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八大员帅图片_八大员证书样本图片

如果给《三国演义》评选十大元帅,哪些人物能够入选?

这倒是个好话题!虽然是游戏性的文字,但笔者觉得倒是值得一写。

魏蜀吴三国的统帅曹操、刘备、孙权就不算在内了。因为要论统帅能力,曹操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刘备也不差,因为刘备只是在反应能力上稍差曹操一些,其他方面和曹操都差不多,不然,曹操也不会说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这句话来。至于孙权,虽然在用人方面和曹操与刘备有的一拼,但要论领兵作战,那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不然,也不会有“孙十万”这个美名。也就是说,孙权最大的统兵能力也不会超过10万人,和当年韩信评价刘邦差不多。

要论三国的名将,那可是太多了。可是要论能够独当一面,作为一方统帅的将领却并不多。

评价三国将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谈。

一方面是从综合实力方面。可是笔者反复思量,全三国时期找不出具有这种能力的十个人。

另一方面是从兵种的角度来谈,这样的话,三国还是能够找出几个人入选十大元帅的。但笔者要抱歉的是,确实没找出十位在指挥兵种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蜀汉篇

骑兵元帅-马超

要论统帅骑兵作战,整个三国时期也没有能够超过马超的。马超的战绩是有目共睹的,在渭桥一战,杀得曹操是割须弃袍,性命几乎不保。

而且,马超并不像世人议论的那样有勇无谋,在渭桥之战中,如果韩遂听从了马超“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的计策,则曹操大事去矣!所以,曹操才会发出 “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的感慨。

马超投奔刘备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闲置,但却并不是刘备故意冷落他,而是有两个原因。

其一、川北皆是山地,马超率领的西凉铁骑根本施展不开,而且马超也不善于指挥山地作战,这也是马超在汉中之战表现不佳的原因。

其二、刘备是想把马超雪藏起来,用于日后攻打凉州时发挥作用。这一点,在刘备进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凉州牧、犛乡侯时的策文中就可以得到明证。

据《三国志》记载:

“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

由此可见,刘备是对马超寄予厚望的。可是,因为荆州丢失,刘备夷陵大败,蜀汉彻底失去了进取凉州的机会和实力,马超也在不得志中郁郁而终。

根据马超的能力和蜀汉在日后攻取凉州时可能会发挥出的力量,笔者认为,马超具备成为骑兵元帅的条件,所以,应被授予骑兵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水军元帅-关羽

刘备来到荆州后,尤其是在占领了樊城之后,终于有了第一支水军。

刘备占据樊城后,为了从南郡获得荆州对他的物资支持,必须要有一支水军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此,关羽就变换了角色,由一名骑兵将领转变为水军将领,成为了蜀汉集团水军的创始人和最高指挥员。

荆州虽然有六郡之地,但最为要害之处有二,一是南郡,周边环绕着汉水和长江;二是江夏,扼守着汉水汇入长江的入口处。要想守住南郡和江夏郡,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军。

在刘表的扶持和刘备的刻意经营下,赤壁大战前夕,关羽手下已经具有水军万人的实力。

据《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记载: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由此可见,此时关羽手中的实力已经不凡。而且,正是因为有了关羽这支水军,刘备才得以在“长坂之败”后得以逃出升天。

据《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记载:

“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如果不是关羽,刘备要么战死,要么被俘,那就不会有日后的三国了。

后世很多人都对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一事表示不解,既然明知道关羽的性情会与孙权搞不好关系,那么还为什么让关羽镇守荆州呢?换别人不行吗?比如赵云、魏延等。

其实,这还真不行。笔者上文说过,荆州六郡,尤其是南郡和江夏郡地处长江和汉水,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水军来镇守,而关羽是刘备的水军总司令,他不在荆州镇守,还有谁能够替代他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谁是水军总司令,谁就是镇守荆州的人选。所以,刘备的决策是绝对正确的。

关羽也不负所望,在他的领导下,荆州水军成为了后汉时期唯一一只能够和东吴水军抗衡的水军。即使后来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战败,荆州水军仍然控制着汉水江面,立于不败之地。

鉴于关羽是蜀汉水军的创始人和总司令,立下过赫赫战功,所以笔者认为,关羽应毫无争议地被授予水军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山地军元帅-张飞

张飞在入川之前,一直是以骑将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长坂之战”后的据水断桥。

据《三国志 蜀书 张飞传》记载: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在攻取益州时遇到了很大的压力,于是,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入川助战。诸葛亮率领赵云走水路,张飞走旱路,也就是在此时,张飞奠定了其在蜀汉政权军中山地军的地位。

根据《三国志》记载,张飞率军要先于诸葛亮和刘备合军,这主要要归功于巴郡太守严颜。

后汉时的巴郡辖区很大,包括今重庆、阆中等地区,在这个地区有一支非常有名的少数民族队伍-板楯蛮。张飞到了益州后,被刘备任命为巴西太守,阆中都督,主要任务就是收服阆中地区的板楯蛮为蜀汉所用。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张飞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汉中之战时,主力其实是张飞所率领的板楯蛮,正是这支山地军,才能在川北的山地间击败同样是由板楯蛮组成的曹魏军队。不然,张飞要是率领由荆州的步兵和骑兵是根本无法击败张郃的。

而且,刘备任命张飞镇守阆中,而不是镇守汉中,并不是不信任张飞,而是把张飞放在了一个更重要的岗位上。

阆中地区在蜀汉整体的军事布局上正好处于中间的位置,向北可以增援汉中,向东北可以增援上庸、向东可以增援永安、峡口,向西可以增援成都,张飞属于蜀汉内部一个总救援的角色,其地位非常重要。

因此,笔者认为,张飞可以算作是蜀汉山地军的创始人和最高领导者,加上阆中都督的重要军事地位,所以,应该授予张飞山地军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游击军元帅-魏延

魏延虽然投靠刘备的时间并不早,但因其出色的能力很快脱颖而出。我们从刘备入川时率领的将领就能看出,刘备是要大力培养像黄忠、魏延这类将领的。

魏延也不负所望,在攻取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屡立战功,所以,在刘备得到了汉中之后,就任命魏延为汉中都督,一时间,全军皆惊。

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都督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魏延确实是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

其二、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虽然忠勇,但毕竟年事已高,蜀汉军中急需注入新鲜血液,而魏延就是刘备重点培养的对象。

据《三国志》: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魏延说的可不是大话,而是以汉中为中心,以褒斜、陈仓、子午道等建立了一条钢铁防线。具体战法是这样的:

曹军来攻时,主动放弃大道,利用有利的地形全力袭扰曹军,并破坏道路,尽一切可能迟滞曹军行军速度。即使曹军能够攻到阳平关,也已经是人困马乏,战力大损。此时,再派出有力之一部,断了曹军的粮道,曹军屯兵于坚城之下,求战不得,粮道又被断绝,不战自败。待到曹军退兵,此时蜀汉军队已经四面云集,必定会歼敌于阳平关下。

魏延战法的核心就是利用板楯蛮建立一支特种部队,和曹军打游击战,在曹军来攻时,尽一切可能袭扰曹军,尽可能的消耗曹军的战斗力。从事后的结果判断,魏延的战法是成功的,魏延就是依靠这种战法,镇守汉中十五年。

因此,笔者认为,魏延是蜀汉军中游击战的创始人和最高领导者,应该被授予游击军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曹魏篇

骑兵元帅-张辽、张郃

曹魏阵营中虽然有一支能够震慑蜀汉和东吴的虎豹骑,但是其统帅曹纯却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曹操的儿子曹彰虽然也具有统帅虎豹骑的能力,可惜因为曹魏内部的争斗早死,功绩不显,所以也不能被评为骑兵元帅。

笔者认为,曹魏军中能够胜任骑兵元帅军衔的有两人,一是张辽,二是张郃。

但是这两人因为不是曹魏的嫡系,都是降将出身,所以,曹操是不会把自己的精锐部队交给二人率领的,但此二人所表现出来的战力,绝对担得起骑兵元帅的称号。

张辽

张辽本身是马邑人,生在北方边境,自小就弓马娴熟。后来应大将军何进招募义勇来到京城,归属于并州刺史丁原部下。后来丁原被杀,张辽归附董卓,被拨到吕布帐下。

张辽在吕布帐下的地位很特殊,他并不是吕布的直系部下,而是联盟的一员。这也是大家疑惑为什么吕布不重用张辽,偏要重用高顺的原因。张辽在吕布这支联盟雇佣军中,学到了西凉骑兵作战的精髓,这一点在后期的濡须之战中,给孙权上了一堂生动的骑兵如何突击步兵的现场实操课。

可惜的是,张辽究其一生也没有能够掌握曹魏骑兵的指挥权,虽有其能,但未能施展,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张郃

相对于张辽,张郃的命运稍好。张郃本是袁绍部下,号称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在袁绍帐下执掌骑兵。投降曹操后,因为曹军中派系的原因,张郃并未获得重用,一直到了后期,在曹军中诸多名将相继死亡之后,张郃才开始崭露头角。

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到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大战,张郃无一不出场,因此深受诸葛亮忌惮。

据《三国志》描述:

“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可惜,张郃最后却不得其死。

据《魏略》: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由此看来,张郃之死就是司马懿逼得!

图片来自网络

东吴篇

东吴虽然不乏将才,但是要是按照兵种来论的话,除了水军还值得拿出来说一说,其他的都没有什么杰出的人物。

水军元帅-周瑜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一句有名的挖苦东吴将士的话“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虽然刻薄了点,但却反映出周瑜也仅有在水战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而已。

周瑜参与指挥的著名战役也仅有赤壁大战一例,东吴派出的兵马也是以周瑜所统帅的鄱阳湖水军。

不过,根据《三国志》等正史的记载,东吴水军与曹操并没有直接发生战事,和曹操水军发生水战的是关羽统帅的水军,东吴水军仅是在火烧赤壁之时露了一次脸。而且,烧的也并不是战船,而是曹操水军编成的用铁索连接而成的竹筏。

客观地说,后汉时期东吴的水军确实是最厉害的,起码在关羽率领的荆州水军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周瑜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就像笔者在评价关羽是镇守荆州唯一人选的依据是关羽是荆州水军的总司令那样,周瑜因为是东吴的水军司令,所以成为了东吴的都督。因为,无论是在东吴的江东之地,还是东吴要抢占的荆州之地,都是河网纵横之处,水军都是绝对的主力。

因此,笔者认为,鉴于周瑜在东吴水军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立下的功勋,有资格被评为水军元帅军衔。

最后,笔者再唠叨几句,要说三国时期具有统筹全局能力的方面之才还是有几位的。像蜀汉的姜维、曹魏的曹仁和于禁;东吴的陆逊都有资格。

图片来自网络

西游记中,天庭一共有十位元帅出场,你知道哪个元帅的实力最强?

西游记中天庭最厉害的元帅是玄武元帅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在西游记中号称真武荡魔天尊,玄天上帝,负责镇守北俱芦洲,是与如来佛祖平起平坐的天尊级人物。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于孙悟空大闹天宫时首次出场,当时的真武大帝只是天蓬元帅猪八戒的属下佑圣真君,排在北极四圣之末。

孙悟空逃出八卦炉,掀翻太上老君,一路打到凌霄殿外,眼看就要杀入玉帝跟前,还好佑圣真君佐使王灵官恰好值班,拦下孙悟空,两人杀得难解难分,佑圣真君又招来三十六位雷将围住孙悟空,最后请来如来佛祖才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佑圣真君因护驾有功被玉帝赏识,后转世为净乐国王子,于武当山修炼成仙,剪伐天下妖邪,威震北方被玉帝封为真武大帝。后又奉元始天尊符召,披发跣足,踏腾蛇神龟,领五雷神将、巨虬狮子、猛兽毒龙,收降东北方黑气妖氛,被封为真武荡魔天尊,玄天上帝,成为统领北俱芦洲的一方诸侯。

真武大帝在西天取经中出场两次,一次是孙悟空要骗金角银角大王的紫金葫芦,去北天门借真武大帝的法宝皂雕旗装天。

一次是孙悟空对小雷音寺黄眉大王的"人种袋儿"无计可施,就跑到南赡部洲武当山求助真武大帝,五百灵官出迎,这五百灵官可个个都是元帅,可见天庭元帅满地走,大将不如狗。猪八戒和沙僧的天蓬元帅和卷帘大将听起来挺威风,其实普普通通。而这五百灵官之首就是孙悟空的老熟人,当年的王灵官,现在已经是火车灵官王元帅了。

五百灵官之首王元帅

这王元帅原名王恶,和观音菩萨的金鱼精一样喜欢吃童男童女的邪神,被四大天师的萨守坚教训了一顿,不服就悄悄跟萨守坚,准备找出萨守坚的错处,然后报仇雪恨,不料跟了十二年,一无所获,被萨守坚感化,拜其为师,改名王善,成为天庭灵官。

王灵官等带孙悟空见到真武大帝,面对孙悟空的求助,真武大帝打起来太极,声称没有玉帝旨意不敢擅离职守,只派了龟、蛇二将并五大神龙去协助孙悟空,主力手下五百灵官一个也没给孙悟空,也就意思意思,当给孙悟空个面子。孙悟空也无可奈何,只能带龟、蛇二将并五大神龙去找黄眉大王,被"人种袋儿"一下就收了。

真武大帝不帮孙悟空,一是真武大帝是与如来佛祖同一级别的天尊级人物,不能轻易出手。二也是怕碰到老上级天蓬元帅猪八戒,比较尴尬。

四大元帅

天蓬元帅作为天庭护法神之首,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躲在一边看热闹,如来降服孙悟空之后,又跑出来刷存在感,去迎接如来佛祖。玉帝自然不高兴,找个借口亲自打天蓬元帅二千锤解恨,然后扔下界误投猪胎,成了猪八戒。北极四圣其余两个没出手的天佑元帅,翊圣元帅估计也好不到那里去,不知道被玉帝贬到那个角落去了,再也没在天庭出现过。

天蓬元帅被贬,真武大帝高升,天庭四大护法也不能空着,玉帝找来马灵耀(华光大帝)、赵公明(财神)、温琼(东岳第一太保)、关羽(关圣帝君)取代北极四圣,成为新的护法四元帅。孙悟空上天庭求救就遇到过他们,同时他们也是真武大帝的五百灵官之一。

飞天神王马元帅马灵耀因生有三只眼,故民间又称"马王爷三只眼",马灵耀是南游记的主人公,也曾经大闹天宫,被真武大帝亲自出手降服,成为真武大帝麾下五百灵官之一,后被封为华光大帝。

赵公明赵元帅是天庭的财神爷,传说上古之时,后羿射下九日,墬落于青城山,变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只有赵公明潜心修炼,后赵公明被天师张陵收为弟子,赐予灵丹,修成人形,修炼成仙。成仙后奉师命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

温琼和哪吒一样是天庭灵珠转世,被东岳大帝收为东岳十太保之首。东岳十太保又称东岳十元帅,温琼被玉帝封为翊灵昭武温元帅。传说一次东岳大帝奉玉帝之命派温琼去散播瘟疫,温琼不愿伤及无辜,没有执行,被东岳大帝告到真武大帝哪里,真武大帝很欣赏温琼的气节,赦他无罪,收为五百灵官之一。

关羽关元帅那是家喻户晓了,传说关羽死后怨气冲天,真武大帝亲自下界点化他,这样关羽也成为真武大帝五百灵官之一,后被封为关圣帝君。

四大元帅在西游记是作为南天门的守将出场的,南天门是天庭的边界,守护南天门就相当于人间镇守边疆,是重要工作,真武大帝就亲自镇守北天门。

三十六雷将

镇守南天门的还有几位元帅,在孙悟空初上天庭就被增长天王领着庞刘苟毕、邓辛张陶八位元帅拦下。后来孙悟空大战兔子精,护国天王帅又在西天门领着庞刘苟毕四大元帅帮助孙悟空。

这八个元帅是雷部三十六元帅中的八位,相传雷部有鼓三十六面,各鼓均有一名元帅操持,故有元帅三十六名,他们就是当初围攻孙悟空的雷部三十六将,以邓化元帅为首,也在真武大帝五百灵官之中。

降魔大元帅李靖

天庭还有降魔大元帅托塔天王李靖,中坛元帅哪吒。在西游记中,五百灵官元帅轮流在持国、多闻、增长、广目四大天王手下轮值,守护四大天门,可见天王地位在元帅之上,而托塔天王李靖又是四大天王的领导,李靖的地位远在五百灵官之上。

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玉帝对北极紫薇大帝为首的星君体系出工不出力的表现大为不满,对其失去信任,于是贬下天蓬元帅猪八戒,扶持认真工作的真武大帝,建立以真武大帝和四大天师为首的五百灵官体系,

真武大帝地位火箭般提升,渐渐有替代老上司北极紫薇大帝的趋势。

而星君就轻闲了起来,所以奎木狼下界十三天天庭不闻不问,昂日星官也随便旷工去帮助孙悟空,二十八星宿经常下凡,因为他们的工作已经被五百灵官渐渐替代。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哪些女将军和女元帅?

妇好

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

在甲骨文中,有“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的记载,妇好最出名的一仗当属征伐羌国。同时,甲骨文还记载妇好多次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

章西女王

印度民族大起义领导人,被称为印度的圣女贞德。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后,于5月在章西发动起义响应,驱赶英国侵略者。她的坚定和勇敢,使其成为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最受爱戴的领导人。

冼夫人

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陈隋两代,冼夫人帮李霸先平了“侯景之乱”,三次领兵远征广州,平定欧阳纥叛陈之乱和王仲宣抗隋之乱。

贞德

她在1424年遇见第一次神迹,称遇见了大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告诉她要赶走英格兰人,并带领王储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


奥尔良远征中,贞德直接攻击英军,她投入了每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身处战斗的最前线。她持续领导着军队进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

平阳昭公主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采用军礼殡葬的女子。

平阳公主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

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秦良玉

古代惟一载入正史的女元帅秦良玉,字贞素,明末民族英雄、女将军、军事家、抗清名将。

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花木兰”,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式被朝廷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代夫出征,北上抗清,战功卓著,《明史》专门用了一个章节《秦良玉传》来记录她。

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主要是由第二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发起的,而第四野战军主力则于5月间从长江中游挥师南下,目标直指盘踞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为了确保四野在湘鄂赣地区顺利寻歼桂敌,西柏坡电令已经到达江西赣州的二野四兵团暂归四野统一指挥,兵团司令员陈赓接电后颇为尴尬,但仍然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

(抗战时期的林彪)

这是人民解放军著名将帅之间的历史传奇,因为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生,1924年11月毕业后并没有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教导团,而是留校担任黄埔二期入伍生的连长,此后相继担任第三期步兵科副队长、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团七连连长等职务。而林彪考入黄埔第四期时,被编入步兵科第二团八连,虽然两人不是直接的上下级,但就军中资历而言,陈赓仍然是林彪名符其实的“教官”。

1927年南昌起义的时候,原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陈赓转任第3师6团一营长,而林彪是第25师73团的一名连长,陈赓仍然是林彪的上级。据说在起义军南下途中与敌钱大钧部作战中,陈赓还在火线上指挥过林彪,有“你再不执行命令我就枪毙你!”的故事,只是未经考证不好定论。不过总体而言,陈赓在早年确曾是林彪的“师长”,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两人的军职才正式颠倒过来。

(抗战时期的陈赓)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出任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体组建的第115师师长,而同样是一方面军出身走过长征的陈赓被任命为第129师(四方面军为主)386旅旅长,从此成为刘邓麾下的名将,进而成为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已经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但林陈二人在这十余年中毕竟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现在二野第四兵团既然配属给林彪指挥,则陈赓就成为了林彪的直接下级,两人虽未见面,但终究还是在电波中确立了指挥关系,共同开始对蒋军残余的南线大追歼。而就在第四野战军主力和二野四兵团横扫中南期间,陈赓曾经三次违抗林彪的军令,续写了一段将帅传奇,其实电影《南线大追歼》里有关于这个细节的特别描述,包括陈赓故意关闭电台的桥段。



第一次是西进和南下之争,在四野主力向湖南纵深压迫之际,林彪电令第四兵团自赣州出动,西渡赣江经宜春、萍乡杀入湖南,配合正面的四野主力侧击白崇禧集团。陈赓接到命令后,认为桂敌必然继续收缩,以四兵团现有位置西进至多形成击溃战,实难有大的作为,应该贯彻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南下广东,合围所有中南地区的蒋军残余。

在考虑成熟之后,陈赓果断致电西柏坡并报四野前指、二野司令部,建议他率领四兵团直插广东,封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的退路,同时也说明部队集结完毕,随时准备执行四野的作战计划,而黄埔师弟林彪非常坚决,第一时间回电:“我决心已下,不可更改,立即执行”!就在陈赓倍感为难之际,西柏坡指示到达:二野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的两个军,统由陈赓指挥南下广东,再深入迂回广西和云南。



(陈赓和粟裕两位大将)

陈赓如释重负立即开拔,指挥五个军直扑粤北,1949年10月初兵临广州城下,余汉谋所部望风而逃,广州这个华南第一大城市已唾手可得。此时陈赓又接到林彪来电,命令四兵团等部停止前进,主力转而向西进入桂(林)柳(州)地区,以达到与四野主力会歼白崇禧的目的。陈赓对着地图思谋良久,认为所部距离目标1300余里,以时间计算不如调动其他四野部队为宜,并且还将延迟广州解放的速度,于是再次电陈利害。

西柏坡高屋建瓴回复所请:“同意陈赓意见,决定四兵团仍照原任务执行”,而林彪审时度势后也以为然,开国将帅们的战略眼光的确不是盖的。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陈赓命令兵团主力不许进城,马不停蹄追歼余汉谋集团,终于在阳江消灭其主力60000余人,取得“阳江大捷”。并且陈赓意识到,白崇禧集团残部必然企图通过雷州半岛出海逃跑,因此以第13军、第15军重兵驻于咽喉之处廉江,准备与四野合围残敌。



狡猾的白崇禧为了夺路出海,首先派出鲁道源兵团大举向东突围,试图以此佯动“声东击西”调动我军,四野前指电令四兵团除留一个师扼守廉江外,主力北上与四野在运动中会歼鲁道源,陈赓接电大吃一惊。四兵团首长一致认为:一个师是无论如何阻挡不住桂系主力的,设若雷州半岛有失,则白崇禧可以轻而易举从海上逃走,如果四兵团主力卡住半岛入口,则不仅白崇禧插翅难逃,鲁道源早晚也是瓮中之鳖。

几经思索后陈赓第三次抗命,以委婉的语气同时致电四野和军委,建议所部以控制出海口为主要任务,西柏坡以巨大的权威平息了将帅之争,回电迅速而简短:“同意陈赓同志建议”。1949年12月1日,白崇禧残部在博白战役中被二野和四野各一部全歼,纵横民国20多年的桂系集团灰飞烟灭。而林彪与陈赓之间关于战役细节的军事争论,以及互相之间的尊重也由此传为一段佳话,每每陈赓提出反对意见时,林彪最多只是苦笑。

1955年9月,林彪被授予元帅军衔,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