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如何发挥工会组织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作用如何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议有哪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哪些重要举措一、如何发挥工会组织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作用
想要发挥工会组织大产业,
工人队伍建设中的改革作用
那么多,就必须要引导。
工人队伍进行培训,
然后引导他们进步,
这样的话就会有一定的效果。
二、如何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队伍迅速壮大.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职工所依存的经济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职工已占全部职工的一半左右.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议有哪些
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由增量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变,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时期,如何打造一支高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的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当前制造业企业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因为产业工人的劳动是制造业企业重要的增值源泉,产量和质量是支撑营销的基石,对生产设备的合理利用与保养维护保证了制造业企业持续的安全生产,而安全与环保是企业的生命。另外,产业工人奋斗在生产的最前线,他们的敬业精神、旺盛的投入、专精的技能和高度的负责,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决定企业转型升级、获得更大发展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企业只有稳定地拥有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永续发展。
二、当代产业工人的特点和需求
我国2世纪末的产业工人大部分属于“被雇佣的劳动力”阶层,主要来源于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向沿海地区的转移更为明显。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般不超过初中学历,在政治地位和意识形态上都处于社会的底层,进入企业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谋生。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工人的发展已经逐步过渡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生存压力也已经减小了很多,在性格上更趋于活泼外向,对需求已经从单纯地解决温饱问题向更多元化更高层面发展。
随着产业工人特点的变化,他们的需求也在向更高层次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首先是生理上的,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寻求安全、社交的需求。在工作中,人们会希望避免危险事故、保障人身安全、避免失业等,同时还会寻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能在组织中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人们的自尊心也会不断提升,希望自己的工作业绩、社会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当代产业工人主要从三个层面反映了这些需求:一是在物质层面。他们在工作时除了关注工资待遇以外,更注重企业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而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包括食堂、宿舍、交通、卫生等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二是在精神层面。实现自我价值,得到尊重和认可对他们来说更重要,他们希望企业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有和谐的团队氛围和公平公正的地位。同时在工作之余,更多地希望享受到丰富多彩、时尚健康并贴近他们实际需求的精神食粮。三是在发展层面。当代产业工人正处在我国社会体制变革和转型的阶段,他们把务工作为谋求自身发展的新途径,特别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由于很多人离开中学的校门就进入了工厂的大门,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因此通过学习进行自我提升的愿望特别强烈,他们也更注重能够获得晋升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和方式。
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理念和具体举措
产业工人队伍是企业重要的人才队伍之一,产业工人的队伍建设也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产业工人不是企业的“成本”而是企业的“资本”,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必须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产业工人的群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既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又契合企业发展的实际,同时能满足产业工人的诉求。与企业其他的人才队伍建设相比,产业工人的队伍建设不仅同样应当围绕“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这一中心主题,而且相比企业其他的人才队伍建设更显重要,只有通过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才能将社会发展目标、企业发展目标和产业工人自身的发展目标三者统一起来,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稳定、高效的产业工人队伍。
(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产业工人的队伍建设中,我们应当始终强调三个统一: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三者相统一,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统一,国家、社会、股东、员工的利益相统一。努力促进四个转变:从落后的雇佣与被雇佣观念转变为企业员工树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事业共同体的观念,从以利益为劳动关系的连接点转变为以感情为劳动关系的连接点,从以管理约束为手段维系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以企业愿景激励为手段维系的劳动关系,从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要为主转变为以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为主。通过三个统一和四个转变来有效实现企业功利目标(成本节约、绩效改进、效益提高)与人文目标(员工工作质量的改善,满意度的提高,成就感的增强以及企业凝聚力的形成)的整合,从而达到“企业关爱员工、员工关心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实现“追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经营理念。
(二)加强制度与体系建设,实现思想意识与行为的有机统一
良好的理念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企业管理行为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东西,这就需要通过机制与体制建设来保障。首先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尤其是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如职工工资与福利待遇方面的管理制度、职工奖惩方面的制度、职工劳动关系管理方面的制度等;再次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要规范,如分配办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的岗位性质采取不同的分配模式,但是分配办法的制定和执行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通过建立与职工岗位特征紧密相关的分配体系、生产定额计算方法和基于业绩的考核办法,让每位职工都可以给自己的收入算账;最后要不断完善激励体系,结合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不断构建和完善激励体系,如文化理念方面的激励、薪酬与福利保障方面的激励、工作氛围方面的激励、职业发展前景和机会方面的激励等等。 转贴于 看准网 (三)重视产业工人的学习发展,构建四位一体的队伍培养体系
从前面所述的当代产业工人的需求中可知,他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生存需求,更多地谋求自身的发展空间,有着强烈的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愿望。同时,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也对产业工人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企业技术水平的升级换代,生产工艺逐渐向工艺复杂、操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方向发展,急需大批的“四懂三会”(懂原理、懂性能、懂结构、懂用途;会操作、会维修保养、会排除故障)的复合型产业工人。构建“选、育、用、留”四位一体的产业工人队伍培养体系既迎合了产业工人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也吻合了企业发展中对产业工人的素质和技能要求。“选”就是根据产业工人的学历、经验、知识结构、工作业绩、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教材、培训方式等;“育”就是挖掘产业工人的潜质,通过理论体系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培训,并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转化,实现产业工人自身素质的提升和人力资源的增值;“用”就是最大化地发挥产业工人的作用,做到人岗匹配、人尽其责,既体现了产业工人自身的价值,又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生产力保障;“留”就是要留住我们培养出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职业发展是留人的最佳手段,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同样可以通过建立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来实现,即设计双通道的职业发展路径,使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和培养潜质,选择进入专业通道发展或进入管理通道发展,中间还可以进行通道的转换,企业帮助产业工人做好了职业发展辅导、打通了职业发展通道,使他们与企业同步成长,自然地把人心也就留住了。
(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快乐工作、无忧生活”成为现实
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必须以“员工生命高于一切”、“生产服从安全、效益服从安全”为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应当通过设备和工艺的技改、“5S管理”的推进等来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职工的收入;通过强化工厂与车间的生产环境建设,为职工营造健康、舒适、安全的生产环境;通过加强三级安全教育和劳动防护,杜绝生产安全事故,提高职工人身安全;通过后勤保障支持,诸如职工宿舍和职工食堂的建设和改善、通过班车解决交通问题、进行职工社区建设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等,提升职工在工作之余的生活品质。只有持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为员工营造健康、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才能使员工期望的“快乐工作、无忧生活”真正地实现。
(五)积极发挥党群组织的作用,形成党群组织与企业经营组织的良性互动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是支配和推动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而职工与企业都需要党的领导、需要工会和群团组织的支持与配合,因此企业在产业工人的队伍建设中离不开党群组织的作用发挥。党群组织通过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创新活动载体等,与企业经营组织形成良性的互动和互相支持;通过维护职工权益、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等取得职工的信任和满意,成为职工的“娘家人”。所以党群组织在企业产业工人的队伍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只有坚持“人性化管理”,坚持“追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才能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打造出一支忠诚于企业、高职业素养的产业工人队伍,也才能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哪些重要举措
一是团结动员产业工人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建功立业,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经济建设是工会工作主战场,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工会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围绕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服务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劳动和技能竞赛,加强和改进组织协调、示范引领、检查评估、评比表彰、宣传推广等,提高产业工人参与率和受益度;要在产业工人中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小发明小创造等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先进操作法总结、命名和推广,发挥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整合工会职工技能培训资源,发挥工会职工教育阵地优势,发展职工在线教育和网上练兵,加强和改进“职工书屋”建设,引导产业工人提高技术技能素质,培育更多“大国工匠”;要发挥工会民间外交优势,加强产业工人技能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产业工人积极参与参加国际性的产业工人技能交流活动,服务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
二是引导产业工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工会肩负着引领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项工作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从产业工人的实际出发,通过务实管用的载体,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广大产业工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成为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强大支持力量、深厚社会基础;要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在广大产业工人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发挥劳模、道德模范、“最美职工”等先进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要在产业工人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实践,丰富内容、强化实践,抓好重大节日、重要时点主题活动;要加强工会网上舆论阵地和网宣队伍建设,对模糊认识进行引导,对错误言论进行驳斥,亮出工会旗帜,发出工会声音,表明工会立场,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满腔热情地做好联系服务产业工人工作。
密切联系群众是群团组织建设的永恒主题。要建立健全联系产业工人的长效机制,推动下基层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广大工会干部养成深入一线产业工人的习惯和自觉,争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忠实践行者、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执行者、党的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要构建覆盖广泛、快捷有效的服务职工工作体系,为基层工会和产业工人提供项目式、订单式服务,明确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提高服务工作精准、精细度和项目运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工会普惠性服务,加大对困难产业工人解困脱困工作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一线产业工人特别是农民工身上,深入推进农民工入会和服务双提升工作,最大限度把广大农民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提高服务农民工工作实效,多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四是旗帜鲜明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产业工人。
工会要赢得广大产业工人的信赖和支持,必须做好维护产业工人切身利益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坚持把工会维权工作纳入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高度关注和深入调研钢铁煤炭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和处置“僵尸企业”中产业工人权益问题,着力解决就业培训、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产业工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扩大产业工人对改革的获得感;要推动企业落实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业务公开,坚持企业在重大决策上听取产业工人意见,涉及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鼓励产业工人代表有序参与公司治理;要加大参与立法和制定政策的力度,推动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政府与工会联席(联系)会议制度,依法代表产业工人与企业普遍开展集体协商特别是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加强调查研究,把产业工人队伍状况搞清楚,在参与各项改革中充分反映产业工人利益诉求,努力从源头上保障产业工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