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_古文翻译《柬半邨先生》

内容导航:

  • 《攘鸡》古文翻译
  • 《文先生》古文翻译
  • 《藤野先生》翻译成古文怎么翻译
  • 《张养浩》古文翻译
  • 一、《攘鸡》古文翻译

    一、译文

    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赋税,今年还办不到,先减轻一些,等到下年然后实行,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取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 。'(他)说:‘请允许我减少偷鸡的次数,每月偷一只鸡,等到第二年,就停止(偷鸡)。如果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就赶快停止,何必要等到来年呢?"

    二、出处

    战国·孟子《孟子》之《攘鸡》。

    三、原文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宋国有个当大官的人叫戴盈之。有一天,他对孟子说:“百姓们对我们现在的税收政策很不满意,我打算改正一下,废去目前的关卡和市场的征税方式,恢复过去的税法。你看怎么样?”

    孟子知道戴盈之的做法是愿意取消部分捐税,但又推说今年只能减轻,要到明年才能全部取消。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戴盈之的话,而是举了一个“偷鸡贼”的例子,用这则故事来劝说戴盈之。

    二、赏析

    明明知道做错了,却不愿意彻底改正,只是以数量减少来遮掩已有的错误。这则寓言生动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实际上是人心写照。它启示我们:知道错了的东西,要及时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明知故犯。

    二、《文先生》古文翻译

    明代·宋濂《张养浩》白话释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一天到晩不停地读书,白天默默地背诵,夜晚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张养浩任堂邑县尹。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

    免除曾经儆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

    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盗贼们感动得哭了。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党羽凶恶残暴,为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原先的县尹没有一个敢于追查的。张养浩来到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

    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

    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

    天历二年,陕西大早,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皇帝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便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

    登车上路,遇到饥饿的人便救济他们,遇到死了的人就好好的给他安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钞票出来买粮,(钞票)稍微有些不清便米商就不收,到府库去兑换,那些狡猾的官吏存心骗人,换十贯钱他们给五贯,许多天得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

    张养浩到任四个月,没有在家里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一天到晚没有稍微的懈怠。于是操劳卧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

    原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

    至正二三十年(1363年)五月,朱元璋建礼贤馆,宋濂等人均在馆中。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官。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诏修《元史》,至二月开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学士、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同年八月,《元史》书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洪武三年(1370年),因欧阳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迹还朝,朱元璋遂于二月初六开局续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至七月一日,全书告成。七月,因失朝被降职为翰林编修。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

    人物简介:

    张养浩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其曾祖以上的事迹已无可考。所可知者就是其祖父张山曾经从戎,其父张郁弃儒从商,所以积攒了一定的资产,为幼年张养浩的就学创造了经济基础。

    后因子贵,追封通议大夫(正三品) 、吏部尚书(正三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济南郡侯(正三品);母亲许氏,后追封济南郡夫人。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寒食节前后,张养浩生于济南历城县一户富裕人家。根据其后来作品《双调胡十八》中自述:“从退闲,遇生日,不似今,忒稀奇。正值花明柳媚大寒食,齐歌着寿词,满斟着玉杯,愿合堂诸贵宾,都一般满千岁。”判断其生日大约在寒食节前后。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外祖父许氏一家从济南迁徙至江南,7岁的张养浩随母亲送行到城西。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失主已经走远了,养浩又追上去交给失主。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岁的张养浩,读书学习非常,经常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就制止他,而他白天把书默默地背诵,晚上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读书。

    至元十九年(1282年),母亲,外祖父相继去世,父亲又续娶尚氏,为养浩的继母。

    三、《藤野先生》翻译成古文怎么翻译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人们称他为石田先生。他在诵读方面很精专,从坟典丘索,以及杂家的言论,没有他不看的。曾经拿很多钱购买了一部古书,在斋阁中放着。有一天一个客人来,见了书认真地看了后,问他从哪里得到的。沈先生说:“您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客人说:“希望您不要惊奇。这本书,是我的书,我丢失它已经很长时间了,没有想到今天才在这里见到它。”沈先生说:“有什么可以验证吗?”客人回答说:“在某卷的某页,我曾经记着某个事情,大概还在吧。”沈先生打开书一看,果然应验,就归还了客人。

    四、《张养浩》古文翻译

    明末清初在狱中,与明代抗清英雄夏完淳一同被捕的其岳父钱栴一度意志沮丧,流露出贪生怕死的念头。夏完淳以大义激励其岳父:“当日者,公与督师陈公子龙及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上启国主,为江南举义之倡,江南人莫不踊跃。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遂使钱栴得全晚节。随后夏完淳又写了一首《简半村先生》,以勉励钱栴:

      简半村先生
      夏完淳

      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
      自羞秦狱鬼,犹是羽林儿。
      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大意是 我甘愿今日如此啊,象王郎一样又如往常。羞煞监狱里面这些鬼魂,我仍然是一个英雄的战士。月儿发白了人们在唱歌,霜露空寂而英魂含悲。英雄看淡生死之路,仍然却似我来人世一番壮丽的旅程。

      夏完淳(1631-1647),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南明诗人,爱国英雄。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当时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一次他问岳父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无从回答。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就,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死年才17岁。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荡湾村夏允彝墓旁。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小昆山荡湾村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 亩余。陈毅同志于1961年亲笔题写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个行楷大字,字字有神,体现了陈总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号瑗公,上海松江人。夏完淳父,其兄夏之旭。崇祯初年,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鳞征、周立勋六人组成几社,取义于“绝学再兴之几”之意,为“几社六君子”。崇祯二年(1629年),张溥主持在吴江召开“复社”成立大会——尹山大会,合南北各地文社为一社。包括江南应社,松江几社,苏州羽朋社、匡社,浙西闻社、庄社,浙东超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昆阳云簪社,武林读书社,山左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黄州质社等。复社不同于东林党,未结成政治力量,而是主张以学救时,以学卫教。尤其是夏允彝对东林党有清醒的认识,“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认为东林党人“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福建长乐知县,五年而县大治。吏部推举天下贤能知县七人,夏允彝居第一,将重用,因母丧,回家“守制”。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闻清军入关,赴扬州走谒兵部尚书史可法,与谋兴复。闻福王已在南京即帝位,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遂还。擢为吏部考功司主事,疏请“终制”,未赴任。次年,清兵下江南,遣安抚使至各郡罗致遗臣。夏允彝坚拒不见,避居曹溪。后乃与陈子龙、徐孚远、沈狄龙、李待问等在松江起义抗清。吴淞水军副总兵吴志葵乃其门生,夏允彝招之来松,劝说攻取苏州,自任随军参赞。吴志葵短于谋略,部下水军懦弱,不敢进攻。独有福山副总兵鲁之屿率勇士三百人,斩胥门而入。夏允彝急催吴志葵出动全部大军跟进,吴志葵犹豫不决。鲁之屿失援战死,三百人悉遭覆没。夏允彝大惊,请吴志葵速与清军决战。吴志葵怯,欲退兵登舰。夏允彝力争不得,于是流泪遍拜诸将士,以大义劝说他们不要退兵,乃继续屯于苏州城下。相持多日,苏州城终未攻下。清兵出击,水军退至泖湖结寨,夏允彝仍回曹溪家中,作《千秋岁引·丽谯》词感怀:

      千秋岁引·丽谯
      夏允彝

      泽国微茫,海滨廖廓,万堞孤城逼天角。
      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
      苎城花,秦山月,都萧索。

      刺史风流携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几忘却。
      三柳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
      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

      后闻松江府城被清兵攻占,又闻好友徐石麒领导嘉兴起义失败殉国,好友侯峒曾、黄淳耀等领导嘉定起义失败殉国,以及吴志葵的水军在黄浦江被清军全歼,就说:“某人之军,师败,则死之。”决定自杀殉国。有人劝他渡海到福建去,再图恢复。夏允彝说:“吾昔吏闽,闽中八郡咸怀思我。今驾一航南趋,图再举事,固善。然举事一不当,而行遯以求生,何以示万世哉!吾将从虞求(徐石麒字虞求)、广成(侯峒曾字广成)游耳。”松江的清军统帅素闻夏允彝名,必欲一见,说:“夏君来归我,当大用;既不愿为官,只求见一面”。夏允彝在门上大书道:“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尔即无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
      夏完淳(1631-1647),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夏允彝子,祖籍浙江会稽,大禹之后。聪明早熟,天资极高,且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五岁读经史,七岁能作文,八岁随父赴北京,受到前辈赏识,九岁即出书《代乳集》。后随父赴福建长乐,十二岁返乡,拜其父之友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录一首随作小诗《绝句》:
      绝句
      夏完淳

      扁舟明月两峰间,千顷芦花人未远。
      缥缈苍茫不可接,白云空翠洞庭山。
      十三岁,与杜登春等有志少年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名求社),为古代的少年先锋队,夏完淳任会长。通过同学关系认识后来的妻子钱秦篆,钱秦篆年长夏完淳一岁,娇艳而又能歌善舞,于是夏完淳追求她,天天写情诗,有名的如《卜算子·断肠》、《寻芳草·别恨》:
      卜算子·断肠
      夏完淳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寻芳草·别恨
      夏完淳

      几阵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
      小禽儿,唤得人归去,唤不得愁归去。

      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
      恨柳丝,系得离愁住,系不得离人住。

      钱秦篆难免芳心怦动,就在夏完淳老师陈子龙的做媒撮合下,1945年春两人正式拜堂成婚。可惜啊,小两口甜甜蜜蜜的生活没过多久,清军就南下侵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次夏完淳问岳父钱栴(1598-1647):“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钱栴惊愕,一时无从回答。国难当头,为了保家卫国,夏完淳便跟随老爹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栴一起起义抗战。后来松江起义失败,夏允彝投水殉国,死前嘱咐儿子继续战斗。
      那么夏完淳就跟着陈子龙继续抵抗。明年春,打听到太湖长白荡有支义军,头儿叫吴易,就把剩下的家产全部变卖,折成军饷送给吴易,并在吴易手下当了参谋长。吴易的部队是江南第一支抗清义师,曾攻克吴江县城,也曾出动配合苏州之役,后来兵败溃散,吴易覆舟后泅水得生,召集散亡,重整旗鼓。在吴易军中,夏完淳斗志高昂,留有《即事》、《鹑衣》等战斗诗歌: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鹑衣
      夏完淳

      鹑衣东去独登台,歌舞军中转听哀。
      赵信城头秋月满,李陵碑上暮云开。
      吴江落日围山尽,震泽微风入阵回。
      沧海一椎亡命后,桥边黄石待人来。
      吴易(1612-1646),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未谒选而京师失守,走附史可法。初,吴易行事不拘于礼教,人家都说他难起义兵;后来在军中,经常跟一群小子打马吊、喝酒;被捕后,也没有必死之心。因此一些自命清高的人都鄙薄吴易。但是吴易始于起义、终于殉国,大德未亏、大节昭然,比之清谈之辈,简直天上地下。吴易牺牲前作绝命词一首:

      绝命词
      吴易

      落魄少年场,说霸论王,金鞭玉辔拂垂杨。
      剑客屠沽连骑去,唤取红妆。
      歌笑酒炉旁,筑击高阳,弯弓醉里射天狼。
      瞥眼神州何处在,半枕黄粱。

      成败论英雄,史笔朦胧,与吴霸越事匆匆。
      尽墨凌烟能几个,人虎人龙。
      双弓酒杯中,身世萍逢,半窗斜月透西风。
      梦里邯郸还说梦,蓦地晨钟。

      夏完淳被捕。既捕,从松江沈泾塘出发,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松江县佘山镇内,为陈子龙于南都之变后村居盘桓处,夏完淳曾随游于此),夏完淳想起老师陈子龙,百感交集,遂作《细林夜哭》哀悼恩师:

      细林夜哭
      夏完淳

      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
      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
      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
      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
      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
      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
      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
      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
      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诗中叙事与抒情交叠进行,先写实地理背景,益之以古史典型,故有泪洒秦庭与矢飞聊城之事。但大势已去,天地崩而威灵怒,遂死江中、殉节报国,可望与先前死难之先帝地下相会云云。继而全诗情转而切入自叙颠踬,一举竟入清兵罗网,若赵氏孤儿兼为田横之客,则必死无疑。全诗俯仰浩叹,实即野哭,但犹自励“且莫哀”,改以筑室夜台的凄清境界,以寒霜苦月的形象,深化时代所加诸个人的无穷寂寥。全诗声泪俱下、哀感动人而又慷慨激昂,配以典故,则更令人怀古伤今。人虽为国捐躯,但是宇宙终将长存英烈之气,以至于永远。
      由青浦入运河,一路北去,过苏州虎丘,将至憨憨泉时遇杜登春(求社社友),夏完淳回想童年往事,感慨万千,遂作《虎丘遇子高》赠予杜登春(杜登春字子高):

      虎丘遇子高
      夏完淳

      竹马交情十五年,飘零湖海更谁怜。
      知心独吊要离墓,亡命难寻少伯船。
      山鬼未回江上梦,楚囚一去草如烟。
      高堂弱息凭君在,极目乡关思惘然。
      杜登春一时痛哭流涕,但又无可奈何,只好一路尾随。过常州时,不期而遇同乡宋徵舆(字辕文),之前此人与陈子龙、李雯并称云间三子,又玩弄过柳如是。这时宋徵舆适擢清朝进士第,夏完淳乘机作《毘陵遇辕文》诗嘲讽他:

      昆陵遇辕文
      夏完淳

      宋生裘马客,慷慨故人心。
      有憾留天地,为君问古今。
      风尘非昔友,湖海变知音。
      洒尽穷途泪,关河雨雪深。

      过丹阳,已近南京,写下《由丹阳入京》,深觉壮志未酬:

      由丹阳入京
      夏完淳

      万里山河拱旧京,楚囚西去泪如倾。
      斜风衰柳丹阳郭,细雨孤帆白下城。
      残梦忽惊三殿报,新愁翻觉一身轻。
      从军未遂平生志,遗恨千秋魁请缨。

      船到江宁,夏完淳望见隐隐的钟山,仰天长啸:“我得归骨于高皇帝孝陵,千载无恨!”回首又望望故乡,朝东方拜了几拜,临别故乡作成《别云间》(松江古称云间):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中表现了他对故乡依依惜别的深情挚意,表现了他对明朝覆亡、山河非我的无限伤感,更突出地表现了他至死不屈的贞风亮节。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书生,经历了如此惨烈严酷的事变和考验,肩负起如此重大庄严的义务和责任,表现得如此镇静和果决,真是民族之魂有托,四百年后仍令人追思不已,尚飨其英灵!

      解下长江,便入金陵地界。正值傍晚时分,南京经过清兵洗劫杀戮,已历两年,但是各处还都是断壁残垣,偶尔有一两家炊烟升起,灯火寥落,一派苍凉景象。故国故都,亡国之恨,一时涌上心头,于是夏完淳又写下小令《江水儿·金陵杂咏》:

      江水儿·金陵杂咏
      夏完淳

      望青烟一点,寂寞旧山河。
      晓角胡笳马上歌,黄花白草英雄路,闪得我对酒销魂可奈何!
      荧荧灯火,新愁转多。
      暮暮朝朝泪,恰便是长江日夜波。

      孔子说过:“微管子,吾其披发左衽矣。”春秋初期,中原华夏各国诸侯林立,互相攻伐,北方游牧部落趁机入侵,黄河一带也遭蹂躏。当此时,小国亡国灭种、披发左衽,大国则丧师割地,中华岌岌可危。幸好出了一个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华夏大义为重,率华夏各国多次击退北方戎狄,挽中华文明于既倒、创三千年灿烂基业。夏完淳一行进入南京城,街上青壮老幼都拖着一条奴才辫子,金陵六朝金粉之地,却也几多屈辱,而今竟披发左衽,可悲可叹。秦淮河边杨柳依依,随风招摇,难道曾经朝气蓬勃的中华竟如杨柳这般柔弱么?夏完淳这么想着,鼻子一酸,不禁又写下一首《一剪梅·咏柳》:

      一剪梅·咏柳
      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日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饷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于是羁押于南京,夏完淳被拘等候问案时,关在皇城一座临时监狱,竟是明朝南都时代(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太监居住的故宅。夏完淳觉得真是滑稽,不伦不类,因作《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

      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
      夏完淳

      孤臣魂已断,况复见长安。
      歌舞愁云散,池台落日寒。
      重来中贵宅,空挂侍臣冠。
      一片银铛影,还同剑佩看。

      于此生死关头,夏完淳犹忍俊不禁,不忘调侃一番。油然忆及三年前,弘光政权于危急存亡之秋,竟歌舞升平于斯,终告不保,非仅生灵涂炭,则声色敛慝,楼榭亦复黯然不堪闻问矣。然而即使身陷囹圄,夏完淳仍然斗志不减,在他看来,眼前这个镣铐的闪闪光影,不正像是好汉腰间的剑佩吗?
      等了若干日,因为吴胜兆一案牵连甚广,所以清江南招抚大学士洪承畴亲自提审。洪承畴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心怜其才,又见夏完淳尚且年少,因此想好言相劝。他问:“闻汝曾上奏鲁逆,可有此事?”夏完淳昂首答:“不错。”洪承畴假惺惺道:“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夏完淳伸直腰板,佯装不知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吾闻亨九(洪承畴字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洪承畴一时语塞,大汗淋漓。左右差役以为他不知道,皆说:“小子妄言,今洪大人即坐于堂上。” 夏完淳大怒,声色俱厉:“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言毕,大骂洪承畴。洪承畴如丧家之犬,色沮气夺,无辞以对。左右面面相觑,不知咋办。过了好一会,洪承畴擦了擦豆大汗珠,这才有气无力地把手一摆:“带下去,带下去。”洪承畴屡次招降而屡次受辱,呜呼哀哉,看来当汉奸得先毁了容,这样不但别人认不出来,也不怕会丢脸没面子了。
      夏完淳关押在监狱八十余天,自被捕至狱中写下的诗文,辑为《南冠草》和《狱中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死亡的威胁并没有使他恐惧,他感到伤心的就是没有实现他保卫民族、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忆及三年前意气风发,三年来豪情时时激荡心中,虽九死而不悔,一气呵成套数《南仙吕·傍妆台·自叙》:

      南仙吕·傍妆台·自叙
      夏完淳

      [傍妆台] 客愁新,一帘秋影月黄昏。几回梦断三江月,愁杀五湖春。霜前白雁樽前泪,醉里青山梦里人。(合)英雄恨,泪满巾,响丁东玉漏声频。
      [前腔]  两眉颦,满腔心事向谁论?可怜天地无家客,湖海未归魂。三千宝剑埋何处?万里楼船更几人!(合)英雄恨,泪满巾,何处三户可亡秦!
      [不是路] 极目秋云,老去秋风剩此身。添愁闷,闷杀我楼台如水镜如尘。为伊人,几番抛死心头愤,勉强偷生旧日恩。水鳞鳞,雁飞欲寄衡阳信,素书无准,素书无准。
      [掉角儿序]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合)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
      [前腔]  盼杀我当日风云,盼杀我故国人民,盼杀我西笑狂夫,盼杀我东海孤臣。月轮空,风力紧。夜如年,花似雨,英雄双鬓。(合)黄花无分,丹萸几人。忆当年,吴钩月下,万里风尘。
      [余音]  可怜寂寞穷途恨,憔悴江湖九逝魂,一饭千金敢报恩。

      可惜自己尚年少,心有余而力不足,既不能率领千军万马驰骋沙场,又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于是夏完淳想起了精卫鸟,衔石填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自己不正是一只小精卫么?遂作《精卫》以明志:

      精卫
      夏完淳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及至父、师相继殉国,知交半零落,竭蹶救亡却无力回天,此恨绵绵难销万古愁。大仇未报、壮志难酬,而身陷敌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少年情怀,为何承载这多愁绪,遂有《南仙吕·甘州歌·感怀》:

      南仙吕·甘州歌·感怀
      夏完淳

      [甘州歌] 兴亡成败,叹英雄黄土,侠骨荒邱。千秋万岁,无限为龙为狗。君不见六朝烟草余芳乐,几片降旗上石头。青天外,白鹭洲,暮鸦残照水悠悠。斜阳里,结绮楼,湘帘半挂月如钩。
      [前腔]  新寒入敝裘,想霜鞯骏马,飘零难偶。江花江草,秋来剪出离愁。想着我弓开杨叶胡云冷,剑拂莲花汉月秋。愁三月,梦九州,归期数尽大刀头。人千里,泪两眸,西风雁字倩谁收。
      [前腔]  吞声哭未休,怅荒烟古渡,衰蒲残柳。清霄无寐,漫将往事追求。珊鞭风软金条脱,宝剑霜生锦臂鞲。飙威驶,露影流,隔墙人唱小伊州。杯中物,鬓上秋,梦回酒醒月空楼。
      [前腔]  南冠客楚囚,望云山万里,那禁回首!丁丁晓箭,难为心坎眉头。几番的空帘剪雨三更梦,我待要望海乘风万里游。雨空逝,水自流,寒江积雾放孤舟。空中影,浪上沤,玉关何处觅封侯!
      [余音]  我那人呵影何方?书在金陵,客梦西楼。一样西风两地愁。

      在狱中,与夏完淳一同被捕的岳父钱栴一度意志沮丧,流露出贪生怕死的念头。夏完淳以大义激励其岳父:“当日者,公与督师陈公子龙及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上启国主,为江南举义之倡,江南人莫不踊跃。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遂使钱栴得全晚节。随后夏完淳又写了一首《简半村先生》,以勉励钱栴:

      简半村先生
      夏完淳

      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
      自羞秦狱鬼,犹是羽林儿。
      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钱栴又小声说:“汝尚年轻,何必与我等俱死。”夏完淳正色道:“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 !”言毕,想起那苦命的妻子,长叹一声,含泪写下一首《寄内》诗,寄言青梅竹马的妻子,嘱她好自珍重:

      寄内
      夏完淳

      忆昔结缡日,正当擐甲时。
      门楣齐阀阅,花烛夹旌旗。
      问寝叹忠孝,同袍学唱随。
      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儿。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衔”。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二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义。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夏完淳诗、词、曲样样精通,文章也感人肺腑,史论如《续兴亡录》尤见解独到,真乃千古奇才。况新婚燕尔即投身抗战,不屈而死,实是中华脊梁!抗日战争时期,夏完淳的事迹被改编为话剧《南冠草》,在大后方巡回演出,激励了广大抗日民众。1961年,陈毅为夏氏父子墓亲自行楷题碑“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

      夏完淳牺牲后,其妻钱秦篆产下一男婴,谁料世事多艰,婴儿竟夭折了。夏家满门忠烈,自夏之旭、夏允彝以迄夏完淳,忠良竟然绝嗣。夏母与钱秦篆遂削发为尼,不做新朝良民。夏完淳的岳家除了钱栴,还有钱栴兄钱棅、完淳内兄钱熙和钱默殉难。完淳姐姐夏淑吉(1618-1661)嫁与侯玄洵,侯玄洵本人已于崇祯九年(1636年)病死,侯玄洵伯父侯峒曾及两个堂兄侯玄演、侯玄洁在保卫嘉定时殉难,当时清军又制造“嘉定三屠”惨案,大开杀戒,全城百姓几乎杀光。侯玄洵父侯岐曾又在松江兵变失败后殉难。钱、侯两家男丁也几乎死绝,夏淑吉的儿子侯檠在十几岁时病死,于是夏淑吉跟随母亲、弟媳作尼姑去了。
      夏完淳英勇就义前,于南京狱中写下了《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两封催人泪下的家书。《狱中上母书》中,夏完淳回顾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自己却“菽水之养无一日”“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的内疚之情,抒发了对未能报答双亲之恩的拳拳深情和对家事的谆谆嘱托。信中夏完淳还不忘“中兴再造”,“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国难家仇的遗恨,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浸满纸背,全信既血泪交萦又浩气回荡。《遗夫人书》中,夏完淳盛赞妻子“贤淑和孝,千古所难”,又抒发自己“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的酸悲,英雄气壮与儿女情长交织在一起,催人泪下。我常想,面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恨,这个少年人该要辗转反侧多少个夜晚啊!其中的肝肠寸断,又有谁人能与之分担呢!而《土室馀论》则发出了时代最强音,临死之际还要高呼“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英雄的愿望,终于在辛亥之际实现,英魂可以告慰于九泉矣。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