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抗战后期国民党装备_国民党二战时的的装备

内容导航:

  • 二战时期国军军事武器使用有多厉害
  • 为什么二战时的国民党军队有那么多德式装备?
  • 在二战时期,国军装备的手 枪主要有哪些?
  • 二战时中国武器有哪些?
  • 一、二战时期国军军事武器使用有多厉害

    国民党空军装备的I-15战斗机

    前排右二者手持勃朗宁FN M30轻机枪;右三和左三肩上都扛着一挺DP27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左二者则手持一个DP机枪的备用弹盘,其他人手持捷克ZB-26轻机枪,

    200师装备的苏制BA-3装甲汽车

    第五军装备的苏制T-26轻型坦克

    常凯申正在参观意大利CV-33轻型坦克,后方则是一辆苏制T-26轻型坦克

    国民党军队装备的苏制M1930型37mm战防炮

    士兵手持比利时制造的勃朗宁FN M30轻机枪,这是比利时勃朗宁特许生产的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的改良型

    二、为什么二战时的国民党军队有那么多德式装备?

    首先,先明确一件事,就是二战时的中国(中华民国)是一个农业国,军工生产能力不强,因此从外国购买武器,由于各地军阀喜好,条件不同,导致了武器种类繁多,中国也被冠以“万国武器博物馆”之称。那么我不一定说得全,尽量做到全面,从海陆空军各军种给你说一下中国的装备。
    首先是步兵的标配步枪,这里最主要的两款步枪都是国产步枪,即汉阳1888式步枪(主要是列装川军,黔军等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地方军阀)和中正式步枪(主要供给中央军,晋绥军,桂军,粤军等部队),此外,也有一些军阀列装一些其它步枪,比如中央军精锐部队(德械师)在列装中正式时也有一部分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滇军用的是比利时FN1935式步枪,东北军用的是日本三八式步枪以及东北兵工厂生产的辽13式步枪,此外还有一些军阀用着意大利卡尔卡诺式步枪(粤军)和法国勒贝尔1886式步枪(滇军),数量比较少,且这两款步枪在当时已经过时。故影响力有限。在抗战中期,由于苏联援助,中国获得了一批苏联莫辛纳甘式步枪,主要配给了中央军,湘军,粤军等身处一线,比较受重庆政府“照顾”的部队,战争后期,在印度的驻印军(新1军和新6军)以及云南的远征军(不是第一次远征军!主要是71军,8军,54军,5军)列装了美国的M1加兰德自动步枪(不知道有没有列装春田步枪)和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这里中国军队主要是中正式步枪最为经典(虽然没有汉阳式普遍),中正式步枪是民国仿制德国毛瑟1924式的成果,口径为7.92mm,相比之下日军的制式步枪三八式步枪口径为6.5mm,因此中正式的威力要大于三八式,而且工艺简单,适合中国大规模量产,可靠性还是还不错的,缺点还是有的,比如射程,不如三八式步枪,其次是精度,不如三八式,然后是后坐力大,中正式仿造的毛瑟步枪是一款西方步枪,它是以西方士兵的体格设计的,西方士兵普遍比亚洲士兵更魁梧,高大,使得中国士兵由于营养不良无法承受强大的后坐力导致疲惫不堪,最后是长度,中正式加装刺刀的总长度不如三八式加刺刀长度,这会使中国士兵在肉搏战中吃亏。总之,中正式与三八式各有优劣,三八式只要不是打到要害都不至于死,中正式只要命中非死即伤。后期随着加兰德自动步枪的进入,中国军队的轻武器对日本形成了碾压状态,主要得益于中国军队自动火器多的优势。
    第二是手枪,手枪方面,中国的德械师官兵配备了毛瑟军用手枪(俗称盒子炮),军官则配备了比利时的勃朗宁手枪(高级将领)和美国的M1911(没错,就是这个军用手枪之王,一般给了驻印军将领)。相比之下日本的南部十四式手枪(日本士兵不用手枪,将领才有),穿透力极弱,连木板都不一定打得穿。手枪方面中国也是优于日本。
    冲锋枪方面,中国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冲锋枪,型号是德国的MP18“伯格曼”冲锋枪(俗称花机关),也就是一战末期德国“暴风突击队”的制式武器。后来被各路军阀列装,其中中央军与东北军最多,淞沪会战时国军德械师中也大量列装了MP18冲锋枪(主要是高级将领卫队和经验丰富的老兵),经常将这些士兵集中起来组成花机关突击队使用。后期中国从美国引进了M3冲锋枪(就是那个黄油枪)和汤姆森冲锋枪以及英国的司登式冲锋枪,逐渐对日本形成了火力覆盖,而日本由于对白刃战的迷信以及认为“百发百中(步枪射击)优于百发一中(冲锋枪射击)”的观念一直没有考虑列装冲锋枪,直到战争末期在太平洋被美军以及中国战场被中国军队用冲锋枪打得抬不起头时 才弄出来一款百式冲锋枪,不过数量不多且性能平平,因此冲锋枪方面中国完胜。
    机枪方面,分为轻重机枪,轻机枪,中国最多的轻机枪莫过于捷克ZB26式轻机枪,此外,抗战前,中国军队还列装有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主要集中亮相于“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十九路军)和丹麦麦德森轻机枪,德国MG13轻机枪(主要是中国从德国进口的坦克,装甲车上携带的),法国哈奇开斯M1922式(滇军,中央军装备,号称“后勤噩梦”),芬兰拉蒂M26式轻机枪,比利时FN1930式轻机枪(滇军)。抗战中期苏联援助了中国一部分捷格加廖夫轻机枪(DP机枪),后期中国军队则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英国的布伦式轻机枪(其实战争前中国从英国购买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上面就是布伦式轻机枪),加拿大的勃然式轻机枪,美国M1918式轻机枪。相比之下,日本最有名的轻机枪莫过于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由于编制统一,后勤比中国轻松的多,但缺点也多,比如可靠性极差,经常卡壳故障,且独特的漏斗式供弹方式要求射手训练有素,所以一旦射手战死,其它士兵不会上弹,很可能造成火力中断。因此中国除了后勤方面之外,轻机枪(主要是捷克式)性能是优于歪把子的。
    重机枪方面,中国列装最多的就是仿制德国MG08重机枪的国产24式重机枪,当然,国内还是有相当一部分MG08重机枪的,除此之外,位于云南的“法械师”滇军拥有法国哈奇开斯M1914式重机枪(这装备中央军都眼馋)。抗战后期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利器——美国M2重机枪(俗称老干妈)。日本的九二式重机枪性能也算不错,至少可靠性方面比二四式重机枪好,但是适用环境不如二四式重机枪,射速也不如二四式,总之,重机枪方面,双方持平,如果这中国多一点哈奇开斯和老干妈,就是绝对的碾压了。
    接下来就是辅助类支援武器,比如高射机枪,机关炮,迫击炮,掷弹筒方面了。首先是高射机枪与机关炮,机关炮的定义一般是20mm及其以上的小型速射火炮,同时部分机关炮是高平两用的,放高打飞机放平打装甲。高射机枪一般指大于重机枪口径低于20mm口径的大型机枪。在当时,中国军队拥有的高射机枪很少,我所知道的似乎只有一款——法国哈奇开斯M1930式高射机枪(列装滇军),而且数量不多且弹药补给困难。似乎出现在禹王山战役,60军用它打爆了几辆日军装甲车,修滇缅公路时,也用它来防空过。日军方面的高射机枪我不清楚。不过机关炮方面,中国还是比较多的,估计抗战前有个三四百门。型号也是五花八门的,最多的应该是瑞士的苏罗通20mm机关炮和厄利孔20mm机关炮,其次是丹麦麦德森20mm机关炮,意大利布雷达20mm机关炮,最少的是法国哈奇开斯25mm机关炮(滇军有4门)。其中性能最好的,最受欢迎的是瑞士厄利孔机关炮,相比之下日本的九七式机关炮在供弹方面,射速射程方面均不及厄利孔机关炮,但日军装备较多,厄利孔在中国最多不过一百多门,影响力有限。
    迫击炮掷弹筒方面,说白了,掷弹筒就是“超轻型迫击炮”优点是便于携带,随停随射,缺点是没有瞄准装置,精度不如迫击炮。掷弹筒方面,中国主要是缴获日军的掷弹筒加以仿制(外国人不用掷弹筒这个装备)。迫击炮方面,中国军队的迫击炮来源有四种,一是战场缴获(日本89式迫击炮),二是国外购买,三是国外购买后仿制,四是自己生产(貌似只有东北兵工厂做到了),国外购买的迫击炮主要是法国的布朗德81mm迫击炮(滇军)和德国的GRW50mm迫击炮(中央军),后期通过租界法案获得了美国M1型81mm迫击炮。国内仿制的迫击炮主要是三一式60mm迫击炮(上世纪80年代才退役),性能上优于日本大正十式掷弹筒和八九式迫击炮。国内自产的迫击炮主要是东北兵工厂出产的120mm重型迫击炮。最后说一下,日军没有配备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反坦克步枪,中国则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美制火焰喷射器和巴祖卡火箭筒。日军有92式步兵炮,性能优异,中国军队也多缴获装备。
    火炮方面,火炮我这里分成了反坦克炮,山炮,榴弹炮,高射炮4种,反坦克炮方面,德国在抗战前向中国竭力推荐他们的PAK37mm反坦克炮(也就是后来被德军称为“敲门砖”的火炮),中国总共购入500多门,主要列装中央军精锐德械师。虽然37mm火炮在欧洲火力贫弱,但面对日军的薄皮坦克,37mm火炮可以轻松击穿其装甲。中期的苏联援助中获得了苏联45mm反坦克炮,后期通过租界法案获得了美国M3式37mm反坦克炮,列装美械师。日军的反坦克炮与(九四式37mm反坦克炮)中国实力相当,都是37mm。但中国却有一种火炮实力优于37mm反坦克炮,它就是奥地利百禄47mm反坦克炮(也可以成为步兵炮),重量轻于PAK37反坦克炮,威力也大于它,只可惜数量没有PAK37多,中国军队当时仅有100门。
    山炮方面,中国军队当时列装最多的火炮是瑞典博福斯M1930式75mm山炮(中央军),其次是晋造17式75mm山炮(晋绥军,仿造日本41式山炮,将射程提高至7km),辽十四式75mm山炮(东北军),法国M1897式75mm山炮(赫赫有名的“意大利炮”),法国施耐德1928式轻山炮(约52门),法国施耐德M1919式75mm山炮(40门)以及滇军少量的施耐德M1906式65mm山炮(滇军装备)。与之相对应的日本九四式山炮性能远远不及博福斯与施耐德山炮,一体现在射速上,博福斯M1930式和法国M1897式山炮极限射速达到了恐怖的每分钟30发(两秒一发的逆天射速)是九四式(10发/分)远远不及的,二是射程上,九四式山炮射程为8.3km而施耐德M1897式为8.7km,博福斯M1930更是达到的9.1km。所以质量上中国山炮优于日本,但数量少也是个硬伤。后期通过苏援和租借法案获得了苏联76mm山炮和美国M1式75mm山炮。
    榴弹炮方面,抗战前中国向德国购买了48门sFH18式150mm重型榴弹炮,这批火炮在淞沪会战时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虽然德国货不错,但是问题还是有的,关键就在于太重了,中国的公路与桥梁承受不住,行动不便。其次,日军的89式150mm重榴炮射程超过了sFH18式,不过好在日军的89式榴弹炮数量比sFH18还少,不成气候。后期通过租界法案获得了美国的M1式105mm榴弹炮,成为了中国军队后期的主要重火力。此外,滇军手上有2门法国施耐德M1917式105mm榴弹炮,后期美国向中国提供了他们自己仿制的法国施耐德M1918式155mm重型榴弹炮。此外,在抗战前,东北兵工厂生产出了240mm的重炮,不过月产只有2门,九一八事变中也被日军全部缴获。
    高射炮方面,中国进口的是德国88mm高射炮(好像是固定的要塞防空炮,功能有限)和瑞典博福斯的40mm高射炮,数量也不太多,不过博福斯40mm高射炮性能的确不错,战绩也不错。
    接下来是坦克及装甲车辆,中国最早的坦克应该是张作霖向法国购买的雷诺FT-17坦克(世界上第一款旋转炮塔的坦克)和意大利的菲亚特3000型坦克,英国NC27型轻型坦克,美国M1917式轻型坦克,这批坦克在九一八事变中也被日军缴获,除了张学良此前送给南京的2辆FT-17坦克。中央军也在战前购买过一批菲亚特3000不过数量未知。除此之外,中国军队由于在长城抗战中被日军装甲车打得抬不起头,所以以徐庭瑶(中国装甲兵之父,国军名将杜聿明,关麟征等的老上司,长城抗战是为17军军长)为代表的军官主张发展中国的装甲部队,南京政府随即开始向西方国家购买坦克装甲车,具体型号有英国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53辆),英国维克斯MKE/F式轻型坦克(20辆),维克斯M1931式两栖坦克(29辆),意大利CV33超轻型坦克(94辆),德国1号轻型坦克(17辆),222型装甲车(10辆),德国豪须式(221型)装甲车(约13辆),德国223型装甲车(4辆),法国AMR35坦克(中央军12辆,滇军4辆)。抗战爆发后这些装甲车辆也损失殆尽,昆仑关战役后,中国向波兰购买了45辆仿制的雷诺坦克以加入第五军,苏联也援助了中国88辆T-26轻型坦克和4辆BT-5快速坦克以及一部分装甲车(30多辆),这些装备和那45辆雷诺,16辆AMR35坦克,20多辆德国装甲车以及94辆CV33超轻型坦克共同构成了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军。战争后期,通过租界法案,中国获得了美国的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M2A4史都华中型坦克,M3装甲运兵车和M4谢尔曼中型坦克,英国的“环球载具”装甲运兵车。相比之下,日本的九五式坦克和八九式坦克名义上是“中型坦克”实际上连轻型坦克都算不上,无法在500m外击穿这些美制或苏制坦克装甲,而这些外援坦克上的37,45,76mm火炮可以轻松击穿日军坦克装甲(日军坦克装甲薄到中国重机枪都可以打穿)。所以当后期美援到时,中国在装甲力量上就超越了日本。
    陆军完结,空军方面,我们分成战斗机与轰炸机两种。首先要先明确抗日战争中制空权归属问题,首先是全面抗战最初,即淞沪会战刚刚爆发之时,由于日军陆航海航(日本当时没有独立的空军)没有做好准备,且中国空军战机,机场多集中与华东地区,所以制空权在中国手中,这一时间,中国空军轰炸机不断轰炸日军阵地与舰船,给日军造成了不小杀伤,随着日军登陆,制空权开始进入争夺状态,双方互有胜负,中国由于飞机少,依赖进口,处于下风,但制空权也没有完全落入日军手中,随着苏联援助,中国空军恢复了元气,开始逐渐占据上风,直到日军的零式战机出现,壁山空战使中国空军损失惨重,日军彻底获得了制空权,这种现象持续到了1944年飞虎队来华,中国才驾驶着美国飞机再度与日军争雄,1945年,中国空军完全夺取了制空权(比如湘西会战)。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飞机的质量,数量,飞行员素质决定了制空权的归属。在战争开始之前,中国空军号称600架飞机,实际上能起飞作战的只有373架,一码归一码,数量少,质量却不差,中国空军当时的当家主力战斗机是美制霍克-3战斗机(74架),其次是美国P-26“玩具枪”战斗机(10架),霍克-2战斗机(3架),V65C“可塞”侦察机(41架),英国“格斗士”战斗机(40架),意大利菲亚特CR32战斗机(6架,最好的双翼战斗机),布雷达Ba27战斗机(11架),法国第瓦汀510C战斗机(56架)。轰炸机主要是美国A12“雪莱克”攻击机(20架),诺斯罗普2EC轻型轰炸机(45架),B-18“道格拉斯”中型轰炸机(58架),B-10“马丁”重型轰炸机(6架,“轰炸”日本的就是她),德国亨舍尔He-111型重型轰炸机(6架)。同一时期日军的九二式战斗机,九六式战斗机性能不如这些外援货,但胜在了数量众多,日军在开战前拥有2700多架飞机是中国的近8倍。中期苏联援助的伊-15(347架)和伊-16(13架),斯勃3轰炸机进入中国成功抵消了日军九七式战斗机的威胁,与日军不分伯仲,随着苏援的终止与日本零式战机(零式机动性很好,但缺点是防护性极差)的加入,中国空军所有型号战机显得十分落后,制空权丧失,直到后期美援P-38“飞蛇”,P-40“战斧”(飞虎队标配),P-51“野马”(二战最好的战斗机之一)战斗机和B-25中型轰炸机的加入,中国夺回了制空权。
    海军方面,中国海军在抗战前的总吨位是7.6万吨,日军则是中国的30倍有余,中国海军最大吨位的军舰是“华甲”号水上飞机母舰(8600吨,满载10000吨以上,可搭载7架飞机),最大的火炮战舰是“海圻”号轻巡洋舰(4300吨,清朝老爷舰),最先进的军舰是采购自日本的“宁海”号轻巡洋舰和根据“宁海”号仿制的“平海”号轻巡洋舰(2958吨),此外,中国海军其它比较有实力的军舰是:“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2908吨,中国最早的准航母),“德胜”级水上飞机母舰2艘(932吨,“德胜”,“威胜”),“逸仙”号轻巡洋舰(1500吨),肇和级轻巡洋舰2艘(2600吨,“肇和”,“应瑞”),海容级轻巡洋舰3艘(2900吨,“海容”,“海筹”,“海琛”),以及很有名的“中山”号护卫舰(780吨)。其它军舰多是炮舰,吨位不大,也不出名(比如“咸宁”,“永绥”,“醒狮”,“楚同”等),此外海军还有15艘购自英国,德国,意大利的鱼雷快艇,编成了“岳飞”,“文天祥”,“史可法”,“颜杲卿”四个大队。海军也在江阴海战和虎门海战中全军覆没,直到抗战结束也没恢复,直到战后日本赔偿战舰以及美国英国赠送军舰,中国海军才开始恢复。

    三、在二战时期,国军装备的手 枪主要有哪些?

    实话实说,二战期间中国仿制武器和生产武器的主力是国民党的兵工厂,我军兵工厂生产能力较为有限。

    抗战期间,国军兵工厂累计生产了约50万支步枪、4万挺轻机枪、2万挺重机枪、6万支枪榴筒,4万支掷弹筒,4门高射炮,94门战防炮,12000门各式迫击炮

    而我军兵工厂虽然规模较小,缺乏原材料,但我党技术人员克服艰难险阻,累计生产1万支步枪,33挺机枪,4155支掷弹筒,2200支枪榴筒,900多门迫击炮;

    那么这些仿制的武器都有哪些型号呢?

    手枪方面

    (1)毛瑟手枪

    毛瑟手枪就是当年红遍中国的“驳壳枪”,从游击队到正规军,全国各地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主要仿制兵工厂是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衡阳军械局、大沽造船厂(是的您没有看错,由于大沽造船厂制作工艺较好,枪身非常光滑,大沽造船厂生产的驳壳枪又称“大镜面”)

    (2)勃朗宁1900式手枪

    大名鼎鼎的勃朗宁手枪,在抗战时期,又被成为“撸子”“八音子”,是著名世界枪械设计师勃朗宁先生设计的一款防御型武器,中国曾采购并大量仿制过。

    主要仿造工厂是上海兵工厂

    (3)32号左轮手枪

    来自美国著名枪械师史密斯研制,抗战时期,我国第44兵工厂大量仿制过该枪,设计精准度高、动作可靠。

    步枪方面

    (1)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

    汉阳造的原型是德国1888式毛瑟步枪委员会步枪,又称老套筒,该枪自1904年汉阳兵工厂生产以来,几乎参加了中国所有的战役,一直到抗美援朝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是中国战争史上的神话。

    (2)德国1924式毛瑟步枪

    1932年,中国从德国引进1924式毛瑟步枪并进行了仿制,由第11兵工厂进行生产,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

    (3)日本38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由于射程远、精度高,容易训练新兵,分别得到了阎锡山和我军的青睐,阎锡山自建兵工厂仿制了三八式步枪,称之为65步枪,我军兵工厂也曾仿制了该枪,称之为81式马步枪。

    轻机枪方面

    (1)捷克ZB26式轻机枪

    捷克造轻机枪是中国大量仿制并装备军队使用的轻机枪,可以说捷克式轻机枪已经成为中国军人的标志,抗战期间累计生产4万挺。

    (2)瑞士启拉利式

    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主要是四川军阀刘湘的兵工厂在仿制和生产,一共生产了6000余挺,红军时期曾经缴获过,八路军和解放军沿用。

    冲锋枪方面

    (1)MP18冲锋枪

    中国最早仿制的冲锋枪,中国俗称“花机关”,中国多家兵工厂都曾仿制过,多装备在精锐突击部队。

    (2)汤普森冲锋枪

    有芝加哥打字机之称的汤姆逊冲锋枪,最早是在1938年太原兵工厂开始仿制并生产。

    重机枪方面

    (1)MG08马克沁重机枪

    1934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了MG08马克沁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了仿制,中国命名为24式重机枪,抗战期间累计生产了1万多挺

    (2)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

    1921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的美国勃朗宁勃朗宁重机枪,被命名为30节,抗战期间总计生产9000多挺

    掷弹筒方面 日本大正10年式掷弹筒

    掷弹筒是一种轻型迫击炮,口径为50mm,需要经验丰富的士兵来设计。

    1934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1938年进行了改进生产出了27式掷弹筒,

    迫击炮方面

    (1)布兰德1935年式60mm迫击炮

    国民党政府赴欧洲军事考察时,一眼看中了布兰德1935年式60mm迫击炮,回国后就参考实物自主仿制了该炮,1941年第50工厂仿制成功,命名为31式迫击炮

    (2)法国120mm迫击炮

    1944年制造成功的仿造法国120mm迫击炮,命名为33式120mm迫击炮,适合山地作战,中国军队曾大量装备

    (3)法国布朗的1930式81mm迫击炮

    1931年,以法国布朗的1930式81mm迫击炮为基础金陵兵工厂仿制出了放大版的82mm迫击炮,被命名为20式82mm迫击炮,抗战期间累计生产1万多门。

    战防炮-德国PAK37

    37mm德制PAK37战防炮是一款非常著名的武器,是一种轻型牵引式火炮,主要用于反坦克使用,中国也引进了改型战防炮,1938年开始仿制改型战防炮于1941年仿制成功,命名为30式37mm战防炮,总计生产了94门。

    手榴弹-德国M24式手榴弹

    在缺乏重武器的中国军队手中,手榴弹成为战士们最有力的武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生产了三千万枚手榴弹,都是德国M24或者其改进型,这些手榴弹也带走了大约40万左右日军的性命。

    四、二战时中国武器有哪些?

    一.手枪

    1.汉阳,大沽,巩造毛瑟手枪

    这款毛瑟1896手枪由于应用广泛,被俗称为盒子炮,闸枪,驳壳枪,自来得手枪等等。这款手枪的发明人为德国毛瑟兵工厂工程师菲德勒三兄弟,共计生产的100万支盒子炮,有一半卖到了中国。

    除此之外,国内各大军工厂也有仿造,比如汉阳军工厂,以及大沽造船所。

    2.勃朗宁1900式手枪

    由于此枪构造简单,生产容易,在20世纪2,30年代被大量进口,仿造,保有数量仅次于毛瑟匣子炮,有六寸勃朗宁,八寸勃朗宁两种主要类型。

    3.美国史密斯.韦森31型左轮手枪

    主要由中央修械所,即日后的第44兵工厂生产。此枪是史密斯.韦森生产的警用左轮手枪,8毫米32S&W long口径,6发转轮弹仓。

    4.美制柯尔特1911/1911A1式手枪

    作为美军从一战至80年代中期的主力制式手枪,1911口径为11.43毫米,采用7发插入式弹匣,管退式作用原理。

    珍珠港事件后,此款手枪也开始从美国运往中国,主要装备驻印军,反攻滇缅的远征军,以及中美合作所下属的忠义救国军。

    二.步枪:

    1、国产毛瑟1888式步枪

    俗称“汉阳造”,制造工厂为前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设立的汉阳兵工厂,自1895年至1944年,汉阳兵工厂一共生产了100万支以上的仿造毛瑟1988式步枪。是近代中国生产量最大的枪支信号。

    2、浙铁造77式步枪

    即仿造的比利时FN1930式步枪,生产厂家是1938年于浙江丽水成立的浙江铁工厂,之所以命名为77式,是取不忘77事变之意。77式的枪机可以与辽造13式互换,枪长1.11米,重4.08公斤,采用5发内藏式弹仓,共计生产了32000支

    3、辽造13式步枪

    这是一款集合了毛瑟1907以及日本三八步枪额“混血产物”。枪机为38式,撞针弹簧在撞针之中,保险用毛瑟的转钮。此枪总体性能良好,生产了大约14万支,主要供应东北军。

    4、中正式步骑枪

    此枪仿造自毛瑟1924式步枪。枪长1099毫米,重3.875公斤,上弹方式为5发内藏式弹夹。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将此枪作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的统一制式武器,

    5、意大利1891式步枪

    民国9年,12年,13年,北洋军政府曾三次进口此枪,累计9万6千支, 后国民政府也有少量购入,主要装备福建部队。

    6、美国造春田1903式步枪

    俗称春田30,是美国根据毛瑟1898式改造的短步枪,二战爆发后,主要装备伞兵,以及战略情报局下属的突击大队,1943年滇缅远征军中成立伞兵大队,也装备了此枪。

    7、美国造M1卡宾枪

    M1卡宾枪是美国温彻斯特军工厂为军队中的非一线战斗人员制造的辅助性武器,枪长504毫米,重2.48公斤,该枪主要装备于“中美合作所”下的敌后游击部队忠义救国军以及美械整编师中的非一线战斗人员。

    三.轻机枪

    1、捷克造ZB26式轻机枪

    ZB26由两人操作,空弹夹由枪手取下,助手装上新弹夹并默记弹夹数量,在射完10个弹夹后,就需要更换枪管,这是因为国内仿造ZB26,所用钢材不过关。

    原厂ZB26所用优质钢材来自斯柯达厂,即使枪管打红,立刻浸入冷水中冷却,再取出重新射击,也无大碍。

    ZB26还有一项优秀设计,即快速装弹器,可以把10到12个装满子弹的桥夹放在装弹器中,快速拉动拉柄,桥夹自动滑出,装满一个20发的弹夹只要几秒钟,这使ZB26在抗战8年中,始终是国军最可信赖,且性能优于对手的基础压制武器。

    2、川造仿启拉力KE-7轻机枪

    KE-7在抗战中主要装备川军,台儿庄之战前夕,川军125师746团即记载,每个连补充3挺重庆制造花筒机关枪。这花筒机关枪就是KE-7, 因枪套筒上的圆形散热孔而得名。

    3、加拿大勃然(bren)轻机枪

    美国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后,美国即向加拿大英格力斯军工厂进行订货,采购勃然轻机枪以供应中国军队。

    至抗战结束,一共有18135挺勃然轻机枪送往中国,输送途径为驼峰航线以及1945年初重开的滇缅公路。主要配发部队为驻印军与位于云南的远征军。

    4、比利时造勃朗宁mLe 1930(FM 30)自动步枪

    本来设计的原始目的是一款单兵使用重火力武器,但因重量偏大,经过改进后装上两脚架,成为2战中美国步兵班使用的重管自动步枪(BAR)

    从1933年至1937年,国府从比利时共计进口9148挺FN30,抗战开始后又订购了8000挺。

    四.重机枪

    1、勃朗宁1917式水冷重机枪(卅节式)

    枪长960毫米,重15.6千克,上弹方式为250发弹链,理论射速500到600发每分。1921年10月,开始在汉阳兵工厂仿制生产,称为卅节式,前后生产了大约1万多挺。

    由于是反向工程,国产仿造式质量不稳定,没有一挺可以连续发射200发子弹以上,但是原厂1917式在美国陆军的测试中,曾有一口气发射39500发子弹而无零件故障的记录。

    1943年起,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开始向中国提供步兵轻武器装备,其中包括2448挺重机枪,由于美国提供的1917A式基本与卅节式相同,所以训练使用不是问题,弹带和零部件也可以通用。

    2、马克沁24式水冷重机枪

    早在1889年,金陵兵工厂即开始仿造。直到抗战开始,共计生产18964挺。枪长1197毫米,枪重20公斤,上弹方式为250发弹链,理论射速480到600发每分钟

    1936年,金陵兵工厂改进了24式的扳机,双把手前各有一垂直的联动杆,任何一边向后拉,就可以击发,简单自然,优于原来的左手拇指推开保险,右手拇指压扳机而击发的复杂设计。

    3、捷克造ZB37气冷重机枪

    枪长1096毫米,重18.66公斤,上弹方式为100发或者250发金属弹链,理论射速500至700发每分钟。

    1937年,国府向捷克订购1000挺,但只有850挺运抵,因其优秀性能,优先装备中央军。ZB37的特色设计包括能调整射速,每分钟450发至700发,握把部分与扳机组兼做拉柄,并配置有弹链装弹器,装弹简单迅速。

    五.冲锋枪

    1.白格门(bergmann)手提机枪

    由于枪口和枪管外壳上密布的圆形散热孔又被俗称为“花机关枪”,或者格早龙。

    枪长820毫米,重4.33公斤,7.65毫米口径,上弹方式为40发双行插入式弹匣,理论射速500到600发每分钟。金陵与上海兵工厂从1928年开始仿制,主要装备部队 包括川军与晋绥军。

    2.美国汤姆逊冲锋枪。

    枪长865毫米,重4.87千克,口径11.43毫米,上弹方式为20发双行插入式弹匣或者50发圆形弹鼓,理论射速600到700发每分钟。

    自1923年开始,广东,山西,四川兵工厂开始仿造汤姆逊,主要装备川军,晋绥军。

    自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开始根据租借发案向中国提供轻武器,汤姆逊1928式(M1)冲锋枪开始配发驻印军和云南远征军,理论上每个整编美械师步兵连配备18支汤姆逊,做近距离火力压制之用。

    扩展资料:

    由于当时国民政府腐败严重,有些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维持这个摊子勉强运作,以便于各位军政大员好好捞钱。至于国军的装备如何,这些军政大员们好像并不太在乎。仔细看看国军的装备建设就能看到,国军的陆海空军装备建设规划基本都是一塌糊涂的。

    这些国军的高层决策者们哪怕面对众多国内国外的军事威胁,他们也对此并不上心,哪怕918事变之后,哪怕上海遭到日军轰炸之后。他们依旧能够气定神闲喝茶跳舞,悠哉悠哉地享受他们的静好岁月。

    以至于在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国军装备的要么是前清的老古董(典型代表是大量的汉阳造步枪和几艘清末购买的海字号巡洋舰和一群老旧炮艇)。

    要么是国外那些技术不成熟的试验品(例如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敢进口和装备的垃圾战斗机P66),要么是外国军方拒绝接受接受的有设计缺陷的不合格装备(典型代表是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敢自行起火爆炸的P43战斗机)。而且他们并不在乎装备体系的建设。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