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位陕西的著名人物,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胡启立,陕西榆林人,1929年10月生,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机械系毕业,大学文化。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市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汪锋(1910—1998)原名王钧治。陕西蓝田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副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西北局书记处书记,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委会主任,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杨明轩(1891年-1967年),1891年6月出生于陕西省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文教委员会主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第一、二届中国人大常委、第三届中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任《光明日报》社社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等职。1967年8月22日在北京病逝。
△屈武(1898—1992),字经文,陕西渭南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迪化市市长、政务院副秘书长兼参事室副主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政协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第六届代理主席、主席,第七届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西安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爱国将领,今天主要介绍几位开国将领。
孔从洲(1906——1991),陕西省西安市人。1924年进入杨虎城部队,从排长陆续升至团长,193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警备第2旅旅长,在西安事变中为捉蒋起到重要作用。抗战时期,任国民党第38军55师师长、副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15日,率部起义,曾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等职,参加过解放陕县、陕南和渡江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学院院长,炮兵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赵启民(1910——1997),西安市蓝田县人,1927年后,考入西安的中山学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26军随营学校排长,红15军团第78师参谋主任,独立第2团团长,独立师第3团团长等职,参加过劳山、直罗镇等战役。
抗战时期,曾任新四军第5支队参谋长兼第10团政委,新四军第2师第5旅政委,淮南军区副政委兼第5旅政委等职。在过半塔集战斗中,指挥2000余兵力阻击万余顽军进攻,坚守阵地7昼夜,为此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山东野战军第7师政委,第三野战军第34军政委。参加过苏中、鲁南、孟良崮、淮海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区海军政委,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委,海军副司令员,国防科委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松平(1907—1966)),陕西省西安人。原在国民党第26路军,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曾任红15军军医处司务长、129师供给部军实科科长、冀南军区供给部部长、冀南军区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副部长,总后勤部油料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西安还有哪些将领,不吝赐教。
陕西八大怪,其中一个就是“姑娘不对外”,除了八大怪,其实还有一怪,陕西省没有对应的陕东,全国也只有三省没有对应的省份,但是陕西拥有悠久历史的地域,为啥不简称“秦”,“关”,而称"陕"呢?
“陕”字所代表的含义,藏在了八大怪其中的“姑娘不对外”里面。古代陕西(秦/关中)是人杰地灵之地,地位堪比现在的“北上广深”,不过文化底蕴更为深厚,陕西这片土地,从商朝时期开始被周朝的祖先发展直到唐末,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十三朝古都。
公元487年,北魏时期孝文帝置陕州,陕州就是“陕”字的来源,不过这个陕州现在却不在陕西省境内,而是在河南省,为何会如此?这里有许多的历史渊源,下文会说到。
陕西的地域概念,一直对这片土地划分是随着时代变迁和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关乎于“姑娘不对外”的一个界限,陕西的女子大部分不会出嫁的这个区域以外的地方。
不过为何古代陕西人,一直以来坚持“姑娘不对外”奇特风俗呢?
主要是古代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孕育出了不少优秀的陕西女子,例如三国时期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就是陕西米脂人,俗语有一句肥水不流外人田,
陕西的老话里面,有一句“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指的就是米脂的女子和绥德汉子,都是陕西人的骄傲。补充一句,根据传说,三国时期第一猛将,吕布即是绥德人。
不过在陕州还没出现之前,“姑娘不对外”可不好划分,为啥呢?
这事的从陕西历史说起,近几十年,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了距今70万和115万年前的蓝田人遗址,证实了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华远古的先民,就在这里生存。并且通过考古发现,这里还出现了仰韶文化,发现了原始社会的半坡遗址,还是中华人文初祖炎黄两地生活的地方,并且根据记载,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华胥古国,或者一个非常强大的华胥部落。
作为中华文化的其中一个摇篮,陕西在商朝时期,迎来了划时代的大发展,商朝的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由于受到戎狄的侵扰,他就带着2000多周部落的人,离开了故土开豳地,渡过两条大河,翻山越岭,来到了周原脚下安居乐业。
古公亶父发现周原也是偶然,一次路过这里,发现这一片地方是一片,水土肥沃的平原,碧水流畅,还有山作屏障,既能农耕,又能渔猎。而且对外是与世隔绝,非常适合周部落的发展,所以在部落不胜其扰的情况下,带着2000人来到这里。
其后周部落的人听说后,也纷纷的跟着过来,慢慢的这里出现了一片热闹的景象,古公亶父没想到这一次搬家,竟然开创了一个时代,同时也让陕西开始走向辉煌。
不过此时的陕西,没啥具体的地域们名称和划分,周部落的人生活的地域也是局限于周原一带,不过正是这里地域条件较为偏僻,给了周部落一个世外桃源,同时也因为地缘的优势,周部落经过几代人的发展,飞速的成为了一个大部落。
而周人也开始在这里建立了城郭,建立了都邑。或者许多人会认为,当时的城市非常小,其实可不是,在近代的考古发现周原,城市其东西有70公里长,宽约有20公里,面积大约有33平方公里,
古代可称为一座大城市,并且在周原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挖出许多的窖藏,可见当时周原的鼎盛。
其后,周部落的人开始沿着周原四周扩张,由于当时没啥对手,到了公元前11世纪末,在周文王治理下,周部落迅速的发展,并且被商朝封为西伯侯,
周文王找到了更好的地方,就在另外一个地方建立了丰都,不过周原的依然是周人的重要城市,为周朝的发展和对商朝的攻伐,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周武王时,“陕”此时就出现了,不过不是陕西省,而是三门峡地区,这里是古代是东夷与炎帝的分界地区,同时远古的时候叫“夹方“,周文王演易推演,把“夹方”合起来,创造了一个“陕”字,“陕”就出现了。
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建立。成王时,由于他年幼登基,为了方便治理,便“陕”为分界线,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就是著名的分陕而治”。为此还凿了一根高3.5米的石柱,“立柱为界”。
从此在西周时期,陕西的关中平原,也开启了辉煌的历史。虽然后来又营建了东都洛阳,但是周天子依然以陕西为根据地,而这里也是周朝的起家之地,并且按照周礼的规定,但是各方诸侯,都得定期到丰镐进贡周天子,
这就为陕西带来了各地的特产,同时也让陕西成为商贾云集之地,除了周原和丰镐,渐渐其他分封出去的地方,慢慢的人丁兴旺的起来。不过此时称呼没有太大改变
秦国祖先秦非子,本来只是为周朝天子养马的,因为养马养得好,被封赏了一块小土地,不过秦非子的后人非常发奋图强,经过一代一代的坚持,到了秦庄公,用实力击败强悍的西戎,周宣王,一开心就封他为西陲大夫。
西周末年,周平王东迁,丰镐开始没落,周平王索性就把这片拿不回来的土地,给赏赐给了护驾有功的秦襄公,秦襄公可是如获至宝,很快就带着儿子和秦国人进行了不断的整张,终于拿回了陕西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地建都雍城,秦国以此为根基,开创了数百年的基业,最终到横扫了六国,而秦国能够横扫六国,和一个地方有关,这个地方就是非常著名的函谷关,正是函谷关的出现,开始让陕西有了地域上的划分。
关中这个词开始频频出现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为啥要叫关中,其实它的意思是在“四关”之中。那么是哪“四关”呢?后世人推测,分别是函谷关、大震关、蓝关和金锁关。这四道关隘,是秦国利用关中平原天然的地理优势,建立的一道坚固的屏障,四关的中间,则是号称天府之地的,关中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沃野千里,渭河穿流而过,给关中带来了水源,同时也孕育了优秀的关中儿女。
公元前221,秦始皇横扫六国后,依然以陕西为根基,又找了一个新地方,建立了新都咸阳,同时秦始皇取消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天下分为36郡,陕西境内则有分为上郡、北地郡、汉中郡。
秦朝二世而亡,刘邦带不兵进入了咸阳,不久西楚霸王项羽也来到了关中,此时的项羽走回了战国时代的老路,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重新进行了划分,封给秦朝的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翟王,本来应该在关中称王的刘邦,则被安排到了偏僻的汉中。
这也是后来陕西三秦的称呼由来,同时也因为秦朝,陕西也开始被人们称呼为“秦”,因为秦朝的影响力还是很大,后世许多在陕西建立的国度,都会用秦来做国号,例如前秦,后秦等,至今在陕西还有高大巍峨的“秦岭”,民间也把渭河平原被称为“秦川”。都是秦称呼的一个见证。
西汉时期,长安成了中国历史,第一个上规模的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西域开始交流的城市,汉朝的几百年,特别是汉武帝的驱逐匈奴,开通了丝绸之路,让长安异常的繁华,同时也给扩大了陕西的影响力。
此时的西汉,在陕西设置了大量的郡县,比秦朝要严密和细致的多,而且物产不断的增加,虽然经历了西汉末年的变动,东汉迁都洛阳,以长安只能屈居成为了陪都。今陕西的地域还是非常的广大,此时的陕西因为富饶,渐渐开始有了“姑娘不对外”的风俗,这里头的原因,不用我明说,应该都懂的,
东汉末年,陕西的长安在三国时期,虽然一度被打乱了发展节奏,却出现了不少的历史人物。不过此时因为国都的迁移,陕西的发展一度比不上中原。
陕西建都因为优厚的地理条件和根基,相继出现了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和北周等国家,这时这片地域大多是以郡县为称呼,例如上林郡,凉州,北地郡等,大约方位的简称,就是关中和秦,
陕西地名出现的关键在北魏时期
公元487年,北魏孝文帝建立了陕州,陕州的出现,给陕西的地域划分有了大致的概念,但是在陕州以西,就可以称为陕西。至于有多大,其实每个朝代是不同,但是但是没人称陕西,还是那个郡,那个县的人为称呼,
因为当时的门阀世家,是比较重视郡望这个概念的,报地名就等于知道你的家庭背景,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陕州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而来清朝,可见其历史的影响力之大。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改州为郡,恢复了秦朝使用的郡县制,当时陕州以西,关中一带,出现了14个郡和99个县。并且在汉朝长安故城的遗址上,又兴建了一座更大的大兴城。
唐朝,陕西迎来了鼎盛时期,这也是陕西最风光的时期。当时长安城号称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其人口在鼎盛时期超过百万,城市规模比现在都要大好几倍。
不过当时没人会叫这地方为陕西,而是喜欢称为关中,唐末后,陕西被五代十六国分割,公元965年,宋朝经过多年努力,才把陕西全部收复了回来,此时的国都在开封,陕西和长安的地位下降,宋朝把陕州以西的地区,先设置了关西道,后来又改为陕西路。
陕西的地名划分开始出现,到了元朝时期,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不过和现在不同,但是管理的辖区非常的广大,包括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等地,还有内蒙古部分的河套区域。陕西开始成了了一个行政区出现。
明朝时期,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出现,并且在这里设置了西安府,西安名字也由此而来。清朝,延续明朝的称呼,不过陕西省变小了,划分出了一个甘肃省。
1913年,陕西全境还被重新划分成为五个道,陕中道、陕东道、陕西道、陕南道、陕北道。这也成了现在陕西省内部划分的一个依据,到了至今,陕西省成为了一座历史明朝,下辖十个地级市,和七十多个县。
陕东这个概念,在春秋时代已经提出来,《左传·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而在后来的考古中,在找到了一方界石,就是著名的"分陕石柱",也叫"周召分界石"。
从这块"分陕石柱"可以看出,“陕东”是曾经出现过的地理概念,可问题就在在后世没被提起过,主要原因就是,陕东的地区太大了,周朝各诸侯经过自身的不断发展,这里出现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方国,并且还是商朝故地,中原腹地。
这么大一片地区,随着各方国的崛起,陆续出现不同的国家和名称,并且因为经常的相互征战,和秦朝的关中不同,不是一个行政区独立出现,而是分而治之的方式,变化也非常大,这一细分,就没办法叫陕东了,而且当时陕的概念还不深入民心,
都喜欢称呼关中,关外,或者那个国之类的说法,到了陕州建立,其他地方的名字已经深入民心,也无法去更改了,所以最后变成了只有陕西而没有陕东。
“陕”可以称呼是一个地域方向的概念,就是在陕州以西,这算是非常标准的地理概念!
在文化上来看,这里则可以称为是关中地区,或者关陇地区,而陕西因为历史的原因,其文化文化概念比地理概念更为悠久和深厚,而且陕西的独特地理位置,它还造就了三个文化区域:陕北的晋文化,陕南的关中秦文化,汉中的巴蜀文化。
“秦”可以看做是一个历史概念,因为其根源来于秦国。而且秦朝的也好,三秦也好,其地域就是以关中为主,不过秦朝的影响不仅在关中,还有陇右一带,甘肃省天水地区,
因此按照地理位置说“陕”,比“秦”和关中更有地域方向性,毕竟秦和关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太大,已经不能成为一个地理划分的概念,而管理上来看,用陕西作为地理方位概念,确实合理的多。
这个悟空问道专门是问些不沾边的,以此来让最最最没有文化的人都能参与一起娱乐,让舆论哗然,增加访问量,也可以此抛砖引玉,引导出来一些专业到位的答案普及大众。而来此狂喷滥骂,就能证明这一点。
中华美食品种丰富,口味众多,美味华丽。几大菜系的形成,也有着其受着历史文化、气候环境、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各方面的影响,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初步形成于明朝,清以后基本成型,而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再形成新的菜系或者饮食习惯,也很难说。
比如:从春秋战国到唐朝,如此漫长的历史阶段,鉴于南北侯,区域生产力和运输能力等的发展和限制,就形成了南北的饮食差异,尤其是由于唐朝经济的空前繁荣,高椅大桌的出现,给共餐提供了条件,在原材料上,唐以前,中国就有了以胡开头的蔬菜或者调料,比如胡豆(蚕豆,豌豆)、胡瓜(黄瓜)、胡萝卜、胡椒, 胡麻(芝麻),等等等。。。很多,有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看,这些原材料大大的丰富了中华美食。所有的这些基础的原材料和条件,就形成了唐朝之前的南北餐饮菜系和文化,甚至饭局文化,这些无疑是今后各大菜系形成的基础。众所周知,唐以前,我们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尤其是以陕西关中为核心的区域,所以可以说唐以前的陕西饮食是中国餐饮菜系的基础,但是绝对不是提问者问的八大菜系之首,那简直是“胡说”。
而真正的八大菜系: 鲁川粤苏,浙闽徽湘。而这八个字,八大菜系都形成于明清时期,以鲁开头,且中间用逗号隔开。以鲁开头,号称八大菜系之首,覆盖鲁京津冀等地区,其形成也是有一定理由的,其一,八大菜系中唯一一个北方菜系,北方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饮食当然也是,代表了北方菜系作为各大菜系的基础;其二,山东气候相对温和,农业发达,历史上蔬菜品种丰富,产量巨大;其三,山东是唯一一个距离北京较近的蔬菜产区,容易进宫,所以这也是鲁菜中多大菜,这也是鲁菜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所以号称八大菜系之首,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苏菜,覆盖徽浙等地,江南水乡菜系,在唐朝以后经济中间逐渐难移,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川菜,覆盖云贵川湘等,由于明朝时期,辣椒的引进,以辣为特色的饮食习惯,在这一水多山多,冬季阴冷的区域得以推崇流行,现如今,已经遍布大江南北,比较大众化,大家肯定都吃过。粤菜,覆盖粤桂等区域,因为华南的湿热气候环境,这一代的人饮食更加清淡营养健康,现如今受到养生者的推崇。以上鲁苏川粤,乃四大菜系,形成明清前期,形成较早。而到了清朝晚期,各个地方为了凸显自己的引以为傲的美食特点,浙菜、湘菜、徽菜,闽菜等相继从四大菜系中分出,自立门派,形成了鲁苏川粤,浙湘闽徽,八大菜系的中华特色菜系格局。
综上述,陕菜不在八大菜系之列,鉴于历史发展原因,唐以前的陕菜可以是八大菜系的基础,毕竟中华农耕文明诞生于该地,唐以前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最近几年,陕菜也想发扬光大,可是老陕经济发展的不太行,向来一碗面管饱,经济实惠,虽然我也承认陕西的面食是五花八门,口味各异,绝对美味,堪称天下第一,不是我吹捧或者反语。可是,陕菜想推广,在其省内都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慵懒的陕西人自己都不支持,美其名曰喜欢吃面,不信,不信你做一桌菜,旁边桌子上一碗面,你老陕真的会选择那一碗面吗?可别昧着自己的心去选择喔。毕咧!😄
“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东晋有席地而坐的风俗。在晋以后此风俗在关中地区更是被“发扬光大”,关中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里,屋顶一般是“人”字型结构。然而在关中,很多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第三怪:碗盆分不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自我感觉这碗蛮漂亮,白底青花,一种很强的沉重感。
第四怪:帕帕头上戴
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故乡间女子、老太太,每出门皆习惯头上顶戴一手帕,防尘防晒、方便实用,一举多得。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
关中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作物种植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第六怪:锅盔像锅盖
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
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只须瞥一眼关中人手持热蒸馍夹油泼辣子大口咬嚼之行状,你无疑就会明白,“油泼辣子一道菜”,其实只是外地人的眼中之怪,对陕西本地人而言,则早已是司空见惯寻常事了。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陕西的特有戏曲大家都知道是秦腔,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等都是起源于秦腔,所以被尊为是“百戏之祖”,也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只知道陕西八大怪?远远不止!原来第九怪竟然是
九、姑娘不对外
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