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精准扶贫的政策是哪些_精准扶贫和扶贫特惠有什么区别,那个更好

内容导航:

  • 精准扶贫特惠贷的主要用途
  • 精准扶贫“特惠贷要经过些什么手续才办理啊
  • 精准扶贫大病报销比例
  • 精准扶贫户 又从没贷款过 为什么去特惠贷不了?
  • 一、精准扶贫特惠贷的主要用途

    精准扶贫“特惠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钟山区大河镇全面铺开,申请贷款的贫困户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填表、按手印。“按下这个手印,我们奔小康的日子很快就能实现了!”村民张万友说。
      张万友脱贫信心之所以这么坚定,全因为“特惠贷”这一精准惠民扶贫政策。据了解,“特惠贷”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专门为农村贫困农户提供的信贷产品,该政策主要为全省各级扶贫部门确认的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低利率、低成本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无需担保抵押。按照“先收后贴、分期补贴、应贴尽贴”的原则,在贷款期间由农户先自行支付利息,再由扶贫、财政部门兑付农户贷款的贴息资金。同时,对于因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客观原因造成无法按原定期限正常还款的农户,结合实际情况可以申请贷款延期。
      为确实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贷款贵、还款难的问题,钟山区区委、区政府将市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作为农户投资的项目,农户贷款所得的5万元将投资该项目,并以2016年8%、2017年10%、2018年15%的比例获得年底4000元、5000元、6000元的分红。
      政府承担风险、帮助农户尽快完成脱贫的贷款,获得了大河镇贫困农户的一致认可。在大河镇渡口社区,30余名农户详细了解贷款的细则后,大家争先恐后地排队签订协议。“按照合同上说的,投资第一年8%,第二年10%,第三年15%的比例的话,如果投资5万元进去很明显的每年就可以产生几千元的收入,脱贫奔小康有‘盼头’了!”
      “说实话,对我们这种家庭来说,即使贷到款也找不到投资的项目,政府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全,为我们贷了款,还为我们考虑到项目投资,以后我们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好。”村民刘克克感激地说。
      据悉,大河镇符合特惠贷共573户,1878人,可申请贷款9390万元,“特惠贷”工作的开展,将为该镇的“三变”精准扶贫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精准扶贫“特惠贷要经过些什么手续才办理啊

    建议到建设银行贷款
    希望能帮到你,如果你的问题解决了,麻烦点一下采纳,谢

    三、精准扶贫大病报销比例

    可以,“特惠贷”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专门为农村贫困农户提供的信贷产品,该政策主要为全省各级扶贫部门确认的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低利率、低成本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无需担保抵押。
    按照“先收后贴、分期补贴、应贴尽贴”的原则,在贷款期间由农户先自行支付利息,再由扶贫、财政部门兑付农户贷款的贴息资金。同时,对于因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客观原因造成无法按原定期限正常还款的农户,结合实际情况可以申请贷款延期。

    四、精准扶贫户 又从没贷款过 为什么去特惠贷不了?

    扶真贫必先识真贫,识真贫还要真扶贫。把“不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才能让每一个贫困家庭不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拿出了一战定乾坤的决心。然而,到2020年要让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确保扶贫做到全过程精准,是成功的关键。
    扶真贫必先识真贫。笔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精准扶贫的理解和执行还存在一定偏差。比如,一些地方在识别扶贫对象过程中,存在层层分解指标的做法,造成一部分真正的贫困户被“屏蔽”。尤其是一些贫困程度较深的地方,因为分配的指标不够用,有些贫困户不能纳入保障范围,享受不到后续的扶贫政策,从而引发矛盾。
    究其原因,除了体制机制不够顺,还和一些地方的识别工作简单粗放有关。有基层干部反映:识别过程中经常发现实际贫困人口数量多于统计数量,为“控制总量”,操作上只好“分解控制指标”,造成一些贫困户没能做到“应识尽识”。
    解决识别不精准问题,兹事体大。从技术上讲,要加强几个环节。首先是通过扩大样本,改进统计方式等手段,提高统计数字的“精准度”。然后是对建档立卡工作“回头看”,挤出“水分”。最后,还可以利用扶贫对象动态调整“窗口期”,进一步查缺补漏。
    精准度不够的另一个表现,是不顾被扶贫对象的能力差别,平均用力。比如,目前的行业扶贫政策,普惠性的多,对扶贫对象特惠的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富人先受益”“穷人被挤出”。不少行业扶贫政策项目区域指向的多,精准到贫困村贫困户的少。但一到统计、总结,都装在“精准扶贫”这个筐里。虽然数字好看,究其实质,还是“大水漫灌式”“高射炮打蚊子式”的扶贫。
    笔者在很多贫困地区发现,在理解精准扶贫上,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点“机械化”。不少地方还在沿用给贫困户送幼崽、送树苗的老套路。看上去是瞄准了贫困户,但一帮“穷哥们”单打独斗、搞产业闯市场,能否实现稳定脱贫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道理,基层扶贫部门不是不明白,只是他们顾虑,扶持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发展扶贫产业,怕操作不好扶贫资金“扶”了老板,群众不满,自己也难逃干系。
    这种风险需要防范,但也不能因此不为。其实,所谓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到人,主要是强调针对性帮扶,不是说每个项目、每项政策都要直接到贫困户。如何将产业扶持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才是关键。事实上,通过支持新型主体带动扶贫对象稳定脱贫,也是精准扶贫。若是没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让抗风险和发展能力本来就很弱的贫困户孤军奋战,到头来辛苦一场还可能挫伤他们脱贫的信心。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识别和施策环节,精准的内涵和要求也不尽一样。前者更注重执行的精确性,就是要把“不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后者则要提升政策的含金量以及干部作为的主动性,以问题为导向,缺啥补啥,而不能形而上学照一个模式去做。只有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才能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感受到扶持的温暖,不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