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王剿四川”又叫“张献忠屠蜀”四川建筑八大员取消了吗。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号敬轩。延安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出身贫苦,初从军,因被人陷害而革役。崇祯三年(1630年)在米脂县参加起义军,自号“八大王”,因身长面黄,人称“黄虎”。
张献忠初归闯王统领,后自立门户四川建筑八大员取消了吗。崇祯八年荥阳大会后,他与高迎祥大举东征,攻破凤阳,焚明皇祖陵,转战豫、陕、鄂、皖各地。崇祯十一年,接受明朝廷“招抚”,驻兵谷城(今属湖北),但拒绝裁军,不受调度,次年再起。崇祯十三年,率部突围,进军四川,以走制敌。次年,在川东开县黄陵镇击破明军,继又出川,破襄阳,粉碎了敌人围攻。崇祯十六年取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湘赣农民群起响应。次年,再取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严厉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
李自成起义军
大顺三年(1646)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来川北拒战,在四川西充县凤凰山,中箭牺牲四川建筑八大员取消了吗。(张献忠死后,其养子孙可望,部将李定国、刘文秀等继续领军并与残明永历帝联合抗清。后孙可望自称秦王,对李定国展开分裂战争,大败降清。刘文选、李定国则坚持战斗到底,直至先后在军中病逝)。
从以上张献忠小传,不难看出张献忠既是明王朝、也是清王朝统治阶级的冤家对头四川建筑八大员取消了吗。张献忠要杀的显然是他的敌人和反抗者,虽然妄杀、误杀确实存在,但他毕竟战死了、失败了,成了“败寇”。这样,统治阶级无论怎样嫁祸于他,诬蔑和攻击他“剿四川”、“屠蜀”、“见人就杀”、“把四川人杀光了”,甚至“鸡犬不留”,以致造成“湖广填四川”等等,都是不足为怪的事情了。
《蜀碧》、《蜀乱》、《绥寇纪略》、《圣教入川记》等大量书籍,记录了张献忠屠杀四川人民的暴行,这是铁的事实四川建筑八大员取消了吗。在几十年时间里,张献忠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弃田舍逃亡,稼穑不生,颗粒无收,甚至造成人相食。与此同时,四川人因为战乱,死于饥馑、瘟疫者又倍于刀兵。这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造成了历史的大倒退。
然而,《续编绥寇纪略》和《明史》极尽笔墨之能事,甚至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六万万(六亿)人,数字明显夸大,因为当时的中国总人口都还不到一亿四川建筑八大员取消了吗。这些记载反过来又说明了清政府对农民起义军的造谣、诬蔑,其宣传存在明显夸大的成分。追究其目的,无非是把民族仇恨都算在农民军身上,也是为了掩盖清政府发动战争、攻城略地,屠杀四川人民的事实。
其实,众人皆知,任何统治者,包括想成为统治者的“败寇”,都不是以杀人、以屠杀老百姓为目的,人杀完了,他去统治谁呢?再说张献忠的大西军与明军、清军的主战场大都在人口集中的都会和城镇,这些地方特别是成都,人口损失大,甚至出现了居民消亡四川建筑八大员取消了吗。
但我们也应该冷静地想想: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张献忠们有能力对散居在巴山蜀水广大乡村的人民逐一进行屠杀吗?须知那时农村人口大大超过城市人口,怎么能说四川人已经统统被杀光了呢?何况张献忠大西军也不是每到之处,均行杀伐四川建筑八大员取消了吗。
张献忠塑像
蒙文通先生在《汉潺亭考》(见《蒙文通文集》第四卷)中写道:“《盐亭县志》称:献忠至盐亭不妄杀戳,以获孝廉张泰阶故四川建筑八大员取消了吗。张氏皤然一老,方负母以逃。询得其情,献忠乃抚鞍大笑,曰:吾张门固有孝子!故县得不屠。文通家世居县北,临弥江,自明嘉靖以来,碑碣犹有存者,足证县志所述不诬”。
张泰阶系今盐亭巨龙乡人,为清顺治九年补辛卯科乡试举人,曾作盐亭志稿,并为康熙《盐亭县志》题跋四川建筑八大员取消了吗。张献忠五次入川,曾三据盐亭,光绪《盐亭续志》只记载了两次,一次是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1644)十月;一次是顺治三年九月。这次,张献忠占据盐亭富驿一带抗清,转战西充,于十二月十一日在西充县凤凰山被射死。因未杀戳,至今盐亭、富驿土著姓氏称盛,便是铁证。
本来川中类似盐亭、富驿情况以及战事未波及的县乡村是大多数四川建筑八大员取消了吗。可是近年来有的客家文化研究者著书说四川:“经过宋末和明末的两次社会大动荡,宋元以来的土著已经消亡完了”,“震惊世界的张献忠屠川事件后,从此再无四川人”云云,实属顾此失彼,偏颇之至。值得研史、读史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