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近代中国建筑界发生的大变化包括_新中国建立后,被称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的人是谁啊

内容导航:

  • 能称之为中国之父的有些什么人
  • 中国近代化学之父是谁?
  • 中国近代工程之父是谁
  • 中国近现代建筑怎么演变?
  • 一、能称之为中国之父的有些什么人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
    中国红军之父朱德
    中国原子之父:钱三强
    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钱学森
    中国环保之父:曲格平
    中国3G之父:李世鹤
    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
    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
    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
    闪盘之父:邓国顺
    中国的氢弹之父/中子弹之父:于敏
    中国钻探之父:刘广志
    中国营销之父:刘永炬
    中国民法之父:佟柔
    中国汽车业之父:饶斌
    中国并购之父:王巍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
    中国交响乐之父:李德伦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中国Internet之父:钱天白
    中国摇滚之父:崔健
    中国儿科之父:诸福棠
    中国人造石油之父:赵宗燠
    中国杨树之父:陈章水
    中国酒店业之父:卢鸿炳
    中国苹果之父:李善祥
    中国炮兵之父:朱瑞

    二、中国近代化学之父是谁?

    20世纪中国建筑的特点

    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的100多年间,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中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而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寻求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一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

    20世纪的中国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的陈规。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与同时输入的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相一致。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包含两类内容:一是某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仍十分注重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审美功能,以特定的形式表现某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如银行、海关常采用庄重华贵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财力的坚实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纪念性建筑多吸取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国粹的精神。二是大多数民用建筑一般只从审美趣味出发,一方面追求时髦新奇,同时也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学堂、洋戏院和城市里弄住宅,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后则更多地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后又兴起追求乡土风味的形式。

    20世纪城市功能的急剧变化,给传统的环境艺术以根本的影响,原有的群体序列艺术和环境尺度远不能适应新的功能。首先,不同城市和不同街区对于开放性、公共性有不同的要求,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群体环境。如北京的使馆区,青岛、大连、哈尔滨的行政区,上海、天津、广州的金融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南京、长春的政权机关区以及各大城市的新兴商业街区等等。其次,随着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输入,也引进了城市和街区群体构图艺术,使得一些城市和街区出现了新的风格。开始是德国式、俄国式、英国式、日本式等等新小区建设,其后就扩大为整个城市自觉的整体经营。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进行新的规划,大多注意到新的环境艺术构图和建筑空间序列设计,尤其以1929至1930年上海、南京的规划和1939年伪满洲国新京(长春)的规划最为典型。50至6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表现城市个性的群体环境艺术手法开始成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广州北部新区的开发,都是突出的例证。80年代以后,新兴市镇建设更注重群体艺术的价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卫星城和居住小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表现力都很突出。

    三、中国近代工程之父是谁

    潘菽,(1897―1988)心理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前期执教30年,培养了许多心理学人才。1955年以后,一直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而独特的理论见解。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国维是国学家,蔡元培是教育学家,林崇德是心理学家,但是不是奠基人。

    四、中国近现代建筑怎么演变?

    是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是著名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在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1934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4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他还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占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保护北京的城墙、牌楼、北海团城等等竭尽了全力。他还多次为文化部举办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古建筑工作人员培训班讲课,培训专业人才。
    梁思成毕生致力于古代建筑和文物保护,受到海内外建筑文化界人士的普遍称赞。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还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任务。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