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陕西省八大员出证时间_陕西省八大员最新消息

陕西省有哪些特色小吃?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宝鸡人,讲一讲正宗的陕西美食。

其实陕西美食并不在回民街,真正的美食在大街小巷,在寻常百姓家。

先说早餐,小编最喜欢的是豆花泡馍。

豆花泡馍在宝鸡最受欢迎,西安几乎没有。

关于豆花泡馍,还有段故事。

话说苏东坡在宝鸡凤翔当太守时,一日他品尝了凤翔的豆花泡馍,觉得味美难以形容,遂套用当地俗语说:东湖柳,姑娘手,金玉琼浆难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实乃三绝也!

其中“金玉琼浆”说的就是豆花泡馍,“金”说的是金黄的馍片,“玉”指的就是豆花,“琼浆”是对豆浆的美誉。

以前上学的时候,豆花泡馍一大碗才一块钱,早上吃一碗管饱,美得很。

另一件美味,当属面皮,也就是外地人讲的凉皮。

面皮有多种,有自家洗面水自制的,还有擀面皮、烙面皮、蒸面皮等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陕西的面皮与南方的凉皮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味道,陕西的面皮吃了会上瘾,哈哈,乡党们肯定深有体会。

还有就是宝鸡岐山臊子面,或者叫嫂子面、哨子面。

臊子面在传说中是这样说的:

古时,周人由豳(bīn)(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岐之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后渭河有一恶龙为祸,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离开经过数代开拓出的家园,奋起反击,大战七日才将恶龙杀死,饥饿的人们为庆祝胜利,将龙杀了和面集体食之,觉得鲜美无比。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代替龙和面集体食之。后来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这臊子面也渐渐传开,而其做法也渐渐流传中得到了发展。

当然这只是传说,肯定不是真实的起源。在陕西,每一个地方的臊子面都有不同的做法。但都有些基本的讲究,比如不喝汤就吃面(但小编每次吃必喝汤,太好喝),比如只有招待客人的时候才会吃,平常农家很少吃。

记得小时候每次过生日,妈妈都会做一碗臊子面,那时候家里穷,臊子面就相当于蛋糕了。

要说到面食,那就太多了。

手擀面、菠菜面、刀削面、削筋面、扯面、麻食、搅团、鱼鱼、凉粉等等。在陕西,男人们都喜欢吃削筋面和扯面,管饱,半晌劳作完毕,咥一碗削筋面、扯面,简直赛神仙。女人们则喜欢吃搅团,这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小编从小想到大都没想通这件事。

羊肉泡馍算是奢侈品了,记得小时候每次过年上街的时候才会舍得吃一次,现在当然想吃就能吃上了。

到陕西吃美食,一定要深入街头巷尾,回民街的东西并不是最好吃的。

对陕西美食有兴趣的可以私信小编了解哦,深夜放毒,饿得不行,超想回家大吃一顿。

“陕西八大怪”为何姑娘不对外呢?

1.人口相对来说少,本身关中地区人口数量就不是很多。
2.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属于内陆的经济发达地区,近代以来才被沿海地区越甩越远。而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如本地区,造成了姑娘不愿意外嫁男人不愿意闯荡的传统。

3.因为在以前,陕西地区,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所以造成了男多女少的现象,中国又讲究亲上加亲,小伙找媳妇都愿意找邻村甚至同村的,女孩子内部消化都不够,更不要说外嫁了。

西安是什么时候成为十三朝古都的,都有哪些朝代,权威吗?

西安古称长安,地处“有八百里平川”之称的关中平原,“秦川是天下之上腴,关中为海内之雄地”,含唐在内共有十三朝在此建都:西周、秦、西汉、新(王莽建)、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西安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且便于抵御西北少数民族入侵。宋建都四战之地开封,因无险可守,宋太祖曾欲迁都长安,因赵光义强烈反对而作罢。明初,建都南京的朱元璋亦有此念。清末,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建议迁都长安。1932年,国民政府将西安改为行政院直辖市。

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什么?

“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东晋有席地而坐的风俗。在晋以后此风俗在关中地区更是被“发扬光大”,关中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里,屋顶一般是“人”字型结构。然而在关中,很多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第三怪:碗盆分不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自我感觉这碗蛮漂亮,白底青花,一种很强的沉重感。


第四怪:帕帕头上戴

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故乡间女子、老太太,每出门皆习惯头上顶戴一手帕,防尘防晒、方便实用,一举多得。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

关中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作物种植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第六怪:锅盔像锅盖

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

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只须瞥一眼关中人手持热蒸馍夹油泼辣子大口咬嚼之行状,你无疑就会明白,“油泼辣子一道菜”,其实只是外地人的眼中之怪,对陕西本地人而言,则早已是司空见惯寻常事了。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陕西的特有戏曲大家都知道是秦腔,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等都是起源于秦腔,所以被尊为是“百戏之祖”,也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只知道陕西八大怪?远远不止!原来第九怪竟然是

九、姑娘不对外

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

陕西手擀面怎么做?

来做下陕西菠菜手擀面

破壁机打好的菠菜汁,料理机也可以(菠菜一小把洗净加少许水,只要你的机子能转动也可以不加水)

面粉加菠菜汁用筷子搅拌成絮

开始用手揉

因为是手擀面,所以面比较硬,基本揉成这样就可以了,醒半小时再揉光滑,中间再醒再揉,这样面更劲道

开始这样擀面

大概揉开后撒点面扑往擀面杖上卷着擀,不停转着擀,擀到自己想要的厚度

折叠好中间切一刀再切成自己想要的宽度

因为面团硬,所以一点都不粘

开水煮面,开锅点了2次水,看看,面条不粘不断

浆水菠菜面,炒了韭菜味好串,太香了

1.放了食用碱液可以放食盐,如果只放食盐的话没这么

2.也可以再加点菠菜汁至150~160g就是菠菜软面了,这时就必须加3克食盐增加面条的筋度






中国“八大菜系”。为何没有陕西的菜?

历史记载:“天下之菜源于陕,始于周秦盛于唐”。

纵观中国烹饪发展史,陕西是中国烹饪、中化饮食文化的源头。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很多记录。如《周礼·天官》、《吕氏春秋·本味篇》、《西京杂记》、《杜阳杂编》《酉阳杂俎》等,从无到有,从浅到深,把中国烹饪理论推到一个新的水平,而这些文献均出自陕西。

而十三朝古都的地位,一千多年的皇气浸润,陕西本地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厨师,而且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长安的厨师又把地方特色带来,兼收并蓄后又开发出大量的名菜和名点。而活跃繁荣的经贸、文化活动,把长安的饮食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并且开始实行出现了规模宏大、陈设豪华、可承办各类大型宴席的高级酒楼。为了追求更高的水平,厨师们不断创新,陕菜就在这种环境下博采众长,独领风骚上千年。而饮食文化在礼仪、祭祀活动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陕西的人、陕西的文化影响深远,深深地印在陕西人的骨子里了。时至今日,陕西人的很多日常活动有这种影响存在。

“陕菜”是整个黄河流域上游,还有整个西北地区,也就是这全国三分之一面积和一亿多人的西部风味。

历史上第一次有宴席记载是唐代韦巨源宴请唐中宗的”烧尾宴“。

现代很多烹饪技法都是起源于陕西。关中名吃“石子馍”就是上古烹技法的遗存,“甑糕”历史久远,它是最早用蒸汽加热食物的器皿,烹饪“蒸”就由此而来。

最早吃海鲜也是从陕菜开始,汉代吃鲍鱼,唐朝水产品更丰富。唐代水运发达,海参、鱿鱼,这些海产品都是从广州、杭州运到内陆。

1、没有八大菜系的说法喽

诸多烹饪文化学者认为历史上没有“八大菜系”的说法,在目前烹饪学术界已被摒弃了。所谓的八大菜系是一位领导偶然说了一下,被人炒作出来的。中国烹饪大典中没有菜系的说法,根本概念是地方风味。什么原因呢?古代烹饪历史上只有四大菜系而没有八大菜系之说,所谓四大菜系的概念是个地域的概念。古代交通不如现在方便,菜系有个严格的规范,那就是本地的原材料,在本地用传统方法制作,本地的口味,适用于本地人的习惯,在本地扬名进而推向全国。现在时代进步了,交通发达了,人口流动更快了,菜系的基础不存在了,没有限制做什么风味的菜必须用当地的材料。口味各有所爱,好坏只有人们更喜欢的概念,没有绝对第一的事情,只能说是地方风味。

2、这宣传力度不够啊,陕菜需要推广

非要争个子丑寅卯的话,那就是咱们自己推广宣传力度不够,西安到各地市县,餐馆几万家,卖陕菜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在外地,陕菜馆就很难见到,小编爱旅游,各个地区常见的都是一些川菜馆、杭帮菜、沙县小吃等。本地人喜欢陕西口味,外地人来了也喜欢,但只局限于陕西!所以会有在外工作的老陕们思念家乡的味道,在外地却找不到一家美食店解思乡之苦。

3、陕菜太丰富,成菜系—需要N个菜单

秦菜由民间菜、市肆菜、宫廷官府菜、民族菜、寺院菜构成,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地方风味。三个地方风味各有特色,各有所长。

关中风味是以西安为中心,包括三原、大荔、咸阳、铜川、宝鸡在内的关中道菜肴,是秦菜的典型代表。经营正宗秦菜的名店有西安饭庄、西安人民大厦、百姓厨房、桃李春饭店、清雅斋饭庄、同盛祥饭庄、解放路饺子馆、春发生饭店、西安烤鸭店、德发长饭店、老孙家饭庄等。主要代表菜有"葫芦鸡"、"鸡米海参"、"温拌腰丝"、"桃仁口蘑氽双脆"、"奶汤锅子鱼"、"酿金钱发菜"、"莲蓬鸡"、"烧大肠"、"盆景三皮丝"、"烤羊腿"、"红油花肚"、"烤全羊"、"红袍莲籽"、"鱼羊烧鲜"、"369片皮烤鸭"等。三原明德亭是历史悠久的名店,主要代表菜有:"带把肘子"、"水磨丝"、"升官图"、"蜜汁轱辘"等。

陕北风味是包括榆林、延安、绥德在内的菜肴。主要代表菜有"手抓羊肉"、"羊肉冻豆腐"、"红焖狗肉"、"太极鱼线"、"塞上烩菜"等。

陕南风味是包括汉中、商洛、安康在内的菜肴。主要代表菜有"白血海参"、"汉江八宝鳖"、"秦巴四珍鸡"、"烧鱼梅"、"商芝肉"、"苜蓿肉锅贴"、"薇菜里脊丝"等。

陕西“八大怪”到底“怪”在哪里?为何被称为“八大怪”?

中国地区广泛,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有些风俗习惯在别人看来十分搞笑,但是对于当地人来说,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过来的。比较有名的像云南有十八怪,竹筒当锅煮饭卖。东北有四大怪,姑娘叼着大烟袋。而在陕西,也有八大怪,到底“怪”在哪里?

说出来您听听,也让那些想到陕西去旅游的朋友有个心理准备。第一怪,叫姑娘不对外。也就是说,自古以来,陕西的姑娘很少外嫁,因为这里地处关中平原,物产丰饶,很少出现饥荒年。只有外地的姑娘嫁到陕西来,少见姑娘外嫁。

第二怪,叫头上戴帕帕。陕西农村的婆姨出门时头上都戴着手帕,因为这里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长年干旱,太阳火辣,风也大,尘土也多。头上戴块手帕,挡风、挡沙、擦汗,一物多用。

第三怪,房子盖半边。其实严格来说不是盖半边,而是盖三边,另外一边直接顶着土坡,又省钱又省力。

第四怪,凳子从不坐。到陕西农村家作客,很有意思的是,有凳子不坐,非要蹲在上面。这是关中地区老人的习惯了,因为以前这里是没有凳子的,家家户户又喜欢串个门了,吃个饭了。来到人家里,盛上一碗饭,就地蹲在那里吃,美滋滋。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好了,有了凳子了,老人家却又不习惯了,于是把蹲地上改成蹲凳子上了。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南方人讲究吃细面,再宽不过小纸条,如果到陕西去能吓死你,面条宽得像裤带。北方人以吃面食为主,只有这种极宽的面条,吃起来才过瘾。《白鹿原》里的张嘉译吃的油泼面,就是典型的陕西宽面。

第六怪,秦腔吼起来。陕西的秦腔那是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上过央视春晚表演的。那吼起来叫一个带劲,比起江南的越剧,听起来更有一种沧桑感。秦腔不是唱出来的,是靠吼出来的,所以唱秦腔的人必须有一副大嗓门。

第七怪,油泼辣子菜。怎么做的呢?当地特产秦椒被剁碎以后,加入芝麻香油调好,再加入适量花生,然后用熟油一淋,老醋一激。哇,顿时满屋都是香味,令人胃口大开。

第八怪,锅盔似锅盖。什么是锅盔,也就是南方人所说的烧饼,陕西人能把烧饼做成像锅盖那么大。这又是怎么来的呢?古时这里基本上是秦国的地盘,秦军出征,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想出了做锅盔这么个主意。每个士兵两个大锅盔,中间拿绳子一穿,往肩上一搭,就可以出征了,可以管好几天呢。

一旦有士兵战死了,他留下的锅盔可以留给另外的士兵吃。秦人就是靠着这种后勤保障,一路从陕西出发,开启统一六国之路。陕西八大怪,其实都不怪,这是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正因为有这样的风土人情,所以每年才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陕西,体味这里不一样的风情。


参考文献:《陕西八大怪》、《陕西地方志》、《关中丛书》

【精彩原创,敬请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转发】

陕西人的祖先都来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陕西可以说是国内少有的跨越不同维度的省份,南部,中部,北部文化差异巨大。咱们首先从陕北地区讲起,这里被誉为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前几年在榆林神木县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石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考古成果与史料记载得到了完美的相互印证,据考古专家推测黄帝部族就是从这里兴起并发展壮大,最终一统华夏帝国。

这里也一直是汉族与异族文化交汇地,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以及来自西域的龟兹人等少数民族在这里与汉民族融合,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其中汉武帝大败匈奴以后,漠南匈奴开始大规模内迁到陕北地区,到了东汉时,羌人又开始迁入这里,直至南北朝时期,居于西北的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粟特人,也逐渐向陕北迁徙。

接下来虎哥给大家讲陕西的第二部分关中地区,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距今5000 年到7000 年仰韶文化时期,西安的半坡人就已经发展了农业文明,也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到了夏商时期,活动于关中地区的部族有井方、犬方、等,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时,因秦国国君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时,作战得力,立有大功,而且还派兵护送他迁都,于是提升秦襄公为诸侯,赐封给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进一步充实国都,并防止六国残余势力,旧贵族图谋复辟割据,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后又于公元前212年,徙三万户于今陕西临潼区,五万户于今淳化县。

西汉初期,汉高祖制定一系列鼓励增殖的人口政策,并开始把一些豪强和富人迁徙到长安诸陵,防止这些人坐拥一方,形成地方割据,对抗朝廷。当时迁移的有燕、赵、韩、魏等六国国王后裔,以及豪门名家,田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五家族共计10万余人入住关中,至汉武帝元光五年,陕西人口约220万人。东汉初以来,又有羌人陆续迁入关中等地。

隋唐时,中亚的康、安、曹、石、米、史、何等“昭武九姓”之国也纷纷归附唐朝,先居住在河西走廊,后来部分迁到了陕西。到了盛唐时期,陕西为国都长安所在地,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籍人口已经达到了424.1万人,占全国人口8.9%。作为一座国际性的都市,唐长安城里的外来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5%,其中外国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

到了唐朝末期,随着战乱和政治中心东移长安失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大量人口开始外迁。原来在关中的一部分宗室、贵族、大臣等及其附属人口随之东迁洛阳,有些则迁入其他地区。

第三部分是陕南地区,这里地处秦岭南麓,属于长江流域,群山环抱,地形封闭。是我国南北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

从远古时期一直到近代,这一地区始终在人口的迁徙运动中起伏跌宕,尤其是明、清两代,陕南成为以湖广、闽粤为主体的全国性大移民的地区之一。其中商洛安康一带为秦楚文化交融之地,素有“秦风楚韵”之称,在秦统一之前,这里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鬻熊建立芈姓楚国。 秦统一之后一直到汉代,秦人和楚人进行融合,到明末清初,继“湖广填四川”之续,又有了“湖广填陕南”的移民浪潮。

汉中市属于陕南西部,是一座有着2700余年历史的古城,是两汉三国的发源地,汉人,汉字,汉族,汉朝均源于此。战国时秦政权曾将一些罪犯以及关中地区的富豪、老百姓等遣送至汉中定居,另外蜀地人也迁徙至汉中,秦末,刘邦曾率10万大军驻扎汉中,离开时,曾将部分将士留下,并从汉中征召大批壮丁带走。

三国时,向陕西迁入的人口明显增加。魏国的郭淮从魏蜀边境将3 000余户氐族人口迁入关中。后来刘备夺取汉中后,也不断向汉中移民。诸葛亮北伐时,又将天水一带1000余户百姓安置于汉中。晋元康元年,今陇南和关中地区闹饥荒,又有10万余人逃荒来汉中,其中有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明朝,汉中首任知府费震招抚流民,开发汉中,曾有数千户外省籍农民来汉中定居。

就这么滴,延续了上千年的大迁移和各民族大融合,组成了陕西独特的人文风俗习惯,大家是不是对这块神奇的土地充满兴趣呢!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