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这个问题特别复杂,因为“国民革命军”的部队编制经历了多次改动和变化,作战序列里又分为嫡系和杂牌,编制更是不能统一而显混乱,也只能大概说明一下。在黄埔党军建立之初,其基本编制受苏联军制影响,以“三三制”为原则(装备训练也是苏式的),比如1925年8月第一军正式组建时,即下辖三师九个团,团以下仍然以“三三制”为基准分设三营、营辖三连、连辖三排直至各步兵班。
这个期间由于军职设置也模仿苏俄,所以连队是有“副连长”以及“副排长”职务的,同时还特别设置了各级政治指导员和党代表。比如黄埔一期的杜聿明毕业后,最先就是分配到第一军的前身:教导第1团,在该团第一营第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不久晋升为第二排“副排长”,后来又辗转回到老家陕西,在国民二军高桂滋团的补充营担任“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从1928年起由于跟苏联彻底翻脸,以及军阀混战的不断进行,蒋军以及各地方实力派军队的编制堪称五花八门,根本没有一定之规,所以也没有讨论的必要。直到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蒋军用武力压服各地方实力派以后,开始进行陆军编制整理工作,此时已经从“师俄”开始向“师德”转变,步兵师开始实行两旅四团标准的“方块师”,基层军制也有所调整。
根据《民十九年陆军暂行编制表》的规定,步兵师又分为甲、乙、丙三类,步兵团则下辖三个步兵营,每个步兵营下辖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排,而步兵连则下辖三个步兵排和一个供应班。那么连级部队军官配置情况如何呢?全连共有军官5名,军士16名和士兵145名,总计166名官兵。
重点在这5名军官的职务上,其中有三名少尉军官是步兵排长,一名是连长,而另外一名是连部“教官”(平常训练部队的),所以在这一时期,蒋军确实没有了副连长的职务,不过这名教官也等于是连长的助手,所以也经常被称为“连副”,但其实跟副连长的职务还是不能划等号的,毕竟名不正言不顺,而“副排长”干脆不是军官编制,是以资深军士担任。
到1936年开始进行“调整师”的编制设置时,根据“民国25年陆军整理草案”的规定,每个步兵团辖步兵三营、通讯一连、重机枪一连、迫击炮一排,而步兵连的额定编制为:全连官佐5员、军士14名和士兵147名。故而可以发现,尽管连以上编制有所调整,但步兵连的规模、官兵额定设置的变化不大,仍然是一名连长一名教官和三名排长,未设副连长职务。
这一时期蒋军的军职设置也借鉴了一些北洋军制,为了安置整编后裁汰下来的大批编外军官,开始在团以上单位设置“附员”,比如之前专门介绍过的中校团附李天霞、谢晋元,上校师附张灵甫等等,其中在团级设置中校和少校团附各一人,但不设专职副团长。不过呢,那个中校团附由于衔级较高,一旦团长不能视事基本就是他接管部队了,所以经常被称为“团副”,注意是俗称而非官称。
这个编制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经过一年多的实战检验后,蒋军也开始对编制进行检讨和调整,在1938年底的第一次南岳(衡山)军事会议上,将原有的兵团、军团、旅三级建制全部裁撤。同时考虑到战争时期各基层军事主官经常阵亡或者负伤的情况,而又没有“法定继承人”不利于作战指挥,团以下单位遂开始设置专职副职,于是有了副团长、副连长等职务。
其实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蒋军再次整编时也进行了相当的编制和职务调整,如果展开的话那就没头了,以后再介绍。至于问题描述中所提到的情况,其实哪个都没有错,抗战老兵说没有副连长,那是因为抗战初期确实没有;而《我的团长我的团》那是什么时间?中国远征军踏出国门的1942年以后,所以烦了当个副连长也很正常。
研究这个问题不能以静态模式,因为蒋军的编制和配置,始终在发生变化。《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阿译原来是少校营长,后来的职务是什么?炮灰团副团长嘛!
谢谢邀请!
建筑行业工种繁多,其中较为关键的技术岗位有八大员,分别是: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测量员、质检员、监理员、安全员、资料员。
关于八大员的职业发展,工资待遇一直以来争议都很大,虽然职业不分贵贱,但是有的岗位确实比较吃香,而有的岗位比较辛苦。施工员施工员主要负责工程施工现场,施工组织策划、施工技术与管理、以及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1、施工员毋庸置疑是八大员中最苦、最累的,而且起薪相当寒酸,大概是500--2000元左右;虽然苦了点,但是发展前景倒是最好的,可以做建造师,项目经理。一般干上四五年的施工员,待遇就会好一些,大概会有4000--8000元;施工员最理想的是做到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的工资浮动比较大,看项目类型大小,少则1--2万,多则4--8万不等。
2、造价员如果你喜欢计算,喜欢待在办公室工作,造价员是首选。工作环境好,不需要到现场值班,另外,可以自己接造价项目做,属于适合长期从事的建筑职业。造价员物质价值较高,高薪或油水都有机会。甲方跟施工方的造价员相对会好些,如果是咨询公司或工作室的造价员,相对苦一些。造价员工资不太好说,单单工资的话,有了3年以上经验,平均工资是5000--10000左右。
3、材料员材料员主要是对进场材料的验收,包括对材料的保管以及制作相应的材料计划;工作比较轻松。总体上来看,材料员职位的发展前景还是可以的,在施工单位中,材料占有量是70%甚至更多,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也可以说材料的重要性可以决定一个施工单位的盈亏。施工方的材料员油水机会很多,只要跟供应商打好关系,基本上月入过万不是问题。测量员很多测量员都需要顶着炎炎烈日跋山涉水,也有在路边的,看环境如何,一年到头晒得黢黑,工资比施工员还差些,一般只有6000左右。
4、测量员又苦又累,收入又低,前景又不好,玉扳手小编觉得测量员是最苦逼的职业。质检员质检员需要学习的东西不太多,但可以学习到为人处世,怎样把忽悠进行到底,这些比较虚的东西,如果是质监站的话可以有其他额外收入!油水很高哈,不要还是要适度,建筑水深!3年经验以上质检员平均工资是4000--8000左右。
5、监理员监理员最轻松,清闲时间很多,但经常讨气受,被骂得很惨,工资也不高,差不多就是4000-6000。
6、安全员在工地上,安全员的责任是最大,工作非常不好做,虽然说工作相对于施工员要轻松些,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安全员要负很大的责任,发展前景不太好。工资大概是6000-10000左右。
7、资料员资料员也是一个苦差事,工地上全部资料往往是一大堆,一个上亿工程的项目,准备的资料可以打坏一部打印机的墨盒,你就知道有多繁琐了;这个岗位比较适合细心的女孩子做;主要是对施工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归档、移交;报建、审批等资料的准备。比较优秀的资料员,工资能达到1万以上。总体来说,现在八大员的工资水平都有所提高,而且只要对本工作负责都很辛苦,有的是体力上的辛苦,比如施工员、测量员等,有的是脑力上的辛苦,比如造价员、资料员等,还有的是心理上的压力大,比如安全员、质检员等。
但是建筑八大员是需要考证的,推荐在微信和公众号或者小程序下搜索“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下免费模拟练习。该平台还可以在平台上模拟考试,考前成绩测评,上面有高低压电工,八大元特种作业等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的考试题学习,这样考试通过率就非常高。
觉得对您有帮助,请赞一下并关注支持一下!
一、警勤专业干啥的?
题主没有说是具体什么警勤单位,但一般来说,警勤专业大致可以分警卫和勤务2项工作。
1.警卫工作。通俗点说就是“站岗值勤”,负责部队自身的安全保卫工作,大家经常在部队大院门口看到的站岗卫兵,就属于此类。军姿挺拔标准,眼观六路八方,旁边还会有个牌子“卫兵神圣不可侵犯”,是不是很帅哈?这项工作很重要,训练抓得很紧很严(具体就不方便透露了),绝对真功夫。
2.勤务工作。耳熟能详的就是“炊事班”,有话说“一个好炊事班长,顶得上半个指导员”。其实,勤务工作包括门类很多,比如军械员、修理员、司务长、卫生员、炊事员、驾驶员、给养员、食堂管理员等,这些工作专业性比较强,有些又是军地通用技术,更是直接关系部队作战和生活保障能力,是很被领导看重的岗位。
二、发展前途怎么样?
部队岗位很多,每个岗位都有重要职责,都有发展前途。但对警勤专业来说:
1.警卫专业岗位:这些岗位上的士官一般都比较年轻(年龄大、军龄长的也不适合干警卫工作了),而且编制军衔相对较低,所以不少表现优秀的警卫士兵会适时被安排去学驾驶、卫生、修理等专业技术,回来转到其他岗位;还有学习能力强的,会选择考军校、考士官学校,单位也都很支持。部队是个大学校大熔炉,只要愿干肯干,发展空间还是很大滴。
2.勤务专业岗位:一般技术性强一些,培养周期比较长,技术精湛的士官,干的时间也会比较长,比如“铁甲神医”裴德山等“兵王”,可以说就将修理专业干到了极致,就类似于职业军人了,可以干到退休。应该说,在大多数勤务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士兵,转到高级士官的概率较大,待遇和发展都会很好。
祝孩子能在部队有好的发展,经受摔打锻炼,成为响当当的男子汉!
兔哥说说个人观点:我们都知道军队每年都有退出现役的军人回到地方安置就业,这是一个雷打不动的规律。并没有听说过地方编制能够进入到军队中去服现役的,军队本身就在搞精简,精简是为了更好的提升作战能力,精简也说明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了,从人员密集型岗位走向了专业技术型岗位。军队精简受武器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影响很大,例如,军舰上的岗位人数一直都随着技术进步而减少,这是一个科技进步,武器装备发展先进了的主观条件造成的,是一个好事。
军队精简也有利于军费用在刀刃上,能够购买更好的武器装备,属于良性循环,哪么地方编制能不能转入现役呢?什么情况下能转入现役?什么岗位能转入现役呢?其实地方编制、人员是可以进入现役的,只不过是在特殊状态时,那就是军队建设需要,另外就是战争状态下。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地方编制,地方编制现在无非就是公务人员,事业编制人员或者是类似人员,这是正牌的。另外还有国企什么的,其实他们都有各自岗位,一个国家需要有管理阶层,否则会乱。但这些编制中都存在有退出现役的军人,他们虽然都归地方编制,但同时按照规定,也有另外一个身份证,预备役(有年龄限制)。
其实还有一个军种就曾经是地方编制,这就是武警,曾经由国务院、公安部管理,95年前是公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央、国务院管理,其实国务院是主管,编制属于国务院;95年后改为“2统1分”,由国务院、军委统一领导,各级公安机关分级指挥,2018年后归军委领导,而其中的归属国家海洋局领导海警队伍转隶武警部队。
当然说武警隶属关系的转变并不能代表地方编制转入现役,因为武警本身就是一种现役,只不过是管理层的改变而已。而退出现役的预备役人员则是可以编入现役的,预备役人员中的技术人员是可以二次征召入役的,所以,才有了“若有召,召必回”的口号。另外,战争状态下,按照规定,地方编制的一些机构是有义务被征召入役的,包括,预备役人员、地方民兵、地方执法机构等等,通常情况下根据战争状态来决定。二战时期苏联就曾经征召大量地方人员入役,甚至包括囚犯。但成编制的入役基本是预备役部队、院校、一些企业等等。由此可见,战争状态下地方编制转入现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