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北洋水师八大员

北洋水师“八大远”要全是定员级铁甲舰,甲午海战会败吗?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不是败在铁甲舰上,而是败在国家体制上。

日本自1867年天皇登基后,便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该运动彻底否定封建专制,全盘西化,并脱亚入欧,建立全新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

而同时期的清朝,则于1864年打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也开始了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只是引进技术和买回新舰艇。国家体制仍是封建专制制度。

日本的“明治维新”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体制,建立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则继续保留国家封建体制,国家体制仍是封建地主阶级专制政体。

所以,无论中国购买多少铁甲舰,与中日甲午战争结果无补。因为中国不是败在铁甲舰上,而是败在体制上。

如果当初南洋六舰、北洋八大远和广东水师三者联合行动,甲午海战中国有胜算吗?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实际上中国海军的实力和日本相差已经非常大了,无论从硬件(武器装备)还是软件(人员)以及对海军的观念来说,差距不是一个级别的,就算大清当时拿出全部的家当也无法挽回败局。

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海军的建成说起。

1875年李鸿章透过当时大清的海关老大赫德,在英国买四艘铁甲舰成立了北洋水师,之后向英国、德国购买了大量的军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老佛爷把钱都拿过去盖了颐和园了。这就导致甲午战争前几年,虽然国际上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但是北洋水师还是原地打转,甚至倒退,因为船只会老。

所以,北洋水师战败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装备没有更新换代,临到开打了才知道不断的氪金去买军舰,但是海军战力不是临时买军舰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大量的氪金实际上也没有换来战力。

直到1894年6月,中日在朝鲜剑拔弩张,战事一触即发,这时李鸿章才意识到要加强海军战力了,这个时候要有成绩,他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氪金,当人民币土豪玩家。除了向欧洲订购新式战舰外,别无他法。

但是氪金没那么简单,你需要找掮客,也就是中间人,李鸿章就找到了赫德,问英国的阿姆斯特朗船厂有么有好货色。

这里要澄清一个事情,原本我们课本上说英国要卖给中国的日本吉野舰,但慈禧太后把钱花光了,所以没买到被日本人买走了。事实上,赫德向李鸿章推荐的是一艘比吉野号还要强一些的战舰,要价34万英镑。如果预算不够,还有一艘猎雷舰,要价28000英镑。而第一艘买不起的巡洋舰后来被智利买走,之后战事恶化,清廷打算找智利购买,智利自然狮子大开口要价50万英镑,后来在日本人的作梗下不了了之。

冤大头李中堂

李鸿章觉得洋人不可靠就派了驻英国公使龚照瑗打探消息,特别嘱咐说英国有好的就赶快买。龚照瑗到了英国就发电报说船厂有一艘猎雷艇要价58000英镑,保险费另计,但贵不贵不是问题,这其实就是之前赫德推荐的要价28000的军舰,也就是说,龚照瑗太贪了。

又过了一个月,战事紧张,中日在丰岛第一次海战,清廷惨败。李鸿章马上发电报要龚照瑗加紧购买军舰,龚照瑗回电说有一艘快船,与上次推荐的那艘一样,现在只要5万英镑,李鸿章听了大喜过望,这简直是降价大促销呀。但事后证明,龚照瑗说的还是上次那艘,也就是一开始赫德推荐的28000英镑的军舰。李鸿章于是找朝廷要了钱,赶快买下了那艘快船。但是区区5万英镑怎么可能买到快船,也就是巡洋舰呢?实际上按照当时的物价,5万英镑连二手巡洋舰都买不到。于是李鸿章找朝廷要了30万英镑,除了20万说一次要买四艘,当了个冤大头。

李鸿章当冤大头的消息一传开,各路掮客纷纷找上门,要为我们李大人效力,各路掮客除了推荐英国、德国的军舰外,还把脑筋放到了南美,毕竟跟英国、德国船厂订购需要时间,而直接买南美二手军舰现成的,于是智利、阿根提、巴西甚至秘鲁都纷纷向李大人招手。

当时北洋舰队的德国教官,德国人弗莱舍便向李中堂推荐了德国的猎雷舰和鱼雷艇,猎雷舰没说多少钱,鱼雷艇则报价17000英镑,李鸿章没问价格,只问他最关心的,有没有现货?却没有注意到当初龚照瑗卖给他的“快船”便宜到不可思议。实际上当时的行情,快船,也就是巡洋舰的价格是猎雷舰的6倍以上,而猎雷舰的价格一般是鱼雷艇的20倍左右。那么龚照瑗的巡洋舰怎么可能只比弗莱舍的鱼雷艇贵三倍而已呢?

可见李鸿章李中堂氪金氪了这么多年,人民币土豪玩家,氪金氪的倾家荡产,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氪了什么。

最后李中堂决定跟德国人氪金买四艘,订购十个月后抵达中国,但最后,这些军舰并没有来。至于军舰没来,钱去哪儿了,至今仍然是个谜。

虽然说日本也是重度的人民币玩家,不是日元玩家,也氪金,甚至连吃饭的钱都拿去氪金了,天皇也节衣缩食去氪金买军舰,他们除了花钱买装备,还很认真地练等级,自然最终被日本吊打了。

北洋舰队高层实际上是海军外行

从李鸿章临战买军舰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实际上李鸿章对海军是一窍不通,而且他还是玩了20年的海军,竟然对军舰的类型都没有基本的认识。

对于购买的军舰,有多少门炮、护甲如何,什么时候能运到中国都不知道。

再拿当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李中堂找德国人弗莱舍氪金买军舰,弗莱舍向李鸿章推荐的是德国D7鱼雷艇,但当时最先进的是D9鱼雷艇了,已经升级了2代,可见弗莱舍是个水货,而李鸿章则对军舰的情况... 哎,完全是菜鸟呀。

从史料中发现,李中堂买船舰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现货?订购后多久可以收到?虽然能够体会李中堂是为了即战力,但是海军是高科技兵种,今天买明天就投入战争只能说荒谬了,人员装备的磨合、训练都是需要过程的,这种用陆军的思维去办海军就注定是要失败的。

其实当时国外的很多期刊都是讲海军的,比如英国的海军年鉴,以李中堂北洋水师的影响力,要搞到几份外国期刊研究并不难,问题就是北洋水师的高层根本就没重视,可以说不好好练等级就算了,连攻略都懒得买...

反观日本海军将领长期有翻译、阅读欧美军事期刊的习惯,如海权大师马汉于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这本书深深影响了各国的海权发展,书籍刚问世,日本马上就翻译出来了,而我们中国直到1950年才翻译出来。

除了李中堂,北洋水师的提督丁汝昌,是淮军出身,擅长骑兵。而作为海军提督,丁汝昌对舰船知识一窍不通,也不会英文,虽然也出洋考察过,但是也没有和欧美的海军建立联系,长年在国内闭门自守。要知道同时代的日本海军提督伊东右亨英文却十分流利,经常和欧美海军将领有私交,对于海军的发展情况自然也就心中有数了。

北洋水师指挥层糜烂

北洋水师的领导层是门外汉,对海军一窍不通,而海军的将领个个都是留洋回来的高材生,他们的情况又如何呢?

中国和日本几乎是同一时间派出留学生去欧美学习海军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于1877年前往英国学习海军,共有12人,原本打算就读英国海军名校,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不过进入之前要先考试。这12名留学生的表现就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惧怕考试组,这一组的人连考试都不敢参加,自然没法入学,有刘步蟾、林泰曾和蒋英超三人;

第二组,没考上组,这一组的人虽然参加了考试,但是没考上,有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三人;

以上两组因为没有通过考试,所以没有入学。

第三组,考得上组,有严复、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叶祖圭、萨镇冰。这六人通过了考试,也全都顺利毕业。

前两组虽然没有考上,但是在驻英大使的安排下,都在军舰上当了见习生,就是只能看不能动手操作。

两年后,这12名留学生纷纷回国,在清廷眼中,这12名留学生都是棒棒的,都完成了英国的学业,可以委以重任。留学生监督管李凤苞跟李中堂报告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分成了甲乙丙三组,而刘步蟾、林泰曾、蒋英超和严复成了甲等,也就是之前的惧怕考试组的三人都成了甲等;萨镇冰、方伯谦、何心川、叶祖圭成了乙等;林永升、林颖启、江懋祉、黄建勋成了丙等。

问题就在于连考试都不敢参加的竟然成了甲等,就成绩来说,严复是他们中最好的,他不但顺利毕业,还被校方留用,日后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结果刘步蟾和林泰曾就靠着李凤苞的报告顺利当了高官,从回国到甲午战争的13年,刘步蟾只担任过两艘军舰的舰长,分别是镇北号和定远号,都是中国最好的军舰。

清廷的思维就是最强的军舰配上最好的指挥官,最强的军舰花钱氪金就对了,问题是,指挥官是最好的么?另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军官要轮调,避免过的太久成了土皇帝,而定远舰从开始服役到自爆,差不多十年都没换过舰长,这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很难找到第二个例子,其实不止定远号,北洋舰队全部七艘远字号军舰,从服役到战争结束,全部都是一人当舰长从头当到尾。

军舰结果都成了舰长的海上别墅,这种舰队必然暮气消沉,迟钝不前。

实际上,北洋舰队的高层指挥官几乎都吸食鸦片,如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都是吞食鸦片自杀,都上了战场了还要带着鸦片,可见他们的毒瘾有多大,舰队中的三大领导都有毒瘾,这战争能打赢么?

与清廷几乎同时,日本于1871年派了第一批留学生,12人前往英国,3人前往美国。当时英国对中国人比较好,不许日本人就读海军学校。而日本海军后来的战神东乡平八郎就读了泰晤士海校,这个学校主要是学习商船的,无法向中国人一样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而日本政府在英国就淘汰了6人,1878年回国的时候就只有剩下的6人了。这剩下的6人有4人最后去了后勤部,也就是说,15人出国,最后只有2人成为一线的将才,其中1人就是东乡平八郎。

但是东乡平八郎回国后,只给了一个中尉的军衔,从最基层做起,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15年中,他前后担任过8艘军舰的职务,而他所管理的船舰新旧悬殊,舰种不一,一开始都是木制的破烂船舰,直到最后确认能力足以胜任之后,才放心地把最现代化的军舰交给了他。

比起刘步蟾的平步青云,东乡平八郎的历练和经历都远远超过了对手。

所以就连毛主席都说过,当年的军费还好是去修颐和园了,就算是拿了今天的辽宁舰上去都不够日本人打的,修了颐和园现在还可以赚门票钱。

军纪败坏

以刘步蟾为首的福建帮除了排挤走了治军严谨的朗威理,还排挤了非福建、非留英的真正的英雄,邓世昌。

败坏的军纪造成了训练不足,中日黄海海战中,双方命中率天差地别,除了先逃跑的济远中弹15发以外,其余各舰中弹都是百发以上,而被击沉的那五艘更是不下200发。反观日本受伤最重的赤城号中弹不过30发,其余七艘中弹只是个位数。

泄露家底

1886年北洋水师奉李鸿章命令到朝鲜的金山、元山、永兴湾一代操练巡弋,作作秀,之后去俄国海参崴访问。回程时,济远、定远、镇远、威远需要保养修理,但中国当时没有足够大的港口来保养这些军舰,李中堂于是下令前往日本长崎保养,这一保养,本来是想秀下肌肉的,结果日本人在维修这些舰船的过程中就摸清了北洋水师的底细,等于是花钱让人家知道了机密的军事情报。所以开战以后,日本人对北洋水师的情况是知道的清清楚楚的。

这也说明了当时中日海军在建设思路上差别很大,日本当时还没有镇远这么大的军舰就已经建成了足够大的港口,要知道当时日本最大的港口并不在长崎而是在横须贺。军舰有了,没有港口进行保养,这就可以看出中日双方在舰队后勤方面的差距了。

顺便有个插曲就是当时中国水兵在长崎港口和日本当地警察干了起来,中国方面的说法是日本警察挑衅,而日本的说法是中国水兵上岸去红灯区嫖妓,几个水兵酒后闹事引起的。

一手好牌被打烂

在甲午战争前一段时间,北洋水师曾经武器比日本号,海员素质比日本人高,那北洋水师是怎样把这手好牌打烂的呢?

英国曾经推荐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来到北洋水师任职,职位是水师副提督。当时北洋水师的提督丁汝昌完全是个海军草包,完全不懂海军,实际上的训练都是琅威理担任的。琅威理出身英国皇家海军,非常有职业道德,为人非常热情负责,到任之后治军严谨,经验丰富,凡是官兵的教育、航海技术、武器使用以及其他的各种训练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时之间北洋水师的战力让人刮目相看。

琅威理野心勃勃,就是要把中国海军训练达到欧洲水准,大量聘请了英国海军人才,北洋水师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如果是这个节奏,那么几年之后的甲午战争绝对是吊打日本了。但是在1890年,琅威理愤而辞职,从此北洋水师战力一落千丈,反过来被日本吊打。

1890年初,北洋水师照惯例赴南洋过冬,3月6日停泊于香港,丁汝昌率领四艘军舰巡视海南岛,琅威理留在香港维修其他船只。丁汝昌离开后,素来与琅威理不和的北洋水师总兵刘步蟾下令降下提督旗,升起总兵旗。意思就是提督不在,我总兵是最大的。琅威理曾被清廷赏赐提督衔,琅威理认为提督旗是他和丁汝昌共用的,刘步蟾未经他的允许就降下提督旗非常无理。两人大吵一番,互不相让,6月25日舰队开到天津,琅威理面见李中堂,讲到了撤旗事件,表示如果没有实权就无法继续训练北洋水师,但李中堂这个时候挺刘步蟾,他认为中国的舰队不能交到外国人手里。琅威理认为受到侮辱,他堂堂英国皇家海军上校,到头来是来做奴仆的,立即提出了辞呈,李中堂也没挽留。

琅威理的回国促使英国暂停了和中国的合作,召回了部分在华海军军官,并开始和日本合作,日本在长崎事件刺激后和英国合作,海军突飞猛进。

反观琅威理走后的北洋水师则日益败坏,将帅不和,以刘步蟾林泰曾为首的留英军官长期排挤非福建帮的人,使北洋水师成为了福建人的家族舰队。琅威理在的时候还能压制福建帮,琅威理走了,海军草包丁汝昌自然就被无视了。而邓世昌也被排挤,虽然他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但他是广东人,只会讲粤语,不会说闽南话所以不被接受。

另一方面军纪不整,训练废弛,日后的冬季南巡训练就成了香港的吃喝嫖赌之旅。

四年后李中堂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水师被打成了白痴,朝廷要重新启用琅威理来华,但琅威理已经老了,无法成行,就不了了之。

综合以上来说,北洋水师败因,一是战舰长久没有更新换代,到大战的时候已经与日本产生了舰船上的代差,而临时抱佛脚购买军舰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形成战力,实际上一艘也没买到;二是被北洋水师高层,不论是李中堂还是丁汝昌实际上对海军一窍不通;三是北洋水师指挥层实际上腐败无能,军纪松弛,训练废弛;四是乱秀肌肉,随意透露家底给日本;五是即便有了好的海军总教官,还因为高层观念和内部派系原因愤而出走;六是内部派系严重,福建帮一家独大。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认为黄海海战没有打成全军覆没,已经是打的够好的了。

北洋八大远,要全是镇远、定远级甲午会败吗?

定远、镇远的排水量7000吨。

7000吨的排水量意味着什么?公元2000年1月,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的现代级驱逐舰抵达中国,到这时候,中国海军才重新拥有了7000吨级的战舰。而中国自产排水量达到7000吨的052D驱逐舰,是2014年才正式服役。052D驱逐舰的7000吨,还是满载排水量,定远舰的满载排水量是7600吨。129年之后,中国都没造出定远那么大的战舰。

而且定远、镇远是铁甲舰。它的装甲、防护能力是现代军舰不能比的。现代军舰已经放弃了走装甲的路线,都是皮薄馅大,一捅就破。

定远、镇远在当年就是恐龙。

黄海海战,日军已经装备了新型炸药,炮弹威力巨大。而且定远舰中弹150多发,镇远更是中了220发炮弹。没有致命伤!这两艘舰依然坚固。实际上当年日军就是打不动定远、镇远。以至于战到最后,日军也呼喊:定远怎么还不沉?

打到最后,日军主动撤离。定远、镇远依然在奋战。只不过副炮,炮弹全部打光。主炮炮弹只剩下20几颗。

如果炮弹足够,定远、镇远依然能打,而且日本舰队依然拿这两只巨兽没办法。

黄海海战,日本联合舰队有12艘军舰,中国舰队有14艘。但日方的扶桑、赤城、西京丸和中方的超勇、扬威、广甲、广丙、镇南、镇中都属于边缘部队,战斗力非常低。中日双方能打的舰总共应该是17艘。

众所周知,定远、镇远两舰用的大多是实心炮弹,威力非常低。所以后来也有人推测,如果定远、镇远两舰的炮弹足够,而且都是能爆炸的开花弹,这两艘舰能打过当时海战,中日双方剩余的全部战舰。也就是说定远、镇远有足够的开花弹,中日双方剩余的15艘主力舰加一起,也打不过它俩。

道理很简单,你根本打不动它。甲午战争最后,刘公岛陷落,定远、镇远也是“自沉”的,打不沉。

所以不要说北洋八远全换成定远、镇远,就是把这两艘舰简单升一下级,多安几门速射炮,都换上能爆炸的炮弹,即便是黑火药炮弹,也足够转变战局的了。激战中,北洋海军的炮弹击中日舰要害很多次,“如果炮弹能爆炸”......

而即便是那样强悍的战舰,采购价格也不过是140万两银子。不要说8艘,100艘才1亿4千万两银子。甲午战败直接赔款就2亿两,对不对?

100艘有些夸张,但如果当时能重视一下,装备10艘还是正常的。

如果能买10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就不是黄海海战胜负的问题了。是改变中日100年国运的问题。甲午,是日本胜利了。但它是咋赢的?全民捐款造军舰,天皇一天只吃一个饭团子,这才凑够了钱,组建出一支能跟北洋海军决战的部队。

要是北洋海军的铁甲舰从2艘变10艘呢?天皇每天吃饭就只能按粒计算了。

中国有2艘铁甲舰,日本也是略微占优势。如果买10艘铁甲舰,它吐血也没有机会。这跟现在美国是一个道理。美国如果造2艘航母,别的国家就会想:咱们努努力,也能造2艘,勒勒裤腰带,能造3艘,这就能跟美国较量一下了。但问题是美国直接造了10艘,其他国家一看,也就算了,慢慢玩吧。

中国只有定远、镇远这就给了日本希望。如果直接买10艘,给它的就是绝望,根本追不上。它就会放弃竞争。

所以说这不是能不能打赢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打不起来的问题。

日本后来的崛起,打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实际上都起源于甲午的胜利。中国赔款是它的第一桶金,是它发家的资本。如果当时直接买个10艘、8艘定远,日本会放弃跟中国争夺亚洲一哥。那么后来的一系列事情都很难发生,包括918、南京。

北洋水师中有哪些著名人物?他们又有什么名言?

说到北洋水师,大家最熟悉的就莫过于提督丁汝昌和管带邓世昌了。但是,还不止有这两位名人,还有其他可歌可泣的英雄。

先说说丁汝昌吧,作为淮军将领,他一个陆军将领来做水师提督,很明显是拜了合肥老乡兼老上级李鸿章的面子。说句实话,一个干了半辈子陆军的人,要他去指挥一支现代化海军确实是难为他了,因此在海战中的失败,他必须要承担领导责任。

但是在日军劝降的时候,他却展现出了可敬的骨气。临死前,他将北洋水师提督印毁掉,告诉家人:“吾身以许国!”随后将劝降书寄给老领导李鸿章,随后服毒自杀。

而邓世昌就更不用多说了,在黄海海战大势已去的时候,他毅然决然与舰共存亡,即使士兵请求他撤退,他也大义凛然道:“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除此以外,还有总教习琅威理。这位洋教头虽然是洋人,却是真正在为中国的利益考量。长崎事件爆发以后,琅威理火气冲天,立刻要求对日开战,结果被丁汝昌息事宁人的劝阻住了。按照当时北洋水师的实力,一旦对日抗战,结果还真的未可知。

还有一个就是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了。作为北洋水师两大主力舰之一的定远,在黄海海战中表现极好,却不得不在威海海战的时候为了避免丧于敌手而含泪炸沉。当夜,曾立下“苟丧舰,将自裁”誓言的刘步蟾,服毒自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