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奇涵(1897年-1981年),号圣涯,江西兴国县坝南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赣州府中学堂毕业后,投笔从戎,入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学习。历任赣军排长、连长、代营长。期间,他追随孙中山,先后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和镇压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年初进入黄埔军校任教,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萧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男,原名萧以僔,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萧华军旅生涯中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辽东省委书记,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历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甘肃省委书记、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3.赖传珠(1910年4月3日-1965年12月24日),江西省赣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党代表,第三十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三十七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军团组织部副部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六科科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代部长,新四军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政治委员,第十五兵团政治委员。参加古田会议,参加长征,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解放海南岛、解放万山群岛等战役战斗。
建国后,历任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12月24日在沈阳逝世。
所谓三支一扶,即国家从高校招录派遣到边缘山区和贫困地区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国家设置三支一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边缘山区和困难地区招才引智,引进更多高知识人才支援地区建设;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自2006年以来,三支一扶人员作为乡镇工作力量的重要补充,在农村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促进的农村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
由于是新生力量,很多乡镇都把三支一扶人员放到乡镇或农村当事业编和公务员来用,实际上三支一扶是没有编制的聘用人员。聘用期一般为两年,在这两年服务期内原则上不允许辞职,待遇按本地区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标准发放。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部分有政策的地区主要是指西部边缘和贫困地区,允许直接转正,通过过渡考试进入事业编队伍。其余地区要想进入事业单位,不论是不是三支一扶人员,只能参加公开考试。不过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倾斜:
第一,多数地区每年会拿出一定比例的事业编名额,面向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开设专项考试,定向招录上述人员。由于其他人员不得报名,报考人数相对有限,因此上岸率比较高。这也是三支一扶人员进入事业单位比较常见的方式。
第二,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其他事业单位考试,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性加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体的加分标准以当地人社部门公布的文件为准。
第三,三支一扶人员报考研究生,原则上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录取。进入国企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按照规定一般也应优先录用,并减少试用期时间。其在三支一扶期间的工作年限计入工龄。
以上就是三支一扶人员在就业上的政策优惠。总的来说,三支一扶人员在服务期满后想进入事业单位,相对其他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进入的渠道也比较多,在就业上特别是进入体制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