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_《官场现形记》讲的什么?

内容导航:

  • 官场现形记主要讲的是什么?
  • 《官场现形记》讲了哪些故事?
  • 《官场现形记》97版电视剧第一集讲的是什么?
  • 帮我介绍一下《官场现形记》这部小说
  • 一、官场现形记主要讲的是什么?

    你知道吗

    二、《官场现形记》讲了哪些故事?

    《官场现形记》

    作者:李宝嘉

    成书时间:1903~1905年

    特色之处:晚清官场的“大曝光”。

    作家其人其文

    李宝嘉(1867~1906),清沫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三岁丧父,随母亲与堂伯父一家合住。他受堂伯父抚养教育,擅长八股诗赋,能书画篆刻,多才多艺。后曾从传教士学习英文,并考中秀才。

    1896年到上海,先编撰《指南报》,次年五月创办《游戏报》,并设“文社”。1901年,转让《游戏报》,另办《世界繁华报》。这些报纸是中国小报的鼻祖,虽然谈风月,说勾栏,载社会新闻,但也嘲骂腐朽的官僚买办,暴露社会种种黑暗,为创作谴责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03年,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在上海的10年间,因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大事件,他不满清王朝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以痛哭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一面办报,一面从事小说创作。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涮污浊,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这与他的社会改良主张一致。但他不赞成激进的改革。其主要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等。以《官场现形记》最为著名,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内容概概

    作品涉及的官僚十分广泛,外官从“未入流”的佐杂,到州府长吏、直至督抚大员;内官从小京官、到部司郎曹,直到位居中枢的军机大学士。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胥吏,为了升官发财,无不蝇营狗苟,迎合、钻营、蒙混、罗掘、倾轧、极尽卑污苟贱之能事。军机大臣华中堂在京城开了个古董店,专门经营买卖官缺的生意。第二十五回最高统治者也公开提倡“捞钱”。一个旗员出身的兵部堂兼内务府大臣,被派赴江浙查办重大案件的钦差,就是因为在京里苦了许多年,“上头有意照应”,“好叫他捞回两个”。这个钦差到浙江后,很快捞到2万两银子的贿赂。所以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承认“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作品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帝国主义奴颜婢漆的丑态和丧权辱国的劣迹。外国人打死中国小孩,当地官员迫于群众压力,将凶手判处监禁五年。而清政府的总理衙门,却按照“同外国人打交道”“只有顺着他办”的逻辑,竟依照外国公使的要求,将巡抚撤换,并由外国人指定继位巡抚(第五十七回、第五十八回),等等。

    鉴赏与品评

    《官场现形记》共六十回,全书由许多独立成篇的短篇故事连缀而成。作品以官场为对象,着重揭露各种官僚的“龌龊卑鄙”、“昏愦糊涂”,集中暴露晚清官场的污浊,吏治的败坏,统治集团的腐朽。

    因为作品中多为短篇,要在不长的篇幅内,将人物写深、写透、写活,就必须抓住重点。作者正是选最具有代表性、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材料加以润色渲染,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作了细致生动的刻画,台“制台见洋人”、“华中堂开店”等等都显示了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深厚功力。作者对于清末社会的黑暗,官场中的腐败,洞若观火,又以作家特有的敏锐,抓住其表象,透过表象,揭露其本质,使他们的丑恶形象和肮脏灵暴露无余。这种毫不留情的暴露,将作者满腔激愤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清末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作品内涵的了角。这是《官场现形记》最大的成就。
    参考资料:

    三、《官场现形记》97版电视剧第一集讲的是什么?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佼佼者。全书既无主干人物,也没有中心事件,由发生在十一个省市(当时全国共划分为十八个行省)的三十几个故事蝉联而成。所写人物达百人之上,上自慈禧太后、军机大臣、朝廷钦差、封疆大吏,下至府州县官、幕僚清客、佐杂衙役。这些人物盘踞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场,构成了一个“畜生的世界”。他们彼此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同时又上下勾结,狼狈为奸,贪赃枉法,鱼肉百姓。

    四、帮我介绍一下《官场现形记》这部小说

    作品以官场为对象,着重揭露各种官僚的"龌龊卑鄙"、"昏聩糊涂"(《官场现形记》),集中暴露晚清官场的污浊,吏治的败坏,统治集团的腐朽。

    作品涉及的官僚十分广泛,外官从"未入流"的佐杂,到州府长吏、直至督抚方面大员;内官从小京官、到部司郎曹,直至位居中枢的军机、大学士。

    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胥吏,为了升官发财,无不蝇营狗苟,迎合、钻营、蒙混、罗掘、倾轧,极尽卑污苟贱之能事。军机大臣华中堂在京城开个古董店,专门经营买卖官缺的生意。

    黄胖姑公然说出"一分行钱一分货"(25回)。最高统治者也公开提倡"捞钱"。一个旗员出身的兵部大堂兼内务府大臣,被派了赴浙江查办重大案件的钦差。

    就是因为在京里苦了多年,"上头有意照应他","好叫他捞回两个"。这个钦差到浙江后,"只拉弓,不放箭",很快逼上来二万两银子的贿赂。

    所以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承认"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18回)。胡统领奉命赴严州剿"匪",心里恐惧,一路上吃喝玩乐,有意拖延。

    待得到"匪"已远去的情报,却兼程进军,纵容兵丁"洗灭村庄,奸淫妇女",并乱拉良民,指作"强盗",以报功邀赏(12~18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出生于书香门弟之家,由于幼年丧父,无法读书,只好投靠在山东城阳做官的堂伯父李翼青处栖身。李伯元在26岁那年,他参加考试,中了第一名秀才。

    翌年赴江阴乡试,按成绩,应名列金榜,可是典试官借口李翼青有“叛逆皇法之前科”而株连子侄,结果名落孙山。此后,李伯元到上海另谋出路。

    通过与社会广泛接触,加之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李伯元意识到,“欲唤起民众,促使全国上下觉悟到中国将被瓜分之祸”,报刊是一种“发聩振聋、行之有效”的宣传利器。

    于是,1896年初夏,李伯元第一次进了《指南报》社当了一名编辑。翌年6月,他独立创办起一份《游戏报》。李伯元所办的《游戏报》,别出心裁,独具一格。

    他不仅事必躬亲,自己既当主编,又任主笔,还时时告诫助手们“新闻必事事核实,言谈必一针见血,不混淆黑白,语涉诙谐,意存惩劝”。《游戏报》问世后,颇受读者的欢迎。

    为了对官场进一步的暴露和讽刺,他独辟蹊径,另外办了一份《世界繁华报》,连载《庚子国变弹词》和《官场现形记》两部长篇小说。李伯元原计划写120回,但写到50多回就过世了,尤其友人欧阳巨源续成60回。

    作者介绍:

    祖籍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市),咸丰年间,迁居山东。李宝嘉3岁丧父,随母亲与堂伯父李翼清一家合住。李翼清在山东历任知县、同知、知府等职。

    宝嘉受堂伯父抚养教育,擅长八股诗赋,能书画篆刻,多才多艺。光绪十八年(1892)李翼清辞官归籍,宝嘉一家也跟从由山东返回常州。乡居期间,曾从传教士学习英文;并考中秀才。

    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上海,先编撰《指南报》,次年五月创办《游戏报》,并设"文社"。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将《游戏报》转让,另办《世界繁华报》。

    这些报纸是中国小报的鼻祖,它"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论〈游戏报〉之本意》),虽然谈风月,说勾栏,载社会新闻,但也嘲骂腐朽的官僚买办,暴露社会种种黑暗。

    为创作谴责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上海的10年间,因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大事件,他不满意清朝的腐败。

    帝国主义的侵略,以痛哭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一面办报,一面从事小说创作。作者在小说《活地狱》的"楔子"里有诗说:"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

    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与他的社会改良主张一致的。

    他希望学习西方的文明与进步,"兴利的地方兴利,除弊的地方除弊,上补朝廷之失,下救社会之偏","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不赞成激进的改革,连变法维新也感到过激。

    至于民主革命更被斥为"破坏天理国法人情"(《文明小史》),这种想法,不仅是一种幻想,而且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