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中世纪二全面战争 将领名号问题请问一下,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军事大臣这一职位主要是管什么的,以及军事大臣之下的职位都有什么具体称呼?欧洲中世纪战争中向上级汇报军情怎么说?以及传达命令?之间使用的称谓?速求!!欧洲中世纪军队的官职是什么?一、中世纪二全面战争 将领名号问题
跟行为有关系啊
比如打仗 每次都是 处决俘虏 会有个称号每次都放俘虏也会有称号
还有参加圣战啊 等等
你说那名号 只是外号为啥活着不能有? 又不是中国那种死了才给的 谥号
如果某个将领使用单一兵种很威猛的话,我就练出过骑兵之王 将领。 率领骑兵时统帅+4 不5星的。当然看系统设置里还有步兵之王 神马的
二、请问一下,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军事大臣这一职位主要是管什么的,以及军事大臣之下的职位都有什么具体称呼?
不是的,欧洲中世纪的军队体系是模仿基督神职体系建立的。
军事等级分为--圣殿骑士,圣约翰骑士,条顿骑士。
之后不同的剑带与靴刺又再次区分“圣殿骑士,圣约翰骑士,条顿骑士”中的阶级。
中世纪没有你说的那种军衔,军衔最早出现在 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
我帮你转点网上的资料你看慢慢研究吧 哈哈
PS:
军衔产生于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军衔一词最早出现于1578年的法文当中,意为“等级的台阶,不同头衔的阶梯或职衔的等级”。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实行军衔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军衔制。1988年7月1曰,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断了23年之后,我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
大元帅 大元帅源于拉丁文“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早大元帅是作为荣誉称号授予本国或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时也授予皇家成员和国务活动家。 1569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将大元帅称号授予其弟昂茹公爵。以后,世界各国被授予大元帅军衔的共约30人。1719年俄国陆军条令正式规定:大元帅为俄军最高军衔。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1945年6月22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设苏联大元帅军衔,次曰将这一军衔授予斯大林。
元帅 元帅一词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马”和“仆人”。据说,最早的时候,元帅是宫廷里管理皇帝马厩的官。在中世纪的法国和其他国家,它是职务名称,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的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到16世纪,元帅一词在法国表示最高军衔,在16世纪下半叶先后授于立有卓著战功的18名将领以元帅军衔。现在,元帅衔仍是一些国家的最高军衔。
将军 将军源于拉丁文“总的”、“主要的”。将军作为军衔,最先出现在 16世纪的法国。在德国,15世纪人们就用该词称呼骑士集团的首领,到16世纪才作为军衔使用。随着战争规模和军队编制的扩大,将军遂分为若干等,以指挥不同规模的军队。准将一般指挥旅,少将指挥师,中将指挥军,上将指挥集团军。现在,除少、中、上将衔为世界多数国家所设以外,西方国家一般还设有准将衔。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还设有大将衔。美国在战时还设有五星上将衔。此衔前苏联认为相当于大将,而西方国家则将其同别国的元帅划为一级。
大校 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级衔称,始设于朝鲜==义人民共和国。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军衔制时亦设此衔。还有的国家称上校为大校,如现在越南和旧曰军的校官,均分为3等,第一等称大校,实际是上校。现在世界上设大校衔的只有朝鲜==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国。
上校 上校一词源于意大利“(军队之)纵队”。在法国古代的步兵部队中,上校是团长的代名词,18世纪末法国人往往把团长和上校混为一谈。在俄国,上校一词首先见于16世纪,当时人们称呼指挥团队的军官为上校。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中一般均设有上校衔。除朝鲜和中国外,上校是校官中最高的一级衔称,一般是团长的编制军衔。
中校 在17世纪的俄国,中校最初为副团长的职称,后来成为副团长的衔称。1713年开始,彼得一世在俄国海军中设海军中校衔,对应的职务为二级军舰舰长。1935年前苏联红军实行军衔制时,校官只设上校和少校两级,到1939年才补充设置中校衔。现在世界各国的军衔中多数均设此衔,一般为副团长或营长的编制军衔。
少校 少校一词源于拉丁文“职位较高的”、“年长的”。400年以前,西班牙军队最先把少校作为军衔使用。16世纪少校这一术语传入德国,开始只作为一定职务的称呼。德国在建立常备军时,少校便用于军衔称谓。18世纪至19世纪,俄国军队一度将少校分为一级少校和二级少校两个衔级。现在各国军衔中均设有少校衔,一般为营长的编制军衔。
大尉 大尉源于拉丁文“首领”一词派生出的“军事长官”。这个称号最早出现于中世纪的法国,是独立军区长官的头衔,当时一度高于元帅。后来,大尉一词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从1558年起,连长开始称为大尉,军区长官则称总大尉。目前世界上设有大尉军衔的有10来个国家。旧曰军尉官中的最高一级衔亦称大尉,但它不设上尉,故作为上尉看待。现在西方国家亦将前苏联等国的大尉译为上尉,在军衔对照表里,同西方的上尉列入一格。
上尉 上尉一词源于拉丁文“首领”。早期的连由一个上尉指挥,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连长是同一词。该词由“头”和“人”两词组成,即表示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这在过去一般是首领和司令官的称呼。现在世界各国军衔中均有此衔,一般作为连长的编制军衔。
中尉 中尉一词源于法文“代理人”、“副职”。中尉作为军队的职务名称,最早出现在法国。1444年,法军将担任副队长的人称为中尉。到15世纪末,中尉成为副连长的代称。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中尉成为法国等国的陆海空军军衔。现在世界各国军衔中均设有此衔,一般与副连长职务相对应,也有的国家将中尉规定为排长的编制军衔。
少尉 在古代,法国称步兵和骑兵部队中掌权的军官为少尉。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起,少尉被定为法军最低一级军官的军衔。在德国,少尉一词是1500年前后由法语“代表”一词演变而来。开始,人们用该词称呼某军事长官的代表和其他公务人员,约18世纪以后,则称军队中最低一级的军官为少尉。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衔体系中均设有少尉这一衔级,但也有少数国家例外。如波兰尉官的最低军衔是中尉;罗马尼亚的少尉衔是专为女军官所设,男军官的尉官最低一级军衔为中尉。
准尉 准尉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军首次将“旗手”称为准尉。旗手通常是从最勇敢、健壮,并经过战斗考验的军人中任命。彼得一世建立正规军时,于1712年正式设准尉军衔。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军队都设有准尉军衔,多数作为军士与军官之间的过渡,但也有少数国家将准尉列入军官或军士范围。中国于1909年在清军中设置此衔,时称“额外军官”。现在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准尉的作用,将其分为若干等,最多的达6等,以解决他们合理报酬和待遇问题。
军士 军士一词源自拉丁语“职员”,常用于军事人员。法国首先于15世纪把军士作为军衔,授于业务熟练的有经验的士兵。后来这一衔称传入德国。1716 年彼得一世将其移植到俄军,其地位介于班长和司务长之间,使用70多年后,于 1789年废除。
上士 上士是由德文“野战”和“差役”两词组合而成。“差役”一词是由动词“不停地运动”演变而来,表示那些为主人跑腿的人。在雇佣军中,差役是中队最高长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间人,负责沟通上下联系。差役分为野战差役和普通差役两种。野战差役由上级指定,而普通差役每月从士兵中推选。
中士 中士源于拉丁语“服务者”。它作为军衔称谓,最初于15世纪在法军中设置,后来在德国和英国军队中出现。1716年俄国正规军中开始增设此衔。以后中士被许多国家的军队所采用,成为军队初级指挥人员的一级衔称。
下士 下士来源于意大利语“班长”。在俄国1647年的军队条令《步兵习武概则与谋略》中,首次提到下士这个称号,1722年列入《官级表》的第17级。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帜”和“贵族子弟”两词组合而成。过去贵族为把自己的子弟培养为军官,从小就将他们送入军队。由于他们出生豪门,在军队中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权利,即掌旗,因此被称为“掌旗的贵族子弟”。1806年普军被拿破仑打败后废除了这一称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把它定为军衔中的一级称号。
上等兵 上等兵一词源于法语。法军曾规定,骑士如在战斗中失去马匹,则暂归步兵指挥,执行步兵勤务,但仍保留他们的骑士称号和薪饷,并免于干粗活。后来把这些免于干粗活的骑士叫上等兵。17世纪初,德国将上等兵作为一级军衔设置于连队。上等兵从有经验而可靠的士兵中选出,负责执行哨兵派班、押解俘虏等较重的任务,有时班长缺勤时,还可代理班长。
二等兵 二等兵一词是由德语“自由”和“解脱”两词演变而来,即“被解脱者”之意。在17世纪的雇佣军中,一些年纪较大的可靠士兵被免除低级、繁重的勤务,二等兵便是对这些略享优待的士兵的称呼。1859年,在普鲁士炮兵中还曾出现过一等兵的衔称,位于上等兵与二等兵之间。在二战中,德国士兵的服役年限长达12年之久,因此,士兵中便需要增加等级层次,于是又增设了三等兵衔,使士兵的军衔增加到了4等。
列兵 1722午1月24曰彼得一世颁布的《官级表》在俄军中首次设置此衔。前苏联红军1935年实行军衔制时,始设“红军战士”衔,1940年11月2曰改设列兵军衔,为士兵衔中的最低一等。20世纪50年代中国军队实行军衔制时亦设有此衔。
三、欧洲中世纪战争中向上级汇报军情怎么说?以及传达命令?之间使用的称谓?速求!!
国王
下面为各个贵族
1.大公:Grand Duke(Duchess), 神圣罗马帝国的最高贵族等级,第一个被称为大公的是15世纪时期强盛的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
2.大公:Archduke(Archduchess), 这个头衔和在其他日耳曼贵族家族中用的Grand Duke明显不同,似乎仅在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中使用。奥地利王室始终保持Archduke的头衔,以显示自己和其他德意志各邦的区别。
3.选侯:Elector (Electress) 神圣罗马帝国选侯.帝国会议最高组织的成员,拥有选举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皇帝的权力。
4.亲王:Prince(Princess),西班牙葡萄牙称infante
Prince 这个头衔在欧洲有很多含义:
1) 君主的儿子或王位直系继承人。
2) 在继承顺位上的其他王室成员。
3) 女王的配偶。
4) 中世纪奥地利的一个爵位,级别在公爵和伯爵之间。
5)没有得到王室封爵的平民贵族,但掌握了政权,建立起世袭的君主国,这些国家的君主称亲王,比如今天的摩纳哥和列支敦士登。
5.公爵:Duke( Duchess),德国称Hertog,,沙俄对等的爵位称Kniaz。 英国的公爵一定是王室成员,第一位英国王室公爵是14世纪的康沃尔公爵黑太子爱德华。在法国,公爵是领主的最高等级。在德国,中世纪早期的五大公爵(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士瓦本和洛林)是德国贵族的最高头衔。 在殖民时代,殖民地的公爵头衔(比如西班牙在美洲的各位总督的公爵头衔),被称为胜利头衔,也就是说是战争胜利的荣誉头衔,不列入正式的贵族头衔系统之中。
6.侯爵: Marquess(Marchioness)。沙俄对等的爵位称Boyar. 来源于中世纪的德国的头衔Margrve(Margravine),即Mark Graf , 边疆伯爵, 一般认为 其头衔的等级在公爵和伯爵之间,唯一的例外是1356年的勃兰登堡边疆伯爵戈登*布尔被认可为神圣罗马帝国选侯,地位大大超过了公爵。
7.伯爵,在英国,英国王室授予的伯爵头衔称Earl, 其他王室授予的头衔称Count。 法国称Count(Countess),神圣罗马帝国以及瑞典沙俄称Graf。中世纪挪威称Jarl,是国王之下最高等级的爵位。
8.子爵,Viscount(Viscountess)在英国该爵位在玫瑰战争中,从大陆引进,地位介于Earl和Baron之间。在欧洲大陆最出名的子爵是米兰子爵,中世纪米兰长期是一个自治的子国。在大陆,子爵一般是那些伯爵家族的年轻人,但他们一般不喜欢被称呼为Viscount (字面意思是副伯爵),称呼他们一般是这么称的,比如爱德华子爵是巴黎伯爵家的,就称为巴黎伯爵家的爱德华(Edward of the count of Paris, 外国绕口令。)
9.男爵Baron(Baroness),英国世袭贵族头衔的最低等级。在德国,所有独立骑士领地的家族,都拥有男爵的贵族头衔,德国取消贵族头衔后,这些男爵家族及其后代,依然可以保留他们的头衔的尊称: “冯(Von)”作为他们姓氏的一部分。如果德国人的姓氏前有“冯”,麻烦各位在叫他或写文章提到他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音节加上。另外,把Von翻译成“范”也不太好,贵族的味道少了点,“冯巴斯滕”比“范巴斯滕”牛多了。
10. 从男爵, Baronet(Baronetess) , 西班牙、沙俄、低地国家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无此爵位,在英国,这个是世袭头衔,但头衔拥有者不列入贵族系统,即此爵位不在英国贵族系统中使用。
11. 骑士, Knight. 法国称chevalier,德国称Ridder. 贵族等级的最低一层,头衔不可继承。英国贵族系统没有这个头衔,但一个王室授予的荣誉头衔:爵士Sir(Dame),可以和此类比,同样不可继承。使用Sir这个头衔的时候必须注意的是,称呼某人为爵士必须连名带姓一起称呼,万不可只称呼姓氏,否则是对其本人的不敬(比如Sir Issac Newton, 艾萨克*牛顿爵士,不能称Sir Newton, 同样尊称曼联主帅为弗格森爵士也是错误的。)
12. 在波兰等东欧国家以及奥地利等地,在中世纪还有Esquire的头衔,可以翻译为乡绅,和骑士基本是一个级别。
四、欧洲中世纪军队的官职是什么?
英国是世界上实行军衔制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著名的、最老牌的资本、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最繁盛时,疆域(殖民地)遍及欧(夺占于西班牙的直布罗托)、亚、非、拉美、大洋洲……以至于,到今天从这些已经独立国家的军衔中,还或多或少地带有“英国军衔”的烙印。
二战爆发前,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同时“皇家陆军”、“皇家海军陆战队”也号称“欧洲最强大”。这些“强大的军事力量”中的军衔体系如下:
陆军军衔分9等22级,
元帅:陆军元帅;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准将:准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
士官:团士官长、营士官长、连士官长;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列兵: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海军军衔分9等21级,
元帅:海军元帅;
将官:海军上将、海军中将、海军少将;
准将:海军一级准将、海军二级准将;
校官:海军上校、海军中校、海军少校;
尉官:海军上尉、海军中尉;
准尉:海军一级准尉、海军二级准尉;
士官:海军舰队军士长、海军军士长;
军士:海军上士、海军中士、海军下士;
列兵:一等水兵、二等水兵、新水兵。
另有海军候补军官(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海军少尉、海军军校学员二级,不是军衔,但有级别标志。
空军军衔分9等20级,
元帅:空军元帅;
将官:空军上将、空军中将、空军少将;
准将:空军准将;
校官:空军上校、空军中校、空军少校;
尉官:空军上尉、空军中尉、空军少尉;
准尉:空军一级准尉、空军二级准尉;
士官:空军军士长;
军士:空军上士、空军中士、空军下士;
列兵:空军一等兵、空军二等兵、空军新兵。
海军陆战队军衔分8等20级,
将官:陆战队上将、陆战队中将、陆战队少将;
准将:陆战队准将;
校官:陆战队上校、陆战队中校、陆战队少校;
尉官:陆战队上尉、陆战队中尉、陆战队少尉;
准尉:陆战队一级准尉、陆战队二级准尉;
士官:陆战队一级军士长、陆战队二级军士长;
军士:陆战队上士、陆战队中士、陆战队下士;
列兵:陆战队一等兵、陆战队二等兵、陆战队新兵。
当时的陆军军衔标志分军官肩章和士兵(包括准尉、士官)臂章两种。
元帅:皇冠、月桂枝环绕的交叉权杖;
上将:皇冠、四角星、交叉的权杖和战刀;
中将:皇冠、交叉的权杖和战刀;
少将:四角星、交叉的权杖和战刀;
准将:皇冠和三颗四角星(1918年以前的军衔标志是交叉的权杖和战刀);
上校:皇冠和二颗四角星;
中校:皇冠和一颗四角星;
少校:皇冠;
上尉:三颗四角星;
中尉:二颗四角星;
少尉:一颗四角星;
一级准尉:月桂枝环绕的皇冠;
二级准尉:皇冠;
团士官长:月桂枝环绕的英国国徽;
营士官长:英国国徽和飘带(表明营的荣誉称号);
连士官长:英国国徽;
上士:皇冠和三条角线(角向下);
中士:三条角线;
下士:二条角线;
一等兵:一条角线;
二等兵:无军衔标志(佩戴帽徽、兵种符号、部队臂章等识别标志);
新兵:无识别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