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考试的来历考试的历史考试的到底来历是什么?公务员考试的来历一、考试的来历
考试”的由来
中国是考试的发祥地。作为一个文化早熟型的国家,考试制度的最早渊源可以追述到夏商周时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考试”条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据公元前1115年的记载),以及对已进入仕途的官员的定期考核(据公元前2200年的记载)。”考试一词由“考”与“试”二字组成,《尚书》中有“试可乃已”、“试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等记载,《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是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有关科举的论著而来,而这些论著的说法又是根据《尚书》的记载而来。
“考”与“试”是意义相近的两个概念,皆有考查、检测、考核等多重含义。将“考”与“试”二字连用,始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该书《考功名篇》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由此可见,最初“考”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更侧重于测度优劣的含义。当“考”与“试”合为一个词之后,其内涵逐渐演变为特指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试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当人们需要测度、甄别人的知识和才能的差异以“选贤与能”的时候,便产生了考试。自古以来,中国就很重视人才的选拔,而人类选才的方法不外乎两类:一为推荐,二为考试。推荐有如相马,考试则如赛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常无。如果未受到推荐者的青睐,不少千里马可能老死于槽枥之间。
伯乐所知范围有限,无法相遍所有良马,即非不为也,乃不能也。加上有些相马者难以用客观标准来公正地评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非常讲究“人情、关系与面子”,相马的过程时时会受到人情的困扰,因此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为了克服推荐制的弊端,排除不正之风的干扰,中国人发明了考试,让所有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加比赛,真正的千里马自然会脱颖而出。考试所遵循的是能力本位和公平竞争原则,虽然最初的考试还较为简单,而且往往与考绩相关,但它的出现却有重要的意义。
孙中山先生曾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中国是一个考试古国,具有丰富的考试历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了解考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使用考试,也有助于考试的改革和完善。
刘海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ylc)
二、考试的历史
在夏商周时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务员,国家的官员主要是国王的亲戚,他们的官职要世袭。到了春秋时代,诸侯国林立,君主也希望更多的人才参与管理,孔子提出了一个口号:“学而优则仕”。孔子的口号,宣布了建设高素质、高觉悟、高效能的管理与服务团队的主张,确定了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发展方向。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还没有严格的考试,基本上是以面试为主,岗前培训为辅;而岗前培训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吏为师”。秦朝之后,中国经历了一段公务员制度的波动期。一个阶段是贵族制度,外戚干政,整个公务员体系受到沉重打击,考试自然无法正常开展;另一个阶段是战争时期,一切以战争为中心,读书人很难找到用武之地。
三、考试的到底来历是什么?
状元这个词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它的意思并不是第一名。在西汉的时候,选拔官吏的方法并不是世袭制,也不是科举制,而是我们可能并不是太熟悉的察举制。察举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地方的长官观察大家,如果发现一个人很优秀的话,就把他举荐给皇上。举荐完了以后,朝廷会辟召这个人。被朝廷辟召的人就要带着发现他的这个长官给他的举荐书去朝廷报道。
拿着举荐书的人肯定不止一个人,往往都会有非常多的人,这些人虽然即将当官,但他们依旧是百姓,所以就会称他们为状元。所以,在当时状元的意思就是那些即将要当官的人,并且有很多个并不单单指的是一个人。所以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哪怕是得了第一名,也不会叫状元,叫的是榜首或者是状头。
在唐末时期,有一些资料会显示状元,指的是学子考中进士,但是也并没有资料显示状元,指的是第一名。哪怕是到了会昌三年间,状元依旧指的是中状元的很多个人当中的一个,因为在当时进士前三名是很容易录取的,并且绝对不仅仅只有三个人,肯定是会有很多个人的。
四、公务员考试的来历
隋朝以考试决定官员的任命,杨坚,杨广父子的努力,加上唐朝的确立。
近代的考试是英国从中国的科举上受到启发,建立了近代的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