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世传古墓
在一百年前,汪沟镇西汪沟村,有一个大地主,叫邵世传一个项目七大员。通过查看民国二十四年《方城邵氏族谱》得知,从邵世传往上数,有七代都是单传。
欲知详情一个项目七大员,请看:
西集前古墓和邵世传的故事
文/马荣宪
汪沟的西集前村有两座古墓,一座在石干娘祠堂西边,一座在供销社院内一个项目七大员。这两座古墓年代都不久远,大约在百年左右。
居于供销社园内的古墓,现已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了一些传说一个项目七大员。
而位于村西南,石干娘祠堂西边的古墓,至今犹见一个项目七大员。古墓一半裸于地面,一半深埋于地下,东南角上还有破损的痕迹,整座古墓由白灰、沙子混合浇筑而成为一个整体,听老人们讲,和泥用的都是豆腐汁和小米粥,墓体十分坚固。
要说古墓,那就必须得提到古墓的主人一个项目七大员。
这两座古墓,都是汪沟镇西汪沟村上的大地主邵世传家的林地一个项目七大员。
邵家林地共有两处,一处在供销社院内,是邵世传家的祖林,另一处就在西集前村西南、玉皇墩以西,遗存有古墓的这个地方,也是邵家林,只不过是踩出来的新林一个项目七大员。
民国二十7四年《方城邵氏族谱》
据《方城邵氏族谱》记载,邵世传,为邵氏家族第十五世孙,曾祖父邵会鹏为监生,祖父邵性友为布政司理问,父亲邵崇德为贡生一个项目七大员。
通过查阅民国廿四年《方城邵氏族谱》得知,从邵世传父亲邵崇德往上数,连续七代直系都有功名,并且,他的高祖邵廷模还曾考取翰林院待诏,并在汪沟拥有田产和房产,先是在汪沟居住,后才搬迁到诸满一个项目七大员。
从家庭出身看,邵世传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有着殷实的家底一个项目七大员。
邵世传家族谱系
而邵世传在小的时候,生活在方城诸满,和邵子厚是本家,按照家族辈分,邵世传得喊邵子厚为叔一个项目七大员。
早些年间,诸满邵家家大业大,田产多,势力大,佃户庄子遍布各地一个项目七大员。当年流行的一句话是"骑马坐轿,不如在诸满汪沟姓邵",可见当时邵氏在诸满汪沟一带的影响力之大。
邵世传很小的时候,爹娘就死了,上边只有一个后奶奶和他一起生活一个项目七大员。他们祖孙二人,老的老小的小,守着一份大家业,让不少人垂涎三尺。在当时那个时期,诸满是一个各方势力汇聚的地方,常有不明来头的民团强摊强派,再加上家族内也常有人来寻隙滋事。
为了免受欺负,邵世传和他奶奶觉得孤儿寡母的不容易,就变卖了诸满的家产,来到汪沟街上的西汪沟村居住一个项目七大员。因为这里也是他家的佃户庄子,有他家的地产和房产,还有同姓族人,并且高祖邵廷模还在这里居住过,有生活基础,也有家族渊源,相对来说,过得比较安稳。
在汪沟街上,邵世传家的田产最初只有两顷地,只能算个中上等户人家一个项目七大员。东汪沟的唐家和卢家,都有三顷多地。原来的老镇政府和老医院地块,就都是东汪沟唐家和卢家的地产。可谁也不知道,邵世传从诸满带来的钱粮有多少。
邵世传祖辈上和莒南大店老庄家有亲戚,便经常去玩一个项目七大员。每次回来,都有人问邵世传说,你家和老庄家相比,谁家地多呀?
邵世传就会说,我家地虽然多,还不如老庄家的一块地回头一个项目七大员。
邵世传家的两顷地,就已经是怪多了,可和老庄家比起来,连个地零头都不如,可见大店老庄家得有多富一个项目七大员。那时的两顷地,用的是老亩,折算成市亩的话,就是现在的三百多亩,相传给他家扛活的长工和佃户最多的时候就有三百多人。
等到邵世传长大成人,老邵家在汪沟的产业也就越来越多一个项目七大员。
由于邵世传是在她后奶奶的教育下长大的,特别会过日子,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谨慎、内敛的秉性一个项目七大员。
有个故事就是专门说他会过日子的一个项目七大员。传说秋上收罢了粮食,为了防止粮食被偷,他都偷偷在所有仓库的锁眼里塞上纸捻子,再开锁的时候,都要扣半天纸。
那时,称得上是大户人家的一个标准,就是地多,房多一个项目七大员。富人家的奋斗,就是广置房产和地亩。房和地,不仅是衡量富有的标准,还可以拿来买卖流通。
邵世传后奶奶从小就给他灌输了房产和地亩的重要性,等邵世传一长大成人,就把广置房产和地亩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一个项目七大员。邵世传当家没几年,地产就达到了七顷地,宅子也一扩再扩。
到后来,邵世传经营的邵家大院,就成了汪沟街上当时最大的地主大院一个项目七大员。
邵家大院,就位于现在的信用社以西以南地段,前边是条官道,宅院坐北朝南,十分大气,东西长二百多米,南北宽一百多米,占地二十多亩,房屋有一百多间一个项目七大员。整个大院四周都建起了围墙,百姓都喊这是邵家围子。
邵家围子大门外是一溜喂马槽和拴马桩,来拜访的客人,可以把马匹拴在大门外的马槽上,有专人管理喂养,进去围子大门,就是一个大堂,豪华气派,是待客和议事的地方一个项目七大员。
为了保护宅院,邵世传也学习了邵子厚的做法,组建了民团,并聘请了讲述人唐京兰的父亲去选拔训练民团团员一个项目七大员。唐京兰的父亲,当时是东汪沟唐家围子的团练长,带兵训兵都很有经验。
讲述人唐京兰小的时候,经常见到邵世传,说他是个大高个,穿个蓝褂子,挺着大肚子,慢慢的走路,怪有福相一个项目七大员。
邵世传为了扩大自己庄园的知名度,还给自己的庄园起了个“二义堂”的堂号一个项目七大员。
二义堂,最早设在汪沟,后又迁到诸满世德堂学屋院内,为躲避土匪,又迁回汪沟一个项目七大员。到后来觉得这个堂号比不上大店庄家,喊起来也不响亮,便根据高祖邵廷模考取过翰林院待诏的功名,把刻有“翰林”二字的牌匾嵌在了庄园的大门上,因此,他家也就成了远近有名的翰林院。
邵世传家大业大,干活吃饭的人也多,他便开了两处菜园,一处在翰林院南边一百米处,一处在现在的粮管所南边,每处菜园都有专人看管一个项目七大员。
邵世传在汪沟有了更多的宅子,更多的地,就算站稳了脚跟,便从诸满把祖坟迁了过来,安在了邵家南菜园里,也就是现在的供销社这个地方,这里就成了邵家林,邵家林南边是西集前的朱家林一个项目七大员。
当地的风俗是,只有立下了祖林,这家人才算扎下了根一个项目七大员。
当地有句俗话说,穷改门,富踩林一个项目七大员。邵世传家富了,也就有了向外踩林的想法。
因为从大柏山来,到邵家大院,再到南大园,再到玉皇庙,这是一条直线,是小龙脉,靠着大柏山,说是能有将军做一个项目七大员。
邵世传得到了风水先生的暗示,便在南菜园的祖林里给他后奶奶建了一座大墓一个项目七大员。又在玉皇庙西边给自己也建了一座大墓。建这两座墓的时候,他后奶奶已死,所以说,这两座墓,一座是死人墓,一座是活人墓。为了免遭破坏,还专门请吴庄子上的老赵家来给看林地,后来老赵家就从吴家庄搬到了西汪沟。
他后奶奶的这座墓,连同迁来的另外三座墓,都在他的南菜园里,后来被公家征收,做了供销社,这几座古墓,就被人扒了出来,墓体是用沙子和白灰加小米粥豆腐汁整体浇筑而成的,十分坚固结实,在当时很稀少,只有县令以上的官人或富人家才能修建和占用,于是就废物利用,稍作处理,就当做了氨水池子一个项目七大员。后来不用氨水了,这个古墓做的氨水池子也就被破坏了。古墓被扒开的时候,传说有挖出来的带画的砖头,砖上的图案有的像鱼,有的像鸟,可惜的是都被当做破砖烂瓦给扔了。还有人说,在邵世传家老林里,还有一块透龙碑,上边带着官眼,是御赐功名的物证。
村里人还说,邵家林地里有很多大树,遮天蔽日的,林地里很黑,大白天一人都不敢在里边走一个项目七大员。供销社搞基建的时候,在地下还挖出来一个墓子,怪大,因为很深,就一直往下挖,不料想却挖成了一口井,水打不干,就成了供销社副食股煎炒烹炸的取水用井。
石干娘祠堂西边的这座古墓,为写这篇文章,我还专门过去看过,墓体呈东北西南方向,地上部分有八十公分,还有部分深埋于地下,墓体长四米,宽三米,有人说是邵世传的衣冠冢,有人说是空墓,反正邵世传没能占上一个项目七大员。在破四旧的时候,被人放了一炮,炸掉了墓体东南的一个边角,由此可见墓子修建的是多么坚固。墓子里边冬暖夏凉,生产队的时候,就拿来存放地瓜,可村里的村民认为,藏在坟子里的东西,不干净,就都不敢吃,因此,队里就把窖藏在这里的地瓜全部当做了薯种。因为这是一座空墓,没有殉葬品,这也是没遭到破坏保存至今的原因。
为啥说邵世传没占上这个墓子呢,得从两个方面说起一个项目七大员。
一是邵世传身后无儿一个项目七大员。虽然娶了两房媳妇,却都只生了闺女。
他的原配,是山后八楼刘家的闺女,混名字叫大牙,给他生了两个闺女一个项目七大员。
他的二房,是南边孟家树行子的,只生了一个闺女一个项目七大员。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呀一个项目七大员。为了后继有人,邵世传便过继了一个儿子,是沂南青驼陈家寨一个本家大地主邵世统的二儿子,叫邵泽明,外人都喊他叫明。当时邵世传和邵世统是本家,身份和家世又都差不多,邵泽明在家里是二少爷,便不愿意来,最后邵世统动用了家法,还动用了中间说事人,邵泽明才在众人的簇拥强制下,来到邵士传家,为了稳住邵泽明,说事人在邵世传家一连住了七天七夜,轮番做邵泽明的思想工作,邵世传收子心切,就一天杀一头猪来款待说事人。这样,邵泽明才算是勉强答应了下来。可后来,邵泽明在邵家大院住的时间并不长,就下了关东。
从闫家屯那边来的飞艇(飞机)轰炸了汪沟集,那时的汪沟集还在玉皇墩那里,那天正好是墩子会,赶会的人多,飞机一丢炸弹,人们就吓得四散奔逃,好多人就纷纷趴在邵世传的那座空墓子里躲着一个项目七大员。
不多久鬼子就派伪军占领了汪沟一个项目七大员。
咱再说说邵世传没占上墓子的第二个原因一个项目七大员。
有个地主叫王道三,很有势力,鬼子来的时候,想弄个官当当一个项目七大员。经给鬼子当翻译官的外甥指点,就想在汪沟建个炮楼送给鬼子作据点,因为在小主山,胡子山,诸满都建立了据点炮楼,唯独汪沟没有。
汪沟东头有条小河叫胭脂河,河东岸有一块高台子地,是邵世传家的一块菜园一个项目七大员。居高临下正是修炮楼的好地方。为了修炮楼占地,邵世传就和王道三闹生分了。
那时在汪沟一带有一支由许光和尹至善带领的武工队,为了破坏鬼子的进攻,就趁汪沟大集人多的时候,活捉了修炮楼的汉奸王道三一个项目七大员。
汪沟的百姓见汉奸王道三被抓,大快人心,便自发行动起来,拔掉了木桩,抬走了木棒,荡平了工地一个项目七大员。修汉奸围子的闹剧就这样结束了。
修不成围子,鬼子很生气,就派了六七个鬼子和三四十个伪军又到汪沟来修据点一个项目七大员。因为修据点的时候王道三和邵世传闹过别扭,王道三并因此丢了命,就都认为是邵世传告的密,鬼子的矛头便奔着邵世传来了。
于是,鬼子和伪军就把邵世传赶出了邵家大院,强行占用了邵氏庄园一个项目七大员。
在汉奸队伍里,有个绰号叫毛猴子的小队长,根据鬼子的授意对邵氏庄园进行了军事改造,挖了壕沟,修了炮楼,加高了围墙,设置了射击垛口一个项目七大员。
于是,名噪一时的邵家翰林院就成了鬼子的据点,由于驻扎在这里的鬼子少,伪军多,当时村里的百姓就都说它是汉奸围子一个项目七大员。
家被占了,邵世传和他的老婆孩子也被赶出来了一个项目七大员。他的两个老婆和孩子,去投靠了西汪沟村上的本家族人。而据点里的二鬼子,还在到处找他要庄园的房契地契,以达长期霸占的目的。
邵世传无家可归,就孤身一人东躲西藏,一会去沂南青驼的佃户家,一会去方城的佃户家,最后走投无路了,就去投奔诸满的邵子厚,想让邵子厚给撑撑腰、出出气一个项目七大员。
由于邵子厚错误估计形势,一会倒向国民党,一会参加八路军,一会又投靠日本鬼子,成了一个立场摇摆不定的人物一个项目七大员。
邵世传来的时候,邵子厚正率领伪保安大队驻扎在诸满日军据点,和日本人打得火热一个项目七大员。
邵子厚听邵世传说是因为对抗皇军修炮楼,才被赶出家的,怕惹火烧身受牵连,就不敢管邵世传的事,更不敢收留他一个项目七大员。
邵世传无家可归,就住到了方城东亭子自家佃户的一个场院屋子里,一病不起,最后就死在了这里一个项目七大员。
邵世传死后,佃户通知了邵氏族人和邵世传的家人,他的大老婆和小老婆,以及过继儿子邵泽明一个项目七大员。
邵泽明作为一个过继儿,是要披麻戴孝顶老盆恭送邵世传入土为安的,可是在去土地庙子泼汤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有本家族人垂涎邵世传的家产,纷纷前来找事闹事,接连打破了七个汤罐子,葬礼便无法进行一个项目七大员。实在没办法了,办公的便派人去请来了邵子厚,还把邵泽明的亲爹邵世统也请来压阵。
邵子厚听说后,便带着部队前来撑场子一个项目七大员。可那些闹事的人,平时也都是和邵子厚有来往的人,那些编造的邵世传欠钱欠地的理由,便都牵强附会的摆上了桌面。最后,由邵子厚做主,给每个闹事的人割让了地产才算结束。
接着,葬礼在邵子厚部队的保护下,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不仅请了两班子吹鼓手,还请了和尚道士超度亡魂,来了个风光大葬一个项目七大员。葬礼的风光程度,用一个插曲就能证明,这个插曲是东亭子村上的一位老人讲的,说邵世传死的时候,东亭子村里也正好有人死去,那家的孝子,都被这边的动静所吸引,离开灵棚,来看邵世传葬礼的热闹,回去后挨了白事执客的难堪,以至于成了一个笑话。
只是最后,邵世传到底埋在了哪里,谁也不知道,因为邵世传的棺椁是被邵子厚的部队保护着给拉走的一个项目七大员。
不过,也有人猜测,邵世传的埋葬地,不外乎有两个去向,一是诸满邵家老林,因为诸满是邵世传的老家,人们讲究叶落归根;二是沂南青驼陈家寨,因为陈家寨是邵世统的地盘一个项目七大员。
去诸满邵家老林,肯定是邵子厚的安排,而去青驼陈家寨,却是过继儿子邵泽明的主意,邵泽明他亲爹邵世统,在陈家寨也算是响当当的大地主,为了帮儿子把邵世传的葬礼办好,在陈家寨给邵世传找块墓地,还是能够做到的一个项目七大员。
最不可能埋葬的的地方,就是汪沟,因为他和日伪军的过节还没过去一个项目七大员。
葬礼仪式虽是在方城东亭子举行的,却没有埋在这里的可能一个项目七大员。因为这村上的老人记得他的葬礼,却都不记得村上有他家的林地。
不管埋在哪里,后来都没人说起过有人去上过坟一个项目七大员。因为邵泽明下了东北,邵世传的几个闺女也都远嫁了他乡。坟头上断了香火,即使埋在了这些地方,那也成了孤坟。
只是后来方城邵氏家族续修家谱的时候,有人调查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邵泽明从东北回来开过原籍证明,此后再无音讯一个项目七大员。1960年搞运动,邵世传二房媳妇受邵世传地主身份的影响,挨过批斗。
所以,西集前村西南的这座墓子,虽说是邵世传给自己修的,却没能占上,到最后,就成了一座空坟一个项目七大员。
讲述人:唐京兰 95岁 汪沟镇西集前村村民
王孝柏 80岁 汪沟镇东汪沟村村民
邵长晓 59岁 方城镇邵家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