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解放初期八大员有哪些

生产队时期的农民,有哪些业余生活?

我们村当年是一个月演一次电影,每当电影队来到我们村,男女老幼就像赶集过年一样热闹?就连生产队做活也会早一些下晌(收工)。家家都会尽早烧汤,喝罢汤就各自搬个小板凳,赶去演电影的广场上等着看电影。除了看电影,大队还有文艺宣传队,演的戏剧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三世仇》等。我记得我大哥二哥都参加了宣传队,饰演了多种角色,特别是二哥,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后来又当了多年的民办教师。不幸的是,二哥在去年五月已离世。

当年的农民除看电影、看演戏之外,在劳动的间隙最常玩的就是打朴克,走四棋,下军棋,下象棋。

女孩子和年轻的妇女们最喜欢的就是踢毽子。

当然了,学习毛主席语录,读报纸也是必修课。有时候还开忆苦思甜大会,吃忆苦饭。忆苦饭大多时候都是用干红芋叶子白水煮的,又苦又涩,实在难以下咽。

吃忆苦饭是对老百姓的一种教育方式,告诉大家虽然说我们现在还很困难,但比起旧社会可是幸福的多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共产党!永远跟党走!永远坚持走社会主义金光大道!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为何有整编师和军两种级别相同的编制?

整编师是国民党部队特有的产物,它实际上是和军同一级别的单位,而解放战争初期,之所以会出现整编师和军两种级别相同的编制,这是因为蒋介石整合部队虎头蛇尾所导致的结果。

关于整编师的由来,还得从重庆谈判说起。

抗战胜利后,我们这个自近代以来饱受战祸的古老国家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和平建国成为了国民之盼,大势所趋,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却蠢蠢欲动,完全将民众和平的愿望抛诸脑后,准备发动内战,抢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大战一触即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共两党在以马歇尔将军为代表的美国的调停下,在重庆举行了一次为期43天的谈判(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史称“重庆谈判”。

应该说,此次谈判,中国共产党方面是怀着和平、民主、团结的极大期许的,可国民党方面的态度就不端正了,他们之所以要展开此次谈判,完全是出于这几方面的考量:一是碍于美国的情面,为了将来争取美国更多的支持与援助;二是回应国内民众和平的呼声;三是为了发动内战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也就是说,国民党方面并不是真的为了和平、民主、团结,而是为了发动内战做准备,因此,此次谈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取得圆满的结果。

当然了,此次谈判倒也并非毫无成果,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的,谈判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就是一项重要的成果,而协定中就作出了国共双方军规定编制的决定,并由美国方面马歇尔、中共方面周恩来和国民党方面组成三人军事小组签订了军队整编方案,国民党方面则接受了第一阶段整编90个师的方案。

方案签订后,国民党方面于1946年2月在南京召开整编会议,拟定了整编军队方案,计划于1946年7月1日如期完成90个整编师,接着就开始实施整编工作。

然而,在整编过程中,国民党方面为了保存更多的军事实力,耍了花招,他们在整编,并没有将部队进行了相应的缩紧,而仅仅是单纯地换了个说法而已,也就是将原来的军称为整编师、师称为整编旅,部队实际规模并没有任何变动,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

可即便是这样,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纠纷、装备没有按时到位、补给能力不佳等原因,导致整编时间延误,到1947年6月30日内战全面爆发,实际也才整编了58个师而已,而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方面也就没有了再去进行整编的必要,整编工作也就停止,剩下没有整编的军级部队还是继续称之为军,于是就出现了整编师和军两种级别相同的编制并存的现象。

民国时期,保长做什么的?有工资吗?

全国各地可能有所不同,我对本地民国时的保长情况进行调查和搜集,现向大家報告如下,一,保的范围与现在的行政村范围基本一样,如我所在村民国时期叫蒋山保,现在为蒋山村。二,编制全保只有一名保长和一名保丁,保长相当于现在村长,保丁相当于通讯员为保长服务,跑跑腿送送信。三,保长选拨机制,一般由当地先生推选,上级委派,都是有钱的人和有文化的先生,贫下中农確实也沾上边,就是选你也胜任不了。四,保长的工作职责,保长的工作量是很大,並不轻松,保内没有文书保长就代替文书,如催缴公粮,那年代叫完粮,每家每户要发放完粮通知书,由保长算好填写好通知书,由保丁送达到每家每户。又如征兵,那时叫抽壮丁保长要根据三抽一的政策标准计算出本村有多少兵源,这是得受人的差事,年轻人不愿意当兵,要带人去抓。还调解本保的民事纠纷和与外界交往都由保长一人担当。五,工资水平一年为1500斤稻谷,按照14年粮价只有2715元,只有现在村长的十分之一的工资,没有额外收入。六,保长的当年的真实情况由于工资低,又得受人,当地有一句顺口溜不闻公事不劳累。大家都不愿去当,在我地出现抽签和代理保长的情况。L

解放后,为什么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淘汰的两本是什么?

六大名著这个概念,是2007年才正式出现的。

说解放后把六大名著删减为四大名著,不过是一些人为了卖书,搞出的噱头。

而且四大名著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

从古至今,压根就没搞过什么六大名著、四大名著的评选活动。



四大名著这一说法,来源自四大奇书。

第一个提出四大奇书的人是明朝文学家王世贞。

传说,他还有一个笔名——兰陵笑笑生。



王世贞把《西厢记》、《水浒传》、《史记》、《庄子》,评为四大奇书。

但是这四部书跨度比较大,包含了戏剧、小说、哲学、史书。而且把《史记》和《庄子》定义为奇书,也不太合适。就像不能把《雪中悍刀行》定义为纪实文学一样。



所以,王世贞的评选出的四大奇书,没有得到多少人的认可。

到了明末清初时,冯梦龙把《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国演义》评为四大奇书。



冯梦龙的点评,受到了文学家李渔的肯定。

李渔认为,这四部都是深受百姓喜爱的长篇通俗小说,将它们评为四大奇书没有任何问题。

至此,四大奇书的说法流传开来。



李渔的点评,也定义了评选四大奇书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是长篇通俗小说。

戏剧、史书、诗集……即使写得再好,文学性、艺术性、可读性再高,也无法入选四大奇书。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警世通言》、《聊斋志异》等短篇小说,无法入选四大奇书。



满清入关后,因为一系列原因,封禁了《金瓶梅》。

就有人把成书较晚,查得不是太厉害的《红楼梦》给补上,形成了新的四大奇书。




当时,《红楼梦》等小说的名声虽大,但也只能称呼为奇书,而不是名著。

那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只有四书五经这样的书,才能称之为名著。

《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写得再好,也只是奇技淫巧的杂书,难登大雅之堂。(就像现在的家长看《大奉打更人》、《庆余年》一样。)

敢说《红楼梦》等小说是名著,会被人分分钟喷死,弄不好还会被扣上私藏禁书,羞辱斯文,诋毁先贤的帽子。一旦被告到官府,轻则挨板子,重则流放宁古塔。



到了民国时期,有出版商为了卖书,把《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冠以四大名著的头衔,捆绑销售。四大名著这个说法才正式出现。

但是,从清末一直到现在,咱们国家从没进行过四大名著的评选。

到底哪四本小说该被称为四大名著,众说纷纭。




一直到1982年,《红旗》杂志在文章中,把《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定义为四大名著。再加上,当时的出版社也把这四部书放到一起出版。

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称的把这四部书称呼为四大名著。



如果您把《大明英烈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封神演义》,定义为四大名著。严格来说,并不算错。只是没多少人会认同罢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专属的四大名著。毕竟每个人的喜好不尽相同。)



至于解放前有六大名著这个说法,不仅可笑,还可耻。

2007年,某出版社把《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六部小说,精装出版,称之为六大名著。

至此,六大名著这个说法,才正式出现。

出版社按照自己的标准,评选出六本名著,印刷出版,这无可厚非。

但随着自媒体的兴盛,六大名著这个说法,开始慢慢变质。

一些自媒体为了卖书,就编出一个哗众取宠的故事——解放前有六大名著,另外两部因为某些原因被淘汰了。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纷纷信以为真。

大家不妨仔细回忆一下,这个说法是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这么说的自媒体,是不是都带着卖书的连接?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