了这一轮“肃反”。

在苏联除了治病,许光达还学习了汽车、坦克、火炮的知识。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将军后来都受到了重用,比如刘亚楼搞空军,肖劲光搞海军。许光达则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员。当时,周恩来还想让他去搞外交公司,许光达还是留在了军队里。

从苏联回来后,许光达到了延安,参与了抗战跟解放战争。在战争中,他也是数次大难不死。

有一回,他在一堵墙前的豁口观察敌军阵地,观察完后,他离开豁口不到数分钟,另一个警卫员站到豁口处,也想张望一下,结果敌方机关枪扫射,一个冷弹将警卫员打倒。

前线是很危险的地方,刘志丹就是在阵地前打探敌情而牺牲的。

又有一次,许光达躺马出去,突然敌军飞机袭击,一阵扫射,坐骑被扫中,倒地后将许光达压在身上,过了一会,敌机折返回来又是一阵扫射,坐骑再中数弹死亡。而许光达安然无恙。

中共早期著名的军事将领黄公略就是被敌军扫射而牺牲的。

还有一次,许光达在指挥所打电话,突然敌人的飞机过来,扔下一个炸弹,正好落在屋顶上。许光达连忙撤出,可等了半天,炸弹没有炸,上楼一看,是个哑弹。

左权就是头被炮弹的弹片击中而牺牲的。

可以说,许光达是数次死里逃生。

最后,再介绍一下许光达评军衔的事情。

当时,定了许光达是大将,因为许光达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

但许光达觉得自己评得高了。

据说,他跟老上司贺龙元帅有一个对话。

许光达问:“如果柳直荀、周逸群还在,他们授什么军衔?”

贺龙答:“他们两人很可能像总理、邓小平一样,搞行政或者党务工作了。”

柳直荀是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周逸群是湘鄂西苏区的创始人,他们要在,如果评,也至少是大将。

许光达又问:“贺锦斋、段德昌要是不死呢?”

贺锦斋是红四军军长,在战斗中牺牲。段德昌是红九师的师长,是红二方面军军事能力非常突出的人才。

贺龙答:“那会是大将。”

许光达说:“我跟他们比,德、才、资都不如他们,所以我不能评大将,我请求改授上将。”

许光达甚至推荐了王震来顶替自己的大将位子。

这个请求被毛主席否决了。毛主席表示评大将已经定下来,就不改了。毛主席还说道:“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许光达知道后,一夜睡不着,念念自语。

“授得太高了”

“上面还有那么多人比我强”

“好多人性命都丢了啊!”

最后,许光达接受了大将的评衔,但他坚持拿行级五级,也就是上将的工资。

他也是所有大将中唯一拿行政五级工资的人。

还有的网友认为,二方面军也有资格授大将的是肖克。

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肖克上将的资历是很老的。

肖克上将是黄埔四期的学生,毕业后在叶挺的部队任连长,参加过南昌起义,随后到达井冈山,在红四军任连长。到了1934年,就开始任六军军团的军团长。

此后,肖克率部西征,与贺龙会合,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此后开始长征,任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长。地位仅在贺龙之下,所以有的亲说,如果红二方面军要选一个大将,肖克是个合适的人选。

此后,肖克在抗战时期任120师的副师长。可以说在八路军三个师的指挥员里,地位很高了。

比如115师的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都是元帅。

129师的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也是元帅。

120师的师长就是贺龙元帅。

一些八路军的旅长也当上了大将。比如386旅的旅长陈赓。

当时,蒋介石给八路军的将领授军衔,授了一个上将是朱德,六个中将:彭德怀、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这五位都是元帅,最后一个就是肖克。

还授一些少将,比如徐海东、黄克诚,这些后来都是大将。

可以说,抗战开始时,在国民党的眼中,肖克的地位是很高的。

由此来看,肖克评个元帅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评大将完全可以,评上将似乎低了。

其实, 许光达大将当时认为自己评大将高了,推荐了二个人选,一个是王震,另一个就是肖克。

肖克之所以跟大将甚至元帅失之交臂,还是有一些比较客观的原因。

抗战,没有赶上大发展的时期。

脑洞老师介绍过,八路军三个师的师长是最牛的一群师长。而这三个师的副师长,都是可以派出去独当一面的,后面也确实这样做了。比如115师的聂荣臻就到了晋察冀,开辟了敌后根据地,搞得非常好,这也是聂荣臻能够评上元帅的硬指标之一。

肖克也迎来了这样的机会。

1939年,肖克被派去开辟冀热察根据地,出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兼政委。

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肖克也充满信心,出发时,写了一首诗:“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途不可量。”

可是,去了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日本开始回师华北重点对付八路军。中央考虑如果拉大战线会被敌人击破,所以撤消了挺进军挺进冀东的决定。

这样一来,肖克的才华就没有得到施展。

在这期间,肖克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我们知道,开国将领很多有才,陈毅是个诗人,而像肖克这样能写长篇小说的,确属罕见。

可以说,肖克在抗战错过了发展敌后根据地的大好机会。

在解放战争时期,肖克同样有一个机会。

肖克后来去了晋察冀军区,担任副司令。晋察冀成立了一个野战军,肖克担任司令,罗瑞卿任政委。这是肖克跟罗瑞卿的一大发展机会。如果能够壮大自己,开辟根据地,肖罗组合将有可能成为像陈毅粟裕相似的一个组合。

那么,肖克凭战功再加资历,评元帅都是有可能的。

因为各种原因,这个野战军没有大发展起来,肖克后来去了后方办军校,杨得志取代了他的野战军司令一职。

所以,有时候也要看机遇。

55年评军衔,普遍认为肖克还是够评大将的,但因为大将只有十名,所以有一些就不得不放到上将这个级别。

毛主席也是很清楚的。毛主席说 “萧克授的是上将军衔,大将没什么可说的,上将更没什么可争的了。”

而将肖克评为上将,则产生了另一个作用。

当时,也有人对自己的上将军衔不太满意,比如许世友上将,心直口快,找到周恩来,表示自己也有资格评大将。

周总理说:你看肖克也是上将啊。

许世友上将就此不说话了。

肖克将军活了102岁,是寿命第二长的开国上将。第一位是吕正操。

最后为大家介绍一位我很喜欢的大将,这位大将是黄埔毕业生,南征北战,战功无数,但提起自己的成绩,他用一句话形容:我跟毛主席是老乡兼校友,和彭德怀元师在一个团当过兵,救过蒋介石的命,周总理和邓大姐结婚我出过力,指挥林彪打过仗。

这个人就是陈赓大将。

陈赓大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看第一条:跟毛主席是老乡兼校友。

陈赓是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将门之后,祖父陈益怀是从二品的湘军将领。而毛主席是湖南湘潭人。

两个县是邻县,毛主席的外婆就是湘乡人。陈赓跟毛主席两人的家相隔不过三十里。当然是正宗的老乡。

那校友呢?

两人都在湘乡的东山高小读过书,这可是当时的名校。毛主席当然是师兄,他比陈赓大十岁,他离开东山高小五年后,陈赓才进入东山高小,所以是校友,但并没有在东山高小相逢。

再看第二条:和彭德怀元帅在一个团当过兵。

读完书后,陈赓被家人安排婚事,他不满而离家出走,然后去当兵,当时湖南人很盛行当兵,这应该是受了曾国藩的影响。

陈赓当时入的是湘军第二师3族6团2营。

有一个人因为杀了当地恶霸,比陈赓早几个月进来当兵,这个人就是彭德怀。

彭德怀进的是一营。两个人都是最底层的士兵。

虽然是一个团,两个人交往并不多。

两人后来都离开了这个团。彭德怀离队后加入了粤军,做了团长,然后在湖南平江发动起义,此后率部上井冈山,跟毛泽东会合。

而陈赓也离开了湘军,到长沙铁路局当一个小领导。巧的是,他所在的长沙铁路局有一个干杂活的长夫,后来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成为了上将。

这个人是王震。

这就是缘份啊。

而陈赓跟彭德怀再一次见面,已经是在苏区了。

此后,两人打交道的地方就多了,彭德怀是陈赓的上级,因为彭德怀平时很严格,是不多可以镇住陈赓的人。

陈赓的性格开朗,天不怕地不怕。

另一个能镇住陈赓的就是周恩来。

那么,我们再说第三条,为什么陈赓说周总理和邓大姐结婚我出过力呢?

陈赓跟周恩来的关系非常亲密,两个工作上的交集很多。在黄埔军校时,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陈赓是其手下的党支部委员。

周恩来在上海主持中央工作,下面有一个特科,陈赓就是科长之一。

而在1925年,周恩来与邓颖超准备在广州结婚。周恩来给陈赓一张照片。

“这是你邓姐的照片,你去接一下她。”

陈赓拿着照片去码头接人,可是一船的人都走光了,也没有看到邓颖超本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邓颖超化了妆。陈赓拿照片根本没找到人。

陈赓垂头丧气回来,以为任务没完成,结果发现邓颖超已经到了。

周恩来还告诉他,你迟了一步,我们婚礼都办完了。

看来,这个帮忙也是没帮上,陈赓这样说,也是在调侃自己。

再来说说救蒋介石。

陈赓进入黄埔军校后,很受蒋介石赏识,把他调为自己的秘书。

1925年,蒋介石率部东征军阀陈炯明,陈赓是他的贴身护卫。

在一次交战中,蒋介石被围住,屡次突围都冲不出去。

这个时候,蒋介石有点绝望了,准备掏出枪来自杀。这个时候,陈赓把蒋介石往背上一背,撒腿就跑,堪称神行太保飞毛腿,连跑几里地,一直背着蒋介石冲出了包围。

所以,陈赓对蒋介石是有救命之恩的。

后面陈赓被捕,蒋介石也是知恩的,没有杀陈赓,而是把陈赓放走了。

最后,再讲一下陈赓指挥林彪打仗的事情。

1927年时,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当时,他是营长。

起义后,大军南下广东,碰到敌军阻拦。陈赓组织部队反攻,这个时候,正好一个身影出现在陈赓的面前。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林彪。

那个时候,林彪还是一个排长,职务比陈赓要低二级。

陈赓下令林彪组织进攻,林彪回答:不行啊,陈营长,我们人太少了。

林彪这个人打仗非常谨慎,不太愿意打危险的仗。

陈赓直接一句话:“再说我枪毙你!”

林彪这才知道严重性,率领部队开始冲锋。

后来,陈赓说:林彪会打仗,但就是怕死,需要敲打。

大概因为这个原因,林彪这个除了毛主席谁也不怕的元帅还有点怵陈赓这个大将。

杨姓历史上的十大名将,你最崇拜谁?







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杨姓将军不少,其中上将4位,中将3位,还有许多位少将,今天就介绍开国中将以上将领,他们是:

△杨得志,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人,开国上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杨成武,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开国上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杨勇,湖南浏阳县人,开国上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回国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

△ 杨至成,贵州三穗人,侗族,开国上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杨秀山,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峰口镇(今属洪湖市)万宝村人,开国中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军事学院和院校管理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部军校部副部长,国防工业委员会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

△ 杨国夫,安徽省霍邱县人,开国中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黄海渤海区渔业生产指挥部指挥。

△杨梅生,湖南省湘潭县人,开国中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兵团军长,湖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湖南出过哪些将军,元帅?







湖南省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产生了3位共和国元帅、6位共和国大将和19位上将及一批中将、少将。他们是:

一、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二、共和国元帅3位:

△彭德怀,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人,共和国元帅。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

△贺龙,湖南桑植人,共和国元帅。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务。

△罗荣桓,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人,共和国元帅。曽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

三、共和国大将6位:

△粟裕,侗族,湖南会同人,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曾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黄克诚,郴州永兴人,共和国大将,曾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陈赓,湖南湘乡,共和国大将。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副总参谋长。

△谭政 ,湖南湘乡人,共和国大将。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常委等职。

△萧劲光,湖南长沙人,共和国大将,曾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许光达,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萝卜冲人,共和国大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四、共和国上将19位:

王 震 ,李志民 ,萧 克,杨得志, 朱良才 ,李 涛,杨 勇 ,傅秋涛 ,陶峙岳,宋时轮, 钟期光, 陈明仁,李聚奎 ,唐 亮 ,苏振华,邓 华, 甘泅琪 ,宋任穷,彭绍辉。

欢迎友友们补充介绍,为他们点赞!

开国元帅大将上将,出自黄埔军校的是哪些?

黄埔英杰出将星,名帅开国万世颂,彪炳千秋垂史册,矢志不渝照汗青。

开国将帅是指中为创建新中国做出重大贡献,在1955~1965年间被授予或晋升军衔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60名少将。其中出身黄埔军校的53人,包括:元帅5人(占半数),大将3人(占30%),上将10人(占17%),中将12人(占6.78%),少将23人(占1.69%),这其中上将及以上者18人,占比23.38%,比例相当高。

黄埔军校的历史比较复杂,曾几度更名(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在武汉、南京等地开设分校和各种训练班,后又搬迁校址,因此对黄埔军校同学身份的认定比较复杂,但开国将帅都是早期毕业生,因此身份认定上没有疑义。

这53人中,既包括教职员出身,也包括毕业生,具体名单如下。

教职员出身7人,其中元帅3人,中将1人,少将3人

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教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陈毅(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文书,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曾泽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袁也烈(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戴正华(黄埔军校军医处军医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魏镇(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军事教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毕业生出身46人,其中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10人,中将11人,少将20人

为统计列表方便,以下按照毕业期次列出名单,同一期次内按军校高低排列。

第一期(1924年)6人,其中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2人

徐向前(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陈赓(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周士第(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明仁(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阎揆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彭明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三期(1926年)3人,其中中将2人,少将1人

常乾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韩练成(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徐介藩(步科,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四期(1927年)13人,其中元帅1人,上将3人,中将4人,少将5人

林彪(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肖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宗逊(政治科,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奇涵(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倪志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郭化若(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莫文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唐天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曹广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逸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方之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洪水(政治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白天(步科,195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五期(1928年)5人,其中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1人,少将1人

许光达(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杨至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宋时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谭希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廖运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六期(1929年)7人,其中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1人,少将2人

罗瑞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陈士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伯钧(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郭天民(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开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周文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七期(1930年)5人,其中中将1人,少将4人

何德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锐霆(炮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启明(步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兴纲(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作尧(步科,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八期(1931年)3人,全部为少将

张希钦(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陶汉章(步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朱家璧(步科,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九期(1932年)1人,少将

吴克之(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十期(1933年)2人,全部为少将

张学思(步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高存信(炮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十一期(1937年)1人,少将

黎原(步科,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