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韩先楚是最能打的开国上将之一,素有“好战分子”之称志愿军八大员。
尽管资历稍浅、出身偏师且大器晚成,但韩先楚打仗的能力赢得一致的认可志愿军八大员。廖耀湘称赞他是黑土地的“旋风将军”,军迷认为他是解放海南岛的一号功臣,就连三八线的美军也赞叹他是最优秀的一线指挥官。
韩先楚军事生涯如此传奇志愿军八大员,却也留下了两大遗憾:一是解放战争期间始终没有担任四野的兵团司令员,二是抗美援朝期间始终没有担任志愿军司令员,这是什么原因呢?
开国上将韩先楚
1949年1月,五大野战部队组建为16个兵团志愿军八大员。
这个时候的兵团编制,大致相当于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的“集团军”,下辖3到4个军志愿军八大员。其中,第四野战军的百万大军整编为4个兵团,军政主官分别是:
第12兵团萧劲光志愿军八大员,下辖40、45、46军;
第13兵团程子华、萧华志愿军八大员,下辖38、47、49军;
第14兵团刘亚楼、莫文骅志愿军八大员,下辖39、41军、42军;
第15兵团邓华、赖传珠,下辖43、44、48军志愿军八大员。
作为40军军长的韩先楚,没有成为兵团司令员,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他的资历和四大兵团司令员相差甚远志愿军八大员。萧劲光和程子华是开国大将级别,早在东野时期就是仅有2个纵队的司令员;刘亚楼是从四野参谋长下到部队当的兵团司令员。
至于邓华志愿军八大员,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职位一直高于韩先楚:
土地革命时期,邓华是师政委,韩先楚仅是营长;长征到达陕北后,韩先楚是新编的红78师师长,而邓华是老部队红1师和2师的政委志愿军八大员。
抗战时期,邓华是八路军4纵政委、晋察冀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教2旅政委;韩先楚是八路军副团长、团长,新3旅旅长兼冀鲁豫分区司令员,1941年3月回了延安志愿军八大员。
邓华主持渡海作战会议
解放战争时期,邓华的职位也高了韩先楚一头志愿军八大员。
抗战胜利后,邓华任辽吉军区司令员,后来军区部队组建为7纵,邓华把这支偏师带成了东野王牌主力纵队之一志愿军八大员。全军整编以后,邓华被林总委任为15兵团司令员。
和邓华相比,韩先楚有些大器晚成:红军时期并不算知名,抗战时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初到东北,老首长黄克诚担心打破洪学智、刘震的既有平衡,没有接纳他到新四军3师志愿军八大员。
不能回老部队,林总只好安排韩先楚到鲁中老八路4纵担任副司令,给胡奇才当助手志愿军八大员。之后到3纵任副司令员,给罗舜初当助手。直到1947年,韩先楚才担任3纵司令员。
正因为韩先楚的资历太浅,所以既没有担任四野的兵团司令员,就连第一副司令员也没有担任志愿军八大员。作为12兵团40军军长,韩先楚仅仅担任第二副司令员。
在配备兵团第一副司令员时志愿军八大员,为什么选择陈伯钧,而不是韩先楚?
红军时期,陈伯钧曾任军长和红四参谋长,资历和职位都远高于韩先楚;抗战时期,陈伯钧是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职位也高于688团副团长的韩先楚;解放战争后期,东野组建了2个兵团,陈伯钧还是1兵团的副司令员志愿军八大员。
所以组建12兵团时,45军军长陈伯钧担任第一副司令员,显然更加合适志愿军八大员。
开国上将陈伯钧
归纳起来志愿军八大员,韩先楚没有担任兵团司令员,原因有四:
第一,资历比较浅志愿军八大员。韩先楚和刘震都是红25军出来的开国上将,但是两个人异军突起主要还是在解放战争的黑土地。红军时期,韩先楚和刘震分别是营长、营政委,这在团级干部占多数的开国上将里并没有优势。
第二,前期战绩并不耀眼志愿军八大员。韩先楚的战功,在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并不耀眼,最著名的战役是25军长征路上的独树镇突围战、长乐村追歼战的马庄争夺战,名气不太大。
第三,性格耿直志愿军八大员。抗战时期,由于344旅687团团长张绍东的叛逃,旅政委黄克诚对红15军团旧部采取了矫枉过正的做法,韩先楚脾气耿直,愤而调离,离开了一线。
第四,有所偏科志愿军八大员。兵团司令员要求军政双优、能力全面,但韩先楚是典型的“好战分子”和打仗专业型人才,在战场一线打仗非常合适,但主持兵团的全面工作相对来说不是他的长处。
从四野四大兵团的司令员来看,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和邓华,既担任过军事主官,也在政工岗位工作过,属于能力全面的“帅才”志愿军八大员。四大兵团的第一副司令员,陈伯钧、李天佑、黄永胜和洪学智,也都是东野最早的纵队司令员之一。
这也就不难理解,韩先楚为什么只担任兵团的第二副司令员了志愿军八大员。
邓华(前排左三)和韩先楚(前排右二)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韩先楚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志愿军八大员。
担任司令员的是“横刀跃马”的彭总志愿军八大员,而副司令员的排名也有讲究:
第一副司令员是主席和彭总都非常认可的邓华,第二副司令员是彭总“赶鸭子上架”的后勤官洪学智,第三副司令员是专职打仗的韩先楚志愿军八大员。
从3位副司令员的作战指挥能力来看,韩先楚的军事才华无可挑剔志愿军八大员。
第一次战役38军放跑了美军,军长梁兴初被彭总怒批要“挥泪斩马谡”志愿军八大员。第二次战役,韩先楚到38军“蹲点”,113师星夜穿插和112师血战松骨峰,打出了“万岁军”。
第三次战役,韩先楚的“韩指”指挥38、39、40和50军,以及人民军1军团,13分钟突破临津江,又趁热打铁占领汉城,把联军总司令李奇微打得狼狈不堪志愿军八大员。
第四次战役,志愿军两位副司令员邓华和韩先楚,就先打横城还是砥平里发生分歧志愿军八大员。彭总也有些犹豫,最终采纳了邓华的主张,此战有胜有败,至今争议不断。
从抗美援朝的实战情况来看,韩先楚无疑是最能打仗的副司令员志愿军八大员。
但是,彭总回国后,继任的几位司令员中,都没有韩先楚的名字志愿军八大员。
担任志愿军司令员的,彭总之后有4位继任者志愿军八大员。
第一位,是代司令员陈赓志愿军八大员。陈赓指导过援越抗美,一到三八线又提出千里坑道战,保证了志愿军和优势联军在三八线上的平衡。
第二位,是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志愿军八大员。邓华的长处在于“全面”和“稳健”,战略眼光和战术布置都很出色,最典型的就是和洪学智力劝彭总取消了第六次战役。
第三位,是华北军区第一猛将、志愿军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志愿军八大员。杨得志是“三杨”之首,先后战斗在林总、刘帅、聂帅、彭总麾下,是一位能力全面的指挥员。
第四位,是冀鲁豫根据地的代表、二野5兵团和志愿军20兵团司令员杨勇志愿军八大员。杨勇出自彭总的红三军团,抗战时期开辟了晋鲁豫根据地,解放时期转隶南线的刘邓大军。
韩先楚和陈赓、邓华相比志愿军八大员,没有优势,但是和后来进入三八线的二杨相比,则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还是二杨的顶头上司,他为什么没有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呢?
实际上,韩先楚由于长期带病征战,身体早已经吃不消了志愿军八大员。
1958年10月志愿军八大员,杨勇上将在平壤车站作告别演讲
彭总回国一年后的1953年4月,韩先楚也被迫回国治疗志愿军八大员。这样一来,身体健康情况就拖了他的后腿。第二年邓华回国,此时已经没有了大战,志愿军司令员由19兵团杨得志接任。
毫无疑问,如果韩先楚一直在三八线,邓华之后,他是妥妥的司令员人选志愿军八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