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_在福建泉州有没有速录师的培训或考试?

内容导航:

  • 河南郑州有没有速录师培训?
  • 速录师培训机构
  • 速录师的培训费一般是多少?一般怎么收费?
  • 泉州法院速录员待遇怎么样?
  • 一、河南郑州有没有速录师培训?

    有,你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我刚才搜出来很多!

    二、速录师培训机构

    法院书记员待遇与社会上的速录师来说是低的,江苏省招聘速录师待遇3000元/月以上,泉州具体的待遇应该不会高过这个吧。

    三、速录师的培训费一般是多少?一般怎么收费?

    看你在哪个城市考试,青岛每年考两次,四月底一次,九月底一次,一般都是当地的有考培点资格的培训学校为考点,可以到当地的培训学校报名,参加强化训练,又学校统一到劳动技能鉴定中心去报名。可以把自己的条件告诉学校,由学校告知你符合哪个条件,然后准备报考的材料。没有太多的限制的。

    四、泉州法院速录员待遇怎么样?

    有关速记的历史网上到处都是,再拿它来作个开篇多少显得有点儿俗,况且“速记的历史”当中一定会提到的手写速记和今天的电脑速记看来也几乎毫无关系,之所以到处都能找到“速记的历史”,不过是一些公司拷贝下来充个网页的场子罢了。也许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放上速记的历史就能表现出这家公司也是有历史的,有历史的公司当然是专业的、值得信任的,最起码也是有一些自己创造出来的背景的。可速记的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公司的历史充其量也就是博知情者一笑罢了。历史是属于大家的,速记的历史当然也是公开的,公开的属于大家的东西被引用自然没什么好争议的,可公开的却不是属于大家的东西还是被拷来拷去就多少让人有些无奈了。曾见凤尾竹叶在“中国速记大揭秘”当中说到“几乎所有公司的委托录入协议、保密协议、收费标准都是一模一样… …”,遍览各家公司网站,能找到点儿真正有自己网站内容的少之又少,就连样式几乎都一模一样,顶多就是你的照片由左往右,我的照片由右往左,但会场还是那个会场,周华健还是那个周华健。究竟是哪家速记公司先有“真正自己的网站”已经不再重要,面对这一“大同的世界”,我们也只能窥网站一斑来见速记全豹了。公司,进退维谷。
      大概两三年前,速记公司一夜之间冒出十几家,发展到今天,在全国已有近百家,这些公司今天都在干什么?它们今天都发展得怎么样?它们的赢利情况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从速记市场说起。起初的速记是面向法院推广的,客户群较单一,应用面也不广,在速记服务也就是现场会议记录这一市场被渐渐挖掘出来的时候,也就是两三年前速记公司遍地开花的时候了。
      成立公司时,大家看好的都是它的潜力巨大,并且属于可操作性强的冷门行业,面对200元/小时的收费,大家都在算,一个人一天1600,一个月工作20天就是32000,除去速记员工资等开销,如果公司有10个人,一个月赚10万已经是最保守的估计。在这时,大家给自己的定位还是一个速记服务提供商。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尤其在当时的速记行业,这一差距尤其明显,公司开始运作之时才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两个极其现实的问题:一、客户从哪里来?二、速记员从哪里来?
      冷门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们对它的认知度不够,面对一个自己都说不太清楚的技术,想要让别人来接受并应用它,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因为看好的就是它冷门,看好的就是它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而且大家也都明白一个道理,谁敢第一个吃螃蟹、谁能把冷门做成热门,谁就是最先受益且是得益最多的人,所以大家还是满怀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发着市场。当终于见到一些成效时,更大的问题来了。
      找遍所有关系,用尽各种办法,终于谈下来一个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客户,又突然发现自己没有速记员。首先想到的是之前与合作方谈过可以借人,对方能不能借暂且不说,只说费用,就算接下来的是一个两天的会议,服务费不过也就是个来回的飞机票,如果是一个两小时的会议呢?面对这一情况,为了能够有自己的速记员,公司开始到处去挖人。但不要说当时,就是在今天,全国又有多少合格的速记员?有些公司毕竟有办法,通过各种渠道、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挖到了人,又发现客户只是那么一两个,速记员带来的收益根本连付他那三四千元的工资都不够,同时速记员感觉到这家公司根本没有业务以后也另谋出路离开了。
      这就使得公司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冷门的市场不能一夜之间打开,合格的速记员不能轻而易举找到,有人时没业务,有业务时没人。面对这种死循环的窘境,面对那几千元一套的机器,就这么被套牢实在不甘心,于是大家就开始考虑搞培训了。 培训,喧宾夺主。
      速记是一项技能,教技能的老师起码要保证以下两点之一:一、有极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已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二、自己就是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 绝大部分速记公司的老板根本不知道速记是什么,不能满足条件一,条件二就无从谈起,但搞培训一定要有老师,并且相对来说速记教师的成本比速记员的成本要低得多,加上这时有高手支招,“随便找个人培训一两个月,再回到公司当教师就足够了。”人派出去了,培训结束了,皮毛的东西学会了,也勉强算是有一个“速记教师”了。接下来再向合作单位借一个高手打演示,搞一些今天已经到处可见的演示会、说明会、咨询会这一类的活动,吸引到了一些学员,培训班也就可以开课了。
      面对就业难的大环境,“高薪”、“低学历”、“白领”这些极具诱惑力的词闪闪发光地出现在涉世未深的小青年面前,加上速记公司为赚钱,避重就轻地只谈前途如何光明不谈道路如何曲折,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能抵挡得了。速记不需要高学历,速记也能带来相对高的收入,但这项技能似乎有些特殊,特殊到如果你不下两年苦功夫学成就根本不可能拿到高薪,特殊到如果你学不成就跟没学根本没什么区别。但等到学员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选择了,“花这么多钱学,既然学了就一定得坚持下来,即使再难”这是大多数学员的一种无奈的想法。学员们一定找不到理由责怪速记公司,“只要你在规定时间内学成,我一定给你分配工作”这是大多数速记公司打的一个擦边球,他们清楚根本就没几个人能在规定时间内学成,因为规定的时间只有一年。原本就没作给你分配工作的打算,我要赚的是你的培训费,这是大多数公司未曾说出却是在学员刚刚到来就已心中有数的。
      有好多学员有自己的工作,又觉得在公司学习一年的时间太长,希望能够参加一个短期的培训,这就在无意当中提示了速记公司还可以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延伸,于是就有了短期培训班。只是短期的培训一定是练不成的,培训结束了怎么办呢?买个机器回家练,速记公司又发现卖机器也是一个不错的收入来源,而且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于是,以卖机器为动机之一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制班次。
      一个月的时间完全可以把该学的全学会,之所以要参加一年的学习,是为了能在速记公司当中参加由系统的学习到系统的练习到系统的实习这一培养合格速记员的完整过程,并且实习就已经算是工作,已经不能算在这一年当中。而今天,这一“学练实”的链条似乎无处不体现着断裂。一个月的短期,有学,无练实;三个月到半年的中期,有学练,而无实;相信大多数参加过培训的学员都看得出来,没几个公司真正有速记服务的业务,即使参加了一年的培训,结果还是没有实习机会。这样看来,除非你幸运,找到了一家负责任的公司参加纯粹系统的培训,否则参加什么样的培训,效果都是一样的。系统培训的条件之一是能否提供最为关键的实习机会,而各种学制的区别就只在于培训费的多少了。
      到底一个月和三个月和五个月的培训有什么区别?一个只学了点皮毛的速记教师(暂且称其为速记教师)怎么能带出好的学生?如果不分配工作,以至学员没有实习的机会,怎么可能练成一个合格的速记员?几十家速记公司,两年时间里到底培养出来了几个合格的速记员?以上种种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是,速记教师跟着学员一起在教室练习(因为他的水平也不够),速记学员告状无门(吃的实在就是哑巴亏),有些速记培训公司的老板正准备撤出这个行业(一是因为学员已经不再好招,因为前几期没人练出来;二是因为该赚的已经赚到,原本也没打算在这一行业长期发展下去。)也有一些对速记这一行业稍微有些感情的公司,或是因为真的培养出来了人,或是因为找到了几个做兼职的人,就开始真正考虑如何开发速记服务市场的事了。(原本基础较好的纯粹的速记服务公司不算在其中)服务,滥竽充数不合格的教师一定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速记也不是闷头苦练就可以打得出来的,培训在轰轰烈烈搞,可合格的速记员却没见出来几个,但服务始终还是要做这是大家都清楚的。如果不搞服务,就不可能提供给学员实习的机会,学员如果没有实习的机会就不可能练得出来,如果前几期没人练得出来后面就不可能再招到人,所以,就算是为了让学员的培训费能够进自己的腰包,服务的市场也是要做的。好的速记员都已经有了好的归宿,要直接招个成手很难,而且在前期业务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养一个速记员的成本也很大,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业务时直接在现有的学员当中挑一个最好的去记录,这样一可以把活接下来,二可以节省成本,因为学员不需要付工资,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送一个顺水人情,我给你提供了实习的机会,也可以给其他的学员看到,以证明我的公司是有业务的。真正有业务的公司需要以这种方式证明吗?有业务本是天经地义,你就是做这个的,这也需要刻意证明吗? 业务还是要接的,虽然派出去记录的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提心吊胆的学员。如果打砸了怎么办?风险是有的,但这时,侥幸心理已经完全占据了上风。结果,得到的果真是客户的抱怨和不满。如果这是一个曾经用过速记的客户,他会封杀这家公司,如果这是一个第一次接触速记的客户,他就会封杀整个行业,因为第一次接触这个据说是速度奇快又在之前听速记公司说得如何好的速记就已经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不过如此而已。其时他不清楚,这是滥竽充数。
      业务继续接,学员继续练。客户本就不好找,找来一个又没有实力留为长期客户,因为质量实在过不去,但服务还得要做,质量过不去,就只能在价格上动脑筋了。“速记市场的竞争从来都是价格的竞争。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当同行业间的竞争完全是价格的竞争,那只能是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市场饱和了。速记虽然有百年历史,但真正走向市场、为人们所接受,不过短短的5年时间。就北京市场而言,充其量只开发了30%,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市场的不规范外,更多的是大家只看眼前,并没有想过把速记市场做大做强,也就是说根本没有想过把速记当作一项事业来做。由于各公司间速记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正品”和“次品”没有管理部门的质量验证、正规的速记公司与“单打独斗”的个体争相挤入市场,相应的速记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小公司为了避开正面的竞争往往竞相压价、胡乱喊价,以劣充优、能骗就骗,价格高低,全凭嘴一张,瞎子逮婆娘——逮到一次是一次。以会议速记为例,1000元/天——1200元/天的正常报价,最后却是以400——500元/天成交。肆意压价的最终结果是:客户并没有因为你的价格而降低对速记的期望值,因此,当与其价格相对应的速记稿摆到客户面前的时候,客户失望的并不是你的速度和准确率,而是对整个速记行业信心的丧失。正规的速记公司提供的服务与其价格是对等的,正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依靠压低价格占领市场的行为本身是不可取的,对客户来说,价格的降低丝毫不能降低他对速记质量的要求。”
      这里借用凤尾竹叶帖子一段。本人十分赞同,凤尾竹叶表述十分全面,不再赘言。媒体,人云亦云不知从何时起媒体也开始关注起速记这一默默无闻的行业,媒体的作用是舆论引导,引导正确,效果就一定是好的,但在速记这一行业,引导的是否正确就有待商榷了。
      “易学”、“简单”、“高薪”、“见效快”、“致富新途径”等等这些把速记说得只要手不残疾就人人都能干的并能靠它致富的词到处可见。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这不能怪记者们,他们没有学过也没有做过速记,更没有深入这一行业中来,被采访者怎么说他们当然就怎么写。被采访者当然是有利益驱动的,写得越悬,越有利于他们招学员,以赚取培训费。其实在这时,记者和学员一样,是被蒙骗的对象,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像学员付出那么多。
      速记这一行业有很多的优点,为速记歌功颂德的已有不少人,以上所说只是本人看到的速记的另一面,是很多人能够看到却很少人能够说出的另一面。希望看到此文的正在学习速记的学员们不要灰心丧气,对速记失去信心,行业的本质是好的,只是被人为污染了一些,市场上也有不少优秀的公司,希望各位擦亮眼睛,能够选择到一家好的公司培训、就业,早日完成自己成为一个优秀速录师的心愿。我更加希望看到此文的速记公司能够对号入座,至于是否能够反省,就是本人力所不能及的了。不到之处,请各位批评。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