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档立卡户也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省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
建档立卡户和贫困户是有区别的,具体如下:
1、建卡立档户和贫困户是包括关系:
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就是要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所以建档立卡对象包括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
2、建档立卡户和贫困户的标准不一样:
这两类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贫穷”,只是认定的标准不一。国家对贫困户的界定,有其严格的划分标准。建档立卡户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在确保完成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识别任务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实际,按本省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筛选出符合建档立卡户的家庭上报。
扩展资料:
农村贫困户分为:绝对贫困户、相对贫困户。
1、绝对贫困户
指个人或家庭缺乏起码的资源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难以生存。在测量绝对贫困标准时,一般只考虑为了维持身体健康而绝对必须购买的物品,并且,所购买的物品应当是最简单最经济的。
2、相对贫困户
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通常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
建档立卡:就是建立贫困户的相关档案,把贫困户的困难程度记录在案,并分发相应的贫困卡。
这样顾名思义,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是已经完成审批流程,建立了贫困档案,并获得贫困卡的贫困家庭。
建档立卡是省扶贫办为了进行精准扶贫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摸清贫困人口的情况。 建档立卡的户会公示,也可到当地扶贫办查找。就是将贫困户信息进行建档立卡,及制作一个档案,里面包含贫困户的各类信息,这是针对贫困户,要通过村里面评选出来。
扩展资料:
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就是要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检查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和贫困对象脱贫情况。
对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为扶贫开发决策和考核提供依据。
建档立卡的主要信息: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等六个方面内容。
一是如你户符合学前教育条件,免除保教费;
二是如你户符合义务教育条件,免学杂费、教科书、作业本,享受寄宿生补助,小学生每生每期500元、初中生每人每期625元,享受营养改善计划;
三是如你户符合高中教育条件,免除中等职业学校非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学费,免除普通高中教育学费,发放国家助学金,继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中职学生发放生活补助每生每年1000元;
四是如你户符合2016年秋季及以后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条件,按照每生每年4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其中学费资助2000元、生活补助2000元),直到学业结束。休学期间,暂停发放资助。
参考资料:
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
简单来说,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是根据一定的收入标准,来对各个地区的贫困农民进行建档,然后给与一定的经济扶持。这样可以帮助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人减轻经济负担,早日脱离贫困。
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建档立卡贫困户首先是在县扶贫办和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按照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农户自愿申请,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由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后进行第一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然后在省级人民政府指导下,各县应统筹安排有关帮扶资源,研究提出对贫困户结对帮扶方案,明确结对帮扶关系和帮扶责任人,进行相关的资助和扶持。
扩展资料:
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标准是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在确保完成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识别任务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实际,按本省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
原则上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8249万人为基数。省级统计数大于国家发布数的,可在国家发布数基础上上浮10%左右;个别省级统计数与国家发布数差距较大的,上浮比例可适当提高。具体识别规模经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由省扶贫办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