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建筑企业办理资质,人员社保有什么要求?建筑企业施工资质办理人员社保有哪些注意事项申请建筑资质对社保有哪些要求?企业办理资质时人员社保有哪些注意事项?一、建筑企业办理资质,人员社保有什么要求?
建筑资质办理关于社保要求:
1、企业申报中的人员社保证明,应满足申报前3个月的期限要求;
2、人员社保由分公司缴纳的,应提供分公司营业执照和当地的社保登记证明和凭证;
3、人员申报证明中,社保应是由企业缴纳,个人缴纳的社保无效;
4、与资质办理公司毫无关系的单位或企业缴纳的人员社保证明无效;
5、人员社保证明应由相关单位加盖印章,否则社保证明视为无效。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申报人员时,一定要先检查下人员社会保障是否重复企业员工中有人,一个人有多份社会保障,如果企业被查出这种情况,资质将不会被审核通过,甚至有可能被认为是违规操作,受到相关处罚。
大家都知道建筑资质是建筑行业承接项目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办理资质前一定要保证相关资质人员种类及数量齐全,尤其人员社保要提前准备审核无误,为办理资质做到事半功倍。
扩展资料:
保费缴纳
单位缴费
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目前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较重,确实需要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的,需要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的批准。
二、建筑企业施工资质办理人员社保有哪些注意事项
1、企业申报中的人员社保证明,应满足申报前3个月的期限要求;
2、人员社保由分公司缴纳的,应提供分公司营业执照和当地的社保登记证明和凭证;
3、人员申报证明中,社保应是由企业缴纳,个人缴纳的社保无效;
4、与资质办理公司毫无关系的单位或企业缴纳的人员社保证明无效;
5、人员社保证明应由相关单位加盖印章,否则社保证明视为无效。
随着建筑资质新标准的颁布,资质标准中所要求的企业人员,在申报中都应准备企业为他们缴纳的社保证明。在社保证明准备中,企业要注意证明的期限是否满足、证件是否有效。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出具的证明符合资质申请中的要求,完成资质申请中的社保证明准备工作。
三、申请建筑资质对社保有哪些要求?
首先,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员社会保障由分支机构缴纳,需提供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和当地社会保障登记证和证明;
2、在人员申报声明中,社会保障由企业缴纳,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无效;
3、与资质管理公司无关的单位或企业缴纳的人员社保无效;
4、人员社保证明需单位应加盖印章,否则社会保障将被视为无效。
在办理资质时,一般员工的社会保障需要提供近三个月,有些企业不为人员缴纳社会保障金,当在进行资质代理时,才发现人员缴纳的时间不够,导致资质证书无法申报。对于新企业,由于公司上述基层,国家对企业的资质要求不高,除了不评估业绩外,新企业人员社保的期限也多在一个月。
在进行建筑业企业资质代理时,企业应当按照申请资质的要求进行人员的社会保障购买。其中,如果要求是申报头三个月,则必须为企业人员的三个月期间购买足够的保险;如果要求是一个月,只要在申请材料中有企业人员有一个月的社会保障证明。 企业必须在代办资质时向注册人员缴纳社会保障金,既然三级资质不检查业绩,那么它就是审查员的社会保障,所以建筑企业一定要重视,如果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携众集团。
四、企业办理资质时人员社保有哪些注意事项?
每年四五月份都是资质申报的高峰期,近些年来,申请建筑资质一直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随着社保联网之后,在申报资质中人员社保这块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环节。但是无论如何怎么变化,申请资质都是需要人员社保的,最近政策中,人员社保出现了几点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首先不需要提交人员社保证明了
过去申办建筑资质必须需要提交人员社保证明的。但是随着社保联网、资质申办电子化、告知承诺制试点,住建部前段时间已经发文规定,企业在申请工程设计、工程勘察、建筑业企业资质,现在已经不需提供人员社保证明材料。但需要由资质申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人员社保真实性、有效性签字承诺,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其次公司必须给单位人员提供社保
随着主管部门对于人员挂靠的大力整治,不仅仅个人挂靠要注意,企业也需要防止个人挂靠给自身带来的风险。社保全国联网,以及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之后,过去一人有两份社保的情况,非常容易被查出来。因此,如今企业申办资质,切记要认真检查申办所需人员的社保问题,检查公司人员是否有人除了本企业之外还在别处有社保。特别是对于那些本来就有单位的人,以后在别处挂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这种人的挂证,企业是坚决要摒弃的,以免给企业带来风险。
最后需要检查人员是否都按规定缴纳了社保
税务部门在统一征收社保之后,建筑工程企业过去的许多不规范缴纳社保的行为很容易查出来。如果企业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而且拒不改正的,那么将会被纳入严重失信“黑名单”。若企业被纳入“黑名单”的企业,将会面临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 在政府采购、交通出行、招投标、生产许可、资质审核、融资贷款、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评优评先等方面被予以限制,企业可能将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