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益性岗位有护林员、保洁员、管水员等,题中指的应该是保洁员。
每个村子根据大小有5到10名保洁员,他们负责分片区打扫村里的卫生,这些保洁员一般都由贫困户担任,年龄在65岁以下,工资每个月500元,每年6000元,保洁员工资由当地人社局负责打卡发放,待遇还是不错的。
但村里有了保洁员以后,有些思想不开化的老百姓就想着,人家是领了工资的,自家门前的卫生也该由这些保洁员打扫。其实这就是相当于城市里乱丢垃圾的人,他们还觉得反正有环卫工人捡,自己不丢垃圾,环卫工人可能还会失业,这是典型的“流氓思维”。
这种想法和做法当然是不对的,除了扫地这件事,我曾经还见过更夸张的例子,比如危房改造政策在大力推进的时候,老百姓房顶的一块瓦被风吹掉了,主人家也不会去捡,口里还说:“房子烂了要乡干部负责,我就等他们来捡。”
如今村里的公益性岗位的人选还是比较公平的,老乡们要理性的看待这个群体,没有必要眼红,真要是有本事的人,谁会在乎那点工资呢?就好比当贫困户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
公益性岗位的原则就是原企业下岗工人,有财政出资进入相应的单位就业并由财政缴纳社会保险。原企业下岗职工只能是有城镇户口不会有农村户口的,因此,虽然很多地方的农村户口人员参加了公益性岗位,但不符合社会保险的参保条件,因此不能参保。所以农村户口不适宜城市公益性岗位。
根据《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的规定,一般公益岗的就业期限不超过3年。除对从审批获得补贴之日起,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
现在有些省市也针对公益岗,出台了一些新的改革:对补贴期满后仍然难以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就业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员,可再次按程序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
公益岗主要有三类:一是社区管理岗位,包括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交通执勤、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物业管理等。二是社区服务岗位,包括社区保安、卫生保洁、环境绿化、停车场管理、公用设施维护、报刊亭、电话亭、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保健、托老、托幼服务等。三是社区内单位的后勤岗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门卫、收发、后勤服务等临时用工岗位。
而公益岗的性质,可能是很多人最关心的地方,它就是属于编外人员、临时人员,而非正式编制内人员。
很多公益岗工作人员,在就业期限结束之后,都将只能自主择业。所以公益岗其实质就是对就业困难人员和特殊群体的一种照顾,或者是一种特殊的救济帮扶,让他们能顺利渡过这道难关。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若有兴趣,可以关注【视职场】,将会带给你更多的职场知识,帮助你解决职场困惑。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看法与观点!
【视职场】青云计划获奖者,优质职场创作者,一个有着20余年职场生涯的老司机,专注分享职场知识,解决职场困惑,建构职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