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考试作弊,最后都怎么样?作为中学老师,在此结合工作经历,专门谈谈中学生考试作弊,及其造成不良影响。
在学校,老师们经常教育学生,抄袭可耻,抄来的成绩,是肥皂泡,会很快破裂。老师嘴巴说破了,其实能听进去的学生,没有几个人。在实际考试中,如果监考老师不严,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可能抄袭。
在考试前,许多学生与前后座打招呼,亲,关照关照。考试结束,考生们走出考场,重要话题之一,唉!抄袭到了吗?有的人成功抄袭了几道题,兴奋得手舞足蹈,大呼小叫,根本不把抄袭当作可耻行为。
在我看来,从学生作案动机和抄袭程度,可把他们粗略分成两类。
第一类,随机作案,能抄则抄,抄不到拉倒。这类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态度较端正,称得上勤学好问。在考试前,他们不会专门为考试抄袭做准备,依旧认真学习。但在考试过程中,如果监考老师不严,有作案条件,他们也会顺手牵羊,甚至包括学霸,不放过“发财”机会。
第二类,处心积虑,专业抄袭户。这类学生,思想不端,学习态度存在严重问题。具体表为,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写作业,即使写,也靠抄袭。而在考试前,他们却很用心,准备小抄,谋求合伙作案,设法获得试卷答案等。
上述两类学生,第二类学生显然作弊性质恶劣。第一类学生虽也抄袭,但学习态度端正,思想没有偏离正规。他们把抄袭当作“锦上添花”,几乎不影响将来中考或高考。第二类学生抄袭,思想完全偏离正确轨道,是典型的投机分子。
第二类学生危害性很大,抄袭来的成绩是虚假的。有的家长被孩子虚假的成绩蒙蔽,而表扬孩子,以为孩子成绩优秀。这还是次要的,关键在以后中考或高考中,孩子被打出原形,成绩惨不忍睹,毁了孩子的前程。(欢迎讨论,欢迎“关注”)
自从有了考试也就有了作弊,唐代的科举考试一年一次,考生来源源自国子监学生和乡贡,在参加科举之前,国子监或者州府都有一次考试,合格的人再去参加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到了明清,科举制度相对完善,有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层一层,逐级往上考。在参加科举的考生中作弊的案件也是层出不穷。
1、请托。请托就是找人托关系买通考官,提前拿到科举题目。这是一种最直接最快捷也最可靠的方法。名震天下得江南才子唐伯虎就是卷入了这么一场请托的舞弊案中,那一年唐伯虎和他和好友徐经一同赴考。华昶告他们买通主考官程敏政泄题。最终虽然证实是诬告,但是也唐伯虎被贬为一个小吏,才有了后来的风流才子。
2、枪替。也就是请枪手替考。古代没有照片,但是也会在试卷上描述多大年龄、多高、肤色怎么样、有没有胡子。要是考生之前很白,进京赶考的路上晒黑了,那可就完了。麻烦过个冬天养白了再来考。但这些体貌描述完全阻挡不了枪手行业。有的枪手是直接冒充考生进去考,还有一种是考生和枪手一起考试然后换卷子。唐代著名的枪手就有大诗人温庭筠。《新唐书》记载:“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书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执政鄙其为。”这个说法难免夸张,温庭筠在严密的监考下替八个人完成了试卷。但是也能看出,枪替是古代舞弊的一个重要手段。
3、夹带。这个最简便,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到今天也是层出不穷。明代的时候监考就很严格,要扒光了监察头发都要拆开检查。还有相关的规定,比如衣服只能穿单层的,但是依然有写满密密麻麻四书五经的夹带上衣作为文物保存在了故宫博物院。
(网图侵删)
4、冒籍。宋代规定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考试。所以也就有了类似咱们今天的高考移民。
5、传义。也就是交头接耳递小抄。还发展成了内外通传,也就是把试题送出考场,外面的人写好了送进来。有“以线从地引入”、有“从水源传递”有“在食物上传递”等等,各种花样层出不穷。现代人在这上面加入了高科技手段,就有了当代的利用电子通讯设备传递答案了。
6、周旋亲故。这个是考官帮助舞弊的。卷子收上来后,把写得好的卷子经过誊抄或者直接拆换卷子换给自己的亲信。
谢邀。驾考作弊年年有,今年珠海交警也不例外地查获了4名作弊学员。他们是怎样作弊的?交警对于驾考作弊等行为有什么整治方法?下面就来说说看,记得仔细听哦~
学员一:耳朵携带玉米粒大小的无线耳机,外套里面用胶水黏贴着的微型摄像头和接收器,科目四开考后10分钟被交警查获。
学员二:科目二考试偷偷用粉笔在方向盘上方画线做记号,被监控摄像头全程记录。
学员三:在倒车入库地面上吐槟榔渣做标记,被工作人员发现。
学员四:用口香糖粘在车上做标记,被工作人员发现。
为了从源头防范考试作弊行为,车管所坚持科技手段和管理并重,采取入场安检、全程监控、考试员巡查、不定期督查等方式,加强对驾考过程的监管,严格审核考生身份。各位学员如果发现考试作弊,或者受到中介或打着“包过”旗号的团伙骚扰,可以拔打电话8618122进行举报。
驾考作弊一旦被发现,会被移交至地方派出所处理,同时会取消所有科目考试,并且一年内不得再申请驾考。对于组织作弊考试者,更会严惩不贷!所以大家驾考还是老老实实地凭借真本事通过,老是想着歪脑筋的,最后被发现就得不偿失了。
古代科考作弊可谓奇葩+变态,天上、地上、身上处处玩花式作弊,最绝的是一个考生把纸条塞进屁股眼里。
作弊惩罚制度也相当严厉,轻则戴刑具示众、打板子,重则充军,乃至砍头、腰斩,清朝多次因作弊案造成惨案。
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世袭制,后来是以举荐为主,直到隋唐时期才有比较规范的科举考试,成为平民百姓当官的捷径。千军万马奔向这根独木桥,可以想像难度有多大。隋唐时期给考官送礼,银子越多排名越靠前,后来朝廷加强科举舞弊的惩处,贿赂这条路不好走了,考生只能自己玩夹带,考生作弊可谓极度变态,由此展开了考生与考官作弊与反作弊大对决。
第一回合:夹带小纸条。开始时考生作弊粗放,就是把《四书》《五经》写在纸条上,藏在衣服夹层、帽子、鞋子里。进考场时搜身严格一点,这招就失效了。
第二回合:飞鸽传书。当年没有手机、无线电、无人驾驶飞机,可是有信鸽啊,有的考生想出这个绝招,饲养信鸽,把考题和答案考场内外来回传送。鸽子目标太大,很快被考官发现,考生挨了板子,信鸽成了考官午餐。
第三回合:大腿上抄《四书》。 考生直接把参考文献写在衣服里子上、大腿上、肚子上。于是考官也出了狠招,考生进考场时,人进行裸检,这办法考官、考生都尴尬。有人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考前洗澡,还提供考试专用衣服,既让考生以整洁清爽的姿态进入考场,又解决了在身体、衣服上写小抄的问题,还避免了裸检的尴尬,一举三得。
第四回合:体内夹带。考场检查越来越严格,考生招术越来越怪异,明朝万历年间,有考生将小抄卷成小纸卷,涂上油,塞进了屁股眼,纸条上拴了根细绳,便于拽出来。结果就因为这么一根细线暴露天机,被监考人员发现。菊花受制不说,屁股也被打得稀烂。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曾被卷入光绪年间舞弊案,虽然花大把银子打通关节,还落个“斩监候,秋后处决”,鲁迅父亲周伯宜也因此被剥夺了应试权利,最后郁郁而终。
康熙五十年辛卯科江南乡试结果一张榜,举子们就沸腾了,因为录取的大多是扬州有钱的盐商子弟,引起公愤,有人将“贡院”二字改成“卖完”。后来乾隆皇帝登基,派人调查了此事,发现是官商勾结的考场舞弊案,于是大开杀戒,除巡抚叶九思已经病故逃过一刀之苦,泾县知县陈天立畏罪自杀,副主考赵晋、句容县知县王曰俞、山阳县知县方名被判斩立决;考生吴泌、程光奎以及当事人余继祖、员炳被判绞监候,秋后处决;主考左必蕃、总督噶礼因失察被革职。
科举案中,最冤最惨的是的俞鸿图,栽在女人手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腰斩的人。
清朝雍正年间,俞鸿图担任湖北乡试主考官。她的小妾想大捞一笔,悄悄偷到试题,高价卖出,结果事情败露。雍正皇帝勃然大怒,认为俞鸿图玩忽职守,串通谋利,下令将就地腰斩。由于家里人都被牵连,俞鸿图被腰斩时没有贿赂刽子手,恶毒的刽子手行刑时就向下移了几公分,结果俞鸿图一时死不了,受尽折磨,用手指蘸血在地上写了七个"惨"字。事后雍正听说俞鸿图腰斩时的惨状,动了恻隐之心,宣旨“由今始,废除腰斩刑”。
古代对科考作弊的处罚严苛了点,但科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作弊之风应该杜绝,考生应该拥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