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歌曲是《东方红》,最伟大的领袖是毛泽东!
1、我说两个湖北人吧,可能不是很被大家认可的,也没什么很大的名气、没被什么包装的;而且,这两个人呢,都是男的,也不是大家喜欢的貌美如花、年轻漂亮的女歌手了,就两老爷们,一个是学院派的,一个是山野派的;一个是教授级的,一个是民间野生的;一个是歌坛泰斗,一个名气在国家还不如阿宝的。但是,我敢说,这两个人,绝对不是吃素的,我说他们是民歌界唱的最好的人也是有道理的;
2、这两人呢,一个叫做吴雁泽,一个叫做付祖光;我们先说吴老先生吧,现在的歌坛泰斗,大家整天都在盯着李双江,更多都在炒其儿子李天一、妻子梦鸽的那点事;其实,李双江的歌曲、嗓子,在中国,还真是屈指可数的。还有李光曦、胡松华,这几个人,加上吴雁泽,应该是中国最顶尖的男高音歌唱家了;
3、吴雁泽其实是山东淄博人,现在有80岁了。吴雁泽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慢慢就做上了武汉歌舞剧院歌剧团团长、歌舞剧院副院长、院长;晋京后,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副院长。吴先生还是武汉市的劳动模范、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当代十大歌唱家之一、中国十大民族声乐艺术家之一;
4、吴雁泽不仅能唱、还能著书立传,其主编的《我的演唱技术、技巧的形成》是很多音乐学院声乐系的专用教材,吴雁泽的代表曲目很多,是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其中的《英雄的大别山》、《清江放排》、《巫山情歌》、《一湾湾流水》、《山茶花》、《龙舟竞渡》、《汾河流水哗啦啦》、《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等,都是后世男高音广为传唱的优秀曲目;
5、吴雁泽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可以说唱功是达到了中国民歌所有歌手所展示的水平的最高峰了;可以把这单歌、单人跟任何时代的任何歌手华山论剑,或者分庭抗礼、决出高低,或者单打独斗、一争雌雄;李双江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李光曦的《祝酒歌》、胡松华的《赞歌》,最多再加上刘炳义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大家眯着眼睛再欣赏一次,给个评判,是不是吴雁泽的最好、最荡气回肠、波澜壮阔而且柔情满怀、韵味无穷?
6、吴雁泽唱歌,基本不怎么用假嗓子,都是舌后部发音,胸腔回音比李双江厚重,比刘炳义圆润,虽然没有胡松华的嗓子那么豪华,但是绝对也是字正腔圆、悠远漫长的;吴雁泽的声音,跟李光曦、杨洪基是一个类型的,杨洪基主要占了中音稀少的便宜,论大度、宏伟,杨洪基比双李一吴差一些的;刘炳义跟吴雁泽有一比,但是还是没有吴雁泽的声音细腻和悠长、深情和婉转,这几个高中音同场要是比试一番,可能每个人出场都会惊艳一下你的耳鼓,但是,一曲未尽,你的评判可能会在喧嚣之后,只留下两个印记的:第一就是你一定会惊叹李双江如水流淌的调门、如云飘忽的格律的;第二就是你一定会永远难忘吴雁泽浩荡的高音、搏击长空的放任、如泣如诉的拨动你的心弦的深情的。你会在看到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同时,感受到大地里回荡起吴雁泽的声音的。
7、再说典型的民歌山野派歌手付祖光吧。因演唱《八百里洞庭美如画》、《三峡情》、《清江放排》等代表作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付祖光本来就是土家族人,唱的也都是有着浓郁民族情调的土家民歌。付祖光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也是国家一级演员。曾在长阳歌舞剧团、湖北歌舞剧国、中央民族歌舞团担任主唱,后来跑到美国的百老汇当歌唱演员去了。
8、付祖光自小就爱唱爱跳,不到16岁,就是四邻八乡、远近闻名的歌手。最早,付祖光是作为大队的文艺骨干,推荐到县文工团学样板戏的,凭借一副"金嗓子"被长阳县文工团相中;而后,付祖光演唱的《一支山歌飞出岩》,在广交会上引起了轰动;随后,参加全国专业文艺调演,演唱《开创世界我工农》、《丰收调》,轰动了京城;到了湖北省歌舞团后,湖北歌坛,便有了汉口吴雁泽、武昌付祖光的说法,两大男高音、互相飙歌,互不相让、鼎立中原;
9、"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旅美10多年时间,付祖光策划拍摄了52集电视剧《他乡中国情》,这部作品真实记录了旅美华人的奋斗史。付祖光演唱的《醉了清江河》,获得现场海外华侨及外籍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台湾东森电视台成立15周年庆典晚会上,付祖光也将两首清江歌曲唱响台北的夜空。用歌声拥抱世界,靠音乐演绎人生。付祖光以他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获得了"土家歌王"的美誉;
10、有人说付祖光算不上大家,在一流歌唱家里面是排不上号的,但是,真正在百老汇唱出了中国声音、把中国的民歌推向世界的人,其实还真是这个土家汉子、民歌皇帝。个人非常欣赏付祖光原创的《清江放排》、《醉了清江》。听付祖光唱歌,你可以听得到八百里清江画廊的回音,可以看得到十万里武陵大山的云烟,那略带巴蜀味道的口音、那旷野里练就的大嗓门、那清透着土家人、山里人的质朴、纯真、爱恨情仇、美好憧憬,你都可以从付祖光的歌声中体会的出来、感受得到。付祖光,应该是清江上船工号子叫得最响、大山里采茶歌谣呼得最亮的,根子都是扎根在中国土地上的最具民族风情的歌唱家了。
60年代岀生的人如今多大你不会算?我来告诉你,今年(2021)减出生年,即为该人的年龄。例如,2021-1960=61;2021一1969=52
他们唱的歌有《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大海航行靠舵手》等。
儿童经典老歌挺多!不一一例举,下面应该是比较经典的!动画片《小八路》,《卖报歌》《歌唱二小放午郎》《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鲁冰花》《童年》等……!
以上这些都是曾经很经典的曲目。
谢邀请!现在还有人在听八九十年代的歌曲和看经典电影,可能是那些剧情编写的好精彩!又比较结合当代情节,才使人难以忘怀,特别是剧中那些演员演技高,带有当代那种演技风格,才使人永远记得他们的面孔和名字,按理说七十年代的人对他们比较熟悉的,总之现在有很多人怀旧都想听老歌看老电影,象我们跳舞也想找一找老歌曲,因为老歌又好听又有情感!好了,就回答这几句了,
不满你说,我是过来人,我想信这个人说的话一点儿都不假,都是大实话,那个时候的二块钱,最少相当于现在的200块钱,下馆子的话应该可以点上四个荤菜六素菜,2包大红鹰香烟,5斤黄酒等,满满一大桌子,比农村红白喜事摆酒席还要好。
说实话,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面值只有拾捌元捌角捌分。最大的面值是纸币,分别是10元、5元、2元、1元,五角、2角、1角,硬币分别是5分、2分、1分,是18.88元。
当时的物价低的让人不敢想信,社员在生产队干一天10个工分,计人民0.07分,那时大米1角3分7厘一斤,猪肉6角5分钱一斤。那时农民穷,单靠生产队分配的那点粮食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不够吃。
像我们山区的农民,没办法只好上山砍柴挑到兰溪城里去买。那时100斤柴火可卖3角钱,早上在县城吃碗猪血豆腐只要2分钱,吃一碗阳春面只需5分钱,余下的钱还可以买1斤半大米,家里的孩子她妈还等着我的米下锅。
那时钱是一分一分串起来用的,没有一个农民会花2块钱下馆子吃大餐。如果真是这样,2块钱一家人真可以到兰溪奎元馆美美的吃上一餐。那时饭店一碗米饭只要2两粮票再贴2分钱,花4两粮票4分钱应该可以做饱鬼了。那时物价真的很便宜,鸡蛋可以换盐,一盒火柴只要2分钱,普通农民家庭10钱就可以过一个大年。那时去外婆拜年,压岁钱只有2分,没有红包袋,外婆只是用红纸包着递给我。
回想那个时候,真是一分钱当二分用,一粒米饭掉在桌子上都要捡起来吃掉,不是过年过节碗里见不到猪肉,即使物价再低农民还是舍不得吃。说实话,过去物价再低我都不留恋,现在虽说物价上涨,可农民住的、吃的、穿的样样都有,我感到真的很知足了。
有啊,我就喜欢跳民族舞,广场舞,古典舞等等…《一壶老酒》:《北京的金山上》:《美美哒》等等…
下一篇:八大员长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