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说的政府雇员,应该是指机关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也就是现在普遍说的公益岗位人员。公益岗位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由财政列支开发的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毅力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招录的方式类似公务员,要求笔试面试最后体检录用。录用后签订三年服务合同,合同期内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不会下岗。服务期满后,单位根据聘用人员表现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合格后按照程序可重新续签三年,不合格再进行公考招聘。
公益岗的工资待遇不高,基本上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核发,外加少量的补贴,构成工资框架。以小公所在的西部三线城市为例,目前公益岗位的工资是2800,扣除五险后(没有公积金),实际到手两千三四。这还是最近两年提高后的工资,此前,公益岗位的工资应发只有2300,扣除五险后实际到手不到两千,勉强够一个人糊口。其它的,什么也做不了。
工资低就罢了,关键是公益岗没有归属感,一不能转正,干再久也是临时工;二不能提拔,没有目标和希望,但凡有点追求和想法的,都不会干这份职业。可能有的人会说,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干公益岗?的确有不少人应聘公益岗,除了一部分人确实找不到工作,愿意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外,其余的多数是为了准备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把公益岗当作过渡岗位,借机熟悉体制内情况,并解决吃饭问题而已,并不准备长干。
说到底,公益岗不是长久之计。如果题主还想考公务员,可以继续干,反之,建议趁早找其他工作。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