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首先你得明白监狱不是为银行开的,更不是为网货平台开的。借贷关系本来只是商业问题,跟买保险一样,原本并不属于法院管辖范围,除非是欺诈或者是财产转移恶意不还,才是法院管辖的诈骗行为。
如果你能证明你只是暂时没能力还,而不是刻意骗取银行资金,有还款意愿,大不了上征信黑名单,就算银行告上法庭,也只是判你个人破产,坐牢是不可能的。
那是催收员的一面之词,保留证据,(催收员单位,名字,通常他也不敢实说)投诉到银保监会,这涉嫌恐吓,是不允许的。
如果上门恐吓,殴打,禁锢,那就是黑社会性质,110立马过来,他们反而会判坐牢。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最低量刑为8刀,最高量刑为3600刀。但一般情况下,遭受千刀以上的人非常少,三千刀以上更是寥寥无几。但康小八不仅达到了3000刀,而且还突破了记录,达到了3784刀,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凌迟的最高记录。
清朝末年,北京康营有一个绰号吴秃子的匪徒,纵横京津两地。因为幼年时曾经过继给了一户康姓人家,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康小八”。当然,他对自己的称呼为“康八太爷”。
康八爷最初只是个小混混,家里有三头毛驴,靠着给别人驮货讨生活。后来有一个财主雇他做了保镖,并且给了他一把左轮手枪,在关键的时候保护自己。
财主倒是对康八爷挺放心,但康八爷却另有打算。有一次财主去外地做生意,带上了康八爷,顺带让康八爷长长见识。不过两人走到荒郊野地时,康八爷看中了财主身上带的财物,于是一枪打死了财主,自己也开始了亡命天涯的生活。
康八爷在流浪的过程中,有一次在剃头匠的棚子里面理发,结果剃头匠和旁边的人聊起了康八爷,两人也不断地说“康小八为非作歹,将来不得好死。”康八爷不漏声色,等着剃头匠给自己剃完头后,拿起了枪,告诉了自己就是康小八,并且直接开枪打死了二人。
漂泊流浪了一段时间后,康八爷做起了土匪。纠集了很多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开始拦路抢劫,对沿途的客商敲诈勒索,甚至还打劫漕银,也就是清朝的财政收入。当然还公然强抢民女,搞得京津两地的百姓深受其害。
后来康八爷的一个表弟找到他,说他的老母亲病危,希望最后看他一眼。结果康八爷在晚上潜回家时,被武术名家尚云祥、马玉堂等人擒获,最终被送到官府的大牢中。
朝廷对康八爷的判决很快下来了,那就是斩立决。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宫中的小太监给隆裕皇后介绍了一下康小八,说他有勇有为,功夫高的很。隆裕转过头又向慈禧添油加醋的介绍了一遍康小八的“英勇”事迹。
慈禧听后,闲来无事,觉得这个康小八是个奇人,不能就这么死了,自己得亲自审问他一次。当时刑部的人都认为慈禧御审康小八,说不定一高兴,就像放屁一样把康小八给放了。所以很多刑部的人都告诉了康小八情况,让他给慈禧歌功颂德,好好拍一拍马屁。
康八爷听了刑部的人说话,张口就骂慈禧混蛋,说自己本来要给道上的兄弟死出个样来,都怪慈禧坏了自己的好事。刑部的看到这种情况,准备在晚上直接毒死他算了。结果康八爷瞬间改了口,对慈禧称颂不已,说自己决定痛改前非,并且表示了半天的忠心。
刑部的人一看,孺子可教呀,于是教导了康小八入宫后的礼节。
御审那天,慈禧在颐和园带着隆裕、瑾妃等人一起来了,准备找乐子。结果,康八爷刚到慈禧面前,白眼一翻,脖子一拧,对着慈禧就问;“不是要御审康八爷吗?怎么也没人说话?”
慈禧一听就恼了,质问康小八为何敢如此大胆。康小八一听,当即说;“听着,康八爷是一条好汉。要劫,就劫皇杠,要奸,就奸皇妃!”
一句话说完,慈禧身边的女眷瞬间乱做一团,康小八也被人带了下去。
第二天,盛怒的慈禧拿来了康小八的判决书,大手一挥,判处凌迟。因此康小八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个接受凌迟的人。值得说的是,此时的凌迟刚刚废除一个月,也就是说,整个大清国为了康小八破例恢复了一次凌迟刑罚。
军统内部没有八大金刚之说,只有四大金刚,分别是陈恭澎、王天木、赵理君、沈醉。其中只有赵理君因飞扬跋扈,1941年杀死督查专员被判处死刑,并于第2年执行。其他三人分别终老海峡两岸,王天木活到了90多岁,沈醉也活了80多,都属于善终。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贵州省兴义人。黄埔军校总教官,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蒋手下的二号人物,历任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军政部长。从小就接受了军事教育,1909年被送往日本学习,毕业后回国投入到革命中,任黔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兼学生营营长。后来黔军内部发生矛盾,刘显世被驱逐出贵阳,心怀憎恨的刘邃令人袭击了何应钦,受伤后的何应钦经过半年修养,最后选择离开故乡,前往上海。对于共产党的态度很强硬,极力主张消灭中共,后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4.12惨案”。在西安事变中,对于张、杨的态度也是能打就绝不废话,直接令空军进行轰炸。抗日战争其间,对日作战也做出了努力,并作为代表接受日本的投降书。
后来国民党战败后,他先是去了香港,而后前往台湾,不过晚年的他由于官场失意,所以很多事也不再过问,但是仍以民间方式效力国民党。何深懂养生之道,待人宽和,提的起放的下,直至1987年善终,享年九十七岁,是国民党内长寿者之一。
陈诚,1898年1月4日生于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陈诚本出自书香门第,父亲是晚清秀才,如果通过读书的方式将来必能出人头地。然而当时混乱的社会却孕育了他一颗投笔从戎的爱国心。1919年,陈诚以备取生的名义进了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1922年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至浙江第2师第6团任少尉排长。仅两年时间,就提拔为炮兵连连长。北伐期间,先后攻打陈炯明、孙传芳、孟昭月等部,由于战绩显赫,一路升为军政厅副厅长。在中原大战中,挫败吉鸿昌,再立战功。后来参与“围剿”苏区的行动,一度将中共红军逼入绝路。淞沪会战中,对日本发起的进攻更是勇猛。不过在国民党败退大陆后,他也选择了入驻台湾,并担任了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行政院长,中华民国副总统等职,1965年3月5日因肝癌在台湾病逝,享年67岁。
顾祝同,1893年1月9日生于江苏省涟水县石湖乡四兴集。儿时的顾祝同思想品德端正,学习成绩优异,于是被保送至南京陆军小学,并于1910年通过考试,正式成为陆军小学的一员。接下来的七年,他又分别在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军官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军校完成了进修。1919年2月,顾祝同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1921年12月,顾祝同选择投奔到桂林视师的孙中山,其间历任国民革命军师长。1927年北伐战争中,又分别在江苏宿迁、山东郯城等地予孙传芳以重创。后在中原大战中辅助蒋介石打败冯玉祥,升任为第十六路军总指挥,掌管西北军事大权。抗战时期,又担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参与了徐州武汉两大会战。1949年随蒋介石败退台湾,任代国防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因高血压引起脑部微血管阻塞,1987年1月17日在台北逝世,享年94岁,是国民党中为数不多的长寿者。
刘峙,1892年6月30日生于江西吉安,是五虎将中出生最早的一位。1907年,时年15岁的刘峙投笔从戎,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第三期。此后的六年,分别在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和保定军官学校进修。两年后,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冀东开平巡防营见习。1917年南下广州,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教官、粤军连长、支队长、营长等职。刘峙参与过北伐、中原大战等多场战事,深受蒋介石器重。抗战时曾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第五战区司令。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挫败,一名堂堂司令竟沦落到在印度尼西亚教书,不免令人感到意外。1953年去台湾,次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会委员。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台湾。
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安徽省巢县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作为红色将军的他能列入蒋的八大金刚实在是出人意料。不过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后也就不足为奇了。童年时期的张治中家境贫寒,他自己也过着长达六年的流浪生活。后来进入扬州巡警教练所受训,并成为正式警察。军阀混战时期,他又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职位也从最初的军校毕业生一路升至国民党第四军总指挥。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判断失误将距离长沙三百里以外的“新墙河”被误传为五公里近的“新河”,从而酿成了一场千古奇闻的“11·13长沙大火”。他作为当时湖南军事战争的最高指挥官,革职处分在所难免。在对于共产党的态度上很温和,多次作为代表参加会谈,被人们称为“和平将军”。后来由于政治倾向逐渐偏共,于1949年10月被开除国民党籍。
新中国成立后,身兼重职,为祖国的发展尽心尽力,于1969年4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钱大钧,1893年7月26日出生于原正仪镇雅泾村东北村。国民党元老,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教官,中国国民党军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钱大钧早年参在日本学习,后来因为侵占青岛而愤然回国,之后的几年又陆续在中日完成了学业。1924年以第20师师长的身份讨伐陈炯明,其间以六连士兵大破四千敌军成为近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虽然也参加了中原大战和抗日战争等大战,但由于钱大钧的军事生涯相较于其他金刚比较平淡,所以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后来由于自身原因受到了蒋介石的猜忌。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他也以“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身份选择继续效力蒋介石。晚年也是作为代表广泛参与各种国际活动。钱大钧一生虽然爱财,性格偏激,但为人胸无城府,老实本分,是智将的典型代表。1982年7月,钱大钧因肝癌在台北去世,享年90岁。
蒋鼎文,1895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普通鼎文,1895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蒋鼎文16岁那年恰逢武昌起义,他没有任何犹豫,从容参军。军事生涯的早期参加了多次军事行动,虽然这个时期的他官职并不大,但是却深受蒋介石的赞赏。
号称“飞将军”的他先后经历了围剿红军,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福建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等事件,对外杀敌立功,对内恪守本分。但是在与日军的豫湘桂战役中一溃千里,心怀愧疚的他邃辞职转而经商,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败退台湾后,积极投身慈善事业,1974年1月,病卒于台北。享年79岁。
陈继承,1893年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战术教官。和大多数将领一样,他也是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来担任黄埔军校教授部战术教官。在军阀混战时期,先后参加东征和北伐和中原大战,但是相比于其他金刚,他并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战绩。所以再次不再介绍他参与的其他战争。战绩平平但却丝毫不影响蒋介石对他的重用,任南京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后来国民党战败,他也随蒋入驻台湾,担任台湾招商局顾问,1971年12月于台北病逝,享年78岁,蒋介石亲自题写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