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辈子工人挺好的,之至少比种地强多了。老了还有养老金每月领取。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别人的生活再好属于别人,自己无法复制。
一辈子是否失败,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工人也可以做的很成功,很受人尊敬。做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才能做好,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工作本身没有贵溅之分,而是人们看待问题戴着有色眼镜而已。
能在一个岗位干一辈子的人,本身值得敬佩。何谈失败呢?一辈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相伴的爱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可爱的儿女。我觉得就够了。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富人有富人的苦恼,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只有乐观面对就好。
工人退休后,也有大把大把时间,可以到处走走,也可以追求自己新的梦想。所以,我觉得一辈子当工人也挺好的。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吧!世界很大,可以去任何地方看看。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谢谢!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当兵的经历,我大概理解为没有军旅经历吧。
题主说炊事班的老兵最厉害,这个“最”字可以说用的相当极其的不准确了,题主要表达的是老炊事兵什么方面的能力厉害?是作战的单兵战斗素质方面 还是炊事保障能力?如果题主说的是战斗能力的话那我可以告诉你,我军任何战斗序列的战斗员作战能力都很强!但是如果非要排个123的名次的话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术业有专攻,你不能让一个炊事班的老兵跟武装侦察班的老兵去比单兵战斗素质,你也不能让武装侦察班的刚入伍的新兵去跟第八年的炊事班老兵去比,毕竟经验在那儿。
实事求是的来讲,我军所有指战员的战斗能力都很强,因为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需要恪守本职岗位,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不管是炊事班也好,技术岗位也好,战斗班排也好,每一名PLA都是作战序列的一员,都有相应的任务。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以上!
1958年9月下旬,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带着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干部部部长等两名少将,响应号召打起背包,隐姓埋名前往军区所属徐州某部的连队里“当兵”,当时佩带的军衔都是列兵。这一年,开国上将杨得志已年满47岁,年龄再大一点估计就瞒不住基层的干部战士们了。
这是主席的亲自号召,它源于1957年5月党中央《关于各级领导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在贯彻这个指示的过程中,昆明军区第13军37师政委何云峰大校、副师长张化民中校,自发下到连队,以当普通一兵的方式,践行了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要求。而何云峰、张化民两位首长下连当兵的事迹,随即也被各大报纸争先报道。
主席在了解整个过程以后,对此做法给予了极大肯定,遂于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正式发出“军队干部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的号召,并且说明:所有带“长”的,例如军长、师长等,都要下连队当一名小兵,时间是一个月到两个月,头一年最好是两个月,下连队时,都要服从排长和班长的指挥。不久,在南京军区召开的扩大会议上,主席还当面向许世友司令员重新提起了这个建议。
(成钧中将)
伟人一声令下,各总部各军区的开国将军们纷纷行动起来,继杨得志上将之后,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邓华上将、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上将、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上将、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中将、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韦杰中将、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文年生中将、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中将、空军副司令员成钧中将等开国名将,也都迅速下到基层连队来当普通一兵。
而且这些将军们,还都选择了比较艰苦的一线连队,比如邓华上将去了海防某部前哨连,许世友上将到了舟山群岛某步兵连,陈再道上将前往战斗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的连队,陶勇上了“井冈山”号军舰,成钧则下到了某海岛雷达站,还有一些将军下到连对党了一名普通的炮兵、坦克兵、炊事兵、卫生兵。为了让班长排长们大胆管理,在下连队之初,绝大多数将军都使用了化名,穿上士兵装,头戴船形帽,肩佩列兵衔,以致许多战士都没认出这些将军来,甚至包括他们自己的的司令员。
(杨得志上将)
比如杨得志将军下连队时,就改名字为“杨绍起”,在媒体还不发达的50年代,干部战士们最初还真就没认出来。并且当时伴随55式军衔的授予,正在列装仿苏式的船型帽,所以这些将军们留下了大量头戴船型帽的士兵装束照片,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许世友将军的旧照。这些将军们在连队严格实行同吃、同住、同训练等“五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身份公开后也坚决不要特殊照顾。
再比如许世友上将,下连见到连长高立山第一面,就对他说:“首先我向你表示态度,我这个兵好领导,一定听党支部和行政上的话,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绝不会找你们的岔子”!杨得志上将被分配到某连的二排四班,每天早上收操回来就争着去扫地、擦玻璃,开饭时还忙着给大家分菜和盛饭,有急事必须司令员处理时,他只要离开班里,都照例请假,回来及时销假,严格遵守部队纪律。
如果说到军事素质方面,杨得志将军在红军时期、八路军时期就是个优秀射手,长期的战斗生涯也使他对枪械非常熟悉,所以到连队进行军事训练时,拆装枪支速度惊人,远远超过普通战士,差点因此露馅。并且这个名叫”杨绍起”的列兵在射击比赛中,一举拿下两个优秀奖和一个良好奖,瞬间在团里都成了明星人物,大家都知道新来个老兵,天生就枪法好。一个月时间以后,在最后的鉴定中,这些将军们都被连里评为“五好标兵”。
所以说,这些年近半百的开国上将和中将们,在下连队期间基本都做到了合格一兵的标准,这是由我军的历史和光荣传统所决定。一方面,是我军干部绝大多数都不是军校毕业生,1000多名开国将帅中只有81名是黄埔生,因此他们大多是从一名普通红军战士成长起来的,对士兵操典、生活训练方式、连队生活都非常熟悉,50年代距离战争结束也不过八、九年光景,堪称轻车熟路。
(许世友上将)
另外一方面,我军从建军时起,就有官兵平等的作风,所以这些将军们,即便是在战争中成为各级指挥员以后,生活待遇跟普通战士们也没有什么区别,同吃同住同行军,那么重新回到连队“当兵”的时候,也能够很快适应基层的生活和训练。这要是养尊处优的国军将领,那肯定是没戏了,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常乃超”们,大多是要么战场上跑不动(李仙洲)、要么是生活用品露了馅(王耀武)。
当然也有一定的问题,因为按照军官的晋级时间,从一名军校入伍生、或者普通一兵,假如能够跻身元帅或者上将的行列,哪怕是在提拔较快的战争时期,怎么也得20多年以上,这就意味着年龄至少在45岁以上,40岁左右的已经非常罕见。所以重新回到基层连队时,体能恐怕不能完全跟得上了。我们不妨看一下开国十大元帅授衔时的年龄:
朱德,生于1886年授衔时69岁,刘伯承,生于1892年授衔时63岁,贺龙,生于1896年授衔时59岁,叶剑英,生于1897年授衔时58岁,彭德怀,生于1898年授衔时57岁, 聂荣臻,生于1899年授衔时56岁,陈毅,生于1901年授衔时54岁, 徐向前,生于1901年授衔时54岁,罗荣桓,生于1902授衔时53岁,林彪,生于1907年授衔时48岁。也就是说,年龄最小的林彪也近半百了。
不仅是年龄问题,而且开国将帅们身经百战,大多数身上有伤,比如林彪、陈毅、粟裕等等,林彪被晋绥军误伤的那一枪伤势非常严重,粟裕在战争期间则是六次负伤,这两位名将在建国初期始终在疗养。所以在1958年的“下连当兵”活动中,确实没有大将和元帅的身影,因为他们的年龄和身体,已经无法适应高强度的训练和拉练,这是由客观实际情况决定的。
即便是开国上将群体,年龄差距也是比较悬殊的,当时年龄最大的陶峙岳已经63岁,李克农56岁,而年龄最小的萧华上将才仅仅39岁,在1955年授衔的55位开国上将中,50岁以下的只有39人。笔者个人感觉,45岁应该是个分水岭,超过了这个年龄,身体条件和状态是不合适进行新兵训练的,另外还得加个条件,那就是身上不能有伤。
话说回来,将军下连当兵的这种事情,也只能发生在人民军队之中,有号召就有行动,这在其他任何军队里,几乎是不可想像的,军官的养成教育跟士兵的训练方式,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华好儿女踊跃报名参军,1951年3月,在四川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点有一个矮个子青年早早地来报名,可征兵同志嫌他个子矮不愿收他,他就在那软磨硬泡,这时一位征兵营长走了过来,被他当兵的热情所感染,同意破格录取了他,他就是用身体堵枪眼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黄继光到了前线后被分配在第十五军四十五师135团2营6连担任通信员,虽然部队是在前线,可前线也分前沿和后勤,由于通信员的特殊工种,他被留在了后勤,当他看到一起入伍的老乡已几度战火锤炼,有的甚至立功受奖,就坚决要求上前沿杀敌,同在后勤的副指导员耐心地教育他,战场是个整体,无论在哪里都是在作贡献,战斗的胜利离不开后勤的保障,黄继光认识到自己思想的片面性,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于是工作干的非常出色,1952年7月光荣入团,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上,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联合国军动用了2个师的兵力争夺五圣山,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连续发动进攻,志愿军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2营奉命必须在天亮前夺回上甘岭右翼的597.7高地,这关系到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当时敌军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着2营不能前进,营长命令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6连在机抢掩护下5次爆破都未成功,而且战士一个个倒下,离天亮只有40分钟时间了。
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主动向营长请缨,并递交了决心书,向营首长保证,坚决完成任务,于是,黄继光被临时任命为6连6班班长,执行第6次爆破任务。黄继光带上手雷和两名战士向敌军火力点爬去,他们巧妙地躲过了照明弹的亮光,当离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敌军发现了他们,随之密集的弹雨扫射了过来,一名战士牺牲了,另一名也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他忍着伤痛继续前进,当离敌火力火八九米时,他将手雷投向了敌军,这时2营趁势发起了冲锋,可敌军突然又从地堡里射出机枪火力,战士纷纷倒下,这时的黄继光顽强地爬向敌军,突然站立起来挺起胸瞠,张开双臂朝敌军喷出火舌的枪口扑了上去,正在吼叫的枪口哑然失声,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部队顺利地占领了阵地,全歼了2个营的敌军。
为表彰黄继光烈士视死如归、无畏无惧的伟大精神,1953年5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的称号,并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家乡中江县石马乡改名为继光乡,毛主席还亲切接见了他的母亲。
谢谢阅读
战争年代,军人冲锋在前,冒着枪林弹雨为的是祖国的安全,人民的幸福与安康。
和平年代,只要是哪里发生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冲在第一线的仍然是军人。
尚未彻底消除的,发生在武汉和湖北的新冠肺炎疫情,逆行防疫治病第一线的仍然是人民子弟兵的广大军医们,称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一点也不为过。
世界上凡是国家都有军队,即是称不上国家的地区也不乏武装人员,或称之为准军事组织。哪一个国家的军人,也比不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具有红色基因所传承的人民军队。
刚刚看到由网友所转发的微信,标题就是:我是一名医生、又是一个军人,更是一名党员。主要讲这位身处防控疫情一线的人集三种身份为一身,任何一个身份都要求Te只能冲到最前沿,不能有一点犹豫和退缩。这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向世人的告白。
针对题主所问,本博由于身体原因,没有从军的经历,留下了终生遗憾。但对军营的向往至今仍未释怀,对军人的崇拜不亚于当今小青年们追星的热度。
军队是构成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中国的军人才是捍卫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军人在和平年代参与抢险救灾,遇到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受到挑战,他(她)们义不容辞冲锋向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由参加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一路走来的人民军队,所传承的红色基因是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所不能比拟的。(2020/03/13)
如果要问我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作为军人骄傲?我可以骄傲地告诉你,从孩提起直得步入暮年,随时随地。
孩提时,是听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败美帝野心狼!”成长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英雄的名字永远回响在耳畔;十七岁时,作为学校全班唯一被光荣批准入伍的新兵,来到四川成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雷达兵中光荣一员,得到革命大熔炉的锤炼。
新中国建国以来,解放军在中印自卫反击战中把印军打得落花流水,毫无还手之力,至今成为战役佳话。中越边境反击战,一口气打到河内主动撤回,终于赢得中越边境的和平安宁直至今天。解放军逢山开路逢河建桥,硬是靠马拉钢钎放炮,开辟出进军西藏的天路,巩固了边防。零八年汶川大地震,解放军星夜奔程,盲死空降,抢救出无数鲜活的生命。每当抗洪抢险救灾,解放军总是冲锋在最前面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解放军象救星人民群众见到就安宁。普遍老百姓有口皆碑,这是一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民子弟兵。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更是众志成城无坚不摧。在今年抗疫的最危急时刻,解放军的白衣战士,星夜兼程,乘飞机乘高铁长途跋涉迅速投入武汉抗疫战役,又一次用顽强的战斗作风和高超的医术,赢得亿万人民的高度赞誉!今天,我军有航母,潜艇,有胖妞(大型运输飞机),东风41等系列导弹等大型战略武器,人民子弟兵听党指挥,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敢打胜仗。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军人怎不令人自豪!我永远都自豪自己曾经成为其中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