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山西省八大怪之首是山西陈醋一道菜。山西人无不食醋,无醋不欢,也难怪被人们称作老醯儿了。山西人吃饭必少不了醋,否则吃起来无滋无味,味如嚼蜡,就算在好的食知也素然无味了。
山西省八大怪之二是汾洒窝头把客待。在山西地区盛产玉米农作物,而窝头自然也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食,喝的是去米糊糊,吃的是窝窝头以至于待客也是这样。
山西省八大怪之三是刀子削面比飞快。山西的刀削面称得上一绝!左手托着一团面,右手拿着薄薄的刀片,快速划动,银光闪烁之间,无娄宛若柳叶般的面翻飞而出,今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刀削面出锅,再淋上香喷喷的浇头。
山西省八大怪之四是烙饼要用石头块。这种石头是河滩里被水冲刷圆滑的小石子,要先在铁锅里把石子炒热了,烙饼时把饼放在一边在铺上一层石子。几分钟后一张热乎乎,香喷喷表面凹凸不平的石子饼就烙好了。
山西省八大怪之五路边灰土当煤卖。这是因为山西是产煤大省部分地区灰土里含有煤的原因。
山西省八大怪之六白菜,土豆论麻贷。这是因为山西缺少蔬菜,吃菜以土豆,白菜为主,但由于山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菜市场里卖着土豆,白菜是装在麻贷里蹬三轮车拉着去菜市场卖的。
山西省八大怪之七山上掏洞把房盖。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窑洞是过去最常见的居住形式。山西人利用高原地形,就地取材,依地势凿洞而居。居住在窑洞里既可避风雨,又冬暖夏凉,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山西省八大怪之尾是新娘盖头给驴盖。山西人与陕西人通婚时,要渡过黄河,过去没有汽车,只有坐小毛驴。到了河岸边,要把毛驴牵到船上过河,为了防止小毛驴害怕,新娘就把自己的盖头盖在小毛驴的脑贷上,等过了河后再摘下盖在自己头上。这就是山西省的八大怪。
山西也算是一个人杰地灵之所,有不少出色的人物都出自于这里。就比如在抗战期间,有好几位文明全国的大将都是山西人。比如下面这几位。
第一位,傅作义。他曾经是晋军的第四师师长,效力于国民党。但是在我们的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就成为了水利电力部部长,开始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别看它在水利方面是专家,但当初在抗日之时,他也有过出色的表现,是有名的抗日将领。
第二位,董其武。这也是一位国民党军人,后来成为了解放军的上将。他曾经参加过不少的战役,而且是极为有名的抗日将士。自从九一八事件过后,他就一直在积极的带兵对敌,和日本人做顽强的对战。曾经参与过很多场大型的战役,比如有百灵庙战斗、长城战役等。而且在这些战争当中,他的表现都很让人惊艳,有着勇猛的姿态,灵活的指挥能力。而和平解放之后,他还带着部队去参加了朝鲜战争,其过人的胆识,出色的带兵能力,让无数人对这位将领产生了浓浓的敬佩心。他就是英雄,就是无数人学习的榜样。
第三位,薄一波。他是在1925年的秋天加入的共青团,而在12月份则转成了党员。在那样一个时期,作为党员危险性其实相当高,他就曾经有4次被抓。但是,出于对党的忠心,他从来没有做出任何背叛自己组织的行为。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可不好过,可是不管多么痛苦,傅一波同志都从来没有让组织、让党失望过。就连毛泽东同志对他都是高度的赞扬,对于他的精神和坚持给予了强烈的肯定。说实话,在我看来,一位优秀的将领,可以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却不能没有坚持信念的意志力。只要意念不灭,那这个人就强大的不可摧毁。所以,薄一波同志在我眼中是高大的人物。
第四位,程子华。这也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是在1925年参加革命队伍的,之后余生的70年中,都一直将一切奉献给了革命。他最强大,最让人值得敬佩的,也是他那坚韧的革命精神。在那黑暗的年代中,参加革命的人生活都会非常苦,能吃下这种苦的人不多,而他则是这少数人之一。不过,能在这样的苦日子中坚持的人,其精神强大的让人敬仰,让人膜拜。
山西吕梁名人辈出,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大唐汾阳王郭子仪,五代十国时期后晋高祖石敬瑭(曾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做了耶律德光的儿皇帝),北宋抗击西夏的名将狄青,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等等,这里主要介绍几位优秀共产党员。
1.华国锋,无产阶级革命家,山西交城人,原名苏铸,字成九,因为革命工作需要改名华国锋,并以此知名。1921年出生,是党的同龄人,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任县大队政委等职务。1949年南下湖南湘潭,从此在湖南工作20余年,先后任县、地、省的主要领导,为三湘大地发展付出了心血。1970年代初进京任职,先后担任公安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代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党中央副主席等。1976年10月为党和人民立下大功,之后担任党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职务。1980年代初相继辞去领导职务。2008年逝世。
2.贺昌,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领袖,红军高级指挥员和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山西柳林人。参加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参与了平江起义和百色起义的有关准备工作。后任红五军政委、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职务。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坚持南方游击战争,1935年3月牺牲。年仅29岁。
3.刘胡兰,著名女英烈,山西文水云周西村人,1947年被国民党军残忍杀害,年仅15岁,毛泽东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4.苏宁,我军挂像英模之一,山西孝义人,生前为炮兵团少校参谋长,是献身我军现代化的模范干部,1991年4月为掩护战友光荣牺牲。
山西历史上的名将很多,汉朝的卫青霍去病、三国的关羽张辽徐晃、唐朝的尉迟恭薛仁贵宋朝的狄青,这都是当时代的顶级名将。当然,近代以来的阎锡山、徐永昌、傅作义等等,也是一时之选。
可是,这些人比起我们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来,还是差点意思!我认为开国元勋山西籍将领有五个人贡献最大!
1,徐向前元帅。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是山西五台县永安村人,与阎锡山的河边村很近。徐向前黄埔一期毕业后到鄂豫皖根据地带兵,从副师长一支做到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带兵近十万,让蒋介石十分头疼。抗日战争中红四方面军大都改编为129师,徐向前担任副师长,后来还做过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解放战争中,徐向前担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带领6万地方部队与阎锡山25万部队周旋,多次以少胜多,打赢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解放了整个山西。
2,程子华。
程子华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建军时期程子华参加了广州起义,还亲自领导了大冶兵暴。在中央苏区,程子华先后担任团长,师长,参加了第二次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1934年程子华到鄂豫皖根据地,担任红25军军长,和吴焕先徐海东一起带领25军带兵到达陕北,与刘志丹所部合并后,程子华担任军团政委。抗日战争中,程子华是冀中军区政委,倡导了有名的地道战。解放战争中,程子华历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四野十三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成为山西省首任省委书记。
3,董其武。
董其武和傅作义一样都是山西运城人,在晋绥军中,董其武是傅作义的主要亲信和实力干将。抗日战争中,董其武随傅作义打出了绥远抗战、五原大捷两次大胜仗,在抗日战争中十分罕见。解放战争中,傅作义带领20万人宣布起义,实现了北平和平解放。作为绥远省主席,董其武带领10万绥远军队起义,和平解放和绥远。董其武成为罕见的国共双料上将。
4,赵尔陆。
赵尔陆和徐永昌同乡,都是原平人。国民革命北伐时,赵尔陆在贺龙部队第20军教导团,后来参加了南昌起义。在革命斗争中,赵尔陆长期从事军队后勤工作,华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参谋长。
5,常乾坤。
常乾坤,垣曲人,黄埔军校,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等校毕业,是我党最早的飞行员,同时也是我国空军的主要创建人。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元帅:徐向前
上将:董其武、赵尔陆
中将:常乾坤
少将:王兰麟 车敏瞧 谷景生 张文舟 张世珍 张廷桢 张梓桢 胡荣贵 阎捷三 王晓 王庆生 史进前 史景班 刘静海 李懋之 杨文安 张子明 高德西 薛克忠 王展 牛明智 白云 吕义山 刘苏 刘忍 许志奋 李文一 吴效闵 张政 张子珍 张中如 张英明 张柱国 张献奎 范富山 胡尚礼 茹夫一 段士楷 柴启琨 梁中玉 智生元
作为上世纪中国革命时间最长的老区之一,太行、吕梁孕育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从这片饱受战火摧残、浸满将士鲜血的深厚土地上,走出了一大批国家精英、民族栋梁。1955年,历经20多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建立军衔制度。据统计,开国将帅总人数为1641名,其中,山西籍将帅共计45人。
他经历坎坷,10岁开始读书,却因家贫辍学当了学徒,20岁当上小学教员,却又被学校辞退转考黄埔军校;他军事才能卓越,30岁即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54岁成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一生勤俭,能缝善补,人称“布衣元帅”;他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共和国元帅,也是红四方面军唯一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战将,还是黄埔一期中唯一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学员。他,就是来自山西的开国元帅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出生于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
董其武(1899——1989),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19年从军,参加北伐战争。从1928年起,在国民党傅作义部历任参谋、团长、旅长。1933年,参加著名的长城抗战,抗击日本侵略者。1936年,参与组织指挥绥远抗战,获百灵庙大捷。1949年9月 19日率绥远军政人员起义。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位国民党军起义将领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第六十九军军长董其武。虽然去世二十多年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始终感染着家乡人民,大家至今还亲切地呼其小名“玉盘子”。
在大运高速原平入口处附近,一块巨大的喷绘广告牌矗立在路边。以五星红旗作背景,傅全有、赵尔陆、续范亭半身像英姿飒爽。广告牌风吹日晒略显陈旧,红色的“将军之乡”四个字却夺人眼球。原平,原为崞县,自西汉置县以来,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58年改称原平县。1993年6月,原平县撤县设市,称原平市。“傅全有、赵尔陆、徐永昌……我们这里的将军多了。”自辛亥革命以来,在这个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走出了数十位将军,难怪原平人满脸自豪,当仁不让以“将军县”自居。1952年,赵尔陆由华中军区参谋长出任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任部长。狠抓“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并取得辉煌成绩。
他是从汤王都城垣曲县走出去的共产党将领,也是赫赫有名的飞将军,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他曾担任军委航空局局长,开国大典上他领导的空军在天安门实弹受阅飞行,这在世界上是创举;抗美援朝中,他指挥、训练的人民空军部队打落美军的“王牌”、“双料王牌”飞行员,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425架的成绩,就连美空军参谋长范登堡都惊呼:中国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之一。他,将毕生献给飞行事业,辞世前还挂念着“歼-8”飞机的定型试飞。他,就是开国将领常乾坤。在垣曲,这片曾哺育过他的土地上,他的事迹不会被遗忘,他的精神不会被遗忘。
薛克忠(1914—1988)山西省洪洞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牺盟会分会特派员、稷王山工委书记、决死第三总队组织科科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四纵队军政处处长,第二十四旅参谋长,中原军区第十九军兼陕南军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陕西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副参谋长、志愿军工程兵指挥所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等。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从1914年到1988年,一个黄土高原土窑洞里出生的男婴用74年时间走完他豪迈的一生,将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了新中国开国将军的名册中。在他的家乡洪洞县淹底乡北卦地村,他的名字代表着一个出身贫寒的生命所能抵达的厚度和高度,也代表着一种品质——自强自律、执德守诚。他,便是开国少将薛克忠。
刘苏(1913—1992年),原名刘仲义。应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他领导的察绥游击军雁北支队为保卫灵丘和雁北抗日根据地做出过重要贡献,被群众誉为 “铁军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晋军区雁北军分区副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六十六军参谋长等职,军功卓著。1950年入朝鲜参加组织指挥了六十六军抗美援朝的所有战役。1955年授 衔 大 校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阎锡山的小排长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史景班(1918年——2001年),山西汾阳昌宁宫村人。少年就读于河汾中学,求学期间即接受进步思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1937年参加“山西牺盟会”,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长达60余年的戎马生涯。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投笔从戎汾阳,以地处汾河之阳而得名。它历史悠久,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有“中国第一高塔”之称的汾阳文峰塔,就屹立在县城以东不远,像一支如椽巨笔,护佑着一方百姓,成为汾阳人文精神的象征。史景班就出生在距文峰塔不远处的昌宁宫村。
张子珍(1918——1967年),山西应县人。1936年加入山西牺盟会。1937年 4月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政治指导员、民运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军分区副政委、军组织部长、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少将军衔。 少壮有英名,热血报国志1918年3月12日,应县北杨庄村一个衰落的农民大家庭中喜诞一子,取名张子珍。
王庆生(1914年——1998年):山西省平遥县宁固村人。1932年参加抗日反帝同盟会和社联,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率部参加了历次反扫荡和百团大战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西北野战军三纵队组 织 部 部长,第一野战军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平遥,这个已有2800年历史的古城,这座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市,数度而去,在这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中,曾行迹于古城墙、感叹于推光漆器、垂涎于平遥牛肉、驻足于国际摄影节……不曾想到,这一次古城之行,却是在平坦开阔的乡路之上,在长势喜人的庄稼之间,在高大肥硕的牛群之中,寻觅一位开国将军留下的足迹。
张廷桢、张中如就是原平这片神奇土地上走出的两位开国将军。张廷桢(1909——1983年):山西崞县(今原平上长乐村)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原平县组织委员和支部书记、中共中央警卫团政治处主任和政委、北平市公安总队总队长和政委、中央公安纵队二师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公安警卫师政委、公安军干部部部长、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兼干部部部长、北京卫戍区副政委。1955年张廷桢被授予少将军衔。张中如(1919年——):山西崞县(今原平后沙城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任军委情报部处长,外国语文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副部长,国防部外事局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总参谋部二部政治委员、部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张子明(1918年-1991年):山西省离石人,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和战斗。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部参加上党、淮海、渡江等战役。全国解放后,他为我军院校建设和部队建设作出了明显成绩。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胡尚礼(1915——2003年):山西省解县(今运城市)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总队连队指导员,太岳军区第38团司令部参谋、连长、营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战术教授会副主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副团长,昆明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副军长,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等职。1976年10月至1979年6月,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9月23日,胡尚礼因病在郑州逝世,享年88岁。
李懋之(1907——2009年):山西省襄垣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副营长、旅参谋主任、团参谋长、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教育长等职,参加了耿壁奇袭战、百团大战、围困沁源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豫陕鄂军区参谋长、豫西军区参谋长、河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同蒲、临浮、吕梁、晋南、保卫延安、豫西剿匪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兵团副参谋长,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第二炮兵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将军故居已成烈士亭从襄垣县城出发,不到5公里,就是五阳村。开国将军李懋之就出生在这个村庄。
吴效闵(1921——1977年):山西省太谷县人。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第三支队政治主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游击第一团连政治指导员、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二十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旅二十九团政治委员、团长,第二野战军十三军三十七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副军长兼参谋长,成都军区十三军军长,援越抗法时为军事顾问团顾问,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梁中玉(1918年——1980年),山西岚县刘家庄村人。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决死队第一纵队连长、太岳军区团参谋长,中原野战军团长,第二野战军师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上党、渡江、广东等战役。在淮海战役中,获“战斗英雄” 称号。1957年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同年回国。后历任高等军事学院战略教研室教员,军参谋长,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许志奋(1918年——2008年):汾阳县三泉镇南马庄村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首席军事代表,西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军副政委兼主任,昆明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红色村庄的红少将汾阳县城西南15公里,有一个名为南马庄的村落,其西与山区接壤,东与平川相连,为出入山区的必经之路。
张世珍(1902—1956)原名张卓吾,山西省闻喜县人。曾任国民党军察哈尔张垣第七师师长。1949年随董其武在绥远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第37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7军军长,于1951年 9月入朝参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率部参加了保卫朝鲜西海岸机场设施的战斗,1951年11月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第二副军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从民国将军到共和国军长的12位高级将领中,张世珍是唯一一位民国少将,其他11位都是由民国中将转任共和国军长的。他能获此殊荣,与他的处事原则坚持信念不动摇密不可分。
阎捷三(1905年-2006年):山西晋城市泽州县东常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教导营副营长、彭杨步兵学校军事教员、红军大学教导师副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训练部教育长、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七师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后勤学院教育长、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作为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参加了红军保卫中央苏区的一至五次反“围剿”,在歼灭国民党军第47师的战斗中,英勇机智,临危不惧,受到了毛主席的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