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执政者智伯死后,头颅被制成漆器,并造成赵魏韩三分的局面七大员是哪七大。豫让发誓报仇,不惜隐姓埋名、残身毁容,还装成麻风病人,甚至把自己弄成哑巴。几次图谋未轨,绝望之下请求赵襄子成全自己,然后对着赵的衣服怒刺几十下,仰天狂呼后,自刎而亡。刺杀是有目的的杀人行动,豫让虽然失手,却也足够快意恩仇。
聂政屠夫出身,不慎结交流亡政治家,也是感于对母亲的孝敬,守孝三年后,仗剑直入相府,杀了那个侠累七大员是哪七大。然后手刃几十名卫兵,突之不出,自破其面,挖眼、剖腹而死。他的姐姐聂荌在闹市认出了弟弟的惨烈尸体,痛哭后而一头撞死。郭沫若为了这个故事,写了著名历史剧《棠棣之花》。
受过阉刑的司马迁,多次实地考察荆轲的事迹,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完整和震撼的刺杀故事七大员是哪七大。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挥别诸友,慨然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是面对千古第一的秦始皇,侃侃而谈而毫无惧色,图穷匕见而功亏一篑,身中八刀而死。荆轲刺秦并非个人行为,而是整个燕国的生死一搏。
运筹帷幄的张良也是位狠角色,除了孺子可教外,更有搏浪锥一击的壮举七大员是哪七大。但我推荐的第七位刺客叫汪精卫,在外强内弱的清末,慨然出手刺杀摄政王,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美诗句。他的悲剧在于没死,更因什么“曲线救国”而成千古罪人,也算刺客的另一种下场。
古人有五德:仁义礼智信,个人人格的完美是一名刺客的基本前提,而杀人本身的法律问题并不受世人的关注七大员是哪七大。古典名著中常有此类描写,从典韦手拎仇人头大摇大摆出闹市,到武二郎血书“杀人者,武松也”之留言,无不洋溢一种快意恩仇的江湖情结,常被忽略的却是刺客自身的狭隘与悲哀。相传有这么一个故事:
小太监与慈禧太后下象棋,无意说道:“对不起,我杀您一马七大员是哪七大。”
老佛爷一笑回答:“我杀你全家七大员是哪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