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口相对来说少,本身关中地区人口数量就不是很多。
2.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属于内陆的经济发达地区,近代以来才被沿海地区越甩越远。而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如本地区,造成了姑娘不愿意外嫁男人不愿意闯荡的传统。
3.因为在以前,陕西地区,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所以造成了男多女少的现象,中国又讲究亲上加亲,小伙找媳妇都愿意找邻村甚至同村的,女孩子内部消化都不够,更不要说外嫁了。
“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东晋有席地而坐的风俗。在晋以后此风俗在关中地区更是被“发扬光大”,关中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里,屋顶一般是“人”字型结构。然而在关中,很多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第三怪:碗盆分不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自我感觉这碗蛮漂亮,白底青花,一种很强的沉重感。
第四怪:帕帕头上戴
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故乡间女子、老太太,每出门皆习惯头上顶戴一手帕,防尘防晒、方便实用,一举多得。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
关中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作物种植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第六怪:锅盔像锅盖
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
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只须瞥一眼关中人手持热蒸馍夹油泼辣子大口咬嚼之行状,你无疑就会明白,“油泼辣子一道菜”,其实只是外地人的眼中之怪,对陕西本地人而言,则早已是司空见惯寻常事了。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陕西的特有戏曲大家都知道是秦腔,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等都是起源于秦腔,所以被尊为是“百戏之祖”,也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只知道陕西八大怪?远远不止!原来第九怪竟然是
九、姑娘不对外
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
中国地区广泛,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有些风俗习惯在别人看来十分搞笑,但是对于当地人来说,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过来的。比较有名的像云南有十八怪,竹筒当锅煮饭卖。东北有四大怪,姑娘叼着大烟袋。而在陕西,也有八大怪,到底“怪”在哪里?
说出来您听听,也让那些想到陕西去旅游的朋友有个心理准备。第一怪,叫姑娘不对外。也就是说,自古以来,陕西的姑娘很少外嫁,因为这里地处关中平原,物产丰饶,很少出现饥荒年。只有外地的姑娘嫁到陕西来,少见姑娘外嫁。
第二怪,叫头上戴帕帕。陕西农村的婆姨出门时头上都戴着手帕,因为这里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长年干旱,太阳火辣,风也大,尘土也多。头上戴块手帕,挡风、挡沙、擦汗,一物多用。
第三怪,房子盖半边。其实严格来说不是盖半边,而是盖三边,另外一边直接顶着土坡,又省钱又省力。
第四怪,凳子从不坐。到陕西农村家作客,很有意思的是,有凳子不坐,非要蹲在上面。这是关中地区老人的习惯了,因为以前这里是没有凳子的,家家户户又喜欢串个门了,吃个饭了。来到人家里,盛上一碗饭,就地蹲在那里吃,美滋滋。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好了,有了凳子了,老人家却又不习惯了,于是把蹲地上改成蹲凳子上了。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南方人讲究吃细面,再宽不过小纸条,如果到陕西去能吓死你,面条宽得像裤带。北方人以吃面食为主,只有这种极宽的面条,吃起来才过瘾。《白鹿原》里的张嘉译吃的油泼面,就是典型的陕西宽面。
第六怪,秦腔吼起来。陕西的秦腔那是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上过央视春晚表演的。那吼起来叫一个带劲,比起江南的越剧,听起来更有一种沧桑感。秦腔不是唱出来的,是靠吼出来的,所以唱秦腔的人必须有一副大嗓门。
第七怪,油泼辣子菜。怎么做的呢?当地特产秦椒被剁碎以后,加入芝麻香油调好,再加入适量花生,然后用熟油一淋,老醋一激。哇,顿时满屋都是香味,令人胃口大开。
第八怪,锅盔似锅盖。什么是锅盔,也就是南方人所说的烧饼,陕西人能把烧饼做成像锅盖那么大。这又是怎么来的呢?古时这里基本上是秦国的地盘,秦军出征,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想出了做锅盔这么个主意。每个士兵两个大锅盔,中间拿绳子一穿,往肩上一搭,就可以出征了,可以管好几天呢。
一旦有士兵战死了,他留下的锅盔可以留给另外的士兵吃。秦人就是靠着这种后勤保障,一路从陕西出发,开启统一六国之路。陕西八大怪,其实都不怪,这是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正因为有这样的风土人情,所以每年才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陕西,体味这里不一样的风情。
参考文献:《陕西八大怪》、《陕西地方志》、《关中丛书》
【精彩原创,敬请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转发】
陕北八大碗最先源自农村宴席,村里有啥喜事,搭个大棚,垒个大灶,全村人一起动手,洗的洗切的切,炒的炒,做出一桌丰盛的美食,常规就是八个大菜,基本都是荤菜,成了陕北人民对待重要日子的态度,更是演变成了一种象征和文化。
陕西八大碗,也叫关中八大碗——黄焖鸡、小酥肉、粉蒸肉、条子肉、 带把肘子、梅菜扣肉、四喜丸子、八宝甜饭。各地的八大碗略有不同,但形式、食材、做法都是大同小异。
接下来,逐一介绍一下这八道菜。
选好的精瘦肉切成条,裹上面粉鸡蛋过油炸,炸好可以存放,吃的时候蒸或者煮汤即可。
这个黄焖鸡跟我们平时在外面常吃的黄焖鸡有区别,是黄焖鸡蒸碗,先用淀粉将鸡进行腌制,再在蒸的过程中将淀粉逼出来,让鸡肉外面围绕一层薄薄的淀粉,让肉嫩滑。
做法:先将肉用汤煲文火上煮到六至七成熟,取出、用酱油涂抹颜色,然后倒入植物油烧至八成熟,把煮好的肉放入油锅炸至大红色,再将肉切成十厘米长厚的大片摆进碗里,用酱油、肉汤调成汁倒入碗内,用旺火蒸2个小时即可。
四喜丸子,就是红烧狮子头,把三肥七瘦的猪肉剁碎,最好剁成小米粒大小,不要剁成肉糜,因为颗粒大一些做出的丸子有间隙,可以更好的吸收汤汁。还可以加入蔬菜,比如莲藕、荸荠等,一样剁碎搅拌均匀做丸子,最后入锅炸,再烧一下,出锅摆盘,浇上料汁。
这个菜不同于其它肘菜,选取的肘子必须带骨带蹄,成菜须有“把柄”,故称带把肘子。
相比东坡肘子,它的肉质更软、酥、烂,而且容易夹起来,吃起来酥烂不腻,香醇味美。
将肉和蒸肉粉混合,上锅蒸熟,肉的选择最好带肥的,这样蒸出来才更滋润有味道。
做法通常是将五花肉上汤锅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之后加葱、姜等调料炒片刻,再下汤用小火焖烂。
五花肉盛入碗里,上铺梅菜段,倒入原汤蒸透。走菜时,把肉反扣在盘中。成菜后,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而不腻。
这是八大碗里唯一不是荤菜的了,可能相当于甜品吧。一般以糯米为主料,配以红枣、莲子、百台、白果、桂圆肉、青红丝等,也可配以核桃仁、山楂糕、葡萄干、花生仁、玫瑰、樱桃等蔬果。
香甜软糯,吃了其它7个硬菜后,来几口八宝饭,解腻又满足。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赞、收藏和转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i沈小怡,么么哒!
陕西人虽然在酒量上不及内蒙和东北人。但是,陕西人爱喝啊!
不仅仅爱喝,陕西人的酒局上海经常见到劝酒的场面,想必每一位陕西喝酒的汉子们,你们在无数个烧烤、撸串的夜晚,约三五友人经不住劝酒的场面。
好了,言归正传,说说陕西的名酒,其实大家印象中最深刻的必然是西凤酒,但是除了西凤酒陕西其实还有几种名酒,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中国的版图上,地处中央的陕西拥有千年的历史,这片土地沃野千里,也造就了富饶的物产,不仅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酒文化的历史也源远流长。看看陕西最著名的四大名酒都是谁。
西凤酒
西凤酒,古称秦酒、柳林酒,产于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取“西府凤翔”之名。西凤酒文化积淀深厚,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就以“醇香典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被列为珍品,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之一。并且于1952年被评选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是独一无二的凤香型白酒,名扬中外。
清宣统二年(1910年),西凤酒代表中国名产,参加南洋国际劝业赛酒会,荣获银质奖,名扬海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展会上,获国际金奖殊荣,进入世界名酒之列;1928年获中华国货展览会银奖;1952年,全国第一次评酒会上,西凤酒与茅台、汾酒、泸州特曲齐名,被评为全国四大名白酒。
1963年,全国第二次评酒会,又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1984年,全国第四次评酒会上,西凤酒重登国家名酒金榜,同年又获国家优质食品金质奖;1989年,在全国第五次评酒会上,新推出的55°、39°与原65°西凤酒,均被评为国家名酒,一举夺得3块金牌,被誉为“三凤齐飞”;1991年11月,在北京展览会上,一乘威震海内外的仿“秦始皇铜车马”,驮着一坛容积为500毫升,醇香四溢,陈酿30年以上的黑釉刻花吐鲁瓶装特珍先秦古西凤酒,售价高达数千元,震惊了京华。这是中国酒苑之林中的一株佳丽,它为中华炎黄的酒文化竖起了不朽的艺术丰碑。
太白酒
太白酒产于太白山,因“诗仙”李白的而闻名,故此得名。太白酒历史悠久,始于商周,盛于唐宋,历经千年而名不衰。1973年,太白酒被评为“全国八种优质地方名酒”之一,并编入《中国名酒传》,曾荣获“陕西名牌产品"“陕西地方名酒”“国家优质产品”等多项大奖,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并远销海外。
黄桂稠酒
黄桂稠酒,古称“醪醴”“玉浆”,始于商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佳酿,也是陕西名贵特产之一,当初为喜庆宴席之佳酌,其状如牛奶、色白如玉、汁稠醇香、绵甜适口,尤其得文人名士所喜爱。当年,郭沫若在喝过黄桂稠酒之后,称赞此酒“似酒非酒胜似酒”。
白水杜康酒
白水杜康酒产于陕西白水县,因居住于此的“酿酒师祖”杜康始造而得名。白水杜康酒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名酒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1979年以来,在历次全国评酒中多次获奖,还先后获得“陕西省优质产品”称号、“全国优秀旅游产品”景泰蓝奖、“全国轻工产品博览会”金奖等多个奖项,并出口海外。
最后说一句,本人喜欢375....没办法,就这个酒过瘾啊。
陕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同是一个省却有着区域性的差别文化,陕北是一片高原,因此这里的人们就像他们手中的腰鼓秧歌一样乐观、奔放、豪迈;关中八百里秦川不见一座小山,这里的人们积极向上;陕南秦巴岭山地,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地理条件不一样、饮食习惯不一样、方言不一样,一样的是陕西人都有一颗乐观的心,从下面这些陕西人尽皆知的顺口溜里就知道他们是多么的乐观、善良、可爱!
1: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三原的媳妇不能看。
2:西安女子嘴巴好,说的多来做的少。延安女子心肠好,家里再穷不会跑。咸阳女子素质好,不会围着老公吵。汉中女子气质好,水多皮嫩不会老。安康女子身材好,吃的再多都刚好。渭南女子水色好,夜里羞的像小鸟。宝鸡女子眼光好,没得钱来你别找。榆林女子手艺好,能缝能补手最巧。铜川女子教养好,贤良淑德起的早。商洛女子能力好,精打细算天天跑!
3:山阳的脸,丹凤的眼,商县女子嘴能谝,镇榨姑娘最好看,洛南的钩子赛普兰。
4:帽子戴的端,媳妇来的欢。帽子偏偏戴,媳妇来的快。罗罗面面,油馍串串,猪肉扇扇,蜂蜜罐罐,我娃是个福蛋蛋!福里生,福里长,一辈子都能把福享。羞羞把脸扣,扣个渠渠种豌豆,人家豌豆打一担,咱的豌豆打一马牙罐。
5:车子么铃不敢上城,车子么扎不敢带娃。
6:屎巴牛点灯,点出先生,先生算卦,算出黑娃,黑娃敲锣,敲出他婆,他婆碾米,碾出她女,她女刮锅,刮出她哥,她哥上柜,上出他伯,他伯挖地,挖出娃她姨!他姨笑的放出了屁!
7:羊肉泡馍大碗卖,有了辣子不吃菜,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哭丧说唱分不开,香烟不抽耳根塞,吃面涎水倒回来,皇上按着两行埋。
8:老婆帕帕头上戴, 家家房子半边盖, 板凳不坐蹲起来, 面条宽得像裤带, 锅盔大得赛锅盖, 油泼辣子一道菜, 秦腔大戏吼起来, 姑娘一般不对外。
9: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嫑牛。
10:出了南门往北走,路上碰见人咬狗。拾起狗来砸砖头,反被砖头咬了手。顺手扔进河里头,溅了一身黄干土。蚂蚱身上害疥疮,老牛卧在鸡架上。蚂蚁踏的锅盖响,老鼠骑到猫脖项。他大十七娃十八,月子娃娃做庄稼。说了白话说实话,初九过了是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