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70年代的老歌八大员_50 60和70年代的老歌

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的人,后来都干了什么工作,现状如何?

我也是七五年的高中毕业生,所读学校那时候叫农业中学,说学校其实也就是农村中的几间草房子,门口有块空地就是操场的那种,老师是各地方七拼八凑来的,正规教师就一两个人。

虽说是高中毕业,也就是读了九年半书,小学五年半,初中二年,高中二年。高中毕业没有地方去了,只有回家务农。人家有头绪的家长有将孩子送进工厂的,送进供销社的,做赤脚医生的,民办教师的。

只有我们这些没有头绪的孩子,一头扎在农村,一干就是几十年。也许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没有大的追求,很容易满足,虽然是在农村,小日子过得去就算了。

现在回头看看后悔了,当初人家有工作的,现在都有老保,每个月雷打不动的都有好几千进帐。当初在家老老实实种地的什么都没有,将来还得靠子女来养老。这就是区别,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不可能都是一样,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凡事都要想开点,辛辛苦苦一辈子,轻轻松松也是一辈子。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六七十年代,广播站广播员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在六七十年代,只有公社和县上才有广播站。而广播员中,公社的广播员多数是女的——最起码当时候我们县里一共有二十四个人民公社,所有的广播员全是女的。要是县广播站,五个广播员中就有两个男的。

那时候,公社的广播员,都是各公社革委会的领导们,在公社范围内,依据一定的条件招收的。与广播员同时招收的,还有话务员和线务员。他们与农机管理员、电影放映员等,统称为“十大员”。

广播员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点:其一是每天按时间,打开公社广播站的电子管扩音机,进行预热。等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把公社广播站通往各大队(村)的广播通讯线路的闸刀,从“电话”的位置,拉到“广播”的位置上。

然后在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向全公社的各个大队进行广播。内容通常就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五点五十五分,转播某某县人民广播站节目。

等到了时间,把县广播站的信号,接到公社广播站。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

等到县广播站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县级新闻后,播音结束。

这时公社的广播员就会以很蹩脚的普通话,宣布本次播音结束。通常也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本次播音结束。再会。

比如我们公社的广播员,就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外号,叫“管不着”。原因就是普通话太差了,把广播站读成了“管不着”。多少年了都改不了。因此才有了这么个外号儿。

广播员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和住在广播站外间里的话务员,在特殊情况下轮岗。话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接转电话,但是也得会开广播。俩人互相代岗,以备万一有个特殊情况,有一个人来不了。也不误事。

所以,广播员、话务员在公社这一级几乎全是女的。多数是里间广播站,外间话务室。而维修广播、电话线路的线务员,无一例外是男的。

在公社的十大员中,随着程控电话的兴起,话务员无事可干,逐渐边缘化之后,回家了。只有工作年限超过二十年的广播员和有一定维修技术的线务员,被县广播局招聘为事业人员,领上了工资。到了1996年以后,就都不在乡政府人员的名单中了。

六七十年代,成百上千人“上河工”,他们的后勤保障是怎样的?

答: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年代,农民治河大军,工程总体布局,是在全国各地区,县委负责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工作,每个公社党委,都要负责成立一个,战山河指挥部,各村要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落实上级党委,分配给你的土石方,挖方和搬方任务。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为,要治理一条大河,不是一个村,一个公社所能办到的大事,所以,我们需要动用国家力量方可以办到。


关于治河工程后勤保障工作,一般情况下,是这样运作的:

(一)国家要负责,治河农民工安全保护,宣布发动,组织协调,责任落实管理,以及囯家物资动调动,后勤保障工作。

(二)生产队要保障农民工吃喝拉撒,伙食充足供应工作,具体办法是:要从生产队粮库中,拿岀一部分儲备粮,临时成立一个集体食堂,免费充足供给,农民工吃饱吃好饭的问题。

(三)治河农民工用的小推车,锨,镐,铁钎等系列工具,都有个人自己负责准备,并且,免费提供给集体使用。

大型工具例如:马车,拖拉机等,有生产队集体提供解决。

所有的农民工,治河费用开支,其中包括农民工,薪水工资福利待遇等,也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独立核算报销解决。

由此可见,因为,在六七十年代,国家还不富强,在建设这些大型,水利工程过程中,国家投入基本上只起到了,宣传发动组织协调作用,大部分经济物资投入,基本上都是依靠生产队集体力量,依靠农民无私奉献干出来的,所以,农民现在报怨社会,对他们不公平,是有一定道理的。

(原创于2021年12月21日)

随机文章