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日渐临近,大运村也正式开村大学建筑七大员。
成都大学也是大运会首次将运动员村建在大学校园内的学校,也是唯一一所新建建筑“先给学生使用,再供大赛使用”的学校大学建筑七大员。在这里,中国的大学文化在全世界大学生群体中扩散,众多大运设施也在学校学生和广大市民间共享。
跟随红星新闻记者一起深入村中,看看贯穿全程的共享理念,如何在蓉城结出累累硕果大学建筑七大员。
↑大运村
大运设施共享:
唯一新建建筑“学生先用”的学校
大运村位于成都大学校园内部,学校面积为2300亩,大运村核心区域就占了一半以上,约1200亩大学建筑七大员。学校的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其中一部分是为了大运会而新建的建筑。大运村欢迎、注册与访客经理邓丽娜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大运村共有22个新建单体,欢迎中心便位列其中。
“这应该是唯一一个新建建筑‘先给学生使用,再供大赛使用’的学校了大学建筑七大员。”邓丽娜解释说,虽然新建建筑为大运会而生,在这里,全校师生的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已经持续了2年。而欢迎大厅的直播大屏幕、展厅等大部分硬件设施,不只在赛前供师生们使用,在赛后也会大部分被保留给学校师生们。
↑欢迎大厅
共用共享,不仅仅体现在大运村新建建筑的使用上,还包括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的楼栋大学建筑七大员。大运村文化和教育活动副经理何泓宇举了个例子,比如国际区的展览中心和互动体验中心等文化侧区域,所在位置就是学校的东盟艺术学院。目前在展区的部分布局和摆放的各类艺术展品,赛后也会根据情况留给学校师生,再适时为广大市民敞开大门免费欣赏。
↑展览中心
硬件类的共用,不得不提到大运村最大的亮点,那就是代表团公寓大学建筑七大员。大运村住宿服务主管孙宝哲介绍,大运村居住区分为A、B、C三个区域,共10栋公寓,均由成都大学学生宿舍改造,A区4栋、B区2栋、C区4栋,房间数为6522间,最大容量约11000人,每个房间面积大约21-25㎡。赛时,大学生宿舍可轻松改造成运动员宿舍;赛后,运动员宿舍又可轻而易举地变回大学生宿舍。
↑代表团公寓
具体是如何实现设施共用的?孙宝哲举个例子大学建筑七大员。大运村所有的床均按照2米长度设计,考虑到运动员的身高问题,通过加装床尾凳的方式加长至2.3米左右,这种可“组装”的床铺不仅将在大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提供休息场所,也可重新组装为大学生组合床构造。
大运文化共享:
首次将运动员村建在大学校园内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大运村由成都大学承办,是自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以来,首次将运动员村建在大学校园内大学建筑七大员。究其目的,就是为了回归大学生运动会的初衷,让来自世界的大学生在此一起感受到这里的大学文化、大运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共享,大运村做的第一步是把文物请进村、让文物走出来大学建筑七大员。在国际区4层楼的展览中心,一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厅,二楼是摄影作品展厅,三楼是美术作品展厅,四楼是书法作品展厅。就在一楼,记者看到了多件声名远扬但从未目睹过真容的展品,这些都是从四川各地市州精挑细选并送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展品。
↑展览中心
比如,被誉为“东方活龙”的泸州雨坛彩龙大学建筑七大员。雨坛彩龙的耍法着眼于龙的性格表现和人文情感的传达,神采飞扬、气势磅礴既是龙的精神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雨坛彩龙表演套路丰富,能够做出翻、滚、卷、转、游、盘、穿、缠、跳等高难动作。展区的这一条雨坛彩龙非常华丽,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它以泸县当地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两个主龙头为样,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栩栩如生。
再比如,中心请来了青神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竹编巨著《清明上河图》大学建筑七大员。这幅《清明上河图》长约6米,宽0.4米,据说用了5万根竹丝展现了中国北宋风俗风貌。除了竹编版的,红星新闻记者还看到了用蜀锦制作而成的巨型《清明上河图》。除了青神竹编,中心还展示了道明竹编、达州竹编等五六种特色竹编作品。
↑展览中心
此外,还有与江苏“宜兴紫砂”齐名的荥经砂器大学建筑七大员。荥经砂器在四川瓷土缺乏的情况下,以本地盛产的一种黏土和煤灰,经过100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荥经砂器质地古朴,抗腐蚀、耐酸碱,不起化学反应,储存食物不易变质,能保持食物营养成分和食鲜味美,因此广受赞誉,经久不衰。
文化共享,不仅仅是通过大运会、大运村的平台向世界共享四川的传统文化,还着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大学建筑七大员。在中心的二、三、四楼,是面向全国各地征集的文化作品。文物共享为文化共享打下根基,指明了方向。
大运遗产惠民:
大运村艺术中心等将向市民开放
在建设大运村的过程中大学建筑七大员,成都大学不少硬件、软件设施都得到了提升,待大运会结束后,如何让这些设备设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对此,红星新闻记者走访了解到,大运村的各类建筑、设施设备在大运会结束将转化为学校的办学资源,像大运村艺术中心、美术馆、图书馆等空间也将面向市民开放,最大力度地实现大运遗产惠民大学建筑七大员。
目前来看,比如国际区高质量建设的天府陶瓷博物馆、天府文化展陈体验馆、传统工艺研究院、成都地方文献馆等多个平台,现在就已准备就绪,届时将面向市民开放大学建筑七大员。除了学校高质量打造的场馆外,成都大学提档升级后的校园今后也将更多面向市民开放,比如大运友谊林、升级改造的明德广场,非常值得市民来打卡。此外,学校东盟艺术中心也将面向省市文艺团体和省市重大赛会承接各类演出活动和各类赛事,并向社会开放校内演出。
↑互动体验中心
在国际区,互动体验中心依托东盟艺术中心改造建设而成大学建筑七大员。文化和教育活动副经理盖杨就向红星新闻记者透露,体验中心新改造的汉服体验室明确会留下送给师生。学校方面也有意将这里向成都市民免费开放。此外,体验中心还有皮影、绳编、风筝、剪纸、蜀绣/香包、竹编、脸谱、书法/国画和年画这9种文化体验室,有望留给大众。
圆梦大运,但不止步于大运大学建筑七大员。在更深层次上借助大运村,助力大运设施师生共用、中国文化全球共赏、大运遗产全民共享。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筹办大运会既是庄重承诺,更是发展契机。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摄影 刘海韵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