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什么是通行能力?有何用途?与交通量、服务交通量有何区别?什么叫交通工程学交通工程学中最大服务流率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交通工程学?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一、什么是通行能力?有何用途?与交通量、服务交通量有何区别?
道路通行能力也称道路容量,是指道路的某一段面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最大车辆数。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的一种性能,是度量道路疏导车辆能力的指标。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存在相同之处,他们都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断面的交通实体数量,表示的单位和方法相同,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道路上实际通过的交通实体的观测值,其数值具有动态性与随机性;通行能力实在已知的道路设施和规定的运行质量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能适应的最大交通量,其数值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正常运行状况下,道路的交通量均小于通行能力。
服务交通量是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制条件及规定的服务水平下,道路的某一段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二、什么叫交通工程学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从道路工程学科中派生出来的一门较年轻的学科。
研究目的:
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研究,以寻求出行效率最大、交通事故最少、通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降低公害的目的。
研究对象:
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
研究主要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交通需求的增加,交通工程学作为运输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科的领域不断扩大,学科的内容也日趋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特性分析技术
交通特性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交通参与者特性(驾驶员、行人)、交通工具特性(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公路、城市道路、交叉口及交通枢纽)特性及交通流特性分析四个方面。
交通调查
交通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调查掌握交通流的基本特征,包括交通参数调查(流量、速度、密度、占有率、延误)、出行信息调查(居民出行、车辆出行)、交通事情调查(交通事故)、交通环境(交通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调查。
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理论包括交通流三参数相互关系,动力学特征,车辆跟驰理论,概率论、流体力学在交通流分析中的应用。
道路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分析
道路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分析主要是分析道路通行能力的大小、服务水平的划分与确定等问题。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主要是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包括交通需求的预测、交通流分配、路网规划方法和技术、网络规划的评价技术等。
交通事故与安全
交通事故与安全包括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理、事故预防、交通安全设施技术开发和研究等。
交通管理与控制
交通管理与控制包括交通法规的制定、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管制的仿真与评价。
停车场及服务设施
停车场及服务设施包括社会车辆、公共车辆、非机动车辆的停车需求调查与预测,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等。
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系统包括小汽车交通、公共交通、行人交通、自行车交通及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系统等综合交通系统的研究。
交通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交通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主要集中在智能交通系统(ITS)方面,包括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控制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如车辆卫星导航技术、高速公路自动收费技术、自动高速公路等都是ITS的核心内容。
三、交通工程学中最大服务流率的概念是什么?
等级越高,行车速度越快,车流量越大。
我国按照道路使用特点,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除对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划分等级。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其中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是用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车辆分开,供汽车专用的快速干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联系主要的对外出路,负担城市主要客、货运交通,有较高车速和大的通行能力。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联系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港口、机场和车站等额货运中心,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交通干道。主干路沿线两侧不宜修建过多的行人和车辆入口,否则会降低车速。次干路为市区内普通的交通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的交通负荷。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并应设停车场。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为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而设置,以服务功能为主。部分主要支路可设公共交通线路或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有过境交通。
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5—40米,支路12—25米。
⑴快速路 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
⑵主干路 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60km/h。
⑶次干路 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次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⑷支路 次干路与街坊路(小区路)的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支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
四、什么是交通工程学?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
楼上说错了,服务交通量越大,服务水平越低。道勘第15页,自己看看。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状态和环境条件下,道路上某一点、某一条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车辆数或行人)数。
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服务水平:是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相比强调的是“最大”,即一定时间内道路能通行的极限车辆数。当交通量向通行能力接近时就会出现交通堵塞现象。(好比瓶子装水,瓶子是通行能力,装了多少水是交通量)。
服务水平由于比较难以综合全面考虑各个因素,因此在实际的指标确定中往往只选取几项作为代表,服务交通量与通行能力之比(V/C)、最大服务交通量等就经常被作为评定服务等级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