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在六七十年代,只有公社和县上才有广播站。而广播员中,公社的广播员多数是女的——最起码当时候我们县里一共有二十四个人民公社,所有的广播员全是女的。要是县广播站,五个广播员中就有两个男的。
那时候,公社的广播员,都是各公社革委会的领导们,在公社范围内,依据一定的条件招收的。与广播员同时招收的,还有话务员和线务员。他们与农机管理员、电影放映员等,统称为“十大员”。
广播员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点:其一是每天按时间,打开公社广播站的电子管扩音机,进行预热。等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把公社广播站通往各大队(村)的广播通讯线路的闸刀,从“电话”的位置,拉到“广播”的位置上。
然后在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向全公社的各个大队进行广播。内容通常就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五点五十五分,转播某某县人民广播站节目。
等到了时间,把县广播站的信号,接到公社广播站。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
等到县广播站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县级新闻后,播音结束。
这时公社的广播员就会以很蹩脚的普通话,宣布本次播音结束。通常也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本次播音结束。再会。
比如我们公社的广播员,就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外号,叫“管不着”。原因就是普通话太差了,把广播站读成了“管不着”。多少年了都改不了。因此才有了这么个外号儿。
广播员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和住在广播站外间里的话务员,在特殊情况下轮岗。话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接转电话,但是也得会开广播。俩人互相代岗,以备万一有个特殊情况,有一个人来不了。也不误事。
所以,广播员、话务员在公社这一级几乎全是女的。多数是里间广播站,外间话务室。而维修广播、电话线路的线务员,无一例外是男的。
在公社的十大员中,随着程控电话的兴起,话务员无事可干,逐渐边缘化之后,回家了。只有工作年限超过二十年的广播员和有一定维修技术的线务员,被县广播局招聘为事业人员,领上了工资。到了1996年以后,就都不在乡政府人员的名单中了。
7o年代,工资9o元。做梦去吧!那是老干部的工资。一般的工人,三四十元。个别高级工,七八十元。一个单位没几个。一个家庭,每月水电气房租费用总共也就几元钱。孩子上幼儿园上学也用不了几元钱。医疗全报。生活费每人每月六七元。你说够不够用?当然是,食品靠供应。想多花钱也没处买。
1973年,我们村里的两个本家,一前一后跳岀了农村。顶替父亲的工作,上班去了。
当时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小名叫马儿的那个人。已经结婚好几年了。不知道是走了什么后门,居然在我们村里的供销社上班了。
那个年代,供销社可是相当吃香的一个地方:全村的老百姓,日常的秤盐打醋买碱面儿,离不开供销社。另外买一些紧缺的商品如肥皂、洗衣粉、棉布等,不仅需要花钱,而且有些商品还得有供销社自己印发的购买凭证。俗称“号号”。有段时间,就连点灯用的煤油,都得凭票供应。受其影响,手电筒里面的电池,也不是谁想买,就能够买得到的。
但是,如果在供销社有个“自己人”,这一切就都好说了。可以想到的是,马儿那会儿到了本村的供销社上班,能有多牛啊?就连本家的长辈,为了能买到紧缺的东西。不仅等马儿下了班,去他家求情。有时候就在供销社的柜台外,低三下四地哀求:你看,你五奶眼神儿不好,晚上没有灯可不行。煤油紧张。那就把电池卖给我一对儿吧?
马儿对本家五爷的哀求,不屑一顾。冷冷地说得有卖了鸡蛋才给的“号号”,才能卖。老头儿哀求了半天,没有效果。拄着拐杖刚下了供销社门口的三个台阶,就站在街上骂开了:什么畜生东西?啊?小时候没吃的,经常跑到俺家来。吃俺老婆给他烤的红薯山药蛋!刚当上个供销社的站廊柜的,就连祖爷也不认啦?好你个没良心的畜生!……一边骂,一边拄着拐杖回去了。
没有几年功夫,随着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以及放开搞活经济的政策实行。很快村里就开了好几个个体商店。生意都比原来的供销社好。
到了1986年,我回到老家村里养病。去了一次以前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供销社,感到里面冷冷清清,毫无生气。马儿两鬓斑白,一个人呆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直到门扇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回弹,弄岀了响声,他才站起来,换了张笑脸:大侄子回来啦?买点儿啥东西?
以前我喊他马叔,他都懒得理我。怎么几年不见,他就如此懂礼客道的了?再看他的衣着打扮,以及地上摆着的坛坛罐罐上的灰尘,就知道他的日子过得不怎么样。
果然闲聊的时候,他就大倒苦水:埋怨国家放开了政策,不打击“投机倒把”了——现在是个人,就能领上个执照,开个商店卖东西。把正儿八经的供销社都快饿死了!你看看!这么半天了,就来了你一个人。以前咱们供销社门口,比大队院里都热闹一百倍!
我问他,收入还可以吗?他说这个供销社,倒闭是不可避免的了。和个体商店相比,没有竞争力。就营业时间上来说,人家就在自己家里开着店。半夜里捣门都能卖东西。他光从时间上就耗不起。现在年龄大了,就更陪不起人家的时间了。
后来,听说他又苦苦支撑了一年多。在村里红极一时的供销社,彻底关门了。
前几年,我回村里安葬父母。路过供销社时,发现它的那个五尺多深的前檐,已经完全塌了。破砖烂瓦堆积在门口的圪台上,无人收拾。前檐残留的木椽子七长八短地悬在窑洞顶上,呈现出一副残破败落的景像。
一个邋里邋遢的老汉,拄着拐杖,缓缓而过。边走边拖着一条右腿,含混不清地和我打招呼。刚开始我没有认出他,后来他站住,用手抹了一下不断地流口水的嘴唇。这才看岀,原来是在供销社上过班儿的马叔!
几年前,因为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供销社关门歇业了。退休金又少得可怜。马叔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大儿子出去打工去了,几年也不回来。小儿子也要走,他不同意。父子俩吵了一架,儿子赌气走了。他气得血压飚升,半身不遂了。
治疗了大半年,终于现在不用人扶,能拄拐杖出来散步了。从他满手老黑痂,衣衫破旧来看,他的日子过得极为寒酸。身上发出阵阵的臭味,估计是有多少日子也没有洗过澡了。
CCTV历史频道八集系列片《我们是光荣的八大员》:售货员、服务员、理发员、驾驶员、邮递员、保育员、炊事员、售票员。
源于刘炽1960年代的创作歌曲《歌唱光荣的八大员》(代表作)。指称的是售票员、驾驶员、邮递员、保育员、理发员、服务员、售货员、炊事员。
以“员”为后缀构词的风气,被认为是学习苏联制度时尚的遗留物。当时的社会风气是鼓励人们从事以前被看不起的服务行业,刘炽写歌的命意也在于此。但在大肆张扬的官方文化肯定的,被实际生活惯性推搡着的人群却仍然并不看重。这一称呼从此成了一种弹性很大的模式,在当时和以后各个时期、各个行业都引来了各式各样的模仿、借用。
工人参与民主管理(“两参一改”)的八大员——计划员、统计员、核算员、定额员、劳动工资员、文化学习员、技术安全员、生活福利员;
农村有《夸夸俺村的八大员》,公社广播员、农机管理员、畜牧管理员、水利管理员、农技推广员、报刊投递员等(都可以吃商品粮);
基层文化普及有学习辅导员、读报员、创作员、图书员、幻灯放映员、文艺演出员、板报员、故事员;
科研院所有设计员、描图员、材料员、工艺员、检验员、试验员、试飞员、外协员。
先纠正下概念:1.不是八九十年代,应是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前;2.那时候的农村是集体主义的公社制,人们斗志昂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生活是清苦的,但绝不能用“穷”字。只用“穷”提问社会风貌这么大的问题,是对社会发展“大而化之”的不懂、不研究,不负责任,要不得的思潮
生活清苦那是一种普遍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比起“人吃人”的旧社会,做了国家主人的老百姓怀揣着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梦想,苦也是甜的苦干巧干,大干快上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今天的物质充裕绝对离不开五六十,七八十年代的吃苦耐劳,不怕苦累的艰苦奋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传承优良,才能国泰民安!
这问题具体的好处我不太知道,反正那个时代商店里卖肉的,卖菜的都特别吃香,那时候什么都凭票供应,一个月一个人才三两油,人们都想买点带板油的肉,可想而知你能买着了吗?我没在农村呆过,露天电影的放映员我想应该比卖肉的还吃香吧。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了。因为在上世纪的一九七八年,我姐就顶替我父亲的工作,我父亲才正式退休的。他们都属于国家的正式工人,工作单位的名称是:贵州冶炼厂,(副厅级企业单位)。八十年代初改名为贵州省赫章铅锌矿,降为副县级单位。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和贵州省有色金属公司的双重领导,于二零零三年,因矿源枯竭宣布停产关闭。
至于这些顶替父母工作的农村青年混得如何?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一:说实话,以如今的标准衡量的话,这批人绝大多数都混得较差,因为现在每月毕竟只有二三千元的养老金,但在当时是属于家境和运气都比较好的一代人。最起码拥有一个稳定而体面的职业,最起码总算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商品粮。端上了铁饭碗,比起脸朝黄土背朝天而靠天吃饭,土里扒食的农民伯伯,经济状况要好得多。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单位好一点的稍高一些,但如今他们的养老金同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退休的同志比起来,又只有这些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收入,但是,这还是算混得一般的。
二:当然也有极少数混得好的:
先说混得好的吧:实际上混得好的这部份人基本上都是文化基础在当时比较扎实的人,也就是说他(她)们在农村最起码是初高中学历,来到新的工作环境以后又积极地在业余时间参加职大,夜大,电大或函大的学习。知识功底更好的同志,很多单位都推荐到正规大学学习。这些人学成归来以后,有相当一部份人都逐渐变成了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成了单位的中坚力量。身份自然而然地由工人变为干部,当然退休金已随着水涨船高。另外,在上世纪的一九九三年之前,由于政企还没有分开,那些有关系,有门路调到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去的同志,(有极少数是通过招考录用的)以及少部份下海经商发家致富的同志,也应该算是更幸运更幸福的一类吧。
三:最后谈一下生活得最差的那一类:
这些人顶替父母亲工作几年或十几年后就面临国有企业的破产或改制。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下岗分流,买断工龄,停薪留职等政策。这些人当时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已的文化素质又差,又无一技之长,面对生存的压力,只有摆地摊,或四处打工。事到如今,已过去了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了,我仔细盘算了一下我所认识的这类人,混得好的一个也没有。并且有一部份人连社保也没有继续补交。因此,不管是内退或正退的工人,养老金都低得可怜。属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范畴,(每月一千多元)。而寿命短一点的,早在几年前就去见马克思了。
谢谢你的邀请;
我是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在70年代至90年代这段历史时期,我已不看连环画了。但从2007年开始,我又开始了阅读连环画,这一时期的连环画,与70年代以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他的版面很大,语言与插图共存。在文字叙述方面要比以前的连环画更深刻,因为它有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其次,从这个时期开始,我有更多多余的时间去阅读我感兴趣的著作与文学作品。于是,我买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的连环画,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简单的重复我对它们的记忆。
张延
谢谢邀请!
建筑行业工种繁多,其中较为关键的技术岗位有八大员,分别是: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测量员、质检员、监理员、安全员、资料员。
关于八大员的职业发展,工资待遇一直以来争议都很大,虽然职业不分贵贱,但是有的岗位确实比较吃香,而有的岗位比较辛苦。施工员施工员主要负责工程施工现场,施工组织策划、施工技术与管理、以及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1、施工员毋庸置疑是八大员中最苦、最累的,而且起薪相当寒酸,大概是500--2000元左右;虽然苦了点,但是发展前景倒是最好的,可以做建造师,项目经理。一般干上四五年的施工员,待遇就会好一些,大概会有4000--8000元;施工员最理想的是做到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的工资浮动比较大,看项目类型大小,少则1--2万,多则4--8万不等。
2、造价员如果你喜欢计算,喜欢待在办公室工作,造价员是首选。工作环境好,不需要到现场值班,另外,可以自己接造价项目做,属于适合长期从事的建筑职业。造价员物质价值较高,高薪或油水都有机会。甲方跟施工方的造价员相对会好些,如果是咨询公司或工作室的造价员,相对苦一些。造价员工资不太好说,单单工资的话,有了3年以上经验,平均工资是5000--10000左右。
3、材料员材料员主要是对进场材料的验收,包括对材料的保管以及制作相应的材料计划;工作比较轻松。总体上来看,材料员职位的发展前景还是可以的,在施工单位中,材料占有量是70%甚至更多,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也可以说材料的重要性可以决定一个施工单位的盈亏。施工方的材料员油水机会很多,只要跟供应商打好关系,基本上月入过万不是问题。测量员很多测量员都需要顶着炎炎烈日跋山涉水,也有在路边的,看环境如何,一年到头晒得黢黑,工资比施工员还差些,一般只有6000左右。
4、测量员又苦又累,收入又低,前景又不好,玉扳手小编觉得测量员是最苦逼的职业。质检员质检员需要学习的东西不太多,但可以学习到为人处世,怎样把忽悠进行到底,这些比较虚的东西,如果是质监站的话可以有其他额外收入!油水很高哈,不要还是要适度,建筑水深!3年经验以上质检员平均工资是4000--8000左右。
5、监理员监理员最轻松,清闲时间很多,但经常讨气受,被骂得很惨,工资也不高,差不多就是4000-6000。
6、安全员在工地上,安全员的责任是最大,工作非常不好做,虽然说工作相对于施工员要轻松些,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安全员要负很大的责任,发展前景不太好。工资大概是6000-10000左右。
7、资料员资料员也是一个苦差事,工地上全部资料往往是一大堆,一个上亿工程的项目,准备的资料可以打坏一部打印机的墨盒,你就知道有多繁琐了;这个岗位比较适合细心的女孩子做;主要是对施工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归档、移交;报建、审批等资料的准备。比较优秀的资料员,工资能达到1万以上。总体来说,现在八大员的工资水平都有所提高,而且只要对本工作负责都很辛苦,有的是体力上的辛苦,比如施工员、测量员等,有的是脑力上的辛苦,比如造价员、资料员等,还有的是心理上的压力大,比如安全员、质检员等。
但是建筑八大员是需要考证的,推荐在微信和公众号或者小程序下搜索“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下免费模拟练习。该平台还可以在平台上模拟考试,考前成绩测评,上面有高低压电工,八大元特种作业等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的考试题学习,这样考试通过率就非常高。
觉得对您有帮助,请赞一下并关注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