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报名是公务员考试的第一筛选机制,如何在第一关做到不出错误,达到稳、准、狠的报考自己相中的职位,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仔细研究省考的公告,特别是一些特殊要求。筛选适合自己的岗位,这里有一个经验之谈,优先选择限制条件多的职位,但是这些限制条件自身又可以满足,这样从一开始报名就降低了竞争比例。如果报考了三不限职位,那就只能努力做前三了。选择定下后,就可以记下自己的职位代码。这里还要提一下,可以在电脑桌面上建立一个报名的文件夹,保存相关的资料。
2.虽说现在报考的时候都会有照片处理工具,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快速的报名成功,可以预先按照公告中照片处理的要求把自己的照片处理好,保存在上述的文件夹中。
3.可以把报名的页面收藏起来,因为不仅在报名时可以节省时间,以后缴款、看报名是否审核通过、查成绩都会用到。
4.有些人会觉得前期报名人比较多,可以拖到最后一天,但是千万不能大意失荆州,要记得还有一个资格审查的过程,如果审查不过还要重新报名的,这个时间要考虑进去的。所以,可以在早上或者晚上人少的时候报名。
5.报名成功后还有一个时间节点千万不能忘记,那就是缴费。交费成功后才算整个报名流程的结束。
愿你能够通过省考。
今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可以发现,甘肃的形状比较特别,整体上呈现东南西北走向,非常的狭长。
首先任何一个省市的划分必然都要受到地理因素影响,甘肃也不例外。甘肃的西部是青藏高原,祁连山就是甘肃和青海的天然分界线。由于祁连山的阻挡,几千年来,甘肃的西部边界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发生在东部。(甘肃地图)
其实今天甘肃狭长的形状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奠定了。
早在春秋时期,甘肃南部的陇东地区就被秦国占领了。公元前688年,秦武公攻打西戎获胜,得到陇东地区,之后秦国在这里设立了邽县和冀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县这个行政单位。到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灭义渠,整个甘肃南部都被秦国占领了,于是秦国在此设置了陇西郡和北地郡。
汉朝建立之后,甘肃属于凉州,是西汉十三个州之一。凉州下面继续沿用秦朝陇西郡和北地郡。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随着领土的向北扩张,汉武帝又在甘肃增设武威郡和酒泉郡,甘肃西北部地区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又增设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三年之后为了方便管理,再度张掖郡,敦煌郡。公元前前81年,汉朝政府又设立金城郡。自此,凉州辖区内共设置十个郡。
西汉时期凉州的控制区域和今天的甘肃基本一致,没有多大变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
刚刚上文提到,甘肃的西边是巍峨高大的祁连山脉,因此甘肃地图的变化只出现于东边。
长期以来,甘肃的东边是游牧民族的地盘儿,这里属于半干旱气候,分布着大量的荒漠戈壁,汉人对此没有什么兴趣。而且就算是有兴趣,中原王朝一般也搞不定这里,因为沙漠和戈壁根本没法发展农业,汉人无法在此地大规模定居。(甘肃西边是高大巍峨的祁连山)
(甘肃东边是一望无际的阿拉善沙漠)
其实甘肃西北部的自然环境也是大戈壁,但是这些地方却有着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导致中原王朝宁愿花费巨资,也要守住这里。
自汉武帝开始,汉朝就开始极谋划西域,而甘肃正是汉朝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由于这里位于黄河以西,于是被称之为“河西走廊”。当初为了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汉武帝派遣霍去病驱逐匈奴,占领此地。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而佛教、乐器、水果等事物也是从甘肃传进中原的。即便是到了今天,内地前往新疆的主要铁路和公里还是要经过甘肃。
不过在元朝时,甘肃的地图要比现在丰满很多。因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蒙古高原属于元朝的本土,因此元朝没有边患的困扰,所以元廷就将内蒙古西部、宁夏一起划给了甘肃行省。
而到了明代,由于明朝政府没能继续控制内蒙古高原,导致甘肃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并一直保持至今。
(元代的甘肃要比现在大多了)
考公务员和你高考差不多,现在公务员考试分为两个部分,一个笔试,一个面试,笔试分两块,一个行测,一个申论。我分开来说吧。
1、行测,行测主要考察你对知识的累积,以及应变提取信息的能力,这块东西说白了,和你高考差不多,就是死做题。然后考试的时候有些小技巧,题目看一遍,感觉会做就做,不会做立马跳去下一题,因为一般来说除了部分大神以外,大多数人行测都是不够时间的。等会做的题做完了在回来啃不会的题目。
2、申论,这玩意主要考你对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带考考你的三观是否正。这块东西说让你多写吧不现实,但是有个很好提升途径,就是看人民日报,多看上面的社论文章。以及一些专家的建议类文章,看得到多了,就可以自己试试写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议类文章,然后自己对比自己的差距。
3、面试,这玩意没啥好建议,去上培训班,这个是有套路的,但是这两年套路太多了,套路反而成了一种累赘,而且哪种培训的核心就是没话找话,现在也是比较遭吐槽的,重点还是要多看,多总结,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最后,祝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