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无论是在当代还是中国古代,国家都会有专属于自己的一套官阶管理制度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而想必很多对清朝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也都了解,清朝沿用了魏晋南北朝采用的官制,根据严苛的级别划分,推行九品十八级。
“九品芝麻官”想必大家都听闻过,他是专属于最低级别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而最大的级别当然也就是一品了。而这一品又分成“从一品”和“正一品”。这二者尽管中间只差了一个品级,可是要想升到正一品还是要面临重重的挑战的。
正一品和从一品有何区别
《清朝通典》中记载:‘满洲汉人,一律按品颂发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不同品级的官员,自然有不同品级的俸禄。从一品的京官,俸禄是180两一年。而总督则是155两一年。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社会,清朝充分地吸取了前朝各代的施政经验、亡国教训,并从此构建了一整套不同于前朝的官制管理体系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
细分化出来,清朝官制分成官吏和官吏;官员等级长幼尊卑以品秩区别,分成“九品十八级”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
说白了“九品十八级”,即“一品至九品,品级分正从”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清朝高官的品级区分相当于现如今的行政部门等级划分。
从一品是国家级正职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清朝从一品代表着官衔——协办大学士,基本上等同于现如今的国务委员。
正一品是国家级正职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清朝正一品官衔的代表有“内阁大学士”,基本上等同于现如今的“常委”。
正一品又分成文职和武职,细分化的还分官吏和外官,例如文官正一品的有殿阁大学士,太傅,太保等,在乾隆朝有名的大贪官和珅和大人那是正儿八经的正一品高官,武官举个事例,例如雍正皇帝朝的年羹尧,他官至四川巡抚、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这一也就是正一品了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
从一品也就是仅次于正一品的第二级,相当于如今的副部长级干部,例如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这些全是这一等级,举个事例,例如乾隆朝的纪昀就是从一品,那时候他是左都御史、礼部侍郎,和坤的官是比他要大的,历史中他可不敢像电视剧中那样捉弄和坤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
清朝时期正一品高官和从一品高官的朝服没有区别,全是戴东珠绿宝石的顶上,文武官用的全是丹顶鹤补子,武官用的全是麟麟补子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甚至有一些单位工作职责界限模糊不清,从一品干的也就是正一品的活。
从一品升到正一品有多难
可是要想从一品升到正一品,针对有的人而言,那可老费力了,一代名相陈廷敬,在顺治年里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出任翰林院侍讲学士,获得康熙皇上的赏识,于1684年授于左都御史(从一品),殊不知一直到1703年才拜为文渊阁大学士(正一品)担任礼部侍郎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
对比陈廷敬的做官经历,刘墉的历程更加坎坷,刘墉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举人,历经各种各样坎坷,一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才被升级成左都御史(从一品),到嘉庆二年(1797年)晋升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间隔16年,就这还遭受乾隆的斥责,说确实是没有别人了,才破格提拔的刘墉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
在正一品的职位中,绝大多数都是一种荣誉,要想得到这类荣誉,对知识分子而言,真的是要拼了棺材本,不等到一定年份绝对不会让你当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
殊不知,并不是任何人的正一品职位都必须二十年,上文所谈及的陈廷敬与刘墉父子俩,尽管是科举考试出身,但却全是汉人,清朝当官,汉人的工资待遇本来就低,要想得到汉人高官的最大成就当然是十分困难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
结语
在退休福利上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正一品和从一品这种的高官,因为对国家的贡献相对比较大,因此在退休后还能保证有全额的俸银,视具体情况的不同退休后仍被挽留聘请,古代历史出色的高官被皇上追封谥号的也会有很多,这在原来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可以算是非常大的荣誉了,而别的一般就只剩下一半的俸银。
参考文献:《清朝通典》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八大员和七大员的区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