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在六七十年代,只有公社和县上才有广播站。而广播员中,公社的广播员多数是女的——最起码当时候我们县里一共有二十四个人民公社,所有的广播员全是女的。要是县广播站,五个广播员中就有两个男的。
那时候,公社的广播员,都是各公社革委会的领导们,在公社范围内,依据一定的条件招收的。与广播员同时招收的,还有话务员和线务员。他们与农机管理员、电影放映员等,统称为“十大员”。
广播员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点:其一是每天按时间,打开公社广播站的电子管扩音机,进行预热。等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把公社广播站通往各大队(村)的广播通讯线路的闸刀,从“电话”的位置,拉到“广播”的位置上。
然后在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向全公社的各个大队进行广播。内容通常就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五点五十五分,转播某某县人民广播站节目。
等到了时间,把县广播站的信号,接到公社广播站。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
等到县广播站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县级新闻后,播音结束。
这时公社的广播员就会以很蹩脚的普通话,宣布本次播音结束。通常也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本次播音结束。再会。
比如我们公社的广播员,就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外号,叫“管不着”。原因就是普通话太差了,把广播站读成了“管不着”。多少年了都改不了。因此才有了这么个外号儿。
广播员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和住在广播站外间里的话务员,在特殊情况下轮岗。话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接转电话,但是也得会开广播。俩人互相代岗,以备万一有个特殊情况,有一个人来不了。也不误事。
所以,广播员、话务员在公社这一级几乎全是女的。多数是里间广播站,外间话务室。而维修广播、电话线路的线务员,无一例外是男的。
在公社的十大员中,随着程控电话的兴起,话务员无事可干,逐渐边缘化之后,回家了。只有工作年限超过二十年的广播员和有一定维修技术的线务员,被县广播局招聘为事业人员,领上了工资。到了1996年以后,就都不在乡政府人员的名单中了。
这是一个伪命题。上世纪70年代,农业家大寨时,生产队的劳动根本不是吃大锅饭。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记工员”。绝不是不管是挖沟渠,积了多少肥,锄了多少亩地草,捡了多少棉花或割了多少亩麦子,都有详细的记载,到年底“分红”时(全部的纯收入),绝对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不存在“干劳干坏一个样!”
我以为:“70年代生产队的大锅饭”不符合历史事实,必须正本清源!
谢谢邀请。退休时当然是按挡案最早记录的“参加工作”具体时间计起,不容质疑,只是这张“参加工作表”内容与形式表现不同而已,其核心性质是一样的。
但什么是“参加工作”的最早时间呢?如何界定确认呢?要视具体情况而分析确定。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本世纪现在,档案管理逐步日趋规范完整完善,并逐渐实现了联网对接,具体表现在从90年代至今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分类管理、有档可查、一目了然,争议较少。
由于众所周知原因,上世纪80、70、60、50等年代档案管理不具统一规范,出现随意性不重视等现象,因而造成一些人在退休确定“参加工作”时间出现了争议,故除了有关部门管理外,自己也应妥善留存,很有必要。
具体举例,比如:
1.上山下乡知青工龄计算,就从有关市、县革命委员会和知青办公室联合下发的《上山下乡通知书》时间起确认。
2.当兵入伍时间,就从接到有关市、县武装部《入伍通知书》时间计起(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3.农村民办代课教师,就非常具时代特殊性,当时或许就是公社干部或大队干部一句话,则代课10多年、20多年不等,其户口仍是农村但有些收入,后根据有关政策转正至退休,时间就从“参加代课老师工作”那年那月具体时间计起。
4.上世纪70年代人民公社根据需要,充实了管理人员(可能各地不尽相同),简称为“八大员”:理论辅导员、计划生育指导员、林业员、农技员、电影放影员、甘蔗员和水利员等,其身份全部为农村户口,公社上班下大队工作,只有少许补贴,年终主要凭公社证明回生产队计算工分,按工分再分口粮,但随着时代进步,各大员都有了上级主管局或管理机构,其身份先后在转变,随后无论何时何地退休,其“参加工作时间”就从当上“八大员”那个具体时间算起。特别指出:这八大员中如中途因其它原因中断,但不影响“这段工龄”确认,当然如随后转正则成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而今又新增:司法员、国土员、治安员、农税员等等人员,都是按规招聘(有的是上级局招聘,有的是组织部招聘,有的是乡政府招聘,等等),其资料已相当齐备啦。
5.还有的行业比较专业特殊,比如上世纪70年代,人民公社各大队设立了医疗室,当时配备了一名专职赤脚医生,我下乡时就常装病偷懒到大队看病,当然只能是些小感冒啦、拉肚子啦、链刀割伤手啦等等,稍微重一点的就要到公社卫生院看病了。(现在据说“这段时间”也要认可,如有友友关心,可去咨询社保或卫生局等,以权威部门回答为准。)
拉拉杂杂回答,有些让人烦,请愿谅,仅供参考。最后祝友友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