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广西桂林临桂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
白崇禧,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
李济深,广西梧州市龙圩区人。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领导人之一。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陈济棠,防城港人,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华民国农林部部长。长时间主政广东,有南天王之称。
韦拔群,广西东兰人。1921年开始领导农民闹革命,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
李明瑞,广西北流人。中共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领导人。曾参加讨伐广西军阀陆荣廷、沈鸿英的战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七旅旅长、师长并率部转占湘、鄂、赣、苏等省。1929年6月,率领部队从湖北返回广西,任国民党广西绥靖主任和军事特派员。同年10月成立面路讨蒋总司令部、任副总司令。
黄锦辉,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军事干部之一,广西桂林人。
覃异之,广西安定(今都安)人,祖籍广西宾阳。中国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抗战时参加过古北口抗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诸多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参事室主任、全国政协常委、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等职。
程思远,广西宾阳人。罗马大学研究生毕业,政治学博士。青年时代投笔从戎。逐步成为桂系的核心人物。他捭阖纵横于蒋介石、李宗仁之间,参与筹划了反蒋、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逼蒋下野、与共产党和谈等重大历史事件,在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的10年间,李宗仁先后五次派程思远到北京,晋谒周恩来总理。程思远两赴欧洲牵线搭桥,为李宗仁回归大陆作了充分的准备。
梁漱溟,原籍广西桂林,生於北京,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黄绍竑,广西容县人。辛亥革命时参加广西学生军北伐敢死队。历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兼留桂军军长、国民政府内政部长、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军事委员会作战部长、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等职。
合肥的名人,我介绍过解放军上将李长才,中将 徐承云、董万才、 温光春等等,欢迎大家关注。今天再介绍几位合肥籍的名人,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李家洋,安徽肥西人,1956年7月。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候补委员。
△ 张小影,女,安徽肥西人,1959年8月生,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是党的十九大代表。2017年9月,她所编辑《走向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探索》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
△汪纪戎,女,安徽肥西人。1944年9月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4年9月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南京,196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路桥系桥隧专业,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
当然还有合肥籍的名人,欢迎大家补充。
韶关历史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出过不少的历史名人,比如薛岳、张九龄、张发奎等等。
1、薛岳:薛岳是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是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客家人,生于1896年12月27日,因为诞生的时候恰逢甲午战争期间,而且,因为他的父亲敬仰南宋的抗金民族英雄岳飞而起名薛仰岳,在抗日战争时期有着战神的称号,战功非凡,参加许多著名的会战。
2、张九龄:张九龄是广东的古八贤,南粤先贤,唐朝的著名宰相,唐朝著名诗人,他还是一位非常有胆识和远见的政治家,他秉公守则,直言敢谏,忠耿尽职,在当时的唐朝做下了不好的对广大百姓的好事,扫除了不少的六朝绮靡诗风,使得诗风环境变得更好。
3、张发奎:张发奎是一个有着军功显赫的将领。是广东始兴人,在1912年参加讨袁之役和驱逐踞粤旧桂系之战,在孙中山1921年到1922年的北伐期前担任警卫团营长,然后开始一路升职带兵,参加过多次战争,立下了很多的功劳,是一个难得的抗日将领。
4、李韶石:李韶石是一个为人非常正直的,严格办事的古代官员,李韶石又叫做李林,9岁就能够写文章,14岁中来秀才,在丁丑年授翰林院庶吉士。
国民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分量显然不言而喻,是北洋体系崩溃后主政中国几十年的政党。国民党最开始创立时是几个没有共同理念的派系改组成立,所以它的创立过程充满了勾心斗角,充满了尔虞我诈。
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前身,说到同盟会,当然要说兴中会和华兴会这两个同盟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后,痛心疾首的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已经没救了,产生了推翻清政府的想法。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成立了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政治口号。事实上,直到1900年杨衢云辞去兴中会会长职务后孙中山才当上了会长。
1903年11月黄兴借自己生日宴会与宋教仁等人商议决定成立华兴会,1904年2月华兴会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由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
1905年7月,孙中山到日本后即与各革命团体商议组成联盟的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召开会议,联合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主的各革命团体改组成立中国同盟会。对于同盟会的总理人选,其实孙中山和黄兴两个人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但是当时黄兴很厚道地拍着桌子说不用选了,让孙中山当,所以孙中山顺利当了总理,黄兴自己当了执行部庶务长,宋教仁任其司法部检事长。
辛亥革命成功后,袁世凯当上了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是因为袁世凯手里握着军权,同盟会那帮人投鼠忌器,最终决定通过政治手段来抗衡袁世凯。1912年8月,宋教仁主持同盟会及其他政党联合改组成立国民党,宋教仁为党魁带领国民党参与国会选举。我们不禁在想,当时的领袖孙中山在哪,为何党魁不是他?1913年3月国民党以最高票数竞选成功,宋教仁欲北上筹备内阁改组事宜时在上海火车站遭人暗杀。
听到宋教仁遇刺身亡的消息后,孙中山急匆匆回国不顾黄兴等人的反对毅然发动“二次革命”,最终被打得遍体鳞伤地跑去日本,袁世凯亦趁机强行解散国民党。对于宋教仁案,有人说袁世凯是主谋,有人说孙中山是主谋,但是此案至今悬而未决。
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到日本的孙中山开始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最终认为是此前组织过于散乱,尤其是黄兴等人太不听话,最终导致了二次革命的失败。事实上,当时黄兴虽然不同意孙中山兵讨袁世凯,但是在行动上仍然给予了最大的支持。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了中华革命党,班底基本上仍然是之前的班底,但是孙中山要求加入中华革命党的人必须服从领导,即必须服从于孙中山的领导。中华革命党的成立成为黄兴与孙中山彻底决裂的导火索,黄不肯支持孙在党内的“独裁”,所以不愿意加入,最终黯然出走。
1913年袁世凯强行解散国民党6年后,孙中山为何敢于讲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呢?1915年袁世凯称帝,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在段祺瑞接手北洋政府后与黎元洪发生了“府院之争”,自府院之争后,北洋体系开始进入实际分裂状态,皖系和直系争得你死我活,后来更是爆发了直皖战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带着革命党在南方苦心经营,逐渐发展壮大,最后在1919年10月壮着胆子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又逐渐分成了以汪精卫为首和以蒋介石为首的两个阵营,不过最后汪精卫投敌卖国当了汉奸,蒋介石大获全胜。
蒋介石当家后,崇尚古代皇帝的帝王心术,于是从内部分化成不同的派系,如黄埔系、CC系等,让他们互相争斗,然后自己居中调配,平衡各派系的权力,让他们不致于会威胁到自己的独裁统治。
上将是目前解放军的最高军衔,我以前介绍过陕西籍的开国将军,今天介绍几位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籍的上将,他们是:
△张又侠,陕西渭南人,上将军衔。1950年7月生,1968年12月入伍,196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陆军第13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等职务。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2012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张升民,陕西武功人,上将军衔。1958年8月生,1978年2月入伍。历任第二炮兵某基地政治委员、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政治委员、第二炮兵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政治委员等职务,现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2017年11月晋升上将军衔。
△李安东(1946.07—),陕西省西安市人,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航空专用装备处副处长,总装备部副部长等职。2010年7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史玉孝(1933-2005),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周原镇人,上将军衔。曾任师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政委、广州军区政治委员等职。1994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
△杨德中(1923年12月-2020年11月12日),陕西渭南人,上将军衔。历任中央警卫团政委,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局长兼中央警卫师师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第一副主任兼警卫局局长等职务,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统计的不全,欢迎大家补充。
“福将”不仅应该是在危机关头每每化险为夷,还应该伴随着已方阵营的不断胜利。就这一层说,早年北伐的所谓“福将刘峙”、以及曾经撰文写过的唐生智四弟唐生明,好像都差点意思,而在人民军队的开国将帅当中,真正的福将应该首推叶帅。
(叶剑英)
千万不要以为叶帅没有带兵打过仗,那是对军史不够了解所致。早在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炮打越秀山“大总统府”的时候,时任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就率部与叛军激战以保卫孙中山,而当时的蒋某人只是“随侍左右”并未直接参加战斗。东征时期的言岭关大捷,叶剑英名震一时,并且他虽然未及参加南昌起义,却是后来广州起义的重要领导人。
黄埔军校开办后,叶剑英出任教授部副主任,从黄埔一期学员算起,所有黄埔生都是叶帅的学生,这一点勿庸置疑,从而奠定了叶帅在战争时期军界的地位。北伐战争开始后,叶剑英调任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不久以后的1926年11月,再被任命为新编第2师代理师长,驻江西吉安,年仅30虚岁。
(红军时期)
然而蒋介石1927年的倒行逆施,让叶剑英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他毅然放弃年薪20万大洋的军职,只身前往武汉通电反蒋,并于当年7月秘密入党,而那正是腥风血雨的革命低潮期。在武汉,非常欣赏叶剑英的粤军大佬张发奎,立即任命他为“铁军”第四军的参谋长。
叶帅不仅是儒帅,更是一员福将,在22年的武装斗争中,无论是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还是在特务密布的武汉、重庆和北平(军调时期),他没有一次负伤经历。尤其是抗战时期在国统区从事统战工作时,慑于叶帅的深厚资历和巨大声望,蒋系特务是真的不敢胡来,每每有惊无险。
(抗战时期)
1940年3月,蒋某人企图在重庆军事会议上攻击为八路军“游而不击”,一帮子战区司令和参谋长也跟着群起攻诘。叶剑英据理力争舌战群“将”,一一驳斥了重庆方面的诬陷,同时出示了石友三、朱怀冰等人制造摩擦甚至勾结日伪的证据,让蒋某人哑口无言气急败坏,甚至连原定宴请叶帅的饭局都取消了,有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参谋长,实乃八路军之福。
说叶剑英是福将,是因为在重大历史关头总会出现叶帅的身影,并且都能从容应对。1927年南昌起义之前,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电邀贺龙、叶挺上庐山开会,企图借机扣押解除他们的兵权。没有暴露身份的叶剑英紧急下山赶赴九江传递消息,由此贺龙、叶挺动悉张发奎之阴谋,拒不到会并且率部向南昌开拔,成功发动起义。
(解放战争时期)
红军长征途中,张国焘搞分裂的电报本来是发给陈昌浩的,由于其正在开会,时任前敌指挥部参谋长的叶剑英率先拿到电文,立刻通知了中央领导,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因而获赞:“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至于70年代的重大贡献,这里就不提了。
解放战争取得不断胜利之际,叶剑英先后担任北平、广州市的市长及军管会主任,尤其是在广州时期,敌特多次企图实施暗杀但均未得逞。他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和接管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协助指挥解放广东和海南岛的战役,从而夺取了华南战场的最后胜利,戎马一生,功勋卓著。
(五位元帅)
说叶帅是福将,还因为他在建国以后始终位居人民解放军的指挥中枢,凡三十年并没有受到什么大的冲击和影响,到1976年仍然在主持军队工作,周公也引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赞誉他。
叶帅子孙满堂安享晚年,直到1986年10月因病逝世。所以叶帅不仅仅是儒将和福将,在笔者看来,简直就是一个传奇。
把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简直是对张自忠将军的侮辱,张将军从出任第59军军长开始,就开始义无反顾地驰骋于抗日沙场,徐州会战、随枣会战东挡西杀,每战必让日寇胆寒,从军团长升为集团军总司令,直至英勇战死,是烈士,是抗日军队战场牺牲职务和级别最高的将领,他阎锡山是个什么货色?
(张自忠将军)
在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日军的战法本来是声东击西,作战目标最终是袭占宜昌,所以并不想过多与李宗仁第五战区的部队进行纠缠。而当日寇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闻报(电文被破译),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出现在汉水西岸时,甚至不惜让已经南下的第39师团掉头,就是为了消灭33集总和张自忠将军本人。
原因只有一个:张自忠被誉为“抗日军魂”,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抵抗日寇的一面旗帜,日本人想要做的,就是在肉体上消灭他,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诱降或者劝降什么的。因为在台儿庄、在桐柏山、在汉水两岸,张自忠所部歼寇如麻,曾经气得板垣征四郎几欲自杀,早已表明了坚定的抗日态度:有敌无我!
但是阎锡山呢?除了抗战初期的忻口会战还算卖力之外(那是因为日本人要夺占他的地盘),太原沦陷以后就变了样,抗拒中央军入晋,与八路军反目,最关键的是,开始与日本人勾勾搭搭,只差一步就成为了汉奸,怎么能跟张自忠相提并论呢?日本人诱降阎锡山的“桐工作”,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与阎锡山差点成功的会谈,证据凿凿。
至于题目所问的所谓“国民党”一节,更是混淆了概念,顺便说明一下这段历史。在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之前,长江以北只有冯玉祥的西北军宣布效忠了国民政府,冯玉祥本人及所有大小军官全部加入了国民党,因此时任师长的张自忠早在1926年就已经是国民党员,虽然这种加入方式有点啼笑皆非。
而阎锡山是在发现北洋军阀大势已去后,于1927年6月宣布“易帜”的,原本他还是张作霖政府的“安国军副总司令”,完全属于政治投机者。不过晋绥军也跟西北军一样,是军官集体加入国民党,所以无论张自忠还是阎锡山,都不能说“跟国民党没有关系”,只能说不那么正统和纯粹而已。
在1935年的首次军衔铨叙中,阎锡山获授陆军一级上将,张自忠则授陆军中将(后来为中将加上将衔),都属于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军帽上都顶着青天白日帽徽,怎么能说跟国民党没有关系?抗日战争期间,所有军队统一归属于“军事委员会”指挥,蒋某人是为公推的最高统帅,无论哪个地方势力、哪个杂牌军都是他理论上的部属。
(阎锡山在克难坡)
如果细致区分的话,只能说蒋某人掌控着国民政府实权又兼任“国民党总裁”(1938年4月以后),代表这个党的正统。而杂牌出身的张自忠,在李宗仁的力荐和自己的努力作战之下,其实很受蒋某人的信任,第33集团军是西北军唯一被保留的集团军级部队(第24集团军庞炳勋投敌),包括张自忠殉国后蒋的“抚棺大怮”,都说明很受重用。
倒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与蒋某人在抗日的问题上才算貌合神离,立场一度动摇,1940年蒋某人不得不派遣特使警告阎锡山不得投敌,否则将与八路军共同“讨伐之”,同时命令胡宗南以两师兵力入晋。在军事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之下,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的变化,阎锡山才最终放弃了投敌的念头,所以“他的抗战”嘛,倒真与国民政府和那个什么党没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