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关于八大员的改革_建筑八大员改革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建筑八大员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呢?前景如何?

谢谢邀请!

建筑行业工种繁多,其中较为关键的技术岗位有八大员,分别是: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测量员、质检员、监理员、安全员、资料员。

关于八大员的职业发展,工资待遇一直以来争议都很大,虽然职业不分贵贱,但是有的岗位确实比较吃香,而有的岗位比较辛苦。施工员施工员主要负责工程施工现场,施工组织策划、施工技术与管理、以及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1、施工员毋庸置疑是八大员中最苦、最累的,而且起薪相当寒酸,大概是500--2000元左右;虽然苦了点,但是发展前景倒是最好的,可以做建造师,项目经理。一般干上四五年的施工员,待遇就会好一些,大概会有4000--8000元;施工员最理想的是做到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的工资浮动比较大,看项目类型大小,少则1--2万,多则4--8万不等。

2、造价员如果你喜欢计算,喜欢待在办公室工作,造价员是首选。工作环境好,不需要到现场值班,另外,可以自己接造价项目做,属于适合长期从事的建筑职业。造价员物质价值较高,高薪或油水都有机会。甲方跟施工方的造价员相对会好些,如果是咨询公司或工作室的造价员,相对苦一些。造价员工资不太好说,单单工资的话,有了3年以上经验,平均工资是5000--10000左右。

3、材料员材料员主要是对进场材料的验收,包括对材料的保管以及制作相应的材料计划;工作比较轻松。总体上来看,材料员职位的发展前景还是可以的,在施工单位中,材料占有量是70%甚至更多,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也可以说材料的重要性可以决定一个施工单位的盈亏。施工方的材料员油水机会很多,只要跟供应商打好关系,基本上月入过万不是问题。测量员很多测量员都需要顶着炎炎烈日跋山涉水,也有在路边的,看环境如何,一年到头晒得黢黑,工资比施工员还差些,一般只有6000左右。

4、测量员又苦又累,收入又低,前景又不好,玉扳手小编觉得测量员是最苦逼的职业。质检员质检员需要学习的东西不太多,但可以学习到为人处世,怎样把忽悠进行到底,这些比较虚的东西,如果是质监站的话可以有其他额外收入!油水很高哈,不要还是要适度,建筑水深!3年经验以上质检员平均工资是4000--8000左右。

5、监理员监理员最轻松,清闲时间很多,但经常讨气受,被骂得很惨,工资也不高,差不多就是4000-6000。

6、安全员在工地上,安全员的责任是最大,工作非常不好做,虽然说工作相对于施工员要轻松些,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安全员要负很大的责任,发展前景不太好。工资大概是6000-10000左右。

7、资料员资料员也是一个苦差事,工地上全部资料往往是一大堆,一个上亿工程的项目,准备的资料可以打坏一部打印机的墨盒,你就知道有多繁琐了;这个岗位比较适合细心的女孩子做;主要是对施工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归档、移交;报建、审批等资料的准备。比较优秀的资料员,工资能达到1万以上。总体来说,现在八大员的工资水平都有所提高,而且只要对本工作负责都很辛苦,有的是体力上的辛苦,比如施工员、测量员等,有的是脑力上的辛苦,比如造价员、资料员等,还有的是心理上的压力大,比如安全员、质检员等。

但是建筑八大员是需要考证的,推荐在微信和公众号或者小程序下搜索“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下免费模拟练习。该平台还可以在平台上模拟考试,考前成绩测评,上面有高低压电工,八大元特种作业等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的考试题学习,这样考试通过率就非常高。

觉得对您有帮助,请赞一下并关注支持一下!

6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政策通知,是否意味着“八大员”又重新录取考试?

建筑行业的变革不仅使建筑企业提心吊胆,也使很多的企业人员变得人心惶惶,最近发布的关于停止八大员考核发证的相关工作通知,使很多的建筑八大员都非常担心,担心以后的八大员证书是不是没用了,现有工作也有可能会受到影响,再加上社会媒体的众说纷纭,让很多的建筑八大员心里没底。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停止了建设领域的现场人员专业考核和发证工作,但没有深入到这个通知的含义,为什么要取消人员考核?建筑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八大员考核取消,但新考核机制出来了

为什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停止对现场专业人员进行考核和发证?

1、原建筑八大员考核机制增加了企业负担,对建筑业资质行政审批的要求过高,合同备案还需要配备现场专业人员证书,不符合国家新发布的放管服政策的要求。

2、原建筑八大员专业技能知识水平相对滞后,当前建筑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建筑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放管服政策改革措施: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取消了建筑企业最低资质标准的现场管理人员考核,这表明,当建筑企业申请企业资质时,他们不必担心建筑八大员或市政七大员考核,这无疑降低了资质的进入门槛,企业不用在为找不到人员发愁了。

2、国务院取消施工合同备案

2018年5月14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取消了施工合同备案,并实施告知承诺制度,因此,为了加大放管服政策的强度和简政放权的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停止考核现场专业人员考核及发证工作,这是改革的必经之路。

改革和方向的影响

1、建筑企业

(1)加快建筑企业资质标准的改革,优化资质序列类别,降低建筑行业资质准入门槛,加强企业事后监督过程,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

(2)转变企业管理重点。企业重点应放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先进施工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施工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营造现代建筑业。

2、持证人

(1)探索证书持有者的技能水平考核机制,证书持有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现场施工管理经验。

(2)城乡建设部门现场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政策将发生变化,主管部门将进一步探索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估机制,提高城乡建设现场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上就是建筑八大员考核取消的相关内容,随着国务院放管服政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建筑业的改革将继续推进探索,在减轻施工企业负担的同时,建筑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政策将继续深化。

五大员、八大员、九大员都是哪些?岗位有什么区别吗?

一、所谓“五大员”“八大员”“9大员”,其实都是建筑行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时期的建筑施工岗位细分设置的统称。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其主要岗位具体设置如下:

1、五大员:预算员,质检员,材料员,施工员,安全员。

2、八大员: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试验员,测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

3、九大员主要包括: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标准员、劳务员、机械员。

二、其岗位区别,其实在五大员、八大员和九大员的证书种类和人员职责中,可以看出三者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别。只是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员配置的增加,让九大员逐渐取代了五大员和八大员成为企业人员配置的主流。同时,从五大员到八大员,再到九大员,也代表着我国建筑技术发展和人员职责的细化,提升了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

一般情况下质量员、安全员可以互兼,称为质安员;造价员、资料员可以互兼,称为内业员;安全员应上岗证和安全考核C证双证齐全,才可备案;造价员(已改二级造价师)应通过国家级考试,获得相应资格后才可担任,与造价从业人员(预算员)的区别是持证。

2017年国内开始对施工员、质量员分专业和统一发证,也就是此阶段有省内证和全国证说法。其中施工员、质量员分土建、装饰装修、安装和市政专业,其报考有相应专业要求;安全员考核办法参考安全工程师分专业进行。合上分专业的施工管理人员统称十六大员。

公务员分类改革,涉及700多万人,公务员会有怎样的变化?

这个题目,可以肯定地回答:公务员改革,对公务员的工作、运行,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从1998年至今,都只是在尝试。

如果要总结公务员制度实行至今的变化,主要是:

一、划分开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

二、实行了公务员“凡进必考”的制度,绝大部分公务员都是考试进入。(公开遴选和副处级以上可以直接调入,高学历可以直接进入。)

三、公务员和职称脱钩。

四、实行了公务员工资制度,但是和事业单位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五、公务员和事业执法证由省统一管理。

六、公务员培训由人事部门或组织部门负责安排。

七、公务员、事业、企业改革管理后,从待遇讲,公务员制度并没有带来公务员的收入和西方公务员接近(香港和新加坡公务员平均工资是社会平均收入的二到五倍,而且有法律支撑),改革的最大的收益者是国企。初入社会的公务员和国企职工收入相差不多,但是,10年以上的老公务员,和国企同类人员比较,那就差太远了。

等等

总结起来,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和过去的干部制度比较,其实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主要是基于这些原因。

一、我国的公务员制度针对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需要单独规范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的管理体制实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很有必要。但是,有很多理论障碍,是无法突破的。这导致我国公务员制度,实际上还处于探索中。

二、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在形式上,是学习西方的公务员制度。但是,西方的国家机关是非党化的,是不能有政治倾向的。各级政府都是在宪法的框架内,只对本级选举负责、接受本级议会监督。比如美国的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县政府是没有上下级的。这就必须严格按照职责管理,明确划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边界。这和我国必须坚持的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及省、市、县、乡四级政府都是“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在本质上就是不同的。

三、公务员制度规范管理的前提是职责明晰,事权明晰。但是,我国的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至今没有划分。这导致到每一级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也没有划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很多时候是按照上级指示来开展,而不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这个地方不太好理解,按职责和按上级指示的区别是什么?直观点说,就是一个部门重视什么?人力、物力、财力如何调配?不是自己能作主的)。在部门内部,事权有划分,但是也是不明晰的。尤其是岗位职责不明晰,考核都是按团队来考核的,无法落实到个人。

四、公务员按照岗位和职责的考核理念,是世界通行的。但是,我国得公务员体制,在一个政府、部门内部考核、提拔都是要群众打分的,考察干部也主要是考察群众意见。这实际上就不是以岗位履行职责来考核,而是以广泛评价来考核(评价的人中,多数是不了解被评价人岗位职责和履职情况的)。这和西方的直接上级具有极大的评价权利和推荐权利是不同的。这个体制的好处是坚持了党管干部,考核、提拔干部不脱离群众,遏制了干部成长时通过推荐干部而形成团团伙伙。但是,带来的弊端是岗位职责的明晰度和履职情况的真实评价被淡化。也就容易出现:成绩一般,能力低下、平庸的老好人很容易得到考核优秀和提拔。

五、由于事权的不清和岗位职责的不明晰,还带来了公务员自己实际上可以选择作为和不作为,庸官、懒官产生的根源就是职责不明晰,问责和奖励不对等。而一旦某项工作出现失误,问责时往往是翻开大而空的法定职责来问责。而事实上很多职责不履行、只要不出事也没事。或者当事人曾经提出了问题,但是他本人没有人力物力的调配权,也无法解决,导致无法履行。最后实行强制问责后,也很难做到让人心服口服。所以,一个政府、部门的领导中,具有调配人力、财力、物力权利的人,也往往成为最容易被问责的人。当然,如果一个地方、部门的事权和财权、人权、物权实际出现分离,就会表现出严重混乱,很多事无人问津,等待被问责。但那种问责就最难,而且意见也最大。

六、我国的地方党委政府,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和社会重大事务,兼有无限责任。一个地方的发展和管理,也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地方的党政主要领导的思路和行事风格。换个领导就换个思路,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如果地方党委政府按部就班、一切按照纸上的职责来工作,也并不适应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的需要)。但这也就必然导致,我国公务员制度和过去的干部制度肯定会在很长时期内是相通的,公务员制度大幅靠近西方那种严格按照职责管理还不可能。公务员队伍能否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也是对我国公务员的基本要求。这时候,你可不能说先翻开职责来看看,那你肯定要被问责。

所以,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要形成一个适合国情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又权责明晰、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公务员法,也只是一种探索而已。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