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来说没有问题,尽管现在很多人一提甲午海战我们失败的原因,就肯定要提当时北洋舰队的阵型,好奇为什么当年北洋舰队不像鬼子一样采用纵列队形,而要采用“舰首对敌”的阵型。
但实际上,在当时的北洋舰队只有采用这种阵型才能发挥北洋舰队最大的战斗力,北洋舰队的火炮配置和鬼子不一样,鬼子各舰的火炮主力都是舷侧配置的,像吉野号其每个舷侧各有3门152毫米速射炮、4门120毫米速射炮,火力主力都在舷侧,所以鬼子自然就要用纵队战术。
而当时北洋舰队绝大多数的战斗力都是定远和镇远这两艘铁甲舰提供的,而这两艘铁甲舰都是采用的侧炮台射击,四门305毫米主炮主要针对舰首方向射击,如果北洋舰队采用纵队战术,尽管可以让济远、致远等舰有更大的火力发挥,但对于这两艘铁甲舰来说,那就无疑是自断一臂。
同时,即使北洋舰队当时采用了纵队战术,以北洋舰队当时的舰船火力配置来看,能增加的火力也极其有限,也就是两艘致远号可以多增加两门210毫米尾炮和两门150侧弦炮,而其他像济远、来远、平原、镇远都是各增加一门150毫米舷炮而已,相比损失的4门305毫米大炮来说明显得不偿失。
而鬼子虽然也有像松岛号、严岛号、桥立号这种采用320毫米巨炮的三景舰,但因为320毫米火炮射速慢、角度调整也有限,所以在战斗中根本没发挥什么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那些舷侧炮。
所以当年北洋舰队采用舰首对敌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题主似乎有误解,全军覆没不是全部死光啊。
在海军提督丁汝昌、护理左翼总兵杨用霖、右翼总兵刘步蟾、陆军总兵张文宣等陆海军统领全部自杀殉国后,刘公岛陆军和北洋海军向日军投降,计有海军军官183人,海军学生30人,海军士兵2871人,陆军军官40人,陆军士兵2000人。在海军军官中,就包括萨镇冰。
“康济”号原本是按照商船建造的,战斗力较低,所以开战后该舰官兵被抽调到其他军舰和炮台上
萨镇冰当时是“康济”号练习舰管带,该舰只有一些杂型小炮,没有多少战斗力,所以在日军进攻刘公岛时,丁汝昌委任萨镇冰前往没有指挥官的日岛炮台负责。
日岛位于刘公岛以东2公里,本来只是一小片露出海面的礁石,当建设海军基地时,因该处位于威海湾东口中间,位置重要,便填海成岛,修筑炮台。
日岛很小,可以说岛即炮台
炮台主要武器是国产的2门200毫米地井炮,采用液压可折叠炮架,平时隐藏于地井内看不见,射击时炮架将炮身托举出地面,发射完炮弹后,后坐力使炮身又降回地井中。辅助武器是2门克虏伯120毫米炮和4门机关炮,用来对付鱼雷艇、载人舢板等次要目标。
日岛炮台本来是威海卫陆军防区,但平时没有指挥官,当威海卫陆军溃败后,炮台上只有几十名士兵,无所适从,人心惶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萨镇冰临危受命,带着3名外国顾问和55名“康济”水兵来到炮台镇守。
日岛炮台虽小,却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威海湾东口中间,与刘公岛东口炮台形成交叉火力,使日本海军如芒在背。1895年2月3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命令第三游击队“筑紫”、“大和”、“武藏”、“葛城”四艘巡洋舰强攻占领日岛。
地井炮的收缩和作战状态
按照当时的登陆作战流程,日舰应先压制炮台火力,然后放下小汽艇和舢板,携带陆战队登陆。可这第一步就没法完成,在刘公岛东口炮台和日岛炮台的猛烈还击下,日舰既压制不住日岛,也无法靠近。“筑紫”号被击伤,死伤8人,“葛城”号桅杆被击中,最终第三游击队只得撤退。
2月7日,在通过鱼雷艇夜袭重创了北洋海军之后,日本海军发起猛攻,第二、三、四游击队的15艘军舰集中攻击日岛炮台。此外,被日军占领的赵北嘴、鹿角嘴、龙庙嘴三座海防炮台也居高临下俯击日岛,使其腹背受敌。
战后的日岛惨状
在日军的猛烈炮击下,日岛的一门地井炮被炸倒,倒下来时又阻碍了另一门地井炮的使用。接着火药库也被击中爆炸。由于日岛炮台已经无法继续作战,战斗结束后,丁汝昌用电话命令萨镇冰撤回刘公岛。应该说萨镇冰命大,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不但没死,连伤都没有受。
重建海军后,萨镇冰由原来的海军中层一跃成为海军领袖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虽然投降后,所有海军军官都被免职,水兵被遣散,但随着清政府重建北洋水师,包括萨镇冰在内的大批海军官兵又被重新召回,而且由于许多排名比较高的军官没有回来,本来在原海军中排名靠后的萨镇冰成为了北洋水师的副总指挥。当总指挥叶祖圭病逝后,萨镇冰成为了整个大清海军的总指挥,直到辛亥革命。
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真的太可惜了,也证明了一点,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强大才能战胜外来侵略者。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中国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大清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每年从海关和厘金 南洋大臣沈葆祯 总税务司赫德 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
北洋海军的失败。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得到的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历史学家总结近代中国历史的得出的经验教训。的确,纵观中国历史,无数的事例都告诫着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它促进了中国新一代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形成与发展。随后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先后进行了改良和革命,但由于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强,结果相继失败。中国被军阀和官僚资产阶级先后统治,中国经济虽有起色但由于受战争及统治者政策的影响,新兴的资本主义始终不能成为主流。中国仍然处于落后的地位,列强完成了一战的自相残杀后便又重新扑向中国。
与中国同处亚洲的日本,本来与中国一样是闭关锁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的民族。但自从被美国舰队打开国门后,被迫相继与很多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日本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国力也日渐增强。随后日本不仅解除了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还大力发展军事,积极进行侵略,很快成为新兴的列强。日本由一个被侵略的国家一跃成为侵略他国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近代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的状态,后来却被原来不如自己的日本大肆侵略。这个惨剧再一次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经过多年的洋务运动,北洋水师的军舰和武器性能略胜日本,这场战争在常人眼中硬挨是应该胜利的。但是,政权处于王朝末期,官僚腐败不堪,士兵纪律涣散,训练有名无实,最终败在日本人手中。中日甲午海战是因为国家军队管理的落后才是国家被动挨打的。
谢谢邀请,有关近代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
先说两国对待洋员的方法。
中国和日本建设近代化海军的时期,都曾雇佣过西方的海军和技术人员帮助教导和协助各项工作,也就是洋员。中、日两家在对待洋员的方法上实际大致相同,基本都是按照雇佣合同办事,有点区别的是:
1、中方更重人情,一些洋员合同到期之后,就算对我们没什么太大用处了,我们往往还会续聘;
2、日本有点冷,基本上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旦学会了,这个洋员也就合同到期卷铺盖回国了。
所以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参战军舰上基本已经没有洋员,而中国军舰上还有为数不多的一点洋员。比较有趣的是,跟着北洋海军参战的很多洋员其实都是在1894年合同到期,例如美国人马吉芬,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是这些洋人对北洋海军和中国有感情,都是凭着感情自告奋勇要求随着舰队参战,当时已经算是无合同的纯志愿者。
再说琅威理的离职。
琅威理是英国海军军官,1882年被聘用为北洋水师的总教习,称为总查,1890年辞职而去。
琅威理辞职事件的原因,大致上是下面几点:
1、琅威理自己想多了。
琅威理1887年拍摄的肖像照。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想多了”,以及他的炫耀心。此时的琅威理,在英国海军只是个校官,在北洋水师只是个顾问,他居然订制了一套自我设计的中国海军上将军衔的军服。
琅威理1882年受聘,实际身份属于“客将”“顾问”性质的外来者,中方对其尊称为“副提督”等等。但琅威理没有搞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把尊称当成实际,而且每每对外炫耀,恍如自己真的就是北洋海军的副司令一般。而且在北洋海军内部,他也忘记自己只不过是个顾问,很多时候做事太猛,呼来喝去,无视中方军官的权威,甚至到了海军中“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局面。
2、琅威理违纪了。
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此后一切制度以新颁的《北洋海军章程》为准。
1890年初,北洋海军编队到达香港驻泊、维护。期间提督丁汝昌率“致远”等4舰离开香港前往南海。原本,丁汝昌以“定远”为旗舰,当丁汝昌率分队离开后,“定远”就降下了代表舰队最高指挥官在舰的提督旗,此时,在港北洋舰队中的最高官员是左翼总兵林泰曾,林泰曾所在的“镇远”成为在港分队的旗舰,于是在“镇远”上升起了代表林泰曾身份的总兵旗。
上岸外出归来的琅威理对此怒不可遏,认为自己是副提督,是舰队中的二号人物,丁汝昌走了之后,应该由自己统帅舰队,为此和林泰曾、刘步蟾两位总兵发生争执。两位总兵不认可琅的意见,琅于是以辞职相威胁。
实际上,根据《北洋海军章程》的规定,根本没有所谓副提督一说,实际上琅威理的诉求属于无理。
3、我们也不喜欢琅威理了。
琅威理提出无理请求,以辞职为要挟。琅威理没有想到的是,中方居然没有挽留他,直接批准了他的辞职要求。
实际上早在1886年长崎事件时,因为琅威理偏袒日本人,私下与日方通气,使得北洋海军统领丁汝昌十分恼火,从那时起,中方对琅威理就已经有看法。
而琅威理在舰队中的跋扈作风,也引起很多高级军官的不快。
大家本就不喜欢这个洋人,这时候他自己提出要辞职,大家自然都乐观其成。
最后要补充一点:
我们雇佣洋员,最根本的一条红线就是这个洋员要为我们所用。如果不听话、不守我们的规章,不管是琅威理还是谁,都会被扫地出门。
北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军港是被日军从陆上攻破的,而不是海上,从战略上讲,清廷并没有给予威海卫军港以足够的重视,大了说就是没有对山东半岛以足够的重视。清朝陆军的防御重点都放在了东北和京津地区,对于山东半岛的防御非常不足,让登陆的日军轻易的从山东沿海地区登陆并包围了威海卫军港。所以清廷在战略部署上的短见是导致威海卫军港沦陷以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
威海卫军港修筑的绝大部分的海岸炮台都是为了对付来自海上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考虑到可能会面临来自日军登陆后陆上的威胁,紧急修筑了一些野战炮台,虽然增强了陆上的防御能力,但是就整个山东半岛的防务而言形势仍旧十分严峻。尤其在清廷抽调了山东十几个营的精锐陆军前往增援天津、通州和旅顺后,山东的沿海防务被大大削弱,虽然新组建了不少新营,但战斗力和装备水平都很差!
在日军陆军第2军近5万人从荣城登陆后,清军在烟台以东的部队仅43营,2.1万人,而且还是分散驻扎在300里长的地段上。所以几乎每次战斗中清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根本无力阻止日军向威海卫的进攻。威海卫军港就这么被日军轻易的包围了。
在威海卫陷入日军海陆军的围攻后,所有的希望就只能寄于清军陆上的援军能否及时赶到了,只有在路上打退日军的围攻才能真正解救威海卫和北洋水师。当时清廷让丁汝昌坚守20天则援兵必到,然而直到第20天晚上也不见任何清军到来,各救援清军行动缓慢,丁汝昌见援军迟迟不到,北洋水师又弹药已尽,遂饮鸦片自尽。他自杀那天正好是清廷答应的援军到达的那天,然而援军没能如期赶来,威海卫军港和北洋水师的命运也就此注定。
看这个题目问得,我几乎都无话可说。
从建立这只水军,到威海卫全军覆没,你说纸老虎李合肥率领的渤海北洋军到底见了什么丰功伟绩?除了浪费国家资产,老佛爷对它可真是恨铁不成钢的呀——
有关北洋海军、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厘清一下什么是北洋海军。清代的北洋海军,其实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大致上有两层不同的理解:
1、广义的北洋海军
广义的北洋海军,包括了北洋舰队、鱼雷艇部队、基地、海军学校(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水雷营、机器局、军械局等等。
2、狭义的北洋海军
狭义的北洋海军,则仅指北洋舰队。
在明确了上面两个广义、狭义的定义后,再来看北洋海军的管理者。
1、北洋海军的最高指挥者,是皇帝,在当时则是光绪皇帝。主要通过军机处以谕旨的方式进行调度。
2、皇帝之下,北洋海军的主管者是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3、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之下,北洋海军的主管者是海军事务衙门会办大臣李鸿章。
4、李鸿章之下,通过直隶总督衙门海军房和北洋海防营务处具体管理广义的北洋海军。
5、再下一层。狭义的北洋海军,即北洋舰队,由提督丁汝昌管理。其他如鱼雷艇部队、机器局等,各有总办等官员管理。
最后来看北洋海军的覆灭。
甲午战争中在威海之战覆灭的是狭义的北洋海军,即北洋舰队。其第一责任人,显然是提督丁汝昌,但是丁汝昌在全军覆灭时已经自杀。于是清政府问责的主要对象就是丁汝昌之下,生还的那些海军将领,诸如叶祖珪、邱宝仁、萨镇冰、林颖启等,对这些人均处于革职处理。
至于李鸿章,其对狭义的北洋海军却有管理责任,但是具体到威海覆师,则没有直接的指挥和管理责任。而且在此之前,因为旅顺失守,李鸿章已经被问责处理,拔去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